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小寒(Lesser Cold)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以及丑月的起始,每年公历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时为小寒。中国气象资料显示,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气温最低的节气,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br></h3> <h3></h3><h3><font color="#ed2308">小寒由来</font>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
在黄河流域,小寒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小寒后几天进入"三九";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
小寒特点为天渐寒,尚未大冷。但隆冬"三九"基本上处于小寒节气内,"三九"前后,土壤深层的热量也消耗殆尽,尽管得到太阳光、热稍有增加,仍入不敷出,于是便出现全年的最低温,有"小寒胜大寒"之说。<br></h3><h3></h3> <h3><font color="#ed2308">小寒三候</font></h3><h3>中国古代从小寒起每隔5天分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h3><h3>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小寒时节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h3> <h3></h3><h3><font color="#ed2308">小寒气候</font>
小寒时北京的平均气温一般在一5℃上下,极端最低温度在-15℃以下;东北北部地区,这时的平均气温在-3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低达-50℃以下,午后最高气温平均也不过-20℃。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45°N以北的地区及藏北高原,平均气温在-20℃上下,40°N附近的河套以西地区平均气温在-10℃上下。到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则在0℃左右,此线以南已经没有季节性的冻土,冬作物也没有明显的越冬期。这时的江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5℃上下,虽然田野里仍是充满生机,但亦时有冷空气南下,造成一定危害。<br></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font color="#ed2308">小寒习俗</font>
在这个全年最冷的时节里,中国各地有着许多相关的节气民俗,比如"画图数九"、"补膏方"和"吃菜饭"。在这些民俗之中就蕴含着很多养生保健的原理。
</h3><h3><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font color="#ed2308">画图数九</font>
小寒节气最初起源于黄河流域,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时兴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养生。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凰",均为繁体字,九字每字九划共九九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小寒节气正值三九严寒,所以"画图数九"的民俗与小寒节气有着密切联系。数九计数,书法描红,既能求得消寒,也算是冬日里一种不错的消遣冶情的养生方法。<br></h3><h3></h3> <h3></h3><h3></h3><h3> <font color="#ed2308">补膏方</font>
《黄帝内经》中记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季万物敛藏,养生应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滋补内脏。膏方不仅能够预防和治疗疾病,还具有滋补身体,强壮体质的作用,在冬日里受到民众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到了小寒时节,也是膏方进补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时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时,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br></h3><h3></h3><h3></h3> <h3></h3><h3><font color="#ed2308">吃菜饭</font>
小寒吃菜饭是老南京的习俗。南京人对小寒颇为重视,人们会用糯米加生姜、矮脚黄、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一起煮成菜饭。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小寒是一年之中最冷的节气,也是阴气最盛的时期。南京菜饭中糯米补中益气,健脾暖胃,能增强机体抵御寒邪的能力;生姜味辛性温,具有发汗解表,温肺散寒之功效。再加上南京特产矮脚黄、香肠、板鸭,药食双补,美味可口,冬日里吃完后特别暖和,可与腊八粥相媲美。<br></h3><h3></h3> <h3></h3><h3><font color="#ed2308">吃糯米饭</font>
广州传统,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br></h3><h3></h3> <h3></h3><h3></h3><h3><font color="#ed2308">腊八粥</font>
饮食上"小寒"节气中就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上述食品均为甘温之品,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的功效。我国古人称"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认为吃粥可以延年益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说: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张耒的《粥记》中也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br></h3><h3></h3><h3></h3> <h3></h3><h3></h3><h3>
<font color="#ed2308">小寒养生</font>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
滋补肝肾;干燥润肺很关键;中老年人怕冷可泡脚。
食宜温:冬季,是吃羊肉、鸡肉等温热品的好时候
食宜杂:即食物要多样化,精粗搭配,荤素兼吃
食宜苦:这时的饮食应减咸增苦;
<br></h3><h3></h3><h3></h3> <h3></h3><h3><font color="#ed2308">小寒谚语</font>
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
小寒大寒,准备过年。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北风吼。<br></h3><h3></h3> <h3></h3><h3></h3><h3><font color="#ed2308">小寒诗词</font>
小寒食舟中作
唐 杜甫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小 寒
吴藕汀
众卉欣荣非及时,漳州冷艳客来贻。
小寒惟有梅花饺,未见梢头春一枝。
小寒
唐代·元稹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br></h3><h3>小寒</h3><h3> 左河水</h3><h3>冰封万里雪皑皑,径堵千重港口塞。</h3><h3>昨日剪桃修几树,忽如一夜李花开。
梅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h3><h3><br></h3><h3></h3><h3></h3> <h3><font color="#ed2308">学生作品</font></h3> <h3>505班曹熠泽</h3> <h3>505班黄思绮</h3> <h3>505班郑雅元</h3> <h3>505班黄夙</h3> <h3>原603班胡沙沙</h3> <h3>504班段雨欣</h3> <h3>504班祝熙萌</h3> <h3>602班曹君阳</h3> <h3>303班陈金林</h3> <h3>303班章梦琪创意作品</h3> <h3>303班袁宇豪创意作品</h3> <h3>303班陈梓俊创意作品</h3> 303班叶子恒创意作品<h3><br></h3> <h3>303班舒云娜创意作品</h3> <h3>303班陈子轩创意作品</h3> <h3>303班尹宇豪创意作品</h3> <h3>家长摄像作品</h3> <h3>叶子恒家拍摄的雪景</h3> <h3>董思琪家拍摄的雪景</h3> <h3>张琬苓家拍摄的雪景</h3> <h3>江玥家拍摄的雪景</h3> <h3>张宁锐家拍摄的雪景</h3> <h3>教师作品</h3> <h3>刘梦琦老师堆的雪人</h3> <h3>刘兰兰老师堆的雪人</h3> <h3>马莉老师家的迷你雪人</h3> <h3>王晋闽老师堆的雪人</h3> <h3>吴莺老师家堆得弥勒佛和兔子</h3> <h3>曾晓昊老师堆的雪人</h3> <h3> 最近几天的雨雪天气,让我们感受到冬的威力。在这寒冷的日子里,大家一起等待农历新年的到来吧!小寒过后是腊八,过了腊八就是年。大家外出注意保暖和安全哟。期末考试马上就要到了,希望全体同学在期末考试中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老师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猪”事顺意!</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沈家营小学课题组 王晋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