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西班牙·葡萄牙之六(瓦伦西亚-巴塞罗那)

老张

<h3>瓦伦西亚是西班牙第三大城市,第二大海港,号称是欧洲的“阳光之城”,位于西班牙东南部,东濒大海,背靠广阔的平原,四季常青,气候宜人,被誉为“地中海西岸的一颗明珠”。</h3><h3>艺术科学城是由巴伦西亚的设计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所设计的,并且在1996年7月开始动工。200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筑在流经瓦伦西亚市的杜利亚(Turia)河床。杜利亚河因为曾经泛滥,早已被引导到城外,原来河流所在位置的河床,现在成为公园、运动场、音乐厅,是当地居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h3><h3>  艺术科学城这项大工程,包括科学博物馆(Museo de las Ciencias "Principe Felipe")、海洋世界、 歌剧院、公园等。 这个地区原本属于城市边缘,尚未完全开发,但是因为艺术科学城的兴建,带动当地经济、旅游、房地产等快速发展,成为瓦伦西亚市新的高级住宅区、重要观光景点。</h3><h3><br></h3> <h3>索菲亚王后艺术歌剧院(网友提供照片)</h3> <h3>费利佩王子科学博物馆</h3> <h3>远处蓝色建筑是阿格拉会展中心。</h3> <h3>乌姆布拉克莱露天花园</h3> <h3>近处是IMAX影院,远处是歌剧院</h3> <h3>瓦伦西亚大教堂</h3><h3>它从1262年开始建造至1426年结束,后来又经过扩建和修葺,使它在原先主要的哥特风格上又增添了其他的风格的痕迹,瓦伦西亚大教堂于1262年以传统的哥特式风格开始修建,它坐落于后来改为清真寺的膜拜月神蒂安娜的罗马神殿,面向圣女广场的西侧是巴洛克风格,而南门是罗马风格。</h3><h3>大教堂内的小教堂藏有一只小巧的玛瑙杯,传说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使用的圣杯。(网友提供照片)</h3><h3><br></h3> <h3>圆顶建筑是无助者圣母大教堂.。</h3> <h3>从北往南看瓦伦西亚大教堂钟楼。(网友提供照片)</h3> <h3>瓦伦西亚大教堂南门</h3> <h3>瓦伦西亚大教堂西门</h3> <h3>从王后广场看大教堂</h3> <h3>塞拉诺斯塔楼是瓦伦西亚曾经最繁忙的城门之一,后来有一段时间作为牢狱,现在则是每年拉开法雅节序幕的地方,市长和当年的"法雅小姐"会在这里宣布法雅节的开始。从大教堂沿着Navallos路北上,到图里亚(RíoTúria)河岸左转,就能够见到塞拉诺斯门(PuertadeSerranos)。1865年前,瓦伦西亚曾有城墙围绕,现在仅剩此城门和库瓦特门(Puertadecuart)。塞拉诺斯门建于十四世纪末期,方正、对称的风格一看便知是哥德式的军事建筑杰作。曾经作为古代的军事防卫设施,现在依然留存的非常完好,还能够看到塔楼上的弹孔。(网友提供照片)</h3> <h3>塞拉诺斯塔背面</h3> <h3>瓦伦西亚路边雕塑。</h3> <h3>巴塞罗那(Barcelona)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濒临地中海,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也是加泰罗尼亚自治区首府,以及巴塞罗那省(隶属于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省会,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议会、行政机构、高等法院均设立于此。</h3><h3>巴塞罗那1137年成为加泰罗尼亚和阿拉贡王国的首府,并于15世纪初期巴塞罗那及其所辖地区并入西班牙国。</h3><h3>巴塞罗那整个城市就是建筑博物馆,因为有建筑大师高迪作品的存在,它显得更丰富多彩,它是建筑师的圣地。</h3> <h3>巴特罗之家</h3><h3>建筑的设计秉承高迪一贯的风格,没有棱角,全是柔和的波浪形状。高迪曾说:“艺术必须出自于大自然,因为大自然已为人们创造出最独特美丽的造型。”他认为大自然界是没有直线存在的,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才属于上帝。</h3><h3>巴特罗公寓与高迪设计的其他建筑不同,它的外墙全部是由蓝色和绿色的陶瓷装饰的,一种奇诡的颜色组合,远望去颇象印象派画家的调色盘,但色彩很和谐,萨尔瓦多·达利曾经将这面外墙比喻为“一片宁静的湖水”。