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窗户,精彩扑面而来——扬州的窗

田 丁 (人文风光摄影)

<h1><p>  2018已收尾。在上班的时候这时每年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个人年终总结。现在退休在家,此道工序省略了。单位的总结虽不要再写,但自己还是要对一年自己在家的主要工作来个回顾。自己的感觉总结非常重要,只有经常总结归纳自己,不断沉淀丰富自己,才能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游刃有余。我退休在家的工作当然是以摄影为主。片子拍了一箩筐,取什么题材作为今年的总结?自然而然首先想到了扬州的窗户,理由是平时在闲拍中对扬州的窗户比较注意,看到有特色的窗户总喜欢捏上两张,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有关扬州窗户的片子有了几十张,完全可以作为一篇美篇发表了。</p><p>  窗户不只是用来看一看外面风光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活的质量。家是的栖息之所,是自己营造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环境,挡风避雨,遮阳隔音,保护自己不受到任何来自外界的因素侵扰。说是相对的独立,是因为不可能完全脱离外界的环境而独自生活,需要室内室外能有一个合理的交流与互换。在这个小环境中,需要有合适的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还要有适合自己的声音环境。需要窗户能透进光线,那么随着阳光而来的就会是多余的热量;需要窗户能通风,那么随着流通的空气而来的,也许就是灰尘和蚊虫。所以房屋有了窗户,显然优点大于缺点,否则人们不会在房屋上设立那么多的窗户,而且窗户进化到今天基本上解决了灰尘的隔离和蚊虫的进入。</p><p> 在扬州,窗户在建筑上的运用可算发挥到了极致,特别是一些私家园林,窗户不仅仅体现了窗户的功能,它更是一件艺术品或是一道风景。只要我们仔细留心,窗,无处不在。方窗、圆窗、花窗、天窗、镂空的窗、隐形的窗、无形的窗、窗中套窗、甚至可以把门也可以看作是一扇更大的窗……。有兴趣的朋友,可通过下面我用不同的镜头和多种角度采集到的扬州区域内部分的窗户来了解扬州的建筑、扬州的园林,甚至来了解扬州的历史文化。</p><p> 心中有了窗,窗就无处不在,打开窗户,精彩将扑面而来......。</p><p><br></p><p><br></p><p><br></p></h1> <h3>  这张拍摄于扬州何园,采取的是离机闪的方法。位置在中式园林南面的复廊,园子内东南两面都开有漏窗,用水磨花花窗作为分隔,有的直接开成空心窗洞,置两排平行12个什锦花盆,有折扇形、花瓶形、梅朵形、海棠形。这样我们在廊上走,就可以看到南部西式住宅的景色,加深了园林的层次,使花园与住宅相互关照,增加了园林内部环境气氛的曲折变化,各景之间相互呼应。这是典型的借景造园艺术,这12个什锦花盆式的漏窗也使得南北花园空气得到了流畅,降低了夏季住宅的室温。</h3> <h3>  这是何园后花园东园的船厅,厅似船形,台阶前以鹅卵石、瓦片铺地,花纹作水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北面铺设丹凤朝阳,象征着吉祥、长寿。在船厅正厅两旁柱上有对楹联:“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当您看了这幅楹联后,你或许已忘却这是一个陆上园林,仿佛漫步在湖滨,坐在船内荡桨。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因为船厅的四周都是采用的大方玻璃格窗,坐在里面,东西南北一览无余。</h3> <h3>  续上张,船厅的内部。</h3> <h3>  何园一角。</h3> <h3>  何园的楠木厅。是整个何园保存年代最久的一幢建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在经过装修重新对外开放。它结构严谨,典雅端庄。朝南正门两旁各有一块平板大玻方窗,可惜的是西边的这块上面有一道大大的裂痕,这是“文革”的杰作,左上方有一枪眼,红卫兵武斗时留下的纪念。何园为晚清时所建,在全国称之为“晚清第一名园”。那时中国还没有能力制造玻璃,何况这样大的玻璃当时在全国也极为罕见,这两块大玻璃是漂洋过海买过来的,说是当时的价格按重量算堪比黄金!太可惜了!“文革”真是作孽深重!现在看看两块玻璃并值不了多少钱,而这两块玻璃除外,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物。</h3> <h3>  续上,何园楠木厅内景。</h3> <h3>  何园,片石山房中“琴棋书画”中的“画”。</h3> <h3>  下面是在个园拍的。宜雨轩。</h3> <h3>  这张摄于个园的宜雨轩(桂花厅)边角,一扇小窗看似不怎么起眼,听导游说,窗上的这块小小的蓝色有凹凸花纹的玻璃,当时也是从国外进口的。</h3> <h3>  个园的丛书楼。此楼背依秋山,面南而立,三开间,楼上下共六间。从名字可以知道这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它避开园林中主要游览路线,建筑式样也较简朴。楼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干已斜出屋檐。颇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味。