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春联

冬渔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漫 话 春 联</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约术</h3><h3>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一串璀璨的明珠,标志“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春节则当数这串明珠的首珠。它熠熠的光芒虽穿越千年,但色不衰,光不减,其道道光束中,望之优雅而蕴蓄者,春联也。</h3><h3> 春联源于古代桃符。相传在上古时期,度溯山上有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桃树,神荼和郁垒两兄弟日夜守护着大桃树,为它浇水施肥,整枝除虫,辛勤的劳动换来春天似锦的桃花、夏天累累的果实。那些桃子味美多汁,食之可消灾除病,延年益寿,人称仙桃。住在度溯山野牛岭的野王子贪得无厌,凶残成性,他得知仙桃的妙用后,便率数百鬼怪前来抢夺。神荼、郁垒两兄弟挥舞桃枝迎敌,说来也怪,那些鬼怪一触桃枝便浑身瘫软,束手就擒。从此,人们认为桃木是仙木,有驱鬼避邪的威力。于是,每年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在桃木板上分别画上神荼和郁垒的像,挂在门的两旁,以驱凶灭祸。这样的桃木板古称桃符。来年除夕,人们再以新桃符替代旧桃符,因此有北宋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若干年后,大约为了简化,只在桃木板上分别写“神荼”、“郁垒”字样,且逐渐从桃木板移到了纸上,又从写二神名字到写吉祥文字。这一巨大变化,直接促成了春联的出现。《宋史·蜀世家》记载了五代后蜀主孟昶“自命笔”题桃符的句子:“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当今楹联界公认的最早一副春联。</h3><h3> 宋代,贴春联成为民俗。明代,春联更为盛行,这大概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朱元璋识字不多,但却十分看重春联营造出的吉庆昇平景象。据传,一次他春节微服巡游,见一屠户家未贴春联,心中不快。屠户见问,解释说他不识字。朱元璋立即挥毫为之书写一联:“两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明代,春联获得了它现有的名称,并被写在红纸上,以增添节日气氛。春联的内容或寄物言志,或祈福企祥,或歌功颂德,或针贬时弊,具有喜庆吉瑞、玑珠精炼的特点,读后给人以美感与启迪。对联自产生以来,用途最广、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当非春联莫属。</h3><h3> 春联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它通过点滴生活作大笔勾画,记录历史变迁,追踪时代轨迹,展现社会风貌。如红军年代春联:“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如大跃进年代春联:“脚踩白云堆铁锭,头顶兰天筑钢城。”如一九七七年春联:“粉碎四人帮,春回宇内;促进现代化,劲满神州。”如一九八四年春联:“四化旌旗开赤县,八方灯火闹新春。”如近些年春联:“山寨频添科技户,农家屡建读书楼。”“腐吏贪官惭海瑞,大魔小鬼惧钟馗。” “神州日丽三胞翘首,禹甸瓯全两岸同心。”</h3><h3> 春联具有很高的娱乐价值。春联引导审美主体感知和确证其所表达的典型情感并产生共鸣,从而使审美主体产生间接的巨大而深沉的愉悦感。另外,春联的文字技巧、对仗艺术及音律都能使审美主体产生直接而显著的娱乐效果。如“民国万税,天下太贫。”又如“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暗指缺衣少食)再如贴在理发店的春联:“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h3><h3> 春联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春联具有多种审美属性,能培养人的美感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如“绿野千门丽日,红旗万里东风。”山明水秀的图景,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又如“一身正气鬼神惧,两袖清风天地钦。”传递一种庄严、伟岸的气魄,给人以崇高、豪迈的美感。</h3><h3> 传统节日是靠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优美的神话传说的不断深入传播而逐渐奠定文化内核,靠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服饰饮食等的不断装点滋养而逐渐具有外在形式,最终约定俗成。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使之对一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认同力、感召力、鼓舞力。传统节日纵连古今历史,横连民族同胞兄弟。它是一个民族心灵之旅、探索之旅、奋斗之旅、创造之旅的一个个驿站。</h3><h3> 形式反映内容。传统节日的种种庆祝形式当然会与日俱进,不断创新,但合理部分则必须保留,否则过节就会索然寡味,传统节日就会因为不坚持传统而走向衰亡。贴春联是过春节的庆祝 形式之一。春联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奇葩,华夏子孙当自珍爱。</h3><h3><br></h3><h3>文字:约术(本名胡一全,九十五中学退休教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