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儿了?

Ella

<h3></h3><h3></h3><h3>你第一次感受到时间对人生的强力压迫感,是什么时候? 或许是几乎击垮你的一场重病,或许是身边好友、至亲的突然离去。到了某个年纪,人总会发出这样的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过去在荷兰,画家们常用包含有死亡寓意的作品凡尼塔(Vanitas)来表达对时间流逝一去不返的无尽唏嘘。在静物画中反复出现的时钟、沙漏、蜡烛、骷髅与剪下的花,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珍惜时间,珍惜眼前。 到了当代,这种对于时间易逝性的感慨,来得更频繁,却也消失得更快。汶川地震、马航失事、美国枪击案……每一次天灾人祸都会引起人们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发愿:生命脆弱,时间宝贵,珍惜当下。然而,人们转头就又回到各自的思维惯性之中,继续在对过去的懊悔与对未来的焦虑中,挥霍着今天的时间。直到许许多多的「今天」再次万劫不复地逝去,我们依然胶着在原地,不曾实质上跨出一步。</h3><h3>每个人的过去和未来,都是藉由一颗颗当下时间的珍珠所串起的。自出生那一刻起,上帝就为每个人在各自的「时间银行」里留下了一笔或丰厚或微薄的储蓄。前半生挥霍利息时,我们总感到岁月悠长,仿佛拥有使用不完的精力和发泄不完的能量,而从不会去想,这充裕的时间是从何而来的。 到了35-36岁,一个人基本就达到了体能、精力、智慧的顶峰平衡。自此以后,各方面开始渐渐走向下坡。此后,再想伸手向时间银行索取,才发现存折的利息已挥霍殆尽,接下来能动用的只剩越来越少的本金。因此应当说,余生比财富积累更重要的课题,是如何减少时间本金的无谓流失。 </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b>「警惕会吞噬你时间的“省钱”陷阱」</b> 当被问到“是命重要还是钱重要?”时,大家都会说,当然是命比较重要。但是到了实际做选择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先选择钱。 举个例子,青年上班族S君找到两间可选公寓,A公寓距离公司车程2.5小时,租金2000元/月;B公寓0.5小时内可地铁直达,但租金4500元/月,该选哪个?选择A公寓一年能节省的30000元房租显而易见,因此哪怕在薪水足以负担B公寓时,依然有很多人权衡后选择A公寓。但如果S君选择了A公寓,也就意味着他每个工作日会有4小时的清醒时间空耗在上下班往返的地铁公交上,一年下来就是1040个小时。我们换一个维度思考,S君从自己一生中体能和精力最健旺的青年时期扣除1040小时换来了30000元的金钱结余,也就相当于他给自己青春标好的价格是28元/小时。你的青春岁月,只值28元/小时吗? 如果我们也生存在如电影《时间规划局》那样的虚构世界,每个人的手腕上有一个数字跳动的倒计时手表,时间清零就意味着生命结束。这时候要是有人提出给你三万元,换取你手表显示余数中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你还会乐意吗? 花半小时说服两位同事参与活动拼团,终于享受到50元立减折扣; 双11提前三天上网比价,等到半夜十二点,终于抢到秒杀特价,节省200元; 花一上午比较了三间超市,终于发现A超市的番茄和猪肉价格每斤比B、C超市低至少20%; 这些事,我们大概都做过。省钱当然不是坏事,但如果你只想着省钱,甚至不惜为了省钱,大量浪费掉自己的时间,反而是极大的得不偿失。 在上述案例中,也有人会提出质疑:地铁公交上来回的那四小时,我又不是没活着。只要身边有手机,我一样可以打游戏、听音乐、追剧打发时间啊。可是你别忘了,理论上我们大部分人要每天工作八小时,睡眠八小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的,主要是那第三个自己可以掌控的八小时。用来拓展第二职业、进修学习上课、培养兴趣爱好、陪伴至亲好友的四小时所获得的生命的充实感,一定远在地铁车厢里抱着手机kill time的四小时之上。 