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们17岁!

杨和平

<font color="#ed2308">那一年,我们17岁!<br> 谨以此篇献给蒙自二中高四班全体同学!<br><br>  时光飞逝象看不见的手,来不及伤感却也匆匆苍老。46年前的秋天分别后,我们扮演各种角色,消失了长度的时间。那些留在记忆深处的便是人生最美的风景,最值得珍惜的东西。在这些风景里,我们陶醉,我们欢呼,我们细细品味,那年,那月,那一天。两年的同窗,在南湖畔的校园里,教室里伏首抄写笔记的钢笔声,球场上跨步上篮进球的欢呼声,乒乓球桌前挥拍击球的惊叹声,排球场上扣球的鼓掌声••••••仿佛还在耳边。<br>  我们搬走了挡在校门口的"三座大山",学校菜畦中我们在浇水施肥,校农场里我们挥镰收割,老飞机场烈日下我们在军训,个旧市云锡松矿忆苦洞的"苍蝇搓脚","长虫蜕皮"体验,让我们了解解放前"砂丁"的悲惨生活,冷泉山区农家牛棚中与牛同居一室,床铺下牛的嚼草声让我们难以入眠,校园门口荷塘边的桉树下似乎还有你我背书的身影••••••,这一幕幕犹如电影不时在脑海里显现。<br>  亲爱的同学,46年的离别太久太久,现在见面也难相识。当你看到这部美篇时,看着这些已经发黄模糊的黑白照片,里面少男少女的靓丽身影,是否勾起你对那段青春岁月的回忆?它承载了我们的多少梦想!见证了我们之间的同学情谊!<br>  谨以这部美篇作品祭奠我们逝去的青春。青春万岁!同学情不朽!</font><br> <h3><font color="#ed2308">  1974年秋季那个黄昏的毕业照之后,你我他各自一方。</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们那个芳华岁月的高中毕业照,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女的靓,男的帅,绝不逊于今天年轻人追的所谓“明星”。下面让我们通过这一幅幅尘封了46年之久的照片,唤醒沉睡在脑海中那份浓浓的同学情记忆吧!</span></p> <h3><font color="#ed2308">  “蒙自二中”是大跃进时代创办的产物,1958年在蒙自东村创办,上世纪60年代初搬迁到如今的官房酒店位置(前身分别是红河州机床厂、轴承厂),上世纪70年代初搬迁到如今的位置(前身是红河州财贸干部学校)。在这里,两年初中、两年高中,四年的时间给我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校园里的菜畦、学校的农场、校办的工厂等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挥舞锄头挖渠、肩膀压着重担往地里送粪、跟学校的马车去碾麦,一幕幕回放在我们的脑海里。</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蒙自二中"我们的母校,在1970年前是没有围墙的。</span></p> <h3><font color="#ed2308">  看,我们这几个校女排队员笑的多么甜!后排左起是孙宏增、林忠谷、仲伟晏、高玉虬老师。</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跃起、扣球,得分!</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你手里是否还留有这照片?这是当年学校女排全体队员,含高一、高二、高三、高四班的两届同学。</font></h3> <font color="#ed2308">学校女子排球队中,我们高四班的队员是校主力。从左至右站立者:赵云荣、孟佳、马金玲、郜中平;前左杨玉秀、顾翠银、花丽芳。</font> <font color="#ed2308">载誉归来的学校女排全体队员。</font> <h3><font color="#ed2308">  “等等,让我们摆好造型!”</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看,丁福祥同学的一招一式! </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篮球场上,双方女队员们你争我夺,互不相让。</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哈,我们又赢了一场,留影做个纪念。</span></p> <font color="#ed2308">  学校女子篮球队员赛前合影,依稀看到许斯壮、仲伟晏老师和我们班的周遥边同学。</font> <font color="#ed2308">  我们今天是否再来一场球赛?</font>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女篮5号、6号、7号 、还有?号前来报到。</span></p> <h3><font color="#ed2308">  46年前的南湖,犹如一个未施粉黛的少女,但它仅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了。</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亲爱的同学,老城这条青石板路上是否有你留下的脚印?