<h5><b> (原创作品,知青五十年叙)</b></h5><h5><b><br></b></h5><h5><b>1968年12月28日(戊申猴年冬月初九,星期六)的下午,我们在东方红广场乘上一辆车,来到一个村,从那一天开始,我们走过了五十年。</b><br></h5><h5><b> 2018年12月28日(戊戌狗年冬月廿二,星期五)这一天,一九六八届四间房知青战友聚会古都安阳。</b></h5> <h5><b>我们的广阔天地里的下乡插队小组——<br></b><b> 我们的插队小组有13人(11女2男,不过我们通常讲12人10女2男,是因为有一个1940年代后期出生的1967届高中生自下乡一开始就到村学校当老师去了,很少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当年的少男少女们成了今天的模样儿,不过看上去一个个儿地心态挺好,心理年轻。<br></b><b> 从1970年秋末冬初第一批参加三线建设(准招工)开始,一个个儿地离开了四间房;后来工作生活分别落在豫北五市;再后来退休了分别在焦作新乡鹤壁安阳郑州北京。<br></b><b> 自开始联系后,我们在微信上建了一个群叫“豫北小镇”,经一番推让后Lymm任群主,也就是合影时那个像党代表一样的男生,他还有一个呢称叫MC 民城。</b></h5><h3></h3> <h5> 豫北重镇七朝古都安阳,曾经的诗经流域,甲骨文的故乡,洹河殷墟,彰德府地……当时我们的第二故乡四间房属安阳地区现在的安阳市。五十年后的今日蓝天白云阳光明媚,文峰大道东路的卧龙大酒店韵音声乐温馨融溶,一群当时的金色少年在这里相约相聚。</h5> <h5><b> 生活在安阳的知青家属(左起123)前来助阵捧场,心里好激动啊。</b></h5><h3></h3> <h5> 我们知青小组的成分构成可谓是工农兵商学俱全,其中有社会名流贤达行业能手劳模的子弟,也有革委会主要领导(也就是今天的县长县委书记武装部政委)的女儿们,诚然也有当时什么什么类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h5> <h5><b>从那一天开始我们成了人民公社的新社员(知青农民)在村里和生产队的劳力一起耕作劳息</b></h5><h5></h5><h5><br></h5><h5> 炽热的村庄啊,春潮滚滚,三夏三秋,严寒冬日,我们的手中几乎用遍了干活儿的家伙杘儿;难忘的岁月里,挖河清淤,抢收抢钟,积肥浇地,还有那扬场放磙搴高粱和村姑一道挑茅粪。</h5><h5> 忘不了啊,我们和队里的年轻人一块儿披星载月干着不计工分的农活儿也就是义务劳动吧,忘不了啊,我们和村里人一样儿望着袅袅炊烟扛着锄头还真是赤足走在那细细的田埂上。那个时候我们还真成了村里人,我清楚地记得悼号叫小公鸡的生产大队长扯着嗓子向生产队长们喊话:这些个知青就是我们村里的人,以后不管走到谁的地边儿摘个瓜啊薅个莱啦的,你们都要主动都要热情;不知道是用心还是有意我们首届入村的知青被分别安排在大队长大队支书和大队会计各自所在的生产队里。再后来经公社协调还特意为我们安排了记工分儿的知青星期天学习日。</h5><h5> <br> <b>那个年代啊,说不累是空说不苦是假,当时农村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成分上要靠体力劳动,不过呀,累也性情苦也味甘。有人说我们这一代是共和国的长子,是啊作为长子受着“学习雷锋做共产主义战士,学习焦裕禄做毛主席的好学生”之教育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遇上了艰苦奋斗的年代就要与正在艰苦奋斗着的年轻的共和国一道儿艰苦奋斗,共和国不欠我们什么。那个时候呀,我们那年轻的心啊,我们那年轻的生活啊,犹如这摇曳在蓝天白云下面的八级风里的紫丁香。</b></h5><h5></h5> <h5><b><br></b></h5><h5><b> 广阔天地里有我们的生活在启程,田野地垅间有我们的学步在延伸。</b>渐渐地村里人能干的活儿我们也会干了,渐渐地庄稼人能做的事儿我们也能做了,不知不觉得身体也强了,那是青春的力量啊。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迎着种种浪潮地冲击硬是挺了过来,现在很幸福。<b>我觉着现在的这种自身的能量源于那两年的酷暑严寒春播秋获的耕耘中。