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老师的2018

爱艺浓

<h3>2018年的春天,我的工作室房后变成了花海。</h3> <h3>喜欢在花海中漫步,喜欢被花包围的感觉。</h3> <h3>我家院子里的黄瓜花开啦</h3> <h3>窝瓜花也开啦</h3> <h3>我家长出的第一个小黄瓜</h3> <h3>我种的豇豆花,花期很短,只有三个小时。我就这样看着她一点一点的开放,然后在一点一点的合上。记录下她完成自己的全过程。在她花瓣坠落的根部再长豇豆。</h3> <h3>初开似少女的豆蔻年华</h3> <h3>盛开绚烂妖娆</h3> <h3>即将合上前的无奈与不舍,你是否听到了她的哭泣声?感慨生命之短暂,不能随意空蹉跎。</h3> <h3>我把地里的各种鲜花带回家,每天与她们交流,为她们画像。</h3> <h3>一花一世界,菜花也芬芳。</h3> <h3>野花小草地里采,满室香气爽心怀。</h3> <h3>陋室本无奇,有花添生气。</h3> <h3>每天被鲜花围绕,于是便有了我这些写生手稿。</h3> <h3>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故事</h3> <h3>每一幅画都倾注了我的感情</h3> <h3>夏天来了,黄瓜熟了,我画黄瓜。</h3> <h3>丝瓜熟了我画丝瓜</h3> <h3>窝瓜熟了我就画窝瓜。我从不缺少画画的素材,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乐事。</h3> <h3>但我最想画的还是我心中的故乡,我儿时的乐园,我心中的老胡同。</h3> <h3>这是我的老家,曾经的北京宣武区校场口胡同。</h3> <h3>这是我们胡同里的人去菜市口大街的必经之路。如今已被拆的差不多了!</h3> <h3>胡同里执勤的大爷、大妈,是北京胡同里的一大特色。她们像自己家人一样义务照看着胡同里的大事小情。</h3> <h3>别看小看老人们随意的坐在胡同里聊天晒太阳,好像坏人来了也管不了什么。其实他们的本领可大了!他们对胡同里的每家每户都数家珍。胡同里来个人,他们马上就知道是上几门几号,是远房亲戚还是好朋友。有他们在胡同最安全。</h3> <h3>记忆中胡同里有各式各样的吆喝声,:冰棍——三分、五分的;葫芦——冰糖葫芦;磨剪子嘞——抢菜刀……</h3> <h3>随着大北京的建设,胡同越来越少,胡同文化也成了美好的记忆。东城区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几条胡同,变成了旅游景区和商业街。</h3> <h3>每次去胡同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这是2006年的北京烟袋斜街。</h3> <h3>熟悉的青砖、灰瓦、垂花门,被改造成酒吧餐厅也是别有风味。</h3> <h3>这是曾经烟袋斜街把头的书吧</h3> <h3>南锣鼓巷的小酒吧</h3> <h3>南锣鼓巷的登录</h3> <h3>2017年这里是后海的一景,今天已经变样了。隔了很多小块地,出租。其实也很正常,黄金地段,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里的商户每年都有变动。幸运的是:我把它最风光的时候记录下来了。</h3> <h3>北京老四合院的景致,如今只有琉璃厂的海王村能见到。</h3> <h3>南锣鼓巷的每家店铺,都各有特色,别有韵味。不舍漏下一家,于是我把它们全部画下来了。</h3> <h3>秋天在收获的季节我办了自己的个人画展。</h3> <h3>感谢左安门角图对我展览的支持与承办!感谢郭老师对展览的策划与细心安排!</h3> <h3>感谢南锣商会的冯会长对我的展览的支持与宣传!感谢所有前来观展的商户和朋友!</h3> <h3>2018的冬季天很冷,但对我来说却感觉多了一份温暖。应中华泰山号邮轮的邀请,去日本游轮做笔会。访问了日本福冈、下关、颇多、长崎四个地区。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感谢巫老师的平台,让我与孙老师和赵老师可以近距离的交流艺术,一起度过了一段愉快且难忘的时光。</h3> <h3>与孙老师、严政委、赵老师、在我们的宣传海报前合影。</h3> <h3>笔会现场我正准备作画</h3> <h3>和自己的海报留个影,我身后就是我们做活动的剧场入口。</h3> <h3>我和赵老师的作品,被两位菲律宾音乐人收藏。同时我们也成了好朋友。</h3> <h3>感谢孙老师不吝赐教、大力提携!</h3> <h3>感谢我的亲人给我支持与温暖!感谢我所有的朋友!生活中有你们才精彩!</h3> <h3>与马主任合影</h3> <h3>这张与船长合影,是孙老师的面子。客人与他合影可是要收费的噢!</h3> <h3>郝部长请我们吃烧烤</h3> <h3>与高秘书长一起游览下关</h3> <h3>当年在北大的同窗好友,十多年没见了。2018我们又相聚了!</h3> <h3>远嫁新西兰的的朋友,也是十多年没见。相聚2018。</h3> <h3>感谢所有支持帮助过我的人!感谢所有耐心阅读过此文的人!愿2019年我们一切都更好!生活变得更加有滋有味,丰富多彩。使我可以创作出更多好的作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