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陶瓷展 

乐悠悠

<h3> 前 &nbsp; &nbsp;言</h3><h3> 公元10世纪初,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强盛的王朝,史称“辽”或“契丹”。在历时二百余年的统治时期内,辽王朝创造了独具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文化,以实用为主兼具装饰美感的陶瓷制品是其重要内容之一。<br></h3><h3> 辽代陶瓷主要包括在辽王朝辖境内烧制的瓷器、釉陶器和素陶器等,造型装饰和工艺技法在保留契丹传统元素的同时,亦广泛吸纳了中原及其他域外文化的优秀成果。著名的鸡冠壶、长颈瓶、鸡腿坛、海棠盘等,造型独特,工艺质朴,是辽代陶瓷中的代表性品种;常见的碗、盘、碟、盏等,既反映出中原诸窑系的特征,又富含率真自然、粗犷大气的本土风格;承袭唐三彩工艺传统的“辽三彩”,图案简洁,彩釉明丽,将中国古代低温釉陶技术推向了又一高峰。</h3><h3> 辽代陶瓷被誉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其内蕴的契丹民族的文化审美、装饰韵味和精神力量,对草原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予人无限的遐想空间。</h3><h3> 让我们走进辽代陶瓷,作一次美的心灵之旅吧!</h3> <h3> 第一单元 &nbsp;奇姿巧制 别具一格</h3><h3> 辽代陶瓷的造型和纹饰具有浓郁的游牧文化气息,蕴含了契丹族特有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鸡冠壶、凤首瓶、长颈瓶、鸡腿坛等品种姿态奇异,作为容器既可储水,亦能装奶盛酒,实用性很强,是适应北方草原游牧生活的产物。执壶、净瓶等分别带有一定的雅居和宗教色彩,反映出契丹族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的变革。纹饰题材以本土花卉最为常见,线条简约粗放,体现了辽代陶瓷质朴实用的特点。</h3> <h3>  鸡冠壶——因其提系部位形似鸡冠而得名又被,又称皮囊壶、马镫壶,源于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制品。从造型上看,鸡冠壶一般分为穿孔式和提梁式两个系列,穿孔系列是契丹族固有的造型,便于穿扎绳链固定在马背上;提梁系列的最早样式见于中原,后被输入移植到辽境,并得以流行,早期的鸡冠壶仍清晰地保留着仿皮页、皮穗、皮条、皮扣的痕迹,晚期这种装饰逐渐消失。随着定居生活方式的形成,两个系列的鸡冠壶最终被提梁式取代。</h3> <h3>黑褐釉双孔鸡冠壶 绿釉划番草纹双孔鸡冠壶</h3> <h3>白瓷单孔鸡冠壶</h3> <h3>绿釉贴盘龙菊花流云纹双孔鸡冠壶</h3> <h3>白釉雕牡丹纹提梁鸡冠壶</h3> <h3>三彩釉划花捏梁鸡冠壶</h3> <h3>白釉绿彩划花单孔鸡冠壶</h3> <h3>  凤首瓶——因颈部之上堆塑凤首而得名,最早源于西藏诸国流行的一种银质把壶,唐代传入中原地区,时称“胡瓶”。辽代凤首瓶出现于辽代中,器型多为花式口,颈部较粗,腹部雄浑,凤首雕刻精细,眼、耳、喙等均清晰可见,凤口衔珠,生动逼真。辽代晚期至末期,凤首瓶的制作工艺呈衰退之势,瓶身各部分比例失调,花式口演变为杯型和喇叭形。凤首雕刻技术粗劣,五官模糊不清,失去了往昔的凤形。</h3> <h3>  净瓶——又称军持,源于古代印度,为佛教僧侣“十八物”之一,游方时随身携带,用以储水和净手。辽代净瓶的试样具有自身特色,与同时期的长茎瓶,凤首瓶等器型相类。陶瓷净屏的使用,表明佛教文化已经传入辽王朝,并深深植根于契丹民族文化之中。</h3> <h3>鳝鱼黄釉雕几何纹穿带扁壶</h3> <h3>  长颈瓶——因细长的瓶颈而得名,为辽代常见的实用性器皿,主要盛装水、奶、酒等液体,也有一部分用于插花。瓶口多呈浅盘形或喇叭形。其中,盘口长颈瓶以白釉和白瓷为主,主要流行在辽中期以前;喇叭口长颈瓶以各色釉陶为主,肩颈部多划有弦纹。早期长颈瓶的颈部较粗,腹部为浑圆;晚期则颈部趋向细长,腹部变得瘦高。