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 念 厦 门

薄庆春

<h1><font color="#ed2308"> 想 念 厦 门</font></h1><h3> 冬日岁末的厦门之旅,可能是今年最后一次出行,旅行社给出的主题是“想念厦门”。<br></h3><h3> 福建曾去过一次,记得是在八十年代,八五年前后,先飞福州,后趋车经惠安、泉州、石狮,再到厦门。</h3><h3> 那时厦门海岸到处是铁丝网,铁丝网不是如墙竖立,而是悬于低矮的水泥桩头成网状平铺地面,虽然两岸炮战早已停息,心里还是顿生面临战事之感。</h3><h3> 在海岸边用高倍军事望远镜,遥望对面小金门和大担二担岛。大担岛上有字迹巨大的标语“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清晰可见,旁边还有一幅中华民国国旗的图案。誓不两立、不共戴天的国军士兵出没行走在大担岛海岸边上,那是我第一次亲眼看见面目狰狞的蒋匪帮(面目狰狞是感觉,因为望远镜里根本看不清他们的面孔),后来去过台湾,环岛旅行中又见国军,感觉就不一样了。</h3><h3> 改革开放前,厦门是对敌前沿,不搞基本建设,农业局三层高的办公楼,那时在厦门显得十分抢眼。</h3><h3> 记得那次在农业局的食堂吃饭,福建风味,感觉非常新鲜有趣,只是那菜非常非常的淡,被送回厨房里加了盐,端出来一吃还是感觉淡,又拿到厨房加盐,再吃还是感觉淡,胖胖的厨师端着盐罐子出来了,笑容可掬,却是一脸的莫名和无奈,“吃着再淡,这盐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加了,总不能把这一罐子盐都倒进去吧。”众人哈哈大笑……南方和北方的习惯和口味相差太大,我们北方人,对做菜还要放点儿糖,那时候还真是有些不解。</h3><h3> 都是一些难忘的、历历在目的往亊……</h3><h3> 三十多年过去,厦门如今又会是什么样呢?真的是有些“想念厦门”……</h3> <h1><font color="#ed2308"> 走 进 集 美 学 村</font></h1><h3>  走进集美学村,关于陈嘉庚的一切扑面而来,看着陈先生留下的遗物和关于他生平的介绍,会被他的博爱情怀感动得流泪。<br></h3><h3>  用现在的说法,陈嘉庚是大企业家。</h3><h3> 早期陈嘉庚的父亲因用人不当导致生意失败,欠下巨额债务。按照新加坡的法律,陈嘉庚是可以规避债务的,但他还是召集债权人,毅然承诺代父还债。这个出于道义所做的决定使他在创业的初始就肩负着沉重的负担,但是也赢得了华侨社会的普遍信任和尊重,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商机。他就这样凭着辛勤劳作和诚信经营,生意渐渐兴隆起来。</h3><h3> 几年后他回到家,发现私塾都关闭了,打听之后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孩子们交不起学费。他很着急,回到家里和妻子商量,拿出自己的积蓄办学校。他对妻子说,钱花掉可以再挣,孩子们的学习耽误了,就补不回来了。<br></h3><h3>  从此,他一边做生意,一边把赚来的钱不断寄回家乡兴办学校。他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还用自己全部积蓄办起了厦门大学。</h3><h3> 他一生捐资超过两亿美元。</h3><h3>  他留给世间的不只是集美学村,更是永恒的精神财富。</h3><h3> 也许,我们永远达不到他的境界,但可以让他的崇高引领我们,在人世间前行。</h3><h3> 总有一种震撼,值得我们一生铭记。</h3><h3> </h3> <h3>  集美南薰楼</h3> <h3>  “集美解放纪念碑”几个大字出自毛的手笔。</h3><h3> 抗日战争时期,陈嘉庚访问过延安,资助过共产党八路军。</h3><h3> 解放战争中,为保护集美学村不被破坏,解放军攻打集美时,被要求不得使用重武器,解放军战士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陈嘉庚内心十分不安,深感愧疚,出资修建了这座纪念碑。</h3> <h3>  陈嘉庚的墓地就在纪念碑旁</h3> <h1><font color="#ed2308"> 集美学村街景</font></h1><h3></h3> <h3>  陈嘉庚纪念馆</h3> <h3>  纪念馆大堂里陈嘉庚的塑像</h3> <h3>  车过厦门大学</h3> <h3></h3><h1><font color="#ed2308">  漫 步 鼓 浪 屿</font></h1><h3> 鼓浪屿,是厦门一张至美的名片。