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龙津河畔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  中国的世界记忆遗产</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世界记忆遗产(Memory of the World)又称世界记忆工程或世界档案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启动的一个文献保护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通过国际合作与使用最佳技术手段进行抢救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h3><h3> 记忆文献遗产反映了语言、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世界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世界的记忆。但是,这种记忆是脆弱的,每天都有仅存的重要记忆在消失。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世界记忆计划,来防止集体记忆的丧失,并且呼吁保护宝贵的文化遗产和馆藏文献,并让它们的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h3><h3><font color="#010101"> 目前,中国已有11份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分别是: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清朝内阁秘本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大金榜(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所)"样式雷"建筑图档(中国国家图书馆等),《本草纲目》(1593年金陵版),《黄帝内经》(1339年胡氏古林书堂印刷出版),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广东省档案局与福建省档案局),中国元代西藏官方档案(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南京大屠杀档案》(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甲骨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考古所、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山东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font></h3><h3>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吧。</h3><h3>序号 文献名称 入选时间</h3><h3>1 传统与民间音乐录音档案 1997</h3><h3>2 清代内阁秘本档 1999</h3><h3>3 东巴古籍文献 2003</h3><h3>4 清代科举大金榜 2005</h3><h3>5 "样式雷"建筑图档 2007</h3><h3>6 《黄帝内经》 2011</h3><h3>7 《本草纲目》 2011</h3><h3>8 元代西藏官方档案 2013</h3><h3>9 侨批档案 2013</h3><h3>10 南京大屠杀档案 2015</h3><h3>11 甲骨文 2017</h3> <h3>  音乐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艺术种类之一,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喜爱的艺术种类之一。它既是声音的艺术,又是时间的艺术。在古代,音乐靠记谱法来记录乐音,保留声音;随着科技的进步,录音技术的发展使现当代音乐的记录更加完整、更加立体、更加丰满。</h3><h3>  199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藏的长达7000小时的中国50多个民族的传统音乐与民间音乐录音档案被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中,这是中国的第一个“世界记忆”。</h3><h3> 目录总计28600首,分为12类:古代歌曲(210)、民间歌曲(10080)、曲艺音乐(756)、戏曲音乐(672)、综合类传统乐种(378)、宗教音乐(336)、歌舞及舞蹈音乐(504)、民族器乐曲(132)、现代创作歌曲(118)、西洋乐器演奏的中国作品(609)、歌剧及舞剧音乐(63)、有关音乐的其他音响资料(42)。</h3><h3> 每一条资料的信息包括:曲目、体裁、民族、流行地、表演形式、作者、表演者、节目来源、所藏号等。磁带形式由四种标志给予标识。翻看目录,基本可以了解版本、年代。</h3> <h3>  1999年,清代内阁秘本档中一组24件全满文有关清初西洋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档案文献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记忆名录)。 该文献形成于17世纪中叶,共24件.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这部分档案系统完整地反映了西洋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情况。其核心内容是“汤若望案”历史上称“历法之争”。此案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中西方天文学家在编制历法上的不同意见所引起的学术之争,实际上是长期以来中西文化冲撞的结果。</h3> <h3>  作为清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的成绩榜,金榜有大、小金榜之分,大金榜用于张挂以告示天下;小金榜则为大金榜的副本,供皇帝御览。</h3><h3> 通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评审的是公元1894年(光绪20年)公示于长安街的大金榜,长约19米,高约0.89厘米。该金榜为黄纸、墨书,押盖“皇帝之宝”的朱印,用满、汉文书写,满文从左向右,汉文从右向左,两种文字的年月日落款相汇于榜中之处,中间是用满、汉文大大书写的“榜”字</h3> <h3>  东巴意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由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东巴文化已有上千年历史。</h3><h3>  《东巴经》是纳西族的东巴教祭司使用的宗教典籍,世代传承下来的尚存2万余卷。</h3><h3> 《东巴经》的内容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宗教、语言文字,以及音乐、美术、舞蹈等许多传统学科,被国内外学术界誉为“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东巴经》由东巴文字写成。