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贾平凹写的《我的老师》,主人公孙涵泊,是一个三岁半的孩子,不漂亮,也少言语,但他慈悲、无所畏惧、大义凛然、不瞧脸色,不自欺欺人、大大方方、自自然然,居然让一代文学大家觉出了自己的卑劣和羞耻,可谓是真值得大家学习的“老师”了。</h3><h3> 贾老的文章,道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真谛,上学伊始,孔子的这句话就一直在耳畔回响。老师讲,课本讲,父母也讲。</h3><h3> 但是,对这句话的理解,在人生的不同时段,却有着根本的不同。</h3><h3> 小时候常跟一伙孩子放牛。一群半大的男孩子,粗犷、顽皮,野得不成样子。爬树、钻洞、掏鸟窝,淌水、打架、逮蟾蜍。我唯一能和他们比的,是在学校里多得了几张奖状。但这些,在我家的那头“断尾巴”牛眼里,什么也不是!尤其是在天黑时给它套嘴笼(防止牛在路边偷吃青苗“捞嘴”)时,更是表现出对我巨大的不屑,任我满腔怒火或是温柔以待,它都拒不配合,鼓着一双牛眼睛,完全无视我的存在。每每这时,那一群调皮蛋就成了我的救星,他们会在我的哭泣声中,灵活自如的给牛套上,然后吹响口哨,在我无比敬意的目光中,词不成调地吆喝着牛儿回家。唉,多背几首古诗有什么用呢,牛又听不懂!这一群能上天入地的放牛娃,才是我的老师。</h3><h3> 上了初中,多读了几篇小说,少女情怀也日渐浓了起来。还记得教我们语文的马老师,语言犀利,英俊威猛,帅气得让人不敢直视,连他长时间穿着屁股都发亮的面料裤子,我都觉得无比耐看。刚毕业的刘老师则是温文尔雅,风度翩翩,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我说梦话都在模仿。还有用几句话几个手势就能把“左手定则”给我讲清楚的物理王老师,也在那一刻让我顶礼膜拜,他那一双胖胖的手,成了我一度时间审美的标准。化学王老师就更不得了,他高高的个子,居然能面向我们,反手在黑板上写字,左右开弓,将化学方程式铺满了黑板的边边角角。我心底的那个炽热的崇拜啊,不知疯长了多少年!</h3><h3> 上师范时,遇到德才兼备的周保豫老师,五十岁上下年纪,满腹经纶,一身正气,一脸慈祥,让人一生都觉得温暖。周老师用最直观的“条形统计图”来记录学生每一天的成长,一次流利的朗读、一次精彩的答问、一次主动的质疑、一次漂亮的书写、一篇优秀的习作、一份完美的试卷……,每添一道小红杠,就代表一点提升,他让这些来自农村的自卑的孩子们,一点一滴的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让“进步看得见”!感谢周老师的慧心点拨,让我这个满口方言的山里娃,没有缘由的,喜欢上了普通话,甚至喜欢上了高雅的书法。</h3><h3> 也有过年少轻狂的时候。十八岁那年初为人师,师范学校里淘洗了三年,琴棋书画都好像学得了一点皮毛。见身边多是态度谦卑只有初中文凭的民办教师,便成了响叮当的半罐水,有些飘飘然,自傲的小尾巴也翘上了天。办事毛毛躁躁,说话口无遮拦。好在质朴的山乡教师“大人不记小人过”,才让我“心安理得”的平顺的度过了那段“自以为是”的青葱岁月。</h3><h3> 带过一届初中,当了三年孩子王,和一群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成长,彼此相互包容,还算和谐共生。第四年,由于工作调动,我接手小学一年级。我的个娘啊!一个一个小人精,哪里是我在教他们呢?是我在跟着他们、跟着教材学规矩呢:坐要端端正正地坐,字要一笔一划地写,课文要读三遍、背三遍,还要默写三遍。在他们眼里,我读懂了真正的“言传身教”,稍有不慎,他们就会模仿过头,敢把作业本潦草成“鬼画桃符”,敢在教室开辟“沙包训练场”,敢给教材上的插图伟人乱起“外号”。真要感谢那段经历,是一群不谙世事的孩子,再一次教会了我横平竖直,诚实方正。</h3><h3> 后来老师当得久了,老是犯职业病。总认为自己站位正确,眼光独到,对看不惯的人和事,总想说道说道,以教化别人为己任,以“经验”看人。直到在之江中学遇到一个“特立独行”的毛孩子小姜,才敲碎了我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教育经验理论”。