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回忆录字第032号</h3> <h1><b> 刘瑞祥回忆录</b></h1> <h3><br></h3><h1><b> 作 者 简 介</b></h1><h3><br></h3><h3><br></h3><h3><br></h3><h3> 刘瑞祥,1956年12月出生于江苏金湖县。1972年12月应征入伍,中共党员。 先后任炮211团1营指挥连计算班战士,炮15师文艺宣传队战士,师电影队放映员、组长、队长,炮55团6连指导员,师政治部宣传科、组织科副营职干事,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政治机关干部大专班学员,兰州军区司令部组织处正营职干事、党委办秘书,防化学第11团政治处主任,炮1旅政治部主任、旅副政委,上校军衔。1998年9月转业回原籍,先后任江苏金湖县法院院长、盱眙县法院院长。2012年2月,任金湖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2017年退休。</h3>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1><b> 元 旦 情 思</b></h1><h3><br></h3><h3><br></h3><h3> </h3><h3> 有人说,岁月象无情的风雨,它会冲淡人们一切美好的记忆,然而,在我绵绵思绪中,却有一只永远荡漾在心海中的金色帆船。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它一直让我魂牵梦绕,让我浮想联翩……</h3><h3> 1 9 72年大雪纷飞的冬天,我和几百个同乡身穿崭新的军装,离开鱼肥米香的江苏金湖县,登上去西北的闷罐火车。四天三夜,一路颠簸,好似“八千里路云和月”。当部队的汽车接我们到达营区时,我圆睁着一双稚气的眼睛,打量着梦里千回向往但见了依然陌生的军营。那叫什么营区呢?只有—条叫做法泉寺的山沟,组建时间不长的火箭炮兵部队因无营房,临时居住在大大小小的山洞及附近农场遗弃的土坯房里。我所在的新兵连都睡在铺了一层麦秆草的地铺上。面对‘风吹石头跑,山上不长草,黄沙满天扬,氧气吃不饱“的恶劣自然环境,我们这些新兵娃娃开始想家了。在训练异常艰苦、啃着难以下咽的窝窝头时,不少新兵悄悄流下了泪水。记得有一位新兵接到家中拍来母病故的电报,他不啃一声揣在口袋里。晚上,几个同乡帮他找来几丛干枯的骆驼刺和芨芨草,他面朝东南——家乡的方向,把草丛点燃了,默默遥寄千里哀思之情。</h3><h3> 半个月后,新年元旦如期而至。清早,一阵‘嚯嚯嚯“的紧急哨音把新兵惊醒了,大家像小鹿一般飞快窜出门外,忙问“有什么事?有什么事?”,值班排长甜蜜一笑“:今日元旦——包饺子!”。走进饭堂一看,一切准备停当:每班餐桌上放着一盆肉馅,一盆面粉,还有一个临时用木棍截好的擀面杖。我们这些来自江苏水乡的新兵对于包饺子可傻眼了,老兵班长一边给我们做示范,—边笑呵呵地说:“包饺子过节是咱们部队保留的一个传统唷,不在于大家会不会包,重在人人动手,从而密切官兵之间的感情嚒。”他拖着浓厚悠长的陕北鼻音,说得那么有味动听。然后,大家七手八脚,不拘样式,包成菱角形、荷花形、小鸟形、月牙形,真真的五花八门。说话声、嬉笑声、碗碟盆棍的碰撞声,奏成美妙的交响乐。接着,大家动手把包好的饺子放进大铁锅里煮。不一会儿,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饭堂里弥漫着欢乐温馨的节日气氛。</h3><h3> 步出饭堂,眼前阳光灿烂。雪后初霁的高原苍穹,像大海—样那么湛蓝,那么深邃。祁连山麓银装素裹,条条银龙腾空飞舞,在阳光照耀下放射出七彩的光环。</h3><h3> 傍晚,新兵连在附近一片旷地上拉起用纸做的彩花和灯笼,大红布幅上“新兵连欢庆元旦篝火晚会”七个金黄色大字引人注目。大家坐在小马扎凳上,围成一个圓圈,中间点燃了熊熊燃烧的干柴火堆,红彤彤的火苗映红了新兵的面庞。 “今日元旦,大家要尽情地玩起来、乐起来!”。随着指导员的一声开响锣,晚会的帷幕拉开了:连长演唱的秦腔选段,三个老兵班长表演的三句半,一排新兵表演的山东快书,二排新兵演唱的河北梆子,三排新兵演唱的甘肃陇戏,我们四排新兵演唱的江苏民歌,四个排长述说的方言笑话,引得大家捧腹不止。歌声笑声,此起彼伏,不少新兵挂满欢乐的泪花。不知是谁带头起哄,班里战友将我推到中间,无奈,我开口唱了一曲《红军不怕远征难》,开始还不好意思放开歌喉,在战友的鼓掌声中我竟然越唱越响亮,居然赢得了大家的一片喝彩,也赢得了自己军旅生涯的自信和勇气。</h3><h3> 时光似水,往事如烟。蓦然回首,26年军旅岁月悄然逝去,回想当年参军时还是一个稚气未脱、天真烂漫的毛头小伙,如今已是脱下军装多年、步入六十岁门槛的老年人了。然而,新兵连那一段朝气蓬勃、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初次感受到部队大家庭的亲切与温暖,让我忘却了身处西北高原的孤寂和想家的滋味,给了我人生的信念和奋斗的意志,给了我咀嚼无穷的回味,我将把它永远珍藏在心底。