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i><font color="#1564fa">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改造工程竣工通车前,我和省级机关老干部摄影协会的朋友去打卡拍照。</font></i></b></h1> <h1><font color="#1564fa"><i><b>做为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长江大桥,它是时代的记忆和载体。</b></i></font></h1> <h1><font color="#1564fa"><i><b>而这座大桥对我来说,是一种情愫。青少年时代的记忆和父辈们奋进的身影溶入了这座焕发出光彩的伟岸雄姿的桥梁中。</b></i></font></h1> <h3>68年到苏北插队时是轮渡过江,70年回宁探亲时大巴车走大桥上过江。大桥成了景点</h3> <h3>照相馆以南京长江大桥为照片背景</h3> <h3>小学毕业前的一个星期日,司机李叔叔将车开出车库,我问能不能带我出去看看。叔叔说首长临时有事用车,让我不要出声碍事。父亲急匆匆出发后见我缩在后座很不高兴,但车已开出很远只好交待我不许下车,注意安全。到达下关长江边的建桥工地,父亲跳下车和一群人登上了江边的小艇,那戴着柳条安全帽、手扶船栏的背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h3> <h3>那次是正施工的桥墩工程出了事故,重伤的工人正在医院接受救治。时任常务副省长的父亲下到了几十米深的桥墩中检查事故现场。</h3> <h3>60年代初期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向世界展示着国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每有国际友人来访,周总理都安排来宁参观。这是父亲在下关码头接待来访的阿尔巴尼亚客人</h3> <h3>68年大桥建成通车时,正逢“文革”开始,父亲已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无缘再会大桥了。但是当年的那一辈意气风发的建设者们使天堑变通途的豪情像父亲的背影深深印记在我的脑海中。</h3> <h3>2010年,为纪念父亲诞辰一百周年,配合党史部门收集资料,我查访到了时任大桥摄影组组长的任发德老先生,找到了父亲陪同印尼苏加诺总统、老挝国家总理等外宾参观在建大桥的照片。</h3> <h3>2014年,纪念大桥建设50周年,大桥管理局的同志将当年曾参与领导大桥建设的老同志(均已去世),包括父亲、王必成(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将军、包厚昌(时任江苏省委副书记)副省长等的子女们请到大桥上参观座谈。</h3> <h3>38年前我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军医,医疗保障的对象中就有守桥部队官兵。每毎上桥巡诊到哨位,到船艇大队给官兵送药和体检,我的脑海中都会浮现父亲迎着江风而去的身影。</h3> <h1><font color="#b04fbb"><i><b>南京长江大桥,我的一世情缘。</b></i></font></h1> <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