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吃豆腐花,每次奶奶悄悄拉我到她身边,塞给我一个碗,看到里面是洁白滑嫩的豆腐花,我都高兴得恨不得跳起来,要知道,那个时候连吃一次肉都得盼很久很久,这种小零食就更加奢侈了。</h3><h3> 每次兴高采烈从奶奶手中接过豆腐花,我都是慢慢地一小勺一小勺的吃,想在下一次品尝之前,尽量记住豆腐花的美味。</h3><h3> 豆腐花似冻非冻,洁白滑嫩,稍稍撒点糖,入口即化,溜溜的消失在口腔深处,美滋滋的。</h3> <h3> 以至于到现在,早饭只要能够看见豆腐花,那都是非点不可的。任何时候,来一小碗豆腐花,都能提起足够的精神,勾起多么美好的童年回忆和味觉记忆。</h3> <h3> </h3><h3> 一晃而过的时光,自己也走出了生我养我的家乡,到了上海,味觉系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切的菜都不见了辣椒的踪影,而且所有的菜似乎都和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炒青菜得加糖,红烧肉得加很多糖,红烧鱼还得使劲加糖,鳝丝里也加糖,总之,一个字形容上海菜的话,一定是甜,两个字形容的话,就是太甜。我依然记得我第一次到金山,想着吃碗面,结果只有鳝丝面,当面条端上来的时候,我闻着就觉得腥气,勉强尝了一口,味蕾强烈抗议,我只好吐了出来,空着肚子离开。随后到了食堂,无论点什么菜,都甜的,无法下咽。逼得我到上海第三天就去买了锅碗瓢盆,自己做饭吃。</h3><h3> 我相信有我经历的人很多,都是花了很长时间来训练自己的味蕾,让她适应新的味道。</h3> <h3> 我想既然上海吃什么都加糖,什么都是甜的,当然豆腐花得是甜的,各位一定猜到了,事物往往会出人意料啊,要不然怎么会有人以至于犯起了经验主义的错误。<br></h3><h3> 当我第一次在上海看见豆腐花时,马上自信的点了一份,稳稳地坐在座位上等,想着比较一下是不是和奶奶给我的豆腐花一样的好吃。</h3> <h3> 好不容易豆腐花来啦,远远就看见豆腐花上面怎么有像酱油一样的东西,怎么还放有绿色的东西,端到面前一看,我彻底无语了,完全颠覆我的认知啊,上海的豆腐花,是结结实实加上酱油香菜紫菜等等调味料,真真实实是咸的,怎么可能,豆腐花怎么反而是咸的。实在无法下咽,我的表情留给服务员一个大大的问号呵呵。</h3> <h3> 从此以后,再想吃豆腐花,我得一遍又一遍交代,不能放别的,只要放一点点糖即可,每次都迎来一个个不解的表情,所谓风俗习惯,饮食而言,地域性痕迹太明显啦。我当时认为,我不可能习惯上海的菜,更加不可能习惯上海的咸豆腐花。<br></h3><h3> 所以每次回老家,都要到小吃店里过上一把吃豆腐花的瘾。每次还理由很充足告诉家乡的人,外面的豆腐花难吃,妈妈心疼得说,外面有什么好,吃个菜都这么难吃。</h3> <h3> 时过了几十年,从孩子出生开始,辣椒开始远离我的厨房,此后清蒸菜开始越来越多,慢慢地觉得食堂的菜没有以前难吃,我们逐步融入了上海的生活习惯了,唯独这个咸豆腐花不能接受,坚持吃我的甜豆腐花到现在。</h3> <h3> 今天早上,我到小吃店吃早餐,忽然想想挑战一下豆腐花的味道,把满满一碗的调味豆腐花端了上来,搅拌均匀,稍微品尝一下,没有想象中的难吃,多吃几口发现味道可以接受,还第一次基本吃完了一碗咸豆腐花。</h3> <h3> 其实人生也如此吧,经验或许会成为我们自己认识新事物的障碍,连味蕾都犯这样的错误,拒绝接受新生事物,何况凭借自己几十年的经历和经验呢?所谓的包容开放,大气谦和,有多么不容易,有些时候需要坚持,更多时候需要包容和接受吧 </h3> <p class="ql-block">其他文章:</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354nsgp"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樟树落叶桃花红</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smzj6x8"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那股清香、由远而近</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6s9n4i5"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小时候认识的茶</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