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8-捐!

殷晓春

<h3>这几年写年终总结,我都要先盘点一下这一年主要干了些什么,如2016年是我的行走年,2017年是我的装修年,2018年呢?捐!我的脑海里突然蹦出这个字,噢,2018,是我的捐献年。</h3> <h3><font color="#ed2308">捐事第一件 - 做词条编写小助手。</font><font color="#010101">去</font><font color="#010101">年年底,身为姑息医疗专家的先生去上海开了个会,回来后告诉我他参加了编写&lt;临终关怀百科辞典&gt;词条的工作,这是一个纯公益项目,没有任何报酬,不仅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还要自付编写的一切费用。但编写这部辞典,是为填补我国临终关怀领域的空白,意义重大。先生还在上班,社会工作又多,他邀请退休在家的我当他的小助手,主要的任务是帮他查找资料。</font></h3> <h3>我立即开始了准备工作。我家有辞海,我翻看了医药卫生分册,对如何写词条有了些感性认识。我又拜读了编辑部赠送的两本书,一本是我国辞海界元老巢峰写的&lt;辞书记失&gt;,另一本是资深辞海编委徐庆凯和秦振庭合著的&lt;辞海论&gt;。这两本书很好,涵盖了辞典编写的方方面面,从词目的定名到释文各部分的编写要求全做了详细的介绍,书中金句迭出,我夹了书签,便于翻看查找。我也看了编委会推荐的一些书,并了解了各网站对资料收费的办法。</h3> <h3>工作一上手,我就感到,查找资料不容易,查找资料很辛苦!一天查找“家庭复原力评估量表”这个词的资料,我在网上逛了一天一无所获,沮丧极了。恰巧辞典编辑部在征求大家对词条调整的意见,我跟先生建议,干脆把这条删了算了。先生坚决不同意,他说,全删了,还编辞典干什么?唉,什么都别说了,继续!</h3> <h3>我振作精神,重新开始。先搞清“家庭复原力”是怎么回事。复原力英文是“resilience”,这个词本意是弹性的意思,我从英文反推,发现在我国,“家庭复原力”更多地被译成“家庭韧力”、“家庭抗逆力”,网上有这方面的信息!我一下推开了编写这个词条的大门!</h3> <h3>家庭复原力即家庭在受到重创后的一种自愈能力。量表其实是一张征询单,通过回答问题和打分来判断家庭在重创后的恢复程度,以决定社工应采取的干预措施。在查找量表问题数量和计分总分时,我再次陷入困惑。量表的问题,有说54个的,有说66个的,计分总分有说66-204的,有说54-216 的,谁的正确?辨别网上信息真伪的唯一办法是查询原始资料!刚开始,这张量表就像跟我玩起了捉迷藏,怎么找也找不到。后来我在网上文章的附录中发现了量表作者的名字,继而搜出了她的博士论文。作者Sixbey是2005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育咨询专业的博士生,她博士论文的题目是“家庭复原力结构评估量表的研发”,这张量表是她研发的,是她博士论文的一部分,就藏在博士论文附录C中!这个征询单最初设计确实是66个问题,但在做统计时,Sixbey又对问题做了调整,改为54个问题了。54个问题中,有4个为反向计分,即最高分为最低分,因此,得分计算应为:最低分为50x1+4x4=66分,最高分为50x4+4x1=204分。所以,54个问题,总分66-204是正确的。Sixbey的论文很长,171页,纯英文,国内有些人写论文资料看不到头,更有甚者根本就不看原文,抄别人的数据,就形成了以讹传讹。查原文的另一好处是网上翻译的一些错误可以及时纠正。如征询单中六个维度(六个方面的问题)其中之一是Family Spirituality,外行人会把它翻译成“家族精神”,只有临终关怀的圈内人才知道应该翻译成“家庭灵性”。我发现南方医科大学的学者依据英文版的量表编制了中文版的量表,并进行了信效度检验,就把这个信息也告诉了先生。以下是这个词条。</h3> <h3>11月30日晚,我们如期提交了所有的词条,共38个,当看到辞典研究中心接收成功的消息,我和先生击掌庆祝!</h3> <h3><font color="#ed2308">捐</font><font color="#ed2308">事第二件 - 把父母的遗物捐给老家档案馆。</font>我父亲生前是位经济学者,是离休干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他生前就与我约定,百年之后要把有价值的东西捐给国家。他2014年去世后,我经过分拣,把有价值的东西挑出来,近几年,陆陆续续给这些遗物安了家。一部分捐给了北京档案馆,一部分捐给了父亲的母校清华大学,今年,我把父亲的最后一批遗物捐给了这个地方-河北卢龙档案馆,卢龙,是父亲的老家。</h3> <h3>捐赠遗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堪称一个小小的Project。对我来说,最难的莫过于装订父亲的手稿了。我找过装订社,但由于父亲手稿用纸规格不一,纸张薄厚不一样,上不了机器,装订社无法接收。于是,我买来牛皮纸、锥子、装订线,自己一针一线地装订起来!有时厚厚的文档碰上我这个不熟练的装订工,一个小时才能装订一本!我一共装订了46本!我不是图书馆系毕业的,也学会了编目,如捐赠的手稿,要写明序号、手稿名称、类别、手稿成书的出版单位、出版日期等等。一切安排妥当后,我把捐赠目录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事先送卢龙档案馆审核,审核通过后,我们开车奔赴卢龙进行捐赠!</h3> <h3>这枚唐山职农的校徽父亲保存了70多年。唐山职农的全称为冀东道唐山联立初级农业学校,即今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前身。1941年,父亲曾以农作科全校第二的成绩考入该校,并学习过半年。这枚校徽还有一段佳话,解放后我父亲与我母亲热恋,在拜会岳父大人时,猛然发现岳父大人竟是他在唐山职农读书时的老校长!多年来,大水冲了龙王庙 - 一家人不认一家人一直是我父母的笑谈。