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唠叨对孩子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紫衣

<h3>《谈父母唠叨对孩子的影响》</h3><h3>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这个高学历竞争,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做父母的心愿,她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世界中获得成功,出人头地,然而我们的父母几乎犯了一个通病就是“唠叨”,许多孩子也觉得非常的苦恼,为什么怎么努力也不能让大人满意?如果对孩子做一个调查,问他们你最怕父母做什么?我想有好多孩子会说:“怕他们唠叨”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免以被唠叨,也把父母从唠叨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呢?也许找到唠叨孩子的真正原因,问题才能得以解决。</h3><h3>作为父母,关心孩子,固然没有错,可是在唠叨的背后,会造成很大的影响,造成孩子叛逆、对父母的依赖、不自信,扼杀了孩子的灵感,甚至造成孩子轻生,造成终生的遗憾</h3> <h3><br></h3><h3>我们家有两个儿子,现在老大研究生毕业,在北京很有名气的互联网公司工作,老二今年大四,也是一所国家重点大学,马上也要研究生考试了,在别人看来两个孩子都很优秀,我也感觉很自豪,可是两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说心里话,如果我对我们老二小时候再多一点耐心,老二会更加优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老大小的时候,我还年轻,身体也好,有耐心来陪孩子,教孩子,所以塑造了老大懂事,有责任心,有进取心自信的性格,在亲戚朋友眼里这个孩子几乎是完美的。可是老二就不同了,老二小时候我快40岁了,身体不好,还做了手术,加之老人也住院,所以自己的脾气很急躁,变得唠叨,有时候还打孩子,只要是老二学习下降,或者作业完成不好,我就不由自主的唠叨,,你看“你哥怎么样,怎么样”“你这孩子就是笨,不听话等等”可是,孩子呢,不但没有效果,反而越来越厉害了,记得老二刚上初中的时候,因为学习说了他,他突然就说“我死了算了,我死了你还一个好儿子呢”说着就跑到厨房拿起菜刀,就想割自己,我吓坏了,那一次我永生难忘,多么的可怕呀!一直到现在,我感觉老二的性格一直对自己缺乏信心,总觉得优秀是别人的专利,就在前几天,(还有十几天就考试了)他打电话告诉我,说自己可能考不上,他说华科太难考了,我的能力不行,(因为,报考华中科技大学是他哥哥让他报的,因为他学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很明显对自己没信心,这就是大人的唠叨造成了孩子不自信的性格啊!</h3><h3>还有一个案例,</h3><h3>我朋友孩子的一个同学,是个女孩,今年六年级,就是因为她妈妈经常唠叨,因为她妈妈经营者一个小吃摊,特别忙,也特别累,对孩子呢也很严格,甚至有时候还有暴力行为,造成了孩子轻生,在离县城一公里外的公园里深夜投河自尽,多么惨痛的教训啊!妈妈哭的死去活来,悔之晚矣啊!后来听老师讲这个孩子不是很差的学生,据她的同学讲,每次放学他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可见,孩子都到了不愿回家的地步了,就在出事的前一天中午,吃完饭他拿了妈妈的手机玩手机,妈妈说了她,还不到上学时间,小女孩就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出去了,妈妈以为她去上学了,妈妈万万没想到,孩子一去就再也没回来,下午老师给她妈妈打来电话,说她没去上学,接着家长们,老师们都帮着找,结果第二天中午在公园的河里找到了孩子冰冷的尸体,后来在去往公园的路上还看到了一段她的视频,时间在前一天晚上2点多,试想一下,孩子在决定投河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啊!做了怎样的思想斗争啊!,一个六年级的小女孩,在漆黑的夜里是怎样的度过的啊,也许唠叨在我们做父母的眼里不算什么,还以为是关心孩子,是为孩子好,结果适得其反,酿成了悲剧。</h3><h3><br></h3> <h3><br></h3><h3>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充分说明唠叨就像一把双刃剑,实际上,唠叨是一种奇特的心理防御,因为我拿你没办法,所以我要以唠叨的方式来攻击你,以此来掩盖我的没办法,我不停的说这说那使孩子应接不暇,你就没机会反击我,我心里就得到了保护而满足。精神分析学家费洛伊德在1894年最早提出了心理防御,2003年美国精神病学专家杰瑞姆,布莱克曼出版了《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更是详细的列出了人们遭遇不快时保护自己,消除不快的101种方法,把唠叨的表现和布莱克曼列出的101种方法一对一对照,我们就会发现,唠叨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高度融合了多种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自我保护方法。</h3><h3>和大人相比,孩子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更加一针见血,每个喜欢唠叨的父母,都觉得有无比多的理由来喋喋不休的崔足孩子,表达不满,教育孩子,但是平心静气的想一想,如果你知道自己的每次唠叨都是在满足自己,保护自己,避免孩子带给你不快的感受,你还好意思继续唠叨下去吗?其实父母唠叨也会激起孩子的心理防御机制,很简单,心理防御机制每个人都有,成人有成人的防御方式,孩子也有孩子的防御方式,当孩子唠叨遭遇以下的表现时,它就会完全失去预期的作用,比如:“坚决拒绝你的指责”“你说的不对”“你不用管了,怎么这么多事啊”孩子很不耐烦,孩子会和你撒谎,顶嘴,他会说的比你还多,等等,甚至有逆恐行为,你不想让他做的,他偏去做,自我功能的抑制孩子,什么都做不好了,被动的服从了,使孩子变得暴躁易怒。