一个人生活越是空虚无聊,就越爱锱铢必较,因为他们只能用时间换钱,而不会做其他事; 一个人生活越是充实丰富,就越要分秒必争,因为他们宁愿花钱换时间,好做更重要的事。 很多人都把“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挂在嘴边。可他们往往把这句话理解为时间与金钱同等贵重,但真相是时间的贵重程度远高于金钱。我们的时间,就是我们的命。人生在世,在个人经济能力许可的前提下,要花时间才能省的钱,请三思;花点钱就能省的时间,别犹豫。 </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b>「降低将你时间碎片化的各种噪音」</b><br></h3><h3>飞机、高铁、即时通讯工具、网络购物平台……科技的进步的确为现代人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而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个人时间和注意力的日趋碎片化。每天除了老板和女友要求你24小时待命的终极召唤,还有数不清的客户、同事、熟人、朋友,也都在等着你赶紧回复他们的消息: “这个时代哪还会有人不看手机的?我发的信息你不可能没看到啊。” “没秒回,就说明心里不重视。秒回的人才是生命之光。” “及时迅速回复「收到」,是职场人靠谱的体现。” 可除非你是专接订单与咨询业务的销售人员或电商客服,否则从早到晚的接电话和回消息就不可能是你主要的本职工作。那么问题来了,在执行需要深度思考、专注行动的任务时,一再被不断涌入的工作邮件、电话、简讯、微信、QQ及其他各种即时通讯办公软件信息反复打断注意力,你的工作效率真的没有受影响吗? 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人看似忙碌,实际效率却极端低下。被打断一分钟的注意力,接下来可能五分钟也不一定能恢复过来。一天到晚忙着认真回复“好的”和“收到”的员工,到下班时很可能没有真正高质量的做完过一件事。一旦习惯了这样的节奏模式,偶尔出现一个信息涌入的空白时段,你反而还会觉得不习惯,会颇不放心地隔几分钟就看一次手机,生怕错过了什么重大信息。 被裹挟于当代信息的洪流之中,我们无一幸免。但总有一些事我们可以主动选择不做。如果一个人连每天连朋友圈里各种求赞的帖子和微信群里的投票邀请都要花时间去一一回应,那么他的大脑活动就只能始终停留在浅表层。 你一小时看五六次手机,体现出的是自己的焦虑; 你对别人过了十分钟还没回你消息的埋怨和愤怒,同样也体现出自己的焦虑。 如同没有人能在一晚上每隔一小时就被叫醒一次的情况下实现完美的深度睡眠。白天的信息焦虑与时间碎片化,也只会让你在结束一天的时候,无限疲惫却又一事无成。 真正的“随时随地秒回”,大概只能阶段性地存在于热恋的情侣之间。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遇上既重要且紧急的事,选择电话或当面更直接沟通,才更节约双方时间。从提高时间利用率的角度考虑,哪怕你是个老板,对于秒回信息这件事,也永远别抱太高期待。员工对工作本身的专注,永远比能对你秒回更重要。 </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b>「拒绝敢于浪费你时间的人」</b><br></h3><h3>如果上司临时提出要你今天下班后陪他出席一个纯属场面应酬的饭局,若是早就被贴上“过分自我”标签的90后、00后,很可能直接一口拒绝;而遇上“靠谱懂事”的70后、80后们,哪怕明知道今晚烧好了一桌饭菜的父母、约好要一起出去看电影的妻子,或答应今晚要一起完成手工课的孩子,都在家眼巴巴的等你,多数人依然会违心地满口答应。 明明知道那个饭局也没啥重要性,你参不参加对于饭局的组织者来说也无足轻重,依然不敢不去,不过是因为你怕拒绝了上司,他不会原谅你。同时你还底气十足地知道,再怎么违背了承诺,你的家人到最后总会原谅你。可是这样做选择,无奈之外,你是不是也有些欺软怕硬? 在划定个人时间领地的边界问题上,除了少数过分自私和极端幼稚的案例,90、00后普遍比70、80后更清醒、更理性。看似缺乏集体观念和牺牲精神的背后,是年青一代已然改变的价值标准。要他们放弃原本的个人计划而花时间参与另一件事,你只能对这件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更充分的分析、解释、说明,而不是靠头衔和个人权威硬压。