</h3><h3> 来厦门,不来鼓浪屿,等于没来。</h3><h3> 鼓浪屿,最好看的是岛上的建筑,这里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称。</h3><h3>  走在鼓浪屿的小街小巷,看着一排排欧式的花园房,尊贵典雅而又低调;不时从哪扇窗口飘出钢琴声,传入你的耳中;日光岩下一块洁白的诗碑,有舒婷的一首《日光岩下的三角梅》,鼓浪屿仿佛又成为一座诗歌之岛。</h3><h3>  把建筑、音乐、诗歌三种最美好的精神感受集于一岛的,可能是只有鼓浪屿了。</h3> <h3>  日光岩是鼓浪屿的最高峰,也是鼓浪屿的标志性景点。</h3><h3> 日光岩顶是鼓浪屿看日出日落最好的地方,可以俯视鼓浪屿全岛和厦门市区部分景色。</h3><h3> 这里也是著名钢琴家殷承中的家乡。</h3> <h3>  鼓浪屿号称“钢琴之岛”。</h3><h3> 行走在鼓浪屿的街头巷尾,常常有不知从哪个窗口飘出的琴声,声声入耳。</h3><h3> 据说,这里是中国钢琴密度最高的岛屿,近两万常住人口的鼓浪屿,竟拥有六百多台钢琴。</h3><h3> 这里也是著名钢琴家殷承宗的故乡,鼓浪屿的人把这位会弹琴的同乡视为崇拜的偶像。</h3><h3> 说起殷承宗,都知道在那个年代,因一首钢琴协奏曲《黄河》,使得他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而我则是在更早些年,在牡丹江光化小学读书时,班主任史文英老师借给我看的《少年文艺》杂志上读过报道他的文章。他在苏联留学的时候,参加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当时他患病发着高烧,抱病坚持比赛,仍获第二名的好成绩,为国家争得了荣誉。文章中对此有非常精彩细腻的描写,至今记忆犹新,从此知道了殷承宗,也知道了厦门有个鼓浪屿。</h3><h3> 后来女儿学钢琴,先后师从李新陆、石叔诚。两位老师六十年代和殷承宗同在中央乐团,一起创作了钢琴协奏曲《黄河》,成为一段佳话。</h3><h3> 那年女儿钢琴初级班结业,在中央乐团的排练厅演出。排练厅的角落里,有一台斯坦威钢琴。李老师说,那是当年殷承宗弹《黄河》时用过的琴。琴很旧、很脏,白色的琴键上满是污垢。那时殷承宗已远走美国,后来殷承宗在美国注册《黄河》的版权和著作权遭质疑,石叔诚还让我帮忙把媒体上的有关报道找给他看。</h3><h3> 看鼓浪屿日光岩下“殷承宗音乐人生展室”,突发异想、浮想联翩,脑海中闪过那些陈年往事……</h3> <h3>  这是鼓浪屿音乐厅。</h3><h3> 音乐之岛的鼓浪屿,是不可以没有音乐厅的。</h3><h3> 极具影响力的“鼓浪屿钢琴节”每两年在这里举行一次。</h3><h3> 频繁的各类音乐会和公益演出,丰富了鼓浪屿乃至厦门的音乐文化活动,为广大市民奉献了更多更好的音乐盛宴。</h3> <h3>  鼓浪屿到处都有悦动的音符</h3> <h3>  三角梅是厦门的市花,因花朵呈三角形而得名。</h3><h3> 鼓浪屿岛上,也有大量的三角梅盛开。</h3><h3> 舒婷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日光岩下的三角梅》,倾倒众多读者,这首诗刻在这里立在日光岩下,在三角梅的簇拥下,更显诗意,而舒婷本人就居住在鼓浪屿岛上。</h3> <h1><font color="#ed2308"> 日光岩下的三角梅&nbsp;</font></h1><h3><font color="#ed2308"> 舒婷</font></h3><h3> 是喧闹的飞瀑</h3><h3> 披挂寂寞的石壁</h3><h3> 最有限的营养</h3><h3> 却献出了最丰富的自己</h3><h3> 是华贵的亭伞</h3><h3> 为野荒遮蔽风雨</h3><h3> 越是生冷的地方</h3><h3> 越显得放浪、美丽</h3><h3> 不拘墙头、路旁</h3><h3> 无论草坡、石隙</h3><h3> 只要阳光常年有</h3><h3> 春夏秋冬</h3><h3> 都是你的花期</h3><h3> 呵,抬头是你</h3><h3> 低头是你</h3><h3> 闭上眼睛还是你</h3><h3> 即使身在异乡他水</h3><h3> 只要想起</h3><h3> 日光岩下的三角梅</h3><h3> 眼光便柔和如梦</h3><h3> 心,不知是悲是喜</h3><h3> 1979年8月</h3> <h3>  这位卢戆章先生并不是鼓浪屿人,而是生于厦门同安县古庄村,他自幼聪颖,参加科举考试,县试名列前茅,府试却名落孙山。