</b><br></h5><h5> </h5><h5> (编者按:憬雪儿,身材苗条,清秀文静,被同学们誉为班花儿,只是略显腼腆弱小。谁曾想现在是这样地坚强,<b>不难看出尽管工伤几乎残了她的右眼,但是:光华润容,青春依在)。 </b> <br></h5><h5> —— 憬雪儿<br></h5><h3></h3> <h5><b> </b></h5><h5><b> 告别父母离家乡,插队落户四间房。<br> 草铺严寒无所惧,主席教导记心上。</b></h5><h5>我经常想起那时候井台旁的惆怅,挑着水桶坚难行走在结着薄冰的小路上,也经常回忆秋末初冬的下堤的芦苇收割中我们那娇小的身影,更是有老房东的笑容和老队长的语重心长的话语时时出现在我的思绪中。<b> </b></h5><h5><b> ——悠然</b></h5> <h5><b><br></b></h5><h5><b> 天下没有十全十美,人世间总有你我他仨的地摊八卦。家庭的冷暖社会的风雨在走进四间房走出四间房的生活历练中,启萌式地让自己一步步地认知和成熟,</b>我喜欢村里的人们和知青小伙伴。记得那年麦收时一个队的男生嫌我午饭做得少了, 我说如果你们吃完了我不吃,谁知这俩一个七碗一个六碗半葱花面楞是没有了我的饭,当时那个生气哟。现在想想那时候真是可笑也真可爱呀。</h5><h5><b> —— 青山</b></h5><h3></h3> <h5><b><br></b></h5><h5><b> 留不住的是岁月,忘不了的是朋友,谢不尽的是关照,丢不掉的是情义。我珍惜每一位和我一起走过的朋友,我感恩以往岁月里曾经给予支持和帮助过我的至亲至爱。</b><br></h5><h5><b> —— 一粒细沙</b></h5><h3></h3> <h5> <b> </b></h5><h5><b> 少年知青四间房,殷墟欢聚两鬓霜。</b></h5><h5><b> 把酒言欢诉衷肠,举杯共饮友谊长。</b><br>一个㶽里吃饭,少男挑水,少女做饭,几辈子修来的缘分,百年修得同船渡,那我们是多少辈修得在一起两年之多;取榨油留下的油根儿用错了盒儿,过大年在一起热热闹闹包饺子那么多,真的好留恋同龄人大家庭小集体的乡村生活啊……</h5><h5> <b> —— 卢 玉</b></h5> <h5><b><br></b></h5><h5><b> 乐善好施,自力自主是我的个性。</b>在农村生活的两年多里,与庄稼人为善,与小伙伴为善。父辈的革命传统可以秉承,关系却不可以利用,一切靠自己。那个时候我喜欢在村头到县城的家六十里的路上徒步,看着路边被白雪覆盖着的麦田,绿油油茂盛生长的玉米地,总感觉生命中有无限生机。<b></b></h5><h5> <b>—— 朵朵花</b></h5><h3></h3> <h5><b><br></b></h5><h5><b> 因为出工率最高而有幸获得模范知青的殊荣受到表彰。</b>知青岁月里目标与追求就像外因通过内因而发生变化一样不断地调整和发展,该说的就说该干的就干,在人生的道路上尽管与不少机遇擦肩而过却一点儿也没影响自己稳步向前<b>,农村的生产劳动实践锻炼了我。 </b><br></h5><h5><b></b><b> —— 国融融 </b></h5><h3></h3> <h5><br></h5><h5><b> 我那流浪的青春啊</b></h5><h5><b> 在大自然中徘徊着</b></h5><h5><b> 将要步入青春的生命体</b></h5><h5><b> 闻着麦苗香吸着青草气</b></h5><h5><br></h5><h5><b>那一年我十七岁。</b>麦后正在棉花地里干活儿的时候接到公社通知要我立刻去县城参加招工体检。到县城三十公里六十里路六角钱车钱兜儿里不够,不想去借徒步前往。途中遇上小雨转中雨,在枣村供销社的食堂一角五分钱奢侈地吃了一碗面条,走到县上时天已黑了,带工人员就在县医院等着我。</h5><h5> 第二天人还沒到招工通知就到了村里,一天的准备时间第二天到县上共青大楼(县革委招待所)报到。于是:棉花专业组的十来个姑娘拆的拆洗的洗晒的晒补的补为我出征整戍,生产队长叫来两个大婶为我的被褥续了新棉花,像是孩子要出门远行,实掌哥和保管陪我装了两口袋麦子拉到公社粮管所换了粮食关系并三十来元钱。</h5><h5> 晚上在房东家里用房东大叔的棺材板儿支起的Γ形地桌上三道大莱“凉伴粉条,炒鸡蛋,拍黄瓜” ,三十多个队里人和宣传队的小伙伴挤在一起为我送行,说着想说的话,叙着想叙的情,喝着一角找的酿造酒,我的眼光里啊时时有泪花儿闪闪。