</h3><h3> </h3> <h3>1973年作者同王培芳、王杰战友在文艺汇演中剧照</h3> <h3>作者近照</h3> <h3><br></h3><h3><br></h3><h3><br></h3><h3><h1><b>原兰州军区后勤部企管局企管处处长于林昌评点:</b></h1><div><b><br></b></div> 瑞祥战友对新兵连生活的追忆,触动了我们这些老兵们对当年刚刚走向社会,跨入军营大门时的别样心情。虽然时隔已几十年时间,但凡当过兵的永远都忘不了当年吃大锅饭,拔正步走,紧急集合,会操比赛,首次实弹射击,爭做好人好事等等辛苦紧张,充满刚阳之气的新兵连生活,因为它是一门绕不过去的必修课。感谢瑞祥战友用真实的经历,精彩的文笔把老战友们的思绪带回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种激情燃烧的军营生活,让我们又回想起了新兵连训练结束时,我们这些新兵转正后人人"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的英俊形象和喜悦之情并乐在其中。为瑞祥战友的精彩回忆录点赞!<br></h3>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1><b>原兰州军区驻武汉办事处主任张春华评点:</b></h1><h3></h3><h3><br></h3><h3> 拜读完刘瑞祥副政委的回忆录《元旦情思》,让我的思绪也回到了当年大西北那火热的军营和激情燃烧的岁月。
刘副政委不愧为江南才子、军中秀才、美男子,多才多艺,长期在部队各级政治机关工作,曾担任旅、团政治部(处)主任,其回忆录《元旦情思》笔触生动,语言流畅,叙事细腻,图文并茂,情感丰富,一气呵成。可见刘副政委文字功力之扎实、文学素养之深厚,是我崇拜和学习的楷模!
为刘瑞祥副政委点赞[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br></h3> <h3><br></h3><h3><br></h3><h3><br></h3><h1><b>聂杭军战友评点:</b></h1><h3><br></h3><h3><br></h3><h3><br></h3><h3> @刘瑞祥 情真意切,文采飞扬,活灵活现地再现了紧张活泼的军营节日。</h3> <h3><br></h3><h3><br></h3><h3><br></h3><h1><b>原炮一旅副参谋长孙利民评点:</b></h1><h3></h3><h3><br></h3><h3> 老首长好!刚看到刘瑞祥老战友回忆录“元旦情思”非常感人,他对三十多年前所发生的事记忆犹新,描写的真实详细,我看后思绪万千,仿佛又回到了从军的日子,想起了那难过的岁月。我和刘付政委很熟,我们曾一起在炮十五师,炮一旅工作多年,他一直是我的领导。在我的记忆里他人品高尚,文才武略超人,长期从事政治工作,对政治工作很熟悉,为部队建设做出重要贡献。转业到地方也很优秀,写出了这么耐人寻味的回忆录很好。为老首长的回忆录点赞!<br></h3>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1><b>战友姜焕文评赞:</b></h1><h3></h3><h3><br></h3><h3> 刘瑞祥战友的《元旦情思》又把我们带进了40多年前那让人心动,热血沸腾的军营。真是思绪万千,难巳忘怀。赞!<br></h3> <h3><br></h3><h3><br></h3><h3><br></h3><h1><b>战友李雪松评赞:</b></h1><h3><b><br></b></h3><h3></h3><h3> @姜瑞山,欣赏品读刘瑞祥战友《元旦情思》回忆录,徒生感慨,勾起对往事的回忆。那是1973年5、6月份,师文艺调演结束后,师宣传队分别从1团、8团、211团、55团抽调4名新兵充实到宣传队中,分别是涂怀彦,李雪松,刘瑞祥,韩富春,方知我与涂怀彦,刘瑞祥同为金湖老乡,从此相识,互有交集,同锅吃饭,同场练功,同台排练,同台演出,同室睡觉,结下了终身难忘的战友情。
时年,在师宣传队刘瑞祥战友年龄最小,长相英俊,性格温和,斯文儒雅,语速中等,勤快好学,整洁卫生,担任宣传队勤务员,师宣传队的美女帅哥战友们都喜欢他,男帅哥们羡慕他,那时瑞祥战友浓眉乌发,我经常帮“小美男子”剪头理发,设计发型,尽力帮理得漂亮一点,47年过去了,现已成为“老帅哥”喽。
瑞祥战友有志向,有格局,有建树,有追求,成为金湖1973年500多名参军入伍青年中成长进步最快的娇娇者之一,正团职转业,是战友们的骄傲!可喜可贺!
据悉,瑞祥战友部队时,是大军区的“笔杆子”,回地方笔杆子毅然的“挺硬”,深感欣慰。今天欣赏品读其撰写的《元旦情思》回忆录,文笔流畅,情感真挚,描写细腻,抒发军旅真情实感,可见其文字功底和文字表现力,通过对戎军生活片断的描写,又把我们带到了终身难忘的、激情似火的军营生活,勾起对军旅生活的回忆与眷恋。为刘瑞祥战友的美文点赞!<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