晚上夜静之时,没有路灯一人行走在</span><font color="#ed2308">曲径幽幽寂静的小巷,</fon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那种后背麻凉的感觉,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感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这条有名的回春街,百年前法国人以此为照制作的明信片,如今已经成为中外收藏者手中珍贵的收藏品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这是蒙自有名的大井街,也是通往蒙自师范学校和南湖的桂林街南段,左边电杆围墙内是百年老校-----蒙自二小,同时也是蒙自城内十余所寺庙之一(土主庙)。</span></p> <h3><font color="#ed2308">  我们那个年代初中时的政治课本,是不是很有时代特色啊!</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今天谁能想到这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的英语课本</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在校园简陋的土排球场上,体育课我们班男同学在进行对抗训练。</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除学校礼堂外,篮球场也是学校的聚会活动场所。</span></p> <h3><font color="#ed2308">  当时的校革委林忠谷主任在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活动时作动员。</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每年的"7.16"畅游南湖,蒙自二中的游泳队员们蓄势整装待发。</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南湖里,我们蒙自二中的游泳队员们护着毛主席画像,标语,红旗横渡南湖。</font></h3> <font color="#ed2308">  这是中学时教我们《农基》课的杨家祥老师和他的妻子。当时他们大学毕业刚结婚,他妻子在蒙自林业局局长位置上退休。很恩爱的一对,现在已经80岁出头了。</font> <h3><font color="#ed2308">  当年与物理课黄国梁老师的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语文课李明老师留下的楷体题字,看着这熟悉又陌生的字体,我们似乎又回到48年前的语文课堂上。</font></h3> <font color="#ed2308">  我们高中孙宏增老师和爱人锜老师,46年的分别并没有隔断我们对他们的思念。当年,孙老师夫妇分别是我们的体育和英语课老师,孙老师30多岁,一米五高的栏,轻轻一跃,就单腿跨过去,很让同学们惊讶!今年已经80多岁的孙老师和锜老师,愿你们健康长寿!</font> <font color="#ed2308">  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孙宏增老师当选为红河州人民代表的通知。这份毛笔手写的通知,在今天看来也是一份很有功底的书法作品啊!</font> <font color="#ed2308">  2004年8月,高四班住昆明同学与语文课李明老师在昆明红河宾馆合影(从左至右:赵云荣、闵维莎、马金玲、朱晓英、温宁军、李明老师、孙建境、杨景荣、宫春荣、卫江宏)。</font> <h3><font color="#ed2308">  我们高四班的五朵金花。</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留个影。</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这里就是蒙自老城里著名的大井,见证了蒙自百年的沧桑岁月。</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校门囗的荷塘是我们每天入校的必经之地,绕塘的乔木后美丽的校园时隐时现。塘前的土山上,防空壕是我们的劳作,放学时成为初一小同学们的捉迷藏首选之地。</font></h3> <font color="#ed2308">  荷花塘边,绽开的荷花,散发出沁人的阵阵香味,可惜人是物非:荷花塘、稻田、菜畦、桉树、草坪、沿校园外的沟渠等,都定格在17岁的记忆里!</font> <h3><font color="#ed2308">  看到这幅古桥照片,不禁让人想起三百年前一个动人的故事:妻子为让丈夫不被打扰读书,每天提着热腾腾的鸡汤和米线从此经过,不仅成就了读书的丈夫,而且诞生了一个中国传统名小吃——云南蒙自过桥米线。</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南湖边防军人摄影社是我们当年拍照的首选之地,在这里女同学留下了不少值得回忆的旧照。</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这是蒙自二中武术队的同学与教练的合影,前左一分别为李世云、教练、陶源;中排左一分别为杨爱丽、王丽琼、赵云荣、邱丽琼;后排左一分别为孔凡昆、蔡特立、杨跃明。