东巴文字有2000多个字符,其源甚古,不仅被完整保留至今,而且还有少数东巴祭司能识读,被称为“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h3><h3> 东巴古籍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了这一份文献遗产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和再造的。它不仅是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而且具有超越民族文化的重大学术价值,属于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h3> <h3>  “样式雷”是对清代二百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成就卓著的杰出代表,据统计,现有2万余件样式雷图档存世,是世界建筑档案存世最多的一种。其中,国家图书馆收藏有样式雷图档15000余件,涵盖了众多类型,如正立面、侧立面、旋转图、等高线图等。还有烫样、工程做法,工程每个细节,结构每个尺寸,全有记载。样式雷还画了“现场活计图”,即施工现场进展图,从选地,到基础开挖,到修建梁柱,直到最后屋面完成的整个过程。此外,图档还包含旨意档及堂司谕档等等,甚至还有一些公私信函。</h3> <h3>  建筑模型是样式雷的绝活——烫样。样式雷完成建筑设计方案后,会按1/100或1/200比例制作模型小样,然后进呈内廷,供皇帝审定。之所以叫烫样,因为是用纸板、秫秸和木头为原材料,再用剪子、毛笔、蜡版、烙铁熨烫成型。烫样不仅是效果展示,还是施工参考模型。</h3> <h3>  1339年胡氏古林书堂印刷出版了,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黄帝内经》为当今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好的版本。《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性著作,成书于距今2200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期。该书系统总结了公元前2世纪以前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实践经验,揭示出中医学的生命观、思维方式和认知方法。《黄帝内经》所构建的理论体系和医疗模式至今仍然被传统医药学运用和西方医学借鉴,是世界医学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好见证。</h3> <h3>  金陵本《本草纲目》是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金陵胡承龙刊刻的《本草纲目》,为《本草纲目》最早版本,也是迄今唯一由李氏家族自编的版本。</h3><h3>《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190余万字,载药物1892种,收医方11096个,插图1109幅,分为16部60类,引用文献上自战国,下迄明万历年间,涵盖了2000多年的药物学知识。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其中不仅记载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药物资源,还记载了一些从海外,如波斯、印度及地中海等地区传入的天然药物及其相关知识。</h3> <h3>  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共有4份圣旨、5份法旨和13份铁券文书,这部分档案自成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首先,其年代极为久远,形成于公元1304年至1367年期间,为元代时期,即西藏地方政权萨迦和帕竹时期。其二,形制各异,不仅有圣旨、法旨,还有铁券文书,因产生地和级别不同而形制各异,圣旨皆为内地产手工纸,而法旨和铁券文书之载体全为藏纸,书写形式也独具特色。其三,文种独特,皇帝圣旨为八思巴文,法旨和铁券文书则为藏文。其四,该组档案反映了青藏高原独特的政治生活形态,体现了元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档案文献资料。</h3> <h3>  "侨批"通俗的叫法是"番批",也叫"汇款与家书同襟"。"批"在闽南语和广东话中是"信"的意思,海外华侨寄回家乡的信或款被称为侨批。侨批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主要发生地以广东潮汕、福建闽南地区居多。100多年前,大量国人前往东南亚谋生,当时通信相对闭塞,华侨们只能靠侨批传音信、寄钱回家。侨批是维系海外侨胞和国内侨眷的纽带,也是侨乡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侨批档案"包括"福建侨批"和"广东侨批"两部分。福建和广东保存的侨批档案及相关文献达16万件之多,来自广东三大侨乡的达到16万件,包括潮汕侨批10万余件、五邑侨批4万余件、梅州侨批1万多,福建侨批数量仅万余件,但保存时间跨度长,独具闽南特色,是"侨批档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一种说法是,侨批档案,广东看数量,福建看精品。侨批具有真实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罕见性和完整性等特点,作为珍贵的民间文书,有别于一般书信,它涵盖侨乡与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信息,融汇中外商贸往来、邮传、驿递、金融、汇兑等方面的历史记录,是未经后来人刻意雕琢的史信,被盛赞为中国"20世纪的敦煌文书"。</h3> <h3>  南京大屠杀档案共分三部分,分别包括1937年至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期间大肆杀戮中国军民和平民的档案;1945年至1947年,对日本战犯调查和审判的档案;以及1952年至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机构提供的文件。详细记载了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大屠杀惨案的罪恶事实和日军侵占南京期间犯下的大量罪行。</h3><h3>  南京大屠杀档案项目被列入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是对该档案真实性和唯一性的认可,也是对文献遗产保存完整性的最高赞誉。</h3> <h3>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献纪录,出土于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现代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甲骨文既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