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2018 弹指一挥50年

潘晓阳

<h3>1965年7月,我13岁,小学毕业,当年9月进入重庆北碚梅花山中学读初中,这就是我当年的样子。</h3> <h3>梅花山中学位于缙云山麓西南隅,是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牺牲的最高级别军事将领张自忠烈士陵园,园址由原国民政府蒋介石选定,陵园依山而建,坐南朝北,园内林木葱郁、景象庄严肃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冯玉祥为张自忠将军墓亲书墓碑"张上将自忠之墓"。</h3> <h3>冯玉祥仿明代史可法衣冠冢墓葬梅花岭之意,于1942年隶书"梅花山"三个大字,镌刻立于墓前,并亲自在墓前栽植梅花树,梅花山据此得名。</h3> <h3>1940年11月,蒋介石与冯玉祥徒步到张自忠墓前,与各界人士举行祭奠。</h3> <h3>梅花山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亦是重庆市的98中,建成于1957年。虽然校舍就是几排平房,但学校食堂,操场和教职员工办公室宿舍等基本设施齐全,学校地处北碚城区郊外,就读的学生主要是当地农村子女、西南农业大学教职工子女以及天生桥街道的居民子女。</h3> <h3>当年的梅花山中学。</h3> <h3>因为学校没有校门,所以校牌就挂在教师办公楼大门口。</h3> <h3>当年的班主任老师黄子荣</h3> <h3>当年的班主任老师叶运才,性格温和,从来不发脾气,班上有同学调皮捣蛋,他也只是轻描淡写的说说而已。那段时间,按照学校规定,上课前或者下课后,要唱一首革命歌曲,学校各个班级就经常传出唱歌的声音。一次,叶老师站在讲台上,给我们起音唱&quot;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quot;的毛主席语录歌,他唱前半句:&quot;我们都是来自....唱!&quot;他喊唱的音一落地,同学们不仅未唱,反而都大笑起来,王老师茫茫然不知道大家在笑什么,坐在前排的同学就告诉他:&quot;叶老师,你起音唱的是我们都是癞子!&quot;同学们又起哄大笑起来,叶老师没有办法,只好叫另外一个同学起音,大家才把这首语录歌唱起来。</h3> <h3>到了1968年7月,在校的1966级、1967级和1968级学生初中都毕业了,但学校管理处于瘫痪状态,没人为已经毕业的学生处理任何有关事项,眼看学生们响应毛主席号召要出发到农村去了,才于1969年3月通知三个年级的学生返校,按照班级拍了毕业照。我所在的68级3班有同学52人,但当天到校的只有31人,所以我现在收藏的初中毕业照片上的同学就只有31人。</h3> <h3>第三排,从左到右:张中群,李治英,王甘芬,张杰容,陈训吉,曾忠兰,金礼群</h3><h3>第二排,从左到右:蔡昌惠,潘晓阳,任元芳,林丽,杨友君,彭维容</h3><h3>第一排,从左到右:何万兰,顾华英,黄启群,娄碚霞,赖恒华</h3><h3><br /></h3> <h3>从左到右:陈启国,杨如贵,严平万</h3> <h3>从左到右:詹必强,牟伯寿,丁永吉,陈新民</h3> <h3>从左到右:张啟芳,刘文孝,邱益亨,邱益德,左开德。</h3> <h3>这张表是班上同学李治英收集的,见到同学们的名字,就唤起对他们当年容貌的记忆。</h3> <h3>2018年截止,班上已经有左开德,刘家全,陈训吉,杨如贵,金礼群,陈新民,邱益德7个同学去世。对他们表示深深的哀悼。<br /></h3><h3>拭泪默哀同窗归佛国,忍痛送别好友回仙乡。</h3> <h3>学校停课闹革命,我们无所事事,整天东游西逛混日子。忘了是在什么情况下,几个好朋友邀约在北碚照相馆拍了这张照片。文化大革命使国人灾难深重,但我们照片的目的竟然是"文革纪念",当年我们的标志性装束,头戴仿军帽,身穿仿军装,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自认为英姿飒爽的样子。</h3><h3>前排从左至右,郑芳英,何万兰,娄碚霞。后排从左至右,潘晓阳,杨友君,任原芳。</h3> <h3>英姿飒爽没几天,大家都面临到农村当知青,我们自知分别以后很难再见面,临走前,四个好朋友相约拍了这张照片。</h3><h3>前排从左至右,潘晓阳,何万兰。后排从左至右,杨友君,林丽</h3> <h3>1969年3月2日,我和姐即将到农村,临行前与父母妹妹到北碚照相馆拍了这张照片,拍照以后,3月8日,我和姐就到合川县云门公社苏桥大队第一生产队当了知青。当年姐18岁,我刚满16岁。</h3><h3>我姐也是梅花山中学初中67级1班的学生。