</h3> <h3>绿釉贴皮条装饰陶壶</h3> <h3>  执壶——是隋代中原地区出现的一种造型,又称“注子”、“注壶”或“偏提”,作为酌酒、注茶和调味剂的容器,唐宋时期传入辽境。执壶多与稍大于壶腹的注碗相配,碗内盛装热水用于温壶,辽代执壶在形制上富于变化,一部分直接模仿中原式样,但工艺水平不够精湛,一部分揉入契丹地域文化符号,造型和纹饰风格较为独特。<br></h3><h3><br></h3> <h3>内蒙古葫芦形执壶</h3> <h3>  鸡腿坛又称“鸡腿瓶”,因其腹部修长形如鸡腿而得名,是契丹民族习用的储藏容器,多用来盛酒。</h3> <h3> 第二单元 &nbsp;釉彩纷呈 &nbsp;存素流辉</h3><h3> 辽代窑工将中原地区成熟的窑业技术与本土工艺审美相融合,就地取材,创烧了独具特色的釉陶器和素陶器。其中,白瓷深受定窑影响,工艺最为精湛;单色釉陶器属于传统的低温铅釉系统,以黄、绿釉为大宗;白釉绿彩器和白釉黑花器颜色对比鲜明,纹饰率意别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辽三彩集黄、绿、白三种彩釉于一体,艳丽明快,是辽代陶瓷中最华丽的品种;未施加任何釉彩的灰陶器承袭了北方地区原始灰陶的工艺传统,制作朴拙,造型生动,反映了契丹族师古却不泥古的创造精神。</h3> <h3>  辽白瓷——辽代白瓷深受定窑白瓷烧造技术的影响,在造型和装饰上显示出定窑工艺的痕迹。素有“北定”和“土定”之称。辽白瓷胎体瓷化程度较高,一般不施陶衣,器表挂较为均匀的透明釉,釉色多白中泛黄,常见的造型为碗、盘、瓶、碟、罐、壶等,纹饰以刻划或模印的牡丹、莲瓣、蜂蝶、动物及童戏图案为主。</h3> <h3>  内蒙古奈曼旗辽陈国公主墓壁画中的渣斗</h3> <h3>河北宣化辽张世古墓壁画中的盏托</h3> <h3>白瓷盖罐 白瓷刻花盖盅</h3> <h3>白瓷碟、盘、碗</h3> <h3>白釉剔粉牡丹纹罐</h3> <h3>  白釉剔粉牡丹纹梅瓶</h3> <h3>  单色釉陶器——低温铅釉工艺在辽代中期开始兴盛,制品以黄、绿釉最为丰富,白、黑、褐釉次之。其中,黄釉陶色泽明亮,釉层中隐现浅淡的条状纹理; 绿釉陶色调深浅不一,多为沉稳庄重的墨绿色。辽代的单色釉陶器常和模印工艺结合起来,在印制的花纹上,施以深沉的釉色,增加了瓷器的自然美感。</h3> <h3>  绿釉高足杯、绿釉印水波三花纹海棠盘、绿釉划弦纹罐、绿釉划花杯托、绿釉印花卉纹盘。</h3> <h3>  黄釉碗、黄釉印水波钱纹碗、黄釉印牡丹纹碗、黄釉印牡丹水波纹碗、黄釉印蜻蜓花碗。</h3> <h3>  黄釉绿里折沿盘、黄釉鼓式钵、黄釉划牡丹纹罐、黄釉钵、黄釉渣斗。</h3> <h3>  白釉绿彩器——绿彩装饰的白釉陶器最早出现于北齐,盛行于晚唐。早期绿彩流动性强,往往在器表形成不规则彩斑,五代后绿彩流动性得到很好的控制,注重有规则的布局安排。辽代白釉绿彩器强调绿彩与划花纹饰相配合,在划出的花卉茎、叶等部位施绿彩,使绿彩规整面更具表现力,色调对比明快淡雅。</h3> <h3>  白釉黑彩器——白釉黑彩又称白釉黑花,俗称铁锈花白瓷,属于釉上彩装饰,辽末金初新出现的釉彩品种,传世数量不多,在白釉上施加黑彩,或点或涂或画,底色和纹饰之间形成黑白反差,风格相比于磁州窑白地黑花制品更为着朴拙粗率。</h3> <h3>白釉黑彩卧虎瓷枕</h3> <h3>白釉黑彩鸡形倒流壶</h3> <h3>  辽三彩——在辽代低温釉陶工艺技术的推动下,三彩釉陶器于辽代中期出现,晚期流行,有别于唐三彩和宋三彩,这种自成体系的三彩器被称为“辽三彩”。辽三彩采用高温素烧、低温釉烧的二次烧成工艺,胎釉之间常施白色陶衣,釉色以黄、绿、白为主。施釉时,用又不同色调的釉料按胎面的图案设计巧妙搭配,形成了明艳鲜亮的装饰效果。辽三彩基本属于印花系列,常见的造型有盘、碟、壶、套盘及各式明器等;纹饰内容广泛,既有传统的题材,又兼有体现时代气息的纹样。</h3> <h3>三彩釉印牡丹纹方碟</h3> <h3>三彩釉印水波莲纹花式碟、三彩釉印复瓣莲纹花式碟</h3> <h3>墓壁画中的海棠盘</h3> <h3>辽宁朝阳辽耿延毅墓壁画中的海棠盘</h3> <h3>三彩釉盘、碟、碗</h3> <h3>三彩釉印海水流云纹扁把壶</h3> <h3>三彩釉鸳鸯型水壶</h3> <h3>  灰陶器——灰陶器以细腻的陶土加工而成,烧成后的器表呈灰黑色,地质光滑坚硬,做工整齐规范,装饰简述流畅,通常被制成民间日用品和殉葬明器。其中灰陶明器样式别致,品类丰富,既有规范的礼仪器,也有质朴的日常用品,生活在辽地的汉人多将他们组合在一起用于殉葬,是辽代汉族葬俗的反应。