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我和同学们积极响应,于26日向学校报了名,29日晚即登上了西去的列车。自此离开了学校,离开了自小生活的首都北京,也离开了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满怀革命豪情到山西省大同县徐疃公社杨庄大队插队。我那年刚满17周岁,自此开始了每天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单调且艰苦的农村生活。在广阔天地的六年时间里我们饱受了夏日黄土高原烈日的暴晒,也领略了严冬雁门关北刺骨的寒风,恶劣的自然环境磨练了我们的意志,长年累月与农民一起担负的繁重劳动及相互帮助使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1970年12月24日深夜,麻峪口公社北栋庄大队发生了震惊山西的北栋庄事件(三名富农子弟手持木匠用的锛子、凿子及砍刀砸开窗户将村书记一家杀死六口,重伤一人,接着又把四清以前的大队长一家重伤五口)。惨案发生后县里抽调力量向北栋庄派出了工作队。后来为了加强工作队的力量,县里又安排我们村北京知青于1971年3月1日全部搬迁到北栋庄插队。同年11月份,距北栋庄两里的南栋庄学校因高中物理老师对半导体收音机不熟悉造成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后经一名对我比较了解的老师介绍,把我抽到南栋庄学校当民办教员。指导高中学生组装了六台半导体收音机,高中迁走后,我继续教小学和初中。直到1974年11月,我再次以学生的身份走进了学校,才离开生活了六年的大同县。</p><p class="ql-block"> 我们虽然告别了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但是在内心深处却始终难以忘怀,不管是毕业后在山西省林业厅工作期间,还是回到北京之后,我经常思念这片曾经挥洒过汗水的土地,思念这里淳朴的人们。下面展示的照片记录了我及我的同学们的第二故乡之情。</p> <h3>这是我们报名到农村插队后北京市革委会送给我们的纪念品</h3> <h3>同学们在农村时的合影</h3> <p class="ql-block">秋天我站在收割完庄稼的田地里</p> <h3>右边是南栋庄的民兵连长,也是我的挚友;左边是我的学生,毕业后负责大队部的日常工作。</h3> <h3>我在南栋庄学校教书时的留影</h3> <h3>这是我们插队一年后春节返京时与同学的合影</h3> <p class="ql-block">左一为我在农村插队后结识的好友赵树明,他在北京房山窦店当兵时,我回京探望他并一起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民兵战备连修建桑干河固定桥时所获得的荣誉。</p> <p class="ql-block">这是1970年县里给我发的奖状。</p> <h3>这是我离开农村去求学时路过大同与老同学、老朋友的合影</h3> <p class="ql-block">这是80年代未一块儿插队的同学们在赵延成家聚会时的留影。我当时还在太原工作,特意回京与同学们相聚。</p> <p class="ql-block">这是98年我们插队30周年时受大同县邀请共同回到第二故乡时的留影,当时刚下火车,早晨天色未明。天气虽然寒冷,但我们看到欢迎的人群,心里确是感到热哄哄的。</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在徐疃乡政府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由于扩建桑干河册田水库,杨庄村曾整体搬迁,我们熟悉的村庄已不复存在,我们住过的窑洞和房屋也不见踪影,我们只能在以前住过的土窑洞遗址附近合影。</p> <p class="ql-block">与杨庄村部分村民合影</p> <p class="ql-block">与同学及村民合影</p> <h3>与当年的老队长合个影</h3> <p class="ql-block">在老朋友家合影</p> <h3>背后是冰冻的桑干河</h3> <p class="ql-block">在村民家里的热炕上就餐。</p> <h3>这是在南栋庄村委会前与接待我们的麻峪口乡曹书记及南栋庄、北栋庄的老朋友们的合影。</h3> <p class="ql-block">在北栋庄的窑洞前与时任村书记合影</p> <p class="ql-block">与北栋庄村民合影</p> <h3>麻峪口乡曹书记带领我们参观落鹰山造林重点工程。</h3> <p class="ql-block">曹书记及南栋庄村民热情招待我们。</p> <h3>1999年3月我们一个村插队的同学们在我家聚会</h3> <p class="ql-block">2008年11月份在我们插队40周年之际,我和何增先同学再次回到了这块让我们魂牵梦绕的土地。这是在杨庄受到了乡亲们热情款待。</p> <h3>村里种粮大户家丰收的玉米</h3> <h3>这是当年我们和村民一起修建的高灌站,顶上是个蓄水池。虽堆土已坍塌,但破损的蓄水池尚在。</h3> <h3>这是我在北栋庄时曾经住过的院落,房东已不在,大门紧锁,土窑洞已经破损。</h3> <h3>这是我与何增先同学从杨庄骑自行车70余里刚到南栋庄时的情景。</h3> <h3>与时任村书记以前我们一起当过民办教员的老同事合影。</h3> <h3>打开笔记本电脑,翻看以前的老照片,共同欣赏当时流行的音乐。</h3> <h3>举杯畅饮</h3> <h3>在南栋庄学校大门前留影</h3> <h3>与老同事、老朋友亲切握手。</h3> <h3>在学校的办公室内。</h3> <h3>左为学校的校长,以前是我的学生。</h3> <h3>向学生赠送我们带来的书包。</h3> <h3>这是1972年南栋庄学挍全体教师合影。</h3> <h3>这是学校全体团员合影。</h3> <p class="ql-block">与小学毕业班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共同驱车去杜庄乡的土林参观。</p> <p class="ql-block">黄昏坐在大树下,让根深叶茂的大树见证我们纯朴的友谊。</p> <p class="ql-block">频频举杯</p> <h3>这是一块插队的同学们2008年底在我们单位的会议室聚会。</h3> <h3>2018年10月份我与何增先同学为了纪念插队50周年再次重访杨庄。</h3> <p class="ql-block">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扶贫力度,杨庄村做为县里的试点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刚刚插队时与村民一起修建的高灌站,现已彻底报废,2008年我们回村时土方虽有坍塌,但石头砌成的蓄水池还高高的保留在堆土的上面,现在随着土方的进一步塌陷,蓄水池已经倒扣着掉了下来,池底朝天,像块巨大的石头。</p> <p class="ql-block">大家欢聚在经纬生态庄园,我们希望第二故乡杨庄村和其它广大农村一样越建越好,希望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希望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