遗憾的是,我们班的杨爱丽同学已经失联,无法联系上。杨爱丽同学,你如今在哪里?</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当年我俩同窗。</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陶源同学已经46年未见了,你还好吗?(左为陶源、右为郑云生)</font></h3> <font color="#ed2308">  当年青涩的少男已经进入六十花甲。(杨和平与杨景荣同学)</font> <font color="#ed2308">  崇尚军人、迷恋军装(“NaCl”左)的石云增与杨和平同学。</font>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这照片里还有孙宏增老师,孙建境、陶源同学呢。</span></p> <font color="#ed2308">我们班的孙建境、田晋、杨爱丽同学不止一次代表红河州参加云南省少年田径运动会,并取得较好成绩,他们是我们高四班的骄傲。大家仔细找找,他们在哪?</font> <font color="#ed2308">李明、晁世新两位语文老师端庄流利的行楷,是当时同学们临摹的范本。</font> <h3><font color="#ed2308">  男排选手里,再已见不到罗超同学了!</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学工、学农、学军是我们当时的必修课,这张很难得的在红河州机床厂的学工照,真实地记录下我们那个年代——半天读书、半天劳动的学生生活。(初中只能算半农半读、高中在校的读书时间也只有一年半,初高中加起来,在校读书时间只有三年不到)。</font></h3> <font color="#ed2308">  1973年春,我们高三、高四两个班从蒙自城区徒步五个多小时至海拔二千多米的个旧云锡松矿参观解放前锡矿“砂丁”们挖矿的“忆苦洞”后,又从解放后采矿的幸福洞里出坑,体验新旧社会锡矿工人的生活工作两重天。</font> <font color="#ed2308">  这是上面那张出坑的位置,46年后拍摄的照片。当年我们从松矿幸福洞出坑的洞口。矿工叫2095坑口(海拔高度),如今高海拔处矿资源已经采尽,坑口封闭,生产区已经下移至海拔1360米以下。</font> <h3><font color="#ed2308">  这座有古朴感的青石屋后,约再登爬30分钟,就是当年我们钻过的个旧松矿"忆苦洞",可惜曾经辉煌的矿山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了(见美篇《锡山之恋》)。</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73年深秋,到蒙自冷泉公社(今天的冷泉镇)兴隆大队参加为期半月的劳动,王炯涛老师在做动员讲话。</span></p> <font color="#ed2308">  在冷泉农村劳动之际,不忘学习。当时,除了部分同学寄宿农民家中外,很多同学都是睡在农家的牛棚里,上面是木头撘的镂空的铺上稻草的床,下面是牛歇息的牛圈。夜深,风从四周土墙缝隙中吹在被上,耳边听着牛反胃的嚼草声,鼻中不时闻到稻草和牛粪的混合味,这样的场景已经不可再现。</font> <font color="#ed2308">冷泉学农的间隙,仍抓紧学习,依稀我们看到了朱丽媛、陶原同学的专注的神态。</font> <font color="#ed2308">  学军也是当时校园生活的一部分,除了拉练、队列操练外,还有难得的实单射击,每个同学都是既兴奋、又紧张。看,我们班的这个女机枪手!</font> <font color="#ed2308">  1973年夏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修建南湖,我们班的男女生们有的拉石头、有的镶砌石堤。这是在如今南湖公园北大门进去50公尺处加高石堤,大家都干得十分起劲。</font> <h3><font color="#ed2308">  爱照相是女同学的专利。看,她们在分手之前也忘不了留下一张分别照。</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方格外套很受当时女同学的喜欢,我们班穿同款式衣服的女同学不止她俩。</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98年秋,与我们的项巨钦政治老师和黄国梁物理老师。</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73年冬,冷泉山区在听兴隆大队党支书刘增喜(八十年代曾任蒙自县委书记)介绍当地乡情。</span></p> <font color="#ed2308">  如今的南湖早已不是从前的旧模样。</font>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上世纪90年代蒙自的西林寺街,南与人民西路交叉,如今蒙自西城派出所在西林寺旧址。</span></p> <font color="#ed2308">  爱照相的女生给我们留下了满满的回忆!</font> <font color="#ed2308">  看,高元华和宫春荣俩同学在南湖笑得多开心!