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我的学习心得

子昭

<h3>  我叫吴良焕,字子昭,号子昭。来自山东德州。自幼喜爱绘画。在父亲的熏陶下走上了学习绘画之路。而后,我和大多美术生一样,经过紧张的艺考培训考上了四川一所大学学习。</h3><h3> 我怀揣着艺术梦,进入了油画系学习。父亲问我为什么没有去选择国画,我抬起头说你画的是国画我要和你不一祥。现在想想,也许是傲慢也许是偏见。嗯……年轻嘛,不后悔。</h3><h3> 时光荏苒,一晃四个春秋过去了,大学毕业了。在家做起了美术培训,我也成了家。但对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h3><h3> 父亲说想要走的更远,就要找个明师。你去我的老师那里学习国画吧。我说在哪里。父亲说去北京万葫堂随刘怀勇教授学习。</h3><h3> </h3> <h3>刘老师的课稿,对树石的分析很详细,便于理解学习。</h3> <h3>  我刚来万葫堂时,己经开学半年了,所以我顺理承章的成了插班生。我当时很担心跟不上学习进度,谁知刘老师秉着因材施教的理念,细心的教我学习《芥子园》里的树石画法。一枝一叶无不要求笔笔到位,笔笔有力。要求书法用笔。<br></h3> <h3> 开学没几天,我正好赶上春季写生。</h3><h3> 沒学多长时间也没写过生的我就这样“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去了。在写生期间我对老师的“松毛”用笔与构图留下深刻印象。<br></h3><h3> 在这里感谢师兄谭晓东、贾培军、刘玉虎对我学习的帮助。</h3> <h3>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下也。</h3><h3> 对于弘仁法师册页的学习就是对笔性的“取法乎上”。完美的体现出书法用笔的提按顿挫和老师所总结的“松、毛、淡”。</h3><h3> 弘仁法师的画既简炼又清雅俊逸。</h3> <h3>  多练才能体会到弘仁法师的用笔。</h3> <h3> 《溪山红树》是清王石谷的代表作,画作集众家之长。</h3><h3> 此图物象丰富,整幅画以峻秀的气象显现在我们面前。更是学习弘仁用笔之后通往传统的最好桥梁。它笔路清析,对披麻皴,解索皴可以更好的学习。对老师总结的“松毛圆厚”可以更好的理解。</h3> <h3> 按老师的要求,一幅画的临摹先从局部开始。</h3><h3> 从简单的树石到大的山体,我尽量的做到“像”。从用笔到物象结构。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与古人“对话”,学到知识。</h3> <h3> 这是《溪山红树》图中间最显眼的一座山。旁边写一些心得,左下角是我从百度查的对牛毛皱的古文解释。</h3><h3> 在练习上写些文字便于理解,也算是给多年后自己的一种留念吧。</h3> <h3>  至此上半学期结束。</h3><h3> 时间走得很快,我也很充实。</h3><h3> 出来这么久,我也该回家了……</h3> <h3>  转眼九月份开学,我们插班生跟着新同学学习书法,为期两周。</h3><h3> 老师告诉我们,学国画要从书法开始;学书法要从篆书开始;学篆书要从《散氏盘》入手。</h3> <h3>  《散氏盘》,源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其特征朴厚、拙实。老师要求要用笔的反转体现出线条的韧性。如八大山人的“如折钗股”,吴昌硕的苍劲。</h3> <h3> 这是我写的《张迁碑》,尽量写出他的方正厚拙,又不失轻松灵动。</h3><h3> 谢谢助教叶靖,他教了我很多。</h3> <h3>  这是我写的《曹全碑》,我尽量写出他的俊秀而又有力度的气象。</h3><h3> 图上的圆圈是老师画的,说写得好。但那撇的起笔太方,不够圆厚和内敛。</h3> <h3>  书法课临近结束,老师要求要有形式感的作品。</h3><h3> 这是两张六尺的纸,临的《张迁碑》。旁边的落款小字是我自己写的,老师说有点密了。</h3><h3> 我尽力了。</h3> <h3> 《青卞隐居图》元未明初王蒙所作,是画家故乡卞山的景色。此图运用的是牛毛皴,气势磅礴,画面重峦叠嶂苍秀深厚。</h3><h3> 这幅画我认为比《溪山红树》稍难,虽然物象此较单一,但也繁密复杂。</h3><h3> 当然我也参考了李子桥等同学的临摹作品,在此一并谢过。</h3><h3> 我依然从局部开始临摹。</h3> <h3>  这些石头我画了很多遍,我觉得它比树难画。即浑厚又让人感觉轻松简练。我总结是一个“压”字。将笔力刻入纸面,画出的线条即苍茫又浑厚。</h3> <h3>  王蒙树干的画法多用复笔。笔力雄强“力能扛鼎”。与其他名家树干不同的是王蒙复笔如解索皴,即画出了树的“活”又画出了树的“圆”。加之多姿多态的扭转的枝桠,便成了会跳舞的精灵。</h3> <h3>  谢谢李子桥师兄送给我的白唐纸,效果很好。</h3> <h3>  这是我《溪山红树》图的意临作品。</h3><h3>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对原图的写意性临摹,但也不可“走形”。即是意临还是要让他人能看出临的是哪一幅画。尽量把“松毛圆厚”运用到里面。而又不急不躁,显现出峻秀的气象。</h3> <h3>  这是这两天画的古意山水。三尺。</h3><h3> 这是第一幅</h3> <h3> 这是第二幅,缺淡墨。三尺。</h3><h3> 很是惭愧,老师刚告诉我画的时侯不以为然,然而真正作好构图要画的时候又不知所措。眼里只看山石摆布,想要把构图弄好,却又失去了对一幅画的笔墨塑造。大脑一片空白,还不如以前忙里偷闲,乱画的笔墨好。</h3><h3> 书到用时方恨少。</h3> <h3>临 沈周《庐山高》</h3> <h3>临 范宽《溪山行旅》</h3> <h3>临王翚《临安山色》长卷</h3> <h3>  刘老师在看我的画。</h3> <h3>  助教叶靖,内心里住着一个瘦子的胖老师。很开朗。</h3> <h3>  老师是个善良的人,他总是说书画亦是佈道。是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h3> <h3>  刘老师是个很和蔼的人,是个有名的画家,但没有架子,爱开玩笑。有师德,是个明师。</h3> <h3>  这是父亲看到我的美篇后的评论。</h3><h3> 祝愿刘老师身体康健。</h3> 写在最后 <h3>  在万葫堂的日子很开心,也很充实。</h3><h3> 谢谢刘老师的培养,也谢谢师兄们对我学习的帮助。一学年过去了,掐指算算,也就六个多月的学习时间,临了两幅大画几幅册页而已。 现在社会都是快节奏,北京的画家们,都在冲击国展的时侯也难免受其影响。我也尽量静下心来。老师夸奖我的时候,我也会很高兴,但我也会告诉自己“冷暖自知”。问问自己想要什么。我不是个聪明人,但我自认为我是个善于思考的人。我尽力去做我该做的事情,使他近乎完美。比如,想要临摹,那就无限接近于原画,也许,这是学习写实油画人的通病,也许,这是固执而已。陆严少说过,想要做艺术家就要抱着大器晚成的想法。那就慢慢来吧。</h3><h3> 老师说人品即画品,我只想做个善良的画家。</h3><h3> 最后一句:做个好画家不易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