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i><font color="#ff8a00">文 / 摄 / 编 / 玩童(原创)</font></i></h5><h3><i><font color="#ff8a00">Fuxin original</font></i></h3> <h3> 当今社会最不缺的 ―― 老人,全国有2. 4亿,而且每年以1000万在增加;菜市场、旅游景点、公园散步、公交车上,骑行登山、广场休闲、大街小巷,有被搀扶的,有牵手孙子的……昔日的儿童乐园里全是“老顽童”,老人身影无处不在。</h3> <h3> 时代的进步如白驹过隙远比观念更新迅猛,没来得及回味已经将你推到老年的路上。老了靠谁养,就是实实在在摆在每个人,每个家庭乃至整个国家面前无法回避的时代性问题。</h3> <h3> 养老的困惑一方面来自传统观念的颠覆,几千年的路子今天走着走着不通了,“养儿防老”等说教显得苍白无力;</h3><h3> 养老的困惑另一方面来自现实的无情,时间不断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老人,“老人多、儿子少、孙子小”的问题把整个社会弄的措手不及。</h3><h3> “养儿防老”之说从神坛跌落下来。</h3><h3> </h3> <h3> 第一代的独生子女已经生了第二代独生子女,这两代人将“多子多福”彻底搞废;“男女平等”却得到了彻底实现;“养儿防老”玩不下去了。</h3> <h3> “养儿防老”高论了几千年,也是悖论了几千年。为了防老而生孩子,是不是有“狭隘”之嫌?是不是对孩子的人格不尊重?对社会不负责任。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社会、国家和民族的。</h3><h3> “养儿防老”是一厢情愿,是“私有”观念的“绑架”或推脱,本来就不厚道,更谈不上高尚。这种单方主张的“孝道”怎能传承?</h3><h3> “养儿防老”不现实了。“4+2+1”的家庭结构是当今的标配,让老人即不甘心又不忍心,让儿女不堪重负力不从心,让孙子尽享宠爱而不上心;这种尴尬现象能维持多久?</h3><h3> </h3><h3> </h3> <h3> 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与“养儿防老”的“配套说教”;现在“好男儿志在四方”成为大潮,“空巢”和“久病床前无孝子”成了两代人必须承受的痛。</h3> <h3> 再说“父母在不远游”又是无奈的选择,不愿远游或不让远游和不能远游的成了“啃老族”生存的理由;远游的靠不着,没远游的倒反啃过来,究竟谁靠谁、谁养谁?可怜的父母啊,可怜的儿女啊,可怜的说教啊。</h3><h3> </h3> <h3> “养儿防老”已经是过去式,不靠谱了;</h3><h3> 老年社会势不可挡,2. 4亿多老人社会养老资源有限,保障机制有待完善,政策储备刚刚提起,难以满足体量巨大的老人群体。而且,现有的“养老院”“敬老院”多数消费不菲;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房养老,“候鸟式养老”……哪样不是以老人经济基础为前提的,没钱行吗?</h3> <h3> 老了到底靠谁养?神仙上帝都靠不住,苦苦寻找不如面向自己。</h3><h3> 谁都别靠,只靠自己。</h3><h3> 靠自己的心态,转变观念,安心接受新的养老方式,进“养老院”是明智之举,不错的选择;</h3><h3> 靠自己的资产,把握住自己的房产和养老金,有房子有钱才有资本和资格选择好的养老院,不要早早给出去;</h3><h3> 靠自己的智慧,活在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里,自己的生活自己作主,夏天哪凉快上哪去,冬天哪暖和上哪去;不被别人左右和限制;</h3><h3> 靠自己的身体。养好身体就是一切,储蓄健康比储蓄钱重要,好好善待自己,会吃,会玩,会享受。</h3><h3> 靠自己的尊严。活着有尊严,病也要有尊严,死的更有尊严;放弃“好死不如赖活着”思想,只愿活的痛痛快快。</h3><h3> 靠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h3> <h3> 靠自己防老从现在开始。</h3><h3> 开始握住钱:钱和房子在自己手里才是自己的,有钱就有自己防老的资本。</h3><h3> 开始预防思想退化:继续学习不落伍,乐观豁达不掉队,接受新事物享受新生活,让思想跟上新时代;</h3><h3> 开始缓解身体老化:合理锻炼,合理饮食,合理消费,合理娱乐,让身体保持旺盛活力;</h3><h3> 开始维护智力慢衰减:勤于思考保持童心,写写画画头脑不僵化,旅游摄影开阔视野放飞心灵。</h3><h3> 开始想的开放得下:什么“不习惯”,什么“欲望”,什么“疾病”,什么“死亡”……统统淡化,看开一切顺其自然。</h3><h3> 老了从善待自己开始,从爱自己做起,珍惜余生,快乐余年。</h3> <h3> 你若坚强上帝帮忙;</h3><h3> 你若风情万种,世界花团锦绣;</h3><h3> 你若快乐健康,儿女为你加油鼓掌。</h3><h3> 给子女最好的礼物不是金钱、财富,是你的健康快乐。</h3><h3> </h3> <h3> 传统养老格局打破了,新的养老格局应尽快建立。除了老年人自己首先要觉醒,整个社会要谋划,国家配套设施要完善,政府要有大作为,政策、医疗、保险、教育、……要适应老年化;养老服务产业化、福利化、多元化、多渠道、标准化、智能化齐头并进;创新养老模式,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养老不是包袱,是发展的机遇,是社会稳定的根基。</h3><h3> 2019年即刻来到,希望养老不再是沉重话题,能与“精准脱贫”一样走上康庄大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