</h3><h3><br></h3> <h3>外墙局部</h3> <h3>阿马特耶之家 </h3><h3>在“不和谐街区”的一座著名建筑,属于新哥特式风格,是由现代派建筑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卡达法尔契所建。这幢开阔气派的白色房子在大门的装饰上采用了彩色的马赛克,在庄严古朴的气氛中增添了几许亮色。建筑装饰风格受中世纪风格影响,相当纤细典雅,尤以墙面上的浅浮雕著称。其人字形屋顶也非常有特色。</h3> <h3>阿马特耶之家 局部</h3> <h3>蒙塔内尔的“耶欧黑色之家”</h3><h3>现代主义建筑师——多曼尼克·伊·蒙达内尔(1850年-1923年)和卡达法尔克(1867年-1957年)也都是卓越的加泰罗尼亚民族主义者,这点完全不是巧合。当时,巴塞罗那大多数新建筑所在地扩建区,都是现代主义的创造之地。就在“不和谐街区”高迪的巴特洛公寓旁边,是这两位资深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蒙达内尔的耶欧黑色之家,以及卡达法尔克的阿马耶之家。</h3> <h3>现代建筑外立面</h3> <h3>米拉之家</h3><h3>当时是富豪米拉先生(Pere Milà)因非常欣赏高迪为巴特由先生设计的巴特由之家CASA BATLLó ,为了和富孀 Roser Segimon 结婚,而请高迪设计的。米拉之家是高迪设计的最后一个私人住宅。</h3><h3><br></h3> <h3>波浪形的外观,是由白色的石材砌出的外墙,扭曲回绕的铁条和铁板构成的阳台栏杆,和宽大的窗户,可让人发挥想像力,有人觉得像非洲原住民在陡峭的悬崖所建造类似洞穴的住所,有人觉得像海浪,有人觉得像退潮后的沙滩,有人觉得像蜂窝的组织,有人觉得像熔岩构成的波浪,有人觉得像蛇窟,有人觉得像沙丘,有人觉得像寄生虫巢穴等等。</h3> <h3>米拉公寓屋顶高低错落,而整栋建筑如波涛汹涌的海面,极富动感。屋顶是奇形怪状突然物做成的烟囱和通风管道。米拉公寓里里外外都显得非常怪异,甚至有些荒诞不经,米拉公寓仍被许多人认为是所有现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有独创性的建筑,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建筑之一。该建筑无一处是直角,这也是高迪作品的最大特色,因为高迪认为:“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归于上帝。”。</h3> <h3>奎尔公园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区市北,占地20公顷,原来是巴塞罗那富商艾乌塞比奎尔伯爵计划建立并由高迪设计的一个社区旧址,建于1900-1914年,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1922年,市政府将其收购,开辟为社区公园对外开放。(网友提供照片)</h3><h3><br></h3><h3><br></h3> <h3>高迪是奎尔公园的设计师,从1906年到1926年,高迪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整整20年。虽然这个项目最终只完成了门房,中央公园,高架走廊和几个附属用房等“公共设施”部分,但高迪自然主义理念在这里逐步成熟并得到了充分展现。</h3> <h3>公园中共有三座造型独特的喷泉,第一个是环形和圆规的组合;第二个是蛇和加泰罗尼亚徽章上红黄条纹的组合;第三个是高迪的龙,其造型为巨型蜥蜴。表面均采用马赛克瓷片拼成,色泽艳丽而造型生动。除作为公园的主题象征和镇园之宝外,它们还兼有重要的排水功能。每当大雨滂沱时,蜥蜴和变色龙的嘴中就会喷涌出从百柱厅下泻的水流,显得尤其生动可爱。</h3> <h3>第三个是高迪的龙,其造型为巨型蜥蜴。表面均采用马赛克瓷片拼成,色泽艳丽而造型生动。除作为公园的主题象征和镇园之宝外,它们还兼有重要的排水功能。每当大雨滂沱时,蜥蜴和变色龙的嘴中就会喷涌出从百柱厅下泻的水流,显得尤其生动可爱。</h3> <h3>拾阶而上,就是著名的百柱厅。这个有86根陶立克式(罗马风格)立柱支撑的建筑原本是一个市场。中空型的立柱,除了支撑屋顶之外,兼具导水泄洪的功能。立柱支撑起的屋顶上还有精彩的马赛克圆盘装饰,使到百柱厅更加生动和美观。</h3> <h3>在奎尔公园中,有很多路段都会出现如同自然洞穴似的斜柱高架廊。有的分为上下两层,均可走人。其廊柱多为斜立,看似随时将会倾覆却已坚固屹立了近一个世纪,像是有意向人们展示着斜柱和直柱的力学实验对比。