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12272157一本书怎么读(一)</h3><div> ——读后感写作的“读”和“感”</div><div> ——摘自肖复兴的《我的读写例话》</div><div> 读后感,常常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读后感,容易写,也难写。容易,是指不少同学把内容简单抄一下,再在网上东抄一下西抄一下别人写过的内容,最后加上一句这本书我读后很受感动,至今难忘,或很受到启发,从中受到教育之类言不由衷的话。难,指的是写出自己的真感受,写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新鲜一点的东西,并不那么简单。</div><div> 读后感怎么写,首先在于读,而后才有感。读是第一位的,没有认真地读,没有读的时候有真正触动自己的地方,便很难写读后感。在这里的“感”,不应该是读之后硬挤出来的,拼凑出来的,而应该是在读之中就有“感”而动于心的。这里的“感”,首先是读的时候感性的感受,也就是我说的那些触动自己的地方;其次才是带有理性色彩的感悟。没有前者,那种感悟便很多是无木之本,无源之水,或者大而无当,或者似曾相识。所以,读书,首先是感性的,读后感,首先也是立足于感性之上。这一点,我们的同学有时候常常忽略,老师布置下这样读后感的作业后,我们常常不是认真地读书,而是先去找材料,找别人写的做参考,便把读后感的写作顺序颠倒了。</div><div> 我读阿成的《舌尖上的东北》一书,开始并没有想写读后感,但这本书让我感兴趣,因为阿成是东北人,对东北,尤其哈尔滨很熟悉。我自己曾在北大荒插过队,年轻时候从北大荒探亲回家,多次自哈尔滨转车,对哈尔滨也比较熟悉,对哈尔滨的大列巴(即面包)、红肠、酸黄瓜等吃食也很熟悉,特别是对哈尔滨大街上一家叫作华梅西餐厅的情有独钟。因此,特别想看看他是怎么写的,和我经历的、想象的,是不是一回事,便成了读这本书之前的预期。有了期待,读的时候变容易仔细。</div><div> 读这本书,便先找到他写华梅西餐厅的文章读,他写得确实很精彩,写出了很多我知道的,也写出了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特别是写到他和他的妻子恋爱时第一次约会,在华梅西餐厅吃了他半个月的工资的情景,和他写那个背井离乡的俄国老头,孤独地坐在那里,看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思念家乡,深情地哼唱着一支俄罗斯歌曲的情景,都非常生动,让我感动。这便是我这本书的时候最初的感受,有了这样真实的感受,读后感写这个就可以了,就容易写,而且不会写得那么空泛而枯燥了。</div><div> 接下来,读这本书,还有很多让我惊喜的地方。特别是他写哈尔滨那些老字号的趣闻轶事,写得信手拈来,却让人难忘。老仁义里那位一辈子没有结过婚的仁义老板,下葬时竟然没有一分钱的情景……写得真是充满人情味儿,又充满历史的沧桑感。这也是读时另一种真实的感受,读后感写这个就行了,就容易写,而且不会写得一点真实而深切的东西都没有。所谓读后感的“感”,便很自然地流在我们自己的笔下。</div><div> 这是读这本书时最让我感动而难忘的地方。这和写一个人要写他或她最让我们感动而难忘的道理一样,读书便是读人。所以,我强调读后感首先是感性,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的同学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一点。</div><div> 下面,我们需要做的,才是如何将这样感性的感受上升为有理性色彩的读后感的“感”上面。既然已经把上述两方面的东西从一本书中拎了出来,就是说我们已经将这本书化繁为简,最后只剩下了这样两方面的东西,其余的东西,即便书中还有不少值得说的东西,也被我筛选下去,不去说它们了。也就是说,读后感,和写人写事一样,切忌多,线条越干净清晰,越好写。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写这两方面的感受,如何在这两方面的感受中找出它们各自的意味和相互间的关系来。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也是一篇读后感写作的裉节儿之处,需要我们在感性之外理性思考的地方。当然,这需要我们平时的学习和锻炼。这方面的学习和锻炼方法之一,就是多读书,尤其需要读一些理论方面的书,自然就帮助我们拓宽理性方面思考的向度和维度。