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醉美黄河,流不尽千年河西地</h3><h3> 浩壤沃土,福泽于关中米粮川</h3><h3> 新时代的美丽大荔,聚焦历史人文荟萃,挖掘传统文化底蕴,生动传神地展现乡土风情,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激发“六乡”活力,扬起乡村全面振兴的风帆。</h3><h3>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官池镇西里村的故事。</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里村</b></h1><h3> 西里村位于官池镇政府东4公里处,共有 5个村民小组,395户1680人,耕地面积1800亩,主要经济作物为玉米、红萝卜。</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民俗瑰宝——背花锣</b></h1><h3> 西里村背花锣历史悠久,起源于唐贞观年间,发展于清光绪年间,兴盛于民国,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相传,唐贞观年间,药王孙思邈到华山采药经过沙苑一带,免费为当地百姓施药治病,西里村的先民们也曾受其恩惠。纯朴善良的村民们感恩不已,在村中一名归乡商人的支持下,修建了药王庙供奉药王,并于每年二月初二前派村民前往药王的家乡取"神水",以求祛病安康。虔诚的取水人一直从200多里以外的耀县,将"神水"背回村中,村民们便浩浩荡荡迎"神水"。背花锣便是在“接药水”这一环节中与花苫鼓、差伞、大钗同时舞蹈的一种行进式民间活动,后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其内容,慢慢的演变为今天的背花锣形式。</h3> <h3> 背花锣由背花架子、五色彩旗、精致的民间刺绣、十带裙子、铜镜以及药王楼构成。背花架子高1.5米、宽1.2米、竹子绑扎成架子,再罩上黄布,嵌上装饰。背花有正反两面,正面缀满刺绣作品,反面则缀有用于反射光线和避邪的小铜镜。在铜镜的正下方有个小神龛,神龛中多为药王、财神等神像。背花上的"花"都是妇女们巧手而做的刺绣作品。一副背花上装饰有精致的刺绣作品20多件,多为古时青年妇女穿戴的十带裙,小孩们的围涎、裹肚等。连同花苫鼓、差伞装饰的刺绣作品一组共计需刺绣作品50多件,花样繁多的刺绣作品着实令人震撼。背花上的十带裙是古代妇女的服饰用品,扎在腰间,每条带子上绣有精致的刺绣,是背花上最为艳丽古朴的装饰,依附在锣手的脊背上来哄托气氛,增强阵容,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原始图腾文化和对母性的崇拜。与背花锣相互映衬表演的差伞,是仿照皇伞的形式结构,高1米左右,用筛子或竹箩子制成,每把伞用红绸、绣花裹肚、围围,十带裙和一个棉花姑娘装扮。民俗中将差伞当成神伞,一般由10岁以下的小孩撑搭,祈求神灵保佑孩子在神伞护照下健康成长,有望子成龙,一生平安之意。花苫鼓由一副十带群和美观精致的刺绣工艺成品组成,寓意着代代相传,流芳百世,象征着富贵、荣华、吉利、祥和。</h3> <h3> 背花锣的慢流水曲谱是由手锣8音,花苫鼓10音,大叉6音和大罗5音共同完成的一组慢流水节拍。背花锣表演中,锣手背着背花,行进时由三路纵队并列排成,随着慢流水乐谱节拍,倒步、转身、闪动背花,与花苫鼓、差伞、大钗等互相配合,整组表演队伍舞蹈动作乍看花团锦簇,舞姿翩跹,细品似乎都在遮蔽保护锣手背后的接水楼。锣手面向花苫鼓敲响大锣、而后左右侧身相继敲响大锣,充满阳刚之气。背花随舞步闪动,有着原始舞蹈的跳神意味,易奇易幻,颇有神秘之感,是不可多得的保留完整的巫舞形式之一,被称为古文化的“活化石”。观后使人仿佛回到古风古韵的远古时代,意蕴悠长。舞蹈寓意深刻,表达了人们祈福、驱邪、酬神之意。</h3> <h3> 西里村的背花锣在官池一代影响深远,周边村民提起时皆拍手叫好、赞不绝口,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但因其传承形式属师传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具有很强的口头性,少有书面形式流传,传承殊为不易,解放后因种种原因,导致其部分失传。近年来大荔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县文化馆对背花锣进行了调查整理,指导西里村恢复了背花锣活动,成立了活动领导机构,聘请老艺人指导,挖掘人才潜力,积极培养新一代背花锣继承人,让背花锣这一深受人们喜爱的古老民间艺术再次兴盛于乡村巷道,闻名于全省全国。2013年背花锣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能人兴乡——贠建龙 “沙窝窝”里的花产业</b></h3><h3> 西里村南原本是一片沙土地,易漏肥漏水,村民种植玉米、红薯等农作物,广种薄收,后被撂荒。一直在外从事建筑行业的村民贠建龙,看到此状心中很不是滋味。2014年,他回到家乡发展现代农业,刚开始时由于对农业园区定位不清,不知道种什么好,陆续种了玉米、红薯等农作物,赔了不少钱,之后他先后去洛阳、菏泽等地考察学习,发现牡丹耐旱,特别适合种植在沙土地里,便决定建一座牡丹园做观光农业。之后,他累计投资2800万元,按照“种养结合”的思路,建成了占地1000余亩,以牡丹栽培、时令果蔬种植、生态特色养殖为基础,融合产业发展、农事体验、销售观光等为一体的大荔县沙苑牡丹现代农业观光园。</h3> <h3> 目前,园区种植观赏牡丹和油用牡丹800亩、建有日光温室大棚75座、生态景观防护林100亩、栽植各种绿化苗木30万株、建有可存栏600只的种羊场,还有农耕体验、农家乐、跑马场、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区。如今的沙苑牡丹现代农业观光园,花果成林,一棵棵古树名木林立,一个个大棚鳞次栉比,以前的撂荒地变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休闲游玩好去处。夏日里,牡丹园里一片姹紫嫣红,游人如织。宽广的跑马场、沙滩卡丁车、错落有致的蒙古包,加上铁锅羊肉、烤肉等各种美食,让游客们流连忘返。人们携家带口,在这里赏花拍照、采摘瓜果、休闲娱乐、避暑纳凉。牡丹花开时节,园区每天接待游客数千人,最高峰时突破万人。园区还注册了“国色坊”“国花蕊”“丹香源”等商标,开发了一系列牡丹深加工产品,如牡丹籽油、牡丹籽油营养粉、牡丹花蕊茶、牡丹香水、牡丹饮料、牡丹牙膏等,提高了油用牡丹的附加值,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园区先后荣获渭南市市级示范园、国家级防风治沙先进集体、渭南市级先进园区等荣誉。</h3> <h3> 园区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纳周边村民及村上贫困户进园务工,让那些将土地流转给园区的村民,既有租金收益,又有园区务工工资,每年可增收几万元。同时,还积极带动了村民种植油用牡丹,发展牡丹产业,走上了致富新路。贠建龙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助力脱贫攻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h3> <h3>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文化是乡村古老的独特记忆,乡村故事是乡村的特色名片,将众多历史传承和美丽风貌编织起来,古而不衰,精彩纷呈。在加快“美丽大荔 追赶超越”进程中,大荔县将坚持“5+”战略,实施“六乡”工程,着力绘就家富生产美、景秀生态美、风淳生活美的美丽乡村新画卷,让乡村满载乡愁,让村民富裕幸福!</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编辑:许帅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