</h5><h5><b> </b></h5><h5><b> 独立人生的第一步</b></h5><h5><b> 社会大学的第一课</b></h5><h5><b> 五十年沧桑第一站</b></h5><h5><b> 就这样一步步走来</b></h5><h5><b> ……</b></h5><p class="ql-block"><b> ——Lymm</b></p> <h5> <b>我们的生活里呀,有山的个性,花的风景</b>(上图:秋,黄山云谷的早晨;下图:春,洛阳牡丹的花竞)。</h5> <h5><b>我们的柴米油盐中也有动人的故事</b></h5><h5> 谈笑风生里有当年的酸甜苦辣在回味,佳肴品尝中有当年的锅碗瓢盆在歌唱。我们插队小组的伙食厨房也经历了风波,<b>大伙分小伙,小伙再分伙,</b>在经历了缺少集体而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浪费或者孤单的苦恼后,有思想的女性提出:“<b>我们合伙吧,大家还是在一块儿好”,</b>一呼即诺一拍即成我们又在一个大锅里吃饭了,直到一个个儿地随着招工而离开……<br></h5><h3><br></h3><h5> 曾记得那一次午饭大家伙儿在一起吃手擀葱花面,记不清是谁什么话题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而且你看我我看她地笑声不止,有一女生竟然让面条从鼻子里喷出来。<br> 不能忘记啊在陆续招工走人的日子里我们的灶火一直在燃烧不曾熄灭。尤其是一段儿时间里只有一男一女在这个锅里吃饭,没有言辞,没有推诿,没有安排,没有斤斤计较,谁回来得早谁做饭,碰上了就一起干,没有卿卿你我,只有相互关照。那个男生还听从了文艺宣传队小伙伴集上经济粜粮中介的建议用一袋子玉米以一斤半一斤换了大米,调济了春季青黄不接的三黄(黄窝头,黄糊涂,发了黄色的老咸菜)厨房食谱。</h5><h5><br></h5><h5> 这是两个在卫河畔一块儿成长在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小组读过初小共同高小毕业的发小,<b>我敢说这是世界上最纯洁的友谊和关照,我敢说这是生活中最纯真的知青战友情。</b></h5> <h5><b>现在看来我们的知青生活就是那个时代插队知青的社会缩影</b></h5><h5><br></h5><h5> 招工以后的我们小组有二人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上了大学,二人上了中专医学,有两个还参军当了女兵,真让人羡慕啊,以后陆续地以在职进修等不同地方式连续地给自己充电,以补充理论知识。退休前我们组里有行业能手业务员,有车队调度,工程师,高级技师分别在工人,公务员,医生,教师等行政企事业单位履职,为共和国的发展为民族的中华梦尽自己的心尽自己的力。</h5><h5> 作为一九六八年的下乡知青,我们自然喜欢表现知识青年的歌曲,但是<b>我们不喜欢老气横秋,</b>经过比对我们有意选择该曲作为本篇的音乐背景,这首歌曲时代气息强,有乡土味,老百姓喜欢。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手机就连半导体都很少见,但是街巷村头有高音喇叭,经常播放着这些激情四射的歌曲,还有紫竹调步步高采云追月马兰花开等等繁目不多却很提震地让人们在田间庭院里哼哼着,在我们的心里跳跃着。</h5><h5><br></h5><h5><b> 我们很普通很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但是我们也很激情很热烈,激情地倾其所有,热烈地如火如荼。</b></h5> <h5><b>平凡而热烈,我们的插队小组有着比电视剧还电视剧地真实版的知青生活</b></h5> <h5><b> 家乡的母亲河净美清流的卫河水啊,日夜不息轻轻地静静地绕城而过,萦心而淌,流向远方。记住往日时光年轻时候的我们吧,留住孩提时代的纯洁友爱和纯真天性。</b></h5><h5><br></h5><h5>(图:1960年代的卫河,黄山霞色中的青松,安阳的千年文峰塔)<br></h5><h3></h3> <h5><b>撰 写 :插队知青战友 执笔:MC 民城<br>出 镜 :一九六八届四间房知青<br>摄 影 :Lymm<br> 2018年12月31日(戊戌年冬月廿五)于豫北</b></h5><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