</h3> <h3>圣家族大教堂(加泰罗尼亚语:Basílica i Temple Expiatori de la Sagrada Família),又译作神圣家族大教堂,简称圣家堂(Sagrada Família),是位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巴塞罗那的一座罗马天主教大型教堂,由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1852–1926)设计。尽管教堂还未竣工,但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遗产。2010年11月,教皇本笃十六世将教堂封为宗座圣殿。</h3> <h3>圣家族大教堂始建于1882年,后高迪于1883年接手主持工程, 融入自己的建筑设计风格、哥特式和新艺术运动的风格进行了建设。高迪将他的晚年投入了教堂的建设,直至73岁(1926年)去世时,教堂仅完工了不到四分之一。 圣家堂的建设进展缓慢,仅靠个人捐赠和门票收入维系,中间又受西班牙内战干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间的建造时断时续。2010年,建设的进程过半,然而整个建筑过程中最大的一些挑战依旧未被解决。 预计于2026年,即高迪逝世的百年纪念之时完工。 </h3> <h3>外立面雕塑全是圣经的故事,诞生立面早在1935年教堂施工中断前就已完工,受高迪风格的感染最为直接。</h3> <h3>外立面雕塑全是圣经的故事,诞生立面早在1935年教堂施工中断前就已完工,受高迪风格的感染最为直接。</h3> <h3>教堂内部像是森林,一个个柱子是岑天大树,支起整个教堂,顶上的拱形设计也很好的分散了重力。并且设计很有美感,像是一朵朵绽放的雏菊。</h3> <h3>  当我踏入圣家堂的一瞬间,被眼前这宏伟的建筑震撼了!圣家堂内部的层高令人震撼,中殿的拱顶高达45米,侧殿拱顶高30米。内部的立柱是高迪独特的设计作品。除了分叉以进一步支撑重量,它们千变万化的表面纹理是多种几何图形拼合的结果。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基底方形的立柱随着高度的升高变成了八边形,接着又成了六边形,最后变化成了圆形,这是螺旋状立柱三维拼合的产物。教堂内部各种构造的面都不是平面,内部装饰全面而丰富,多数的抽象形状由平滑的曲线和锯齿状的节点组合而成。</h3> <h3>  高迪对光线的应用也非常得心应手,两侧的彩绘玻璃窗分别是暖色调和冷色调,配合太阳在一天中的转变而变化给人以奇幻的想象。</h3> <h3>大师的作品确实不一般,他对自然光和灯光利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h3> <h3>只有站在教堂内才能感受到极大震撼。</h3> <h3>  高迪对光线的应用也非常得心应手,两侧的彩绘玻璃窗分别是暖色调和冷色调,配合太阳在一天中的转变而变化给人以奇幻的想象。</h3> <h3>  教堂主体无处不展现着高迪独有的风格:朴素的淡黄、乳白色立柱和石壁在黑色铁艺曲线的勾勒下构建出一个又一个奇妙空间;仰望教堂顶部,阳光透过数个小光孔投射进来,光影下一棵棵高大的树干延伸出树枝支撑着高大的尖顶,彩色玻璃窗映衬出五彩的花朵,整个教堂弥漫着梦幻的色彩,宛如一个万花筒的世界。</h3> <h3>  除了令人震撼的层高,富有设计感的几何图案细节,圣家堂内部的光影效果,更增强了圣家族大教堂的感染力与庄严感。圣家堂是彩色的,有着一种独一无二的气质。</h3> <h3>看彩绘的玻璃窗,渐变的色彩,温馨的美丽的夕阳透过窗,撒在过来做礼拜的人们身上,沐浴在圣洁的阳光中的人们一定感觉到无比的幸福。</h3> <h3>  即使我不是虔诚的信徒,一进入圣家堂都被迷幻的色彩、奇妙的细节震惊到了,仿佛笼罩着不属于现实的、神圣的光芒,除了惊叹还是惊叹。</h3> <p class="ql-block">在高迪大师设计建造的作品内留影。</p> <h3>  受难立面则是按照高迪1917年的设计构想建造的,于1954年在简要的规划基础上动工,后于1976年完工。受难立面的整体特征简朴而饱经风霜,塔顶的十字架上的耶稣受难像形象憔悴。</h3> <h3>  来到这座教堂,就会难以忘记他的美丽,因为高迪赋予这座教堂的,不仅是神圣,更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圣家族大教堂共有三个立面:面向东方的“诞生立面”、面向西方的“受难立面”和面向南方还未完工的“荣耀立面”。圣家堂大教堂的造型独特,建筑风格和教堂大门所对应的三个立面,完全不一样。</h3> <h3>  巴塞罗那四只猫咖啡馆</h3><h3>如果来到西班牙巴塞罗那之前有做过功课的,一定都会知道一家很有名的咖啡馆,那就是四只猫咖啡(4&nbsp;Gats)。它是由艺术家拉蒙·卡萨斯·卡尔沃和佩雷·罗梅乌在1897年开办的,店名是出自西班牙的一句谚语,西班牙语的“四只猫”就是三五个人的意思,通常是被用来形容很少有人光顾的地方。但是如果你来到这家咖啡馆,就会知道它叫这个店名实在是太谦逊了!