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

佤山捉影人王文林

<h3>  翁丁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的勐角乡,在地图上是个偏远到不易发现的村落。 翁丁意为水边的寨子,也有云雾缭绕的意思,在很早之前就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中国最后的原始村落”。</h3> <h3>  这是一个居住着100多户人家,具有400多年历史的佤族山寨,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原生态佤族村。</h3> <h3>  由于佤族居住在中国偏远地区,所以解放前一直处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阶段。解放后一举过渡到现代社会,这使翁丁留下了很多原始社会的印记。</h3> <h3>  虽然现在已经通了水和电,但家家户户还在过着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h3><h3><br></h3> <h3>  进入翁丁村,第一眼就能看到一棵榕树,颇为引人注意,榕树很茂盛,得三四个人才能合抱得住,树上挂了众多牛头骨。 佤族人崇拜牛头,视牛头为财富,牛头桩是财富的象征,挂的牛头越多,说明村寨、家庭越富足。</h3> <h3>  榕树前有一片很开阔的场地,每到佤族重大节日或“五一”、“十一”等,剽牛、拉木鼓等佤族传统活动都在这块场地上举行。</h3> <h3>  广场边最高大建筑是佤王府,走进门口边,一个佤族老人坐在火塘边烧水泡茶,热情招呼后奉上苦茶。正对着大门的是佤王的宝座,后悬挂的牛头骨散发出凛冽的杀气。</h3> <h3><br></h3> <h3>  传统节日场面盛大,全寨人穿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齐唱“加林加林塞”佤歌,意为大家一起手拉手排队跳舞。</h3> <h3>  进入寨门后,三面都是依山而建的茅草房,广场边有两处摆摊叫卖佤族小吃和纯手工服装的。</h3> <h3>  佤族服饰按质地分为麻质、棉质和混质三种类型,全用腰机坐织。在内容和形式上反映着佤山的天地、山水、村寨、河流、森林、花草、云霓等自然景观和佤族人富有诗意的衣食住行、信仰、风俗等情景。</h3> <h3>  走进寨子,两边茅草屋大都是两层的干栏式建筑,以草、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楼下住家畜,楼上住人,楼上每家还有一个挑出的遮阳台,竹子铺地,茅草作顶。</h3> <h3>  佤族的寨桩是原始图腾崇拜的遗存。古时作为部落的标志,也是氏族进行宗教活动和举行征战出师、祝捷、部落议事等仪式的场所。现如今,寨桩成了翁丁佤寨村民聚会的地方。</h3> <h3>  佤族人民把木鼓当作灵物崇拜,被视为可通天的神器,认为敲木鼓可以通神灵,驱邪魔,降吉祥。当时,遇有战争等紧急事态。用木鼓示警集众;猎手捕获虎豹等野兽,也要击鼓表示敬意。逢年过节或宗教祭祀之时,木鼓更是振奋人心的乐器。</h3> <h3>  佤族妇女烟不离手,据说用烟熏跑蚊虫是最有效的办法,她们吸烟的起因或许也与这有关。</h3> <h3>  佤族村寨都有一片神林,并把其中的一棵古老的大树作为寨神或树神的居所。翁丁寨的神林就在村子的左边,里面还有一个祭祀房,逢年过节或全村有什么大事都要到那里搞祭祀活动,乞求鬼神保佑全村平安健康、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h3> <h3>  人头桩是挂人头枯骨和骷髅的,竖立在佤族村寨墓地地旁特定地点的特制的竹木桩。佤族早先素有“砍人头祭旱谷”之称,而后用动物头代替人头,直到1956年此习俗才被全部禁止。</h3> <h3>  翁丁村是老年过后第一天即大年三十开始灭旧火取新火的,这时全村共同买一头小公猪,各家各户拿一些茶叶米送到村外祭火神后钻木取新火。</h3> <h3>  千百年的岁月流逝,翁丁古寨犹如亘古不变的标记,在这片蓝天、白云、高山、溪流之间诉说着佤族人民传诵千年的司岗里神话,让远来的客人,体悟到真正的自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