</h3> <h3>灰陶制品</h3> <h3>三彩釉印牡丹纹高座盘、三彩釉印牡丹蝴蝶纹八方盘、三彩釉猫形器、三彩釉印花小盒</h3> <h3>三彩釉猫形器</h3> <h3> 第三单元 &nbsp;南风宋韵 北域集珍</h3><h3>&nbsp; &nbsp; &nbsp; &nbsp;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辽墓中出土了一批五代至北宋时期的瓷器,均为中原及南方地区著名瓷窑的产品。这批瓷器制作精雅,气韵清新,和辽瓷粗犷雄浑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在辽境的陆续发现,反映了辽王朝与中原地区频繁密切的文化交流,表明辽代陶瓷是在学习上述诸窑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进而对金元两代北方瓷窑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h3> <h3> 定窑——定窑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州村一带,因古属定州而得名。创烧于唐,终于元。定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白瓷窑厂,一度为宫府烧造供瓷,精美的刻花,印花产品以及先进的覆烧工艺对包括辽地在内的一大批窑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大量烧制白瓷外,定窑也少量烧制酱油和黑釉瓷器,即文献中所说的“”紫定”和“黑定”。</h3> <h3>白瓷刻莲瓣纹执壶</h3> <h3>  耀州窑——耀州窑为宋代北方著名瓷窑之一。以烧制青瓷著名于世。窑厂以陕西銅州黄堡镇因銅州旧属耀州,故此得名。唐代初创,五代成熟,宋代鼎盛,星火未断,相传至今。其剔刻花工艺独树一帜,在我国陶瓷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烧造的陶瓷产品“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不仅深受平民百姓喜爱,还曾贡奉皇室,远销海外。</h3> <h3>  景德镇瓷窑——江西景德镇窑始烧于五代,至宋代制瓷技术成熟,元明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宋代景德镇窑主要烧制青白瓷,晚清以后称之为“影青”。青白瓷除了具有胎白,釉润等特点外,还辅以刻花、蓖点、蓖划和印花装饰。色质如玉的青白瓷对江南地区影响很大,出现了不少模仿景德镇窑的窑厂,并逐渐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白瓷系,居宋代六大瓷系之首。</h3> <h3>影青瓷划花葫芦形执壶</h3> <h3>影青瓷执壶温碗</h3> <h3>影青瓷刻缠枝花纹执壶</h3> <h3>宋代中原及南方主要瓷窑装烧方法示意图</h3> <h3> 参观展览,大饱眼福!</h3><h3> 总结——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原居辽河上游。公元916年,契丹迭剌部首领耶律阿保机立国,国号契丹。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h3><h3> 辽境内生活着许多民族,据《辽史》记载可分为两类:一是“耕稼以食,城郭以居”的汉人及原属于渤海国的一部分人;另一类是“渔猎以食,车马为家”的契丹人和其他许多游牧民族。两种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辽代文化的双重性,辽代陶瓷也相应地出现了两种造型:</h3><h3> 一类是具有中原特点的传统器型,如碗、杯、盘、注壶、托盏等;另一类则是契丹形式的草原器型,如鸡冠壶、凤首壶、海棠长盘等。辽代瓷器以白瓷和彩色釉陶(即“辽三彩”)为主,处于唐、宋瓷器的过渡阶段。</h3><h3><br></h3><h3><br></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