</h3> <h3>原来四只猫咖啡馆之所以这么有名,主要是归功于大名鼎鼎的画家毕加索。毕加索早年总在这家咖啡馆混,还在这里举办过首次个展,甚至咖啡馆的第一份菜单也是由年轻的毕加索设计的。此外,20世纪初,这里还聚集了很多崇尚自由的文人雅士,除了毕加索,还有达利、米罗、高第、罗卡等人,他们当年在四只猫咖啡馆留下了很多草稿及涂鸦,如今成为了这家咖啡馆最重要的资产。所以这家咖啡馆不仅门庭若市,更成为现代艺术史考据的一大重地!</h3><h3><br></h3> <h3>四只猫咖啡馆内景</h3> <h3>四只猫咖啡馆内景</h3> <h3>四只猫咖啡馆墙上的挂画。</h3> <h3>  El muro del beso 吻之墙,位于巴塞罗那哥特区里的Plaça d′Isidre Nonell,是由艺术家JOAN FONTCUBERTA于2014年设计修建的,当时向全国征集了4000张照片做成瓷砖,再一块块拼接起来,形成了这样的一堵“吻之墙”。如果你来了巴塞罗那,一定不要错过它哦!</h3> <h3>巴塞罗那大教堂(Barcelona Cathedral)简称大主教堂,是巴塞罗那哥特区的一座哥特式建筑,是天主教巴塞罗那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实际上是由康诺恩荷斯之家、德卡之家和依亚拉迪亚卡之家这三个中世纪教堂组成。(网友照片)</h3> <h3>大主教堂始建于巴塞罗那最鼎盛时期的13—15世纪。从开始修建到完工共耗费了150年的时间,环绕鹅井(Fuente de las Ocas)的回廊完成于1450年。而且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又经过了无数次的加工,新哥特式的立面修建于19世纪。因此教堂的各部分呈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br></h3> <h3>教堂主体以哥特式风格为主,细长的线条是主要特色,圆顶和内部结构则显示出新哥特风格。通过教堂穹顶边的电梯可以上到教堂顶端,饱览巴塞罗那老城风光。</h3><h3>  </h3> <p class="ql-block">教堂内景</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景</p> <h3>拉蒙·贝伦奎尔·艾尔·格兰·胡尔塔广场</h3> <h3>拉蒙·贝伦奎尔·艾尔·格兰·胡尔塔广场</h3> <h3>国王广场,14-15世纪统治巴塞罗那的阿拉贡王国的中心广场。广场三面被哥特式建筑围绕,充满中世纪的高贵气氛,很值得一去。</h3> <h3>国王广场上的建筑</h3> <h3>历史博物馆内的墙上雕塑,如果谁的手印和金手印相符会带来运气。</h3> <h3>精美的过街楼</h3> <h3>圣诺梅广场的市政府办公楼</h3> <h3>圣诺梅广场的市政府办公楼</h3> <h3>圣诺梅广场的州政府办公楼</h3> <h3>圣诺梅广场的州政府办公楼</h3> <h3>品牌商店</h3> <h3>街边艺术品商店</h3> <h3>松树圣母圣殿教堂内景</h3> <h3>松树圣母圣殿教堂内景</h3> <h3>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加泰罗尼亚语:Museu Nacional d'Art de Catalunya),缩写MNAC,是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一座美术馆,也是当地最大的博物馆。<h3>博物馆馆舍又名“国家宫”,是为西班牙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而专门修建的一处综合展览馆。设计方案雄心勃勃,把新巴洛克建筑扩展到当地前所未见的大尺度,又利用巴塞罗那的高地,形成视野开阔而不失休闲氛围的室内外环境。1926年建筑奠基,1929年正式开馆。然而1929年经济危机骤然爆发,豪华的馆舍此时显得格格不入,反而是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以其简洁的空间处理赢得赞誉。经济危机之中展馆闲置,1934年,危机平息后,博物馆迁入现址。</h3><h3><br></h3></h3> <h3>加泰罗尼亚广场</h3> <h3>加泰罗尼亚广场上的雕塑</h3> <h3>加泰罗尼亚广场喷水池</h3><h3>下午活动是去奥莱血拼购物,明天上午乘飞机返回北京结束这12天愉快的两牙之旅。旅行使我心情愉乐,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结交新朋友,我们相约2026年再来巴塞罗那。再见巴塞罗那!再见西班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