东边粉墙设海棠花形大漏窗,隔窗是几枝纵不雨也簌簌的芭蕉,西边的水磨砖花窗是园中最大的一个漏窗,透过它,整个冬山的宣石、腊梅都尽收眼底,更为绝妙的是,它和冬景西墙的圆形漏窗处于一条水平线上,所以我们的视线竟可以穿越冬景看到春景的修竹。计成《园冶》中说:“取景在借”。在这里院落虽小,仅有梧桐一株。但通过花窗巧妙的“借”来隔墙的芭蕉、腊梅和院中的梧桐一起营造了一种清静、淡泊的情趣。</h3> <h3>  这张摄于扬州个园南部住宅“小姐楼”二楼的室内。整个楼的北墙只有这一面窗户。这跟我们在皖南看到的老宅有异曲同工之妙。过去的大家人家的小姐,房间几乎都在楼上,小姐平时是难得落地的,吃饭什么的都有仆人送上楼去,小姐长期生活在楼上,怕其寂寞,楼上一般会开个小窗,让她看看外面的世界。从这个窗户可以看到个园中心花园。个园的地理格局和何园相仿,都是北园南宅。小姐楼是南宅最北面的一幢,考虑得是多么周全!</h3> <h3>  上一张的延续,从北面望南看小姐楼。</h3> <h3>  个园住宅天井。</h3> <h3>  通过漏窗的一格,看到了里面的假山象不象一头狮子?好多游玩个园的人你们有没有看过?</h3> <h3>  “形”和“色”都是可以看到的,也是造园者惯用的表现手法。但怎么才能把转瞬即逝的声音运用到造园之中的呢?看到了吗?这是个园冬景南墙之上的圆形孔洞,是最简单的窗。共分为四排,每排六个,总计二十四个,每个孔洞直径约一尺,分布均匀,排列整齐。冬为岁尾,你会很自然的联想到它代表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 ,不过在这里它可不仅仅传达了岁月的变迁,而是设计者最为独特也最有想像力的安排。这些孔洞被人称为“风音洞”。冬山处于花园的最南边,风音洞所在的高墙和个园三路住宅的后墙形成了一条狭长的通道,风从高墙窄巷之间擦墙而过时,会形成负压,加快流速。这时墙上四排孔洞,就好像四支等待以久的横笛,呼呼作响,发出北风呼啸的声音,奏响了冬的乐章,给人以寒风料峭的感觉。</h3><h3><br></h3> <h3>  风音洞所在的位置按常规做法应该设置花窗,但宣石体态浑圆,形似雪堆,又间以杂色,如果用传统的磨砖花窗作为背景,会消弱宣石的质感,淡化雪意,如果只用一段粉墙又未免显的过于单调,在这里造园者非常有创意的用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圆”造成孔洞,即代替了花窗,又借来了“寒”风,真可谓匠心独运。</h3> <h3>  “透风漏月”厅位于个园的冬山之北,就是上片挂灯笼的房子,具南北两边通透,通过厅内的立镜可反看冬山之景,坐在堂中赏风清之夜的月明,听二十四孔横笛奏出的美乐乐章。</h3> <h3>  冬,是四季的终篇,但它并不意味着结束。冬山的西墙之上两个圆形的漏窗,延伸了我们的视线,透过这圆形的漏窗,春山的修篁石笋重又映入了眼帘。让人立刻产生“大地回春,周而复止”的联想。令人感叹设计者的奇思妙想,让你忍不住为它喝彩!至此,你是否也会在心里轻轻的叹一 声:“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此窗设置堪称点睛之笔。</h3> <h3> 下面几张摄于扬州汪氏小苑。</h3> <h3><br></h3> <h3> </h3> <h3>  摄于瘦西湖徐园。</h3> <h3> 摄于瘦西湖万花园。</h3> <h3>  摄于扬州东关城门门楼。</h3> <h3>  简单的窗格,用瓦片搭架出一个个的“大钱”来,寓意着财富满园。摄于东关街李长乐故居。</h3> <h3>  一看便知,老城的东关街。既是门,也是窗,合称门窗也。最大的好处门窗是活动的,如需要,直接可把门窗卸下移至他地,这样房屋的大面没门没窗,广阔宽敞也。</h3> <h3>  摄于扬州东关街。</h3> <h3>  摄于江苏省园艺博览会(仪征)。</h3> <h3>  年轻人现在看过天窗的不多。的确现在加有天窗的老宅几乎看不见了。我记得汪氏小苑的房子上还留有天窗,拍过,但照片现在暂时找不到了,幸而这儿有一张可作弥补。这是在扬州市广陵区沙头镇北洲中学校园里拍到的 。该宅系民国时期建筑,是胡笔江功成名就后回故乡修建的宅院。其宅院建筑规模宏大,风格独特。不难看出,这座在农田里的建筑工艺讲究,就是在城里也不为多见,老房子不仅四周安装连排的玻璃窗,房屋顶上还布有天花板,天花板上留有天窗。</h3><h3> (胡笔江,1887年4月27日(清光绪七年三月十九日)生于邗江县沙头乡。 曾任中国交通银行分行经理,也是中南银行的创始人之一,开创了中国现代金融业的先河。)</h3> <h3>  摄于高邮的文游台。</h3> <h3>  摄于扬州茱萸湾公园。</h3> <h3>  摄于高邮镇国寺。</h3> <h3>  摄于扬州八怪纪念馆。</h3> <h3>  </h3><h3><br></h3><h3> 本集完。 </h3><h3> 本文作者:笔名田丁,从字面上一看便知其含义。上世纪50后。其实这是父亲的笔名我拿来用了,为了纪念他。闲暇时,喜欢用摄影来记录点滴生活,抒发情感。现在有了“美篇”,为了更好地为看官理解图片内容,略赘上几段文字加以说明。图文并茂,不求专业,不索知音,只是漫步人生中留下一串串脚印。所发图片都是原创,图片如若阁下喜欢,随便拿去。 我喜爱摄影,我摄影不刻意追求最终的结果,但注重享受拍摄和整理图片的过程,从中亲嗅自然的味道,品味一生中点滴的美好时光,把日常中那些触动人心或平常的画面记录下来并分享出去,把自己当时的情绪传递给另一个志趣相投之人,真的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如果了解或增长一些知识更是锦上添花。我很幸运我选择了摄影作为我的喜爱,並与之快乐为伴。这种快乐只有自己知道,仅仅是开始,没有结束。 敬请期待下期的《美篇》,感谢转发,留言更佳,谢谢您的欣赏与关注。</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