</div><div> 在我的这篇读后感中,我是将这两方面的内容做这样的思考,并作为文章的收尾:“将舌尖连接心间,将餐馆扩展人生,将世事品出沧桑,将美味写成美文。真的难得,阿成写出了五味杂陈的人生,或许能够让人们再到这些老字号,再品尝这些地道的东北菜的时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div><h3> 当然,这只是写法的一种,不同的 人,会有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写法。同学们可以找这样的路子试验,去写自己的读后感。</h3> <h3>[爱心]附录:</h3><div> 美味和美文</div><div> --《舌尖上的东北》读后</div><div> 我一直认为,写东北,特别是写哈尔滨,阿成是第一人选。只有他才会说这样说东北绝无仅有的酸菜:“。酸菜是哈尔滨人的最爱,甚至是哈尔滨人灵魂的影子。”只有他才会说东北独一无二的大酱:“对于一个东北人来说,你可以没儿没女,没有单位,没有职称,没亲没朋,以至没有老婆,甚至是身无分文,乃至没有自尊,但决不能没有大酱!……尽管大酱在东北的餐桌上是那么的不显山不露水,但它的作用却与电灯十分相似,有它的时候,谁也不会拿它当回事,没它,则是一片漆黑。”实在是情到浓处的知心之味,知味之言。</div><div> 对于东北,我以为自己还算熟悉的,毕竟曾经在北大荒多年。但读完阿成《舌尖上的东北》一书之后,发现自己知晓的东北原是那样的单薄和可怜,就是书中所写的那些老字号里的那些美味,很多都闻所未闻,所知甚少,更谈不上如阿成韩信点兵一般,囊括麾下,品尝殆尽。真的是羡慕甚至嫉妒他呢。</div><div> 关于哈尔滨的吃,我只知道秋林公司的大列巴和中央大街上的华梅西餐厅。却原来吃大列巴,还有那么多的讲究:要就着大茶肠和酸黄瓜,酸黄瓜必须切成块吃,不能切成条或片;要呷着热热的印度红茶或甜樱桃酒吃,不能喝啤酒的。他写秋林大茶肠,写得那样别致:“粗得像婴儿的腰,胖嘟嘟的,被油绳勒成一节一节的巨藕状,一片切下来像一张娃娃的脸大,可以清晰地看到里面的肥肉块、胡椒粒、蚕豆,味道极香了。”写尽茶肠外形之美,让人馋涎欲滴。</div><div> 对于华梅西餐厅,他不仅写它历史的来龙去脉,写它厨师的门第、它特色菜的品种,更难得的是,写出它在他自己情感经历中的人生况味,以及百年历史中的沧桑之感。在那个物质并不丰富收入并不高的年代里,他请女朋友到那里吃饭,花了半个月的工资,要了一桌子菜肴,他的女朋友“却端坐在那里,一箸未动。她很紧张,似乎觉得如此奢侈有些危险。任凭我怎么劝,她也不动刀叉,只是不自然地笑笑。后来,我们差不多扔了一桌子的西餐,走了。这个女孩就是我现在的妻子”。在逝去的年代里,他曾在华梅西餐厅里看见一个俄国老头,坐在靠窗的餐桌前,从他那个肮脏的布兜子里,取出一块方方正正的生肉,用自己带的刀子,切下一片,并在这片生肉上撒上盐、胡椒粉,然后用叉子叉到嘴里吃。他接着写到:“那个俄国老人肯定在怀念自己的俄罗斯故乡,他吃的时候几次放下刀叉,转过身去,看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深情地哼唱着一支俄罗斯歌曲。”他以朴实的笔触,如同画单色的素描一样,勾勒出华梅西餐厅两幅画面。不尽的心情,无限的感喟,流年似水的年华,逝者如斯的命运,——洋溢在画面之外。</div><div> 阿成没有让自己的文字仅仅陷入美味,而是有他的感情、乡情和世情的洞悉和融入,方才把那地道的东北家乡菜翻炒得入情入味,归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还有袅袅的余味。不仅在舌尖更在心间荡漾。</div><div> 他写哈尔滨另一家老字号老仁义,写得也是如此感情充沛,超越这家老字号出名的烫面牛肉蒸饺的味道之美。他写它的老板佟玉新如何亲自选料,如何宁肯多花钱,少挣钱,选肉必须是四至六岁的小乳牛肉,选面粉必须是双合盛砂子面或者成泰义的特级砂子面,选菜只要本地产的山东大白菜,因为这种菜质软且甜,而且他只买道外太古六道张桂林的山东大白菜。文章最后,他写道:“佟玉新光忙了,忙得一辈子没结婚,这也算是一个奇人了。走的时候,让人想不到的是,他手中居然一分钱也没有,也没有传新衣服,就那么下葬了。他很棒——全世界也没有他这样做生意的——只要名誉,不要钱,死心塌地地为餐客服务。他活得太潇洒了。”</div><div> 将舌尖连接心间,将餐馆扩展人生,将世事品出沧桑,将美味写成美文。真的难得,阿成写出了五味杂陈的人生,或许能够让人们再到这些老字号,再品尝这些地道的东北菜的时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201812280012</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