</h3> <h3>这是父亲生前写的一本自传,其中不乏对卢龙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风土人情的描写,我把这本书也捐给了卢龙档案馆。</h3> <h3>我父亲出生在河北省卢龙县蛤泊镇殷庄(林是参加革命时改的姓)。这本殷氏家谱是我大伯生前写的,放在我父亲处留存。家谱记述了殷家各门各支的脉系及各家的主要生活事件。原文是写在纸制本子上,为便于保存,我把它改为了电子版。为便于海外亲属寻根,我把纸质版留在了北京档案馆,把电子版捐给了卢龙档案馆,听说老家搞新农村精神建设正在寻找这些资料,但愿我的捐献有些用处。</h3> <h3><font color="#010101">卢龙档案馆是国家级档案馆,设施先进、管理规范,超出我的想象。这是他们正按照捐赠目录清点送去的捐赠物。</font></h3> <h3>卢龙档案馆对父亲的捐赠十分重视,专门举办了“林光教授个人档案捐赠仪式”,并向我颁发了荣誉证书。哈,这是我今年得到的最高荣誉!捐赠后合影,左起:档案局周局长、我先生、我、我女儿、档案局副局长。</h3> <h3>捐赠完毕,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回老家殷庄看看?说走就走,大雨滂沱,我们的车涉水而行!</h3> <h3>这是父亲小时住过的老屋和小时候上学的学堂。虽是生平第一次回乡,心中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我的眼泪不时地滚落下来,心中一遍一遍地呼喊:叶落归根,叶落归根,爸爸妈妈,我把你们的东西送回来啦!</h3> <h3><font color="#ed2308">捐事第三件 - 给内蒙插队的地方捐献二手电脑</font><font color="#ed2308">。</font><font color="#010101">1968年,我们从北京赴内蒙哲盟科左中旗腰林毛都镇巴彦套海村插队。今年是我们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我们村16个人集体返乡,探望老乡。回来后,应大家要求,我编写了美篇&lt;巴彦套海知青50年后返乡纪实&gt;,编写过程中,想到那些逝去的老乡和插友,我不禁潸然泪下,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我由衷地感到高</font><font color="#010101">兴!我们虽已退休不在位,但总想着为家乡做点什么,后来我们在参观腰林毛都镇幼儿园时,发现他们没有电脑室,就决定捐赠给他们一批二手电脑,以培养孩子们对计算机的兴趣。</font></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mj7a118?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巴彦套海知青50年后返乡纪实</a><br></h3> <h3>回到北京后,我们就开始了紧张的筹集二手电脑的工作。我家电脑新买不久,三人共用,各有分区,数据导出很麻烦,先生建议,干脆给小朋友买一台新电脑吧!不料捐赠负责人不同意,他说使用对象是小朋友,旨在培养兴趣,配置不用太高,二手电脑即可。我又求助小妹,小妹说她家先生属于涉密单位,电脑、手机只能毁,不能卖也不能捐。我心急火燎,一筹莫展。知母莫如女。一天,女儿轻轻对我说:“妈妈,您把姥爷爷的那台电脑捐了吧,捐给小朋友学习,姥爷爷一定会同意。” 我父亲这台电脑一直维护的很好,我给父亲编捐赠目录用的就是这台电脑。这台电脑我原计划永远不动,留作对父亲的纪念。女儿这么一说,我觉得确实有道理。父亲一生钟爱学生,曾捐款清华大学励学基金,把这台电脑捐给需要的孩子,确实是最符合他心愿的。在2018年年底,我把老父的电脑也捐出去了!目前这台电脑就摆在腰林毛都镇幼儿园的电脑室里!</h3> <h3><font color="#ed2308">捐事第四件 - 零捐。</font><font color="#010101">今年,我还有一些零零碎碎的捐款。如,捐赠给腰林毛都幼儿园的那批二手电脑,需统一调试升级并配网卡,这笔费用是400元,我认捐了。我有些同学本身是公益组织的,他们发朋友圈请求认捐,我也捐了款。今年我有两位同学去世,参加追悼会时,我给了他们每家1000元。回卢龙老家,遇到老人,不管是否沾亲带故,我全小捐了一下……</font><font color="#ed2308"></font></h3> <h3>感悟:这一年的捐献,虽然我付出了辛苦和金钱,但总体感觉,心情很愉悦!得与失,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捐献,永远得大于失。 </h3><h3>为编词条搜集资料虽然很辛苦,但我深深感恩得到了这个机会!我确实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想到将来这个词条可能有助于他人,我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也坚定了永远学习在路上的决心!</h3><h3>我父母去世后,我曾长久地陷入痛苦不能自拔,后来我发现,整理父母的遗物,给它们适当地安家,能缓解我的痛苦。今年我完成了最后一批捐赠,把父母的遗物送回了老家,是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事,今后,我会以新的面貌开始新的生活!</h3><h3>50年前,我们从北京到内蒙插队,是一群十几岁的孩子,老乡对我们照顾有加,我铭记在心,无以回报,十分愧疚!这次机缘巧合,捐助了二手电脑,我那颗愧疚之心才稍稍得到安慰。</h3> <h3>写完这篇总结,我在辞源网上看到这个字 - 捐。在小篆文中,其字形左边为手,意指用手抛弃,字形右“肙”,指的是一种小虫,寓意被舍弃的东西往往是微不足道的。看到这个解释,我顿觉惭愧,我今年做的那点捐献之事,微不足道,微不足道啊!应该打住,翻篇儿!2019,捐献,从头做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