</h3> <h3>我从1969年到1975年,在农村度过6年的知青生活。1974年国庆节期间,杨友君和林丽原本约好一起到我落户的农村来看望我,林丽因临时有事来不了,却托杨友君给我带来一包饼干,一包杂糖,杨友君也给我拿来月饼,醪糟和汤圆面,干面。杨友君在我落户的生产队住了三天,临走我没啥回礼的可送,给她和林丽各买了一斤花生。当年知青在农村除了生活艰苦而为,身边没有亲人朋友也是最大的痛苦,这种情况下有同学来看望,心情自然非常激动,也令我终生难忘。</h3><h3>当年条件所限,没有留下照片。</h3> <h3>在农村最艰苦的几年,我和杨友君通信12封,我们互相鼓励,互相学习,时隔四十多年,在今年的同学聚会上,杨友君将她珍藏的我和同学们写给她的信送给我,看见自己当年稚嫩的笔迹和不知天高地厚的豪言壮语,既忍俊不禁又感概万千。</h3> <h3>大家争相读着当年给杨友君的回信,回想青葱岁月时的友谊,大家都像回到了过去。</h3> <h3>我将写给杨友君的信收录进电脑里,从1973年5月到1976年9月,时间跨度3年多,一共12封信,1.3万多字。</h3> <h3>下乡以后就开始写日记,直到现在。历时近50年。最薄的一个本子只有巴掌大,最厚的一个本子记载了三年的光阴。时光荏苒,一晃就进入老年。</h3> <h3>在合川工作期间,曾经到母校看看,以前学校的校舍已经拆迁,校园环境旧貌换新颜,在学校的校牌前留影纪念。</h3> <h3>后来我和哥姐又在校牌前留影,当年我哥65级,我姐67级,我68级,我们三兄妹是梅花山中学老三届校友。</h3> <h3>再后来,梅花山中学成为北碚华光中学,自此校牌不再,梅花山中学只是我们曾经的历史。</h3> <h3>再再后来,华光中学没运行几年,在梅花山中学原址上重建了北碚田家炳中学。我们现在回到母校已经完全看不到以往的任何痕迹,梅花山中学只存在于我们的相册里和学生们的记忆里。</h3> <h3>离开农村参加工作,虽然与个别同学曾经偶遇,但没有与同学们取得日常联系,直到一个偶然机会,得到丢失多年的初中毕业照片后,2011年又得知涂明60岁生日,我才在涂明生日时第一次与同学们团聚。屈指一算,从1968年初中毕业到第一次和同学们见面,一眨眼就是四十多年。</h3> <h3>第一次和同学们聚会,高兴之余尽在杯中。以前青春靓丽的同学们现在绝大多数都已退休,甚至有的同学已永远离我们而去,感概之余又不免感伤。</h3> <h3>同学李治英60岁生日,我没有时间参加她的生日宴,因正逢中秋佳节,我给同学们送去月饼,同时在北碚与部分同学合影留念。</h3> <h3>在北碚缙云山参加同学们的团年活动,我也即将退休。</h3> <h3>学校在缙云山组织活动,班上的同学合影。</h3> <h3>曾经的红领巾,现在的老年后备军。</h3> <h3>学校活动期间,67级1班和68级3班的几个学生合影。</h3><h3>当年独生子女很少,家里的兄弟姐妹总是三五成群,且年龄相隔不大,所以兄弟姐妹一般都是校友,在梅花山中学读书时,我们班上几个同学与在67级1班读书的就有好几对是兄弟姐妹。潘小云和潘晓阳,林健和林丽,赖恒芳和赖恒华,许文钰和许文光,合影时,因我和林建没参加活动所以缺席。</h3> <h3>今年12月,林丽从北京回重庆,想到我与杨友君联系上以后一直没有机会见面,加之又有两年没有与同学们在一起,所以我请同学们在北碚聚了一次,这次见面,同学们身体健康,精神状态也很充沛,我们的班主任叶运才老师也亲临参加,使大家的聚会更是锦上添花。</h3> <h3>久未见面的同学都很高兴,举杯祝福健康快乐。</h3> <h3>记得周建的歌唱得很好,这次她即兴唱了两首歌,确实很不错。</h3> <h3> 会友</h3><h3> 2018.12.20</h3><h3>冬雾缭绕再归渝,</h3><h3>儿时好友江边聚,</h3><h3>声声问候满心暖,</h3><h3>片片真情洁如玉。</h3><h3>林丽即兴为同学们的聚会写诗。</h3> <h3>我们的班主任叶老师对他曾经的学生一如既往给予厚望。</h3> <h3>同学们即兴载歌载舞,官应录拉二胡,张启芳带来音响领舞,今天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张启芳。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h3> <h3>同学们的几张照片,留作纪念。</h3> <h3>时隔50年,三个好朋友能在步入晚年时相聚,也是人生中一大幸事。</h3> <h3>1968年我们分离,2018年我们相聚,每个人的50年都是一本书,一首歌,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珍惜。</h3><h3>谨以美篇为我们曾经共同的故事留作纪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