遗憾的是过去一个部队大院里的俩姊妹如今一个在祖国的最北端黑龙江,一个在最南端的云南。</font> <font color="#ed2308">我们班男生中的部分学习佼佼者,可惜照相时你我他没在里面,不够意思,忘记叫我们了。哈哈!</font><div><font color="#ed2308">前左至右:孙建境、杨景荣、汤怀仁、石云增同学;后左1、左2是其它班的同学,左3起为田晋、张明、张树林、温宁军同学。</font></div> <font color="#ed2308">这是1972年冬云南省青少年运动会时,我班的田晋、杨爱丽、孙建境同学与红河州其它参赛运动员在昆明的合影。</font>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蒙自二中的学校礼堂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了。由于地势低洼,下大雨,学校就成了汪洋一片,师生只能赤脚蹚水进教室上课!</span></p> <h3><font color="#ed2308">  这是高我们的上两届的学哥学姐们,十分难得一见的历史照。</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与卫江宏同学在一起梳小辫的是高一班的刘运同学,中间这位女同学是刘艺屏,她俩都是高一班的,她三同为女排队员。</span></p> <h3><font color="#ed2308">  里面有高中毕业下乡当知青的我们高四班的女同学,是哪一位,你找到了吗?</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俩闺蜜笑得多开心啊!身后的的稻田如今已经是碧水涟涟,曲桥幽径的景观了。她俩的正前方就是母校——蒙自二中。</span></p> <h3><font color="#ed2308">  毕业即留校任教的班长朱丽媛,很有女拖拉机手的风范。</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这份高中毕业学校发的纪念宣传册很珍贵!大家手里有吗?</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中学毕业,奔赴农村广阔天地,我们也不逊色,劳动模范中有我们的身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八一、四八、空师部队的同学大多毕业于红星小学(当时的二小)。</span></p> <font color="#ed2308">  可惜没有成为三驾马车。</font> <font color="#ed2308">  农村的水土很养人,结束四年多的乡下生活,身体更健康了!笑容发自内心,从农村又将奔赴新的岗位。</font>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7岁的芳华,同窗两年的同学都离开了校园,大部分同学奔赴农村广阔天地。作为知青代表的郜中平同学,在欢送知青会上表决心发言。</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到农村去,是当时我们那一代人的必由之路。农村不仅锻炼了意志,也使更多的知青了解农村,贴近百姓,对生活充满了乐观。郜中平同学的这幅知青照,是当时在农村广阔天地最真实的写照。你看,她笑得多甜!</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身着军装配戴红领章的马金玲与宫春荣同学,怎么忘了戴上军帽!</span></p> <font color="#ed2308">  下乡是当时仅次于当兵参军的一件大事,披红挂彩、欢送是必经的程序。</font> <font color="#ed2308">  下乡了,今后的路程怎样走?一个未知的答案。</font> <font color="#ed2308">  与农村姑娘成为姊妹。</font> <font color="#ed2308">  再见了,亲爱的同学!亲爱的战友!</font> <p><font color="#ed2308">  这是高一班冯建国同学保存的蒙自二中红卫兵袖套,我们高四班有俩位同学曾是红卫兵纠察队员,可惜袖套未能保存下来。看到文中这些历经近五十年沧桑的物品,似乎又唤醒了沉睡在脑海中的记忆,“红海洋”是那个年月的时代特色!</font></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们曾一个锅里掌勺,一个蒸锅里吃饭。</span></p> <font color="#ed2308">  2018年我们同学聚会在这里品尝过桥米线的情景犹在眼前,远方的同学请你再此来续我们未说完的话题,一根根米线连接你我同学情。</font> <h3><font color="#ed2308">  四十六年之后旧地重游我们当年高中毕业照的地方,早已物不是原来的物!当年的旧迹已无处可寻!</font></h3> <h3><br></h3> <font color="#ed2308">  远方的同学—— 美丽的蒙自是你的第二故乡,欢迎你时常回来看看。</font>

同学

蒙自

我们

老师

高四班

二中

南湖

学校

红河州

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