有些父母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期望孩子考上名牌大学自己脸上有光,有面子,很明显,这是家长缺乏安全感以缓解自己的焦虑,自以为是爱孩子,为孩子好,实际上这是一种畸形的爱,与其不停的唠叨,不如用事实和行动来教育孩子,反而效果会更好。</h3><h3>还有过度的关爱,所谓过度的关爱就是每天上学前,不停的说“要多喝水,不然会感冒”等等一些孩子自己本应该知道的一些日常生活起居,其实这些问题孩子都知道了,所以孩子觉得说这些是多余的,这种情况会造成孩子的两个极端:第一,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感,对什么事都依靠父母来安排,自己没有责任心,进而扼杀了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意识,遇事不自信。第二,会造成亲子关系不佳,从而给孩子带来负面情绪,造成孩子和父母不愿沟通,形成一种抵触心理,彼此的心越来越远了。其实教育孩子就像是我们养花,如果不能适时浇水花就会缺水而干枯,如果要是过度浇水呢,也会导致花的死亡,所以教育孩子要适度。</h3><h3><br></h3> <h3><br></h3><h3>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告别唠叨呢?</h3><h3>首先,接收唠叨不管用这个事实,很多父母唠叨孩子,只是出于本能和习惯,从没想过对孩子这样翻来覆去的说,对孩子有没有积极的作用,所以想要改变,首先还要接受,唠叨孩子只是嘴上痛快,但实际上没有好的作用,只有坏的作用,有了这样的意识,就能约束自己,在开口对孩子说话之前先想一想,“我这样说有意义吗?管用吗?”</h3><h3>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而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父母给孩子说什么目的是为了孩子好,这个好就是能真正的对孩子提供帮助,指导或支持,而不是父母误认为的“好”即“都是为你好”所以再开口说话前,需要停止一两秒钟,确认自己要说的话和说话方式,已经剔除了“心理防御机制”的因素,比如:不是因为在外面遇到了不顺心的事而唠叨孩子;不是因为和孩子的爸爸或妈妈生气,才更想批评孩子;不是想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不是孩子越拒绝你就越不想放过他;不是你太焦虑了,才痛很孩子的不着急,不勤奋,不利落;不是把自己对孩子的“没办法”转化成对孩子的埋怨和怒火……。这样想想父母就更容易分辨,自己是想“唠叨”孩子,还是想认认真真,心平气和的和孩子说点什么。</h3><h3>多示范,少说教。想让孩子怎么做,自己就先怎么做,做一遍比说一万遍都管用,想让孩子做事专心,父母要先做到自己在家里做什么都专心致志,不要一边洗碗还一边唠叨孩子,孩子自然也会专心起来,比如:玩手机,大人不抱着手机不放,孩子自然也知道什么时候该玩,什么时候不该玩,再比如:玩游戏,大人没完没了的玩,孩子自然也不会那样,然而不少父母在家里却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大人做什么都是对的,孩子不允许做,而同样的事情放到孩子身上,却是够你唠叨他半天,这样说教式的家庭教育做多少都不管用。最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孩子才能听得进去。</h3><h3><br></h3> <h3><br></h3><h3>把唠叨换成聊天。培养出与孩子聊天的氛围,你真想和孩子聊点什么的时候,聊着聊着自然就说了,这样孩子也能听得进去。</h3><h3>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不仅治国有方,在培养教育孩子上也有独到的见解。他总结出有名的“遇物则诲”的教子方法,对后人影响很大。 有一次,唐太宗对身边的侍臣说:“我教育太子的方法是四个字:遇物则诲。”</h3><h3>何谓“遇物则诲”呢?唐太宗做了具体解释,他说:“太子和我一起骑马游玩时,我就对太子说:‘这马和人一样,得有劳有逸,不能劳累过度,不能把它的气力都用尽了。你要是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你就总会有马骑。</h3><h3>“比如,太子和我一起用餐时,我就对太子说:‘种庄稼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农民要得到粮食,就得长年累月地辛勤劳作。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就会永远有饭吃。</h3><h3>“我带太子乘船在江河中游览时,就对太子说:‘你看,这江水是可以把这大船给浮起来,但也能把大船给掀翻。老百姓就好比这江河的水,做君主的就好比是这船;老百姓可以拥戴你,维护你的君主地位,也有能力把你给推翻。</h3><h3>所谓“遇物则诲”,就是教育孩子时,遇到什么事情,就结合面临的或正在做的事情,进行相应内容的教育,而不是干巴巴地空口说教。</h3><h3>唐太宗用粮食来之不易的事实,告诫太子要懂得“稼 之艰难”,重视农业发展,重视农民问题;用马匹应当有劳有逸,不要使之过度劳累的事实,告诫太子要注意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安抚百姓,不能压迫剥削太甚;用江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事实,告诫太子要重视民心的维护,要为百姓考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h3> <h3><br></h3><h3>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没有爱的教育是缺失的教育,唠叨的本身就是不耐烦,缺乏爱心。不要总数落孩子这不行那不行,用爱心去浇灌,有耐心去沟通,虽然短期内没开花,也许他就是一颗参天大树,正在成长中……终有一天会成栋梁之材。</h3> <h3><br></h3><h3>总之,父母唠叨有害无益,孩子的心理和成人不一样。不同阶段的孩子的心理不一样,同龄孩子的身心不一样,今天的孩子和昨天的孩子不一样,作为父母要与时俱进,调整好自己,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己所甚欲慎施于人”父母要了解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