如果他们选择拒绝,他们内心抗拒的是一件不值得他们花费时间的事,而并非成心要和某个人作对。 如果说上述工作场景下,老板侵占员工私人时间或员工默许属于自己时间被无谓侵占,还在可被理解接受的范围内,生活中却还有那么一些人,对于与自己并无任何契约关系的人,也敢随意浪费对方时间,仿佛别人的时间,和他自己的时间一样不值钱: “反正你是学设计的,有空帮我设计个Logo吧。”(拒绝就是你不懂事了) “看你画画挺好的,把我儿子送去你那,你有空指导指导他。”(拒绝就是你不善良了) “去法国玩了啊,有空帮我看看图片上的这个LV多少钱呗,还有Gucci的围巾和我老公的皮带喔!”(拒绝就是你太自私了) 别人具备某项专长,是别人背后花了大量时间学习和练习累积而成的,是为了能给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而不是为了给你白搭时间解决个人问题;别人出国旅行的行程,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安排、为了享受旅途风景和放松身心,而不是为了给你义务提供一站式代购和询价服务。征用他人的宝贵时间,利用他人的现成资源,请问你付费了么?别说付费,许多人甚至连一点“这次因为我个人的事浪费了您的时间,真是抱歉”的念头都没有。花自己的钱,精打细算;浪费别人的时间,理直气壮。 对于这样的要求,或许最得体的回答就应该是:“我没空。” 有人说,这是不通人情世故,会得罪人。可实际上凡是敢于动不动就浪费你时间的人,基本也是没太把你当回事的人。如果在他心里你的时间没有价值,你这个人大概也没什么价值。 一小时之间,有人谈成了一笔百万元的订单,也有人百无聊赖地刷了六遍朋友圈;有人复习了100个单词,也有人玩了两把天天爱消除。因此不同的人被同样浪费了一小时,损失的程度也会不一样。 假如本周你原计划用三个晚上研读一本专业书或动手写一篇文章,周一晚上小张喊你陪他买衣服,周二晚上小李喊你去他家打麻将。在这两件事你都并不很感兴趣的前提下,最终你会不会去? 如果你拒绝了小张和小李,首先,他们可能转头就去喊小刘或小王,你并没有那么不可替代。其次,就算他们一时没找到合适的人陪逛街、陪麻将,他们损失的也只是一晚逛街或麻将的时间。但你在自己不想去的前提下,如果违心答应了小张和小李,你将损失的就是原本用于集中精力学习和写作的两晚时间。 何况被你拒绝,小张当天晚上就算不能逛商场,还能在家上淘宝;小李不能打麻将,还能在家打游戏。对小张和小李而言,差别不大。你被耽误的阅读和写作时间,再想补回一部分,大概就只能靠第三晚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总体来看,最不划算的那个人,既不是小张也不是小李,是你。 基本上,一个人本身越有价值,他的时间也就越有价值。如果张三因为一件事,同时浪费了你和马云的一小时时间,大体可以判断马云的个人损失会比你大。 在给面子还是省时间这个选择题上,给面子最多算短期正确,省时间肯定是长期正确。 </h3><h3></h3><h3></h3><h3></h3> <h3>有人说,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在于他能影响别人的思维; 有人说,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在于他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追求所谓成功人生之前,我们是不是应该先思考如何达到“较少遗憾的人生”? 毕竟,谁能管理好自己每天的时间分配,谁就越是能悠长地享受自己生命的芬芳。 一辈子本来也不太长,年幼时青涩无知,年老时疾病缠身。掐头去尾能剩下的好日子,屈指可数。就算父母赐予我们格外健康的体格,也还有那个默念着“你永远也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究竟哪个先来”的命运女神,在某个阴暗的角落里,虎视眈眈地威临着我们。 尽可能不让自己失去对时间的控制权,尽量把自己每天可控的时间都花在值得的人和事上,这样的一生,无论平凡还是伟大,大概都可算作是成功的。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