那孩子是班上公认的学渣,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但情商较高,由于家庭条件挺好,人很大方,又长得帅,在班级学生中很有影响力。那天是中考前夕的语文复习课,教室里几个不打算中考的学生又玩起了“纸飞机”。凭“经验”,我认定又是小姜在兴风作浪,气急交加,一改平时的温和,将手里的一本复习资料狠狠地向他的头上砸去!他吃了一惊,没想到我会在众目睽睽下伤他的自尊,转瞬对我咆哮一句:“不是我哈!”我清楚地看到了他额头的青筋,还有紧握的拳头。从没遭遇过学生的怒怼,我一下子懵了,气急败坏,甩门而去。</h3><h3> 孩子毕竟是孩子,就在那个下午,小姜便在一群同学的簇拥下,找到我道歉,并说了一大堆的“不应该”。同学还证明,课堂捣乱的,确实不是小姜,是我错怪他了。弄得我反倒不好意思了。在不断地反思中,我再一次认识到了“慈爱、宽容、公正、耐心”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冲动、不偏心”是一个教师多么重要的品质。</h3><h3> 原以为过了不惑之年,会因为阅历的丰富更加专业老练。殊不知,随着身边的世界的不断更新,记忆力却大大衰退,反应也再不如从前,“惑之更多,惑之更大”矣!渐渐发现,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我的老师。</h3><h3> 能干的同事自不必说。精明踏实的小李,得体周全的小何,能说会道的小刘,还有认真细致的乔老师,古道热肠的杨老师,博学强知的李老师,个个都是精彩。再看周围,活泼热情的小范,勤学精进的小王,下笔如神的老董,乐于助人的老尹,老当益壮的曾师,淡然笃定的沈师,人人都是精英。朋友、闺蜜,这个是家庭教育的行家,那个是庭院经济的好手,这个在工作中百里挑一,那个在生活中堪称全能。在他们面前,我都弱智得很,似乎再勤奋一百年,我也赶不上。</h3><h3> 惶惑之年,还有幸遇到一位好领导,用官方话讲:他是朝天教育的领跑者!引领教育思想,撬动教育改革,践行本真教育,崇尚生活教育。在我看来,他其实就是一个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并把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件有意义的事,做到极致的人。席慕容在《贝壳》里说:“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的确,杨局长就是这样做的,他还要求他的团队,也这样做。</h3><h3> 做成一件事,做好一件事!如此说来,其实每个人都能成就自己生命的精彩。</h3><h3> 几年前,去成都参加一个教学成果推广会,做综述评价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者,他的姓名身份,甚至讲话的具体内容,我都已忘却。但他的精神矍铄、言辞流利、思维清晰,却让我惊为天人,记忆犹新。他从学校文化创建、课题研究的内容荡涤开去,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收放自如。一个多小时的演讲,无口语,无重复,无过度夸饰,信马由缰,纵横捭阖,堪称绝唱。一直以记笔记速度快而自得的我,只听过几句,便惊得目瞪口呆,只觉得语出其口,句句都是经典。惶急中打开手机录音,专心注目,舍不得半秒偏移。</h3><h3> 之后感慨良久,是怎样的一种知识积淀,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历练,才成就了如此高知、高质、高雅、高尚的生命状态!</h3><h3> 苏东坡从惠州再贬到儋州蛮荒之地,已是60高龄, 他给弟弟子由去信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h3><h3> 于我而言,确真有这种感觉:眼前见天下无一人不是我师者!何其幸哉!</h3><h3> 感谢人生路上的每一个师者,感谢生命中的每一个贵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h3><h3> 余生的我,将且学且珍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