</h3><h3> 他曾定居鼓浪屿,20岁那年,研读《圣经》并开始学习西洋的科学知识,从此“感欧美各国皆拼音成文,便恍然发改造汉字之宏愿”,研发出最初的汉语拼音。</h3><h3> 卢先生开中国拼音字母先河,是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的先驱,有这样卓越的成就,大概也是沾了鼓浪屿的仙气。</h3> <h3>  这条拼音道的路面上刻了好多拼音字母,你看到了吗?</h3> <h3>  这是鼓浪屿人民体育场。</h3><h3> 人民体场建于1872年,是一个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保存良好的体育场。</h3><h3> 这里是原“洋人球埔”旧址,从名称上可知,这个体育场当初也是洋人所建,曾是鼓浪屿国际社区的重要活动场所。 </h3> <h3>  体育场内的草坪场地,是中国最早的足球场。</h3> <h3>   这是马约翰的塑像,我知道他是清华大学的老师。</h3><h3> 人民体育场曾用他的名字命名,也称马约翰体育场,因父母信奉基督教,给马约翰起了个外国名字,他出生在鼓浪屿,是著名的体育家,在体育理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方面都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博得了人们的尊敬,荣高棠为他题词,赞扬他是“体坛师表”。</h3><h3> 马约翰在清华大学任教五十余年,清华园里有他的塑像,他在清华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成为高校学子风靡一时的口号。那年在清华第一次看见他的塑像,还以为他是一个外国人呢。</h3> <h3>  小小的鼓浪屿岛上,也有解放军占领的一席美好之地。</h3><h3> 看见照片右下角那位执勤的解放军战士了吗?他急匆匆地出来阻止我的拍照。</h3> <h1><font color="#ed2308"> 鼓浪屿的建筑与街景</font></h1><h3></h3> <h3>  鼓浪屿上这个码头的造型,酷似一架钢琴,当地人称它为钢琴码头。</h3><h3> 这个码头是专供厦门市民和岛上居民出行的通道。</h3> <h3>  从鼓浪屿看厦门岛</h3> <h3> 我在鼓浪屿留个影</h3> <h3>  从鼓浪屿出来返回厦门岛,在这里集合等待去游鹭江。</h3><h3> 对面是厦门海关大楼,在那里可以俯瞰鹭江海面,也可以看到吊车林立的海港码头。</h3><h3> 鹭江海面—厦门海关—海港码头,导游在旅游车上分两次讲了那个在厦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发生在这里的故事……</h3> <h1><font color="#ed2308"> 夜 游 鹭 江</font></h1><h3> 鹭江并不是一条江,而是鼓浪屿和厦门岛之间的一片海域。</h3><h3> 海面上常有很多优雅的白鹭盘旋飞翔,故名鹭江。</h3><h3> 鹭江宽只有600米,厦门岛和鼓浪屿隔江相望。</h3><h3> 夜幕降临,鹭江两岸万家灯火,夜空中闪烁点点星光。在游船上,吹着海风,听着海浪,在夜色中享受鹭江之美。璀璨的灯光倒映在海水中色彩斑斓,感受着梦幻般的精彩。</h3> <h3>   夜幕下的鼓浪屿</h3> <h3> 鼓浪屿夜色</h3> <h3>  海沧大桥的灯光</h3> <h3> 海沧大桥夜景</h3> <h3>  我自安然赏美景</h3><h3> (因为手机没电了,只好安然赏美景。)</h3> <h3>  厦门岛上的璀璨。</h3><h3> 岸边最高的大楼墙面上的灯光图案,就是优雅飞翔着的白鹭。</h3> <h3> 夜游鹭江,我在船上留个影。</h3> <h3> 鹭江夜景</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美 丽 的 南 普 陀</font></h1><h3> 把南普陀说成是美丽,是因为我不懂佛教,更多的感受是南普陀建筑的美。</h3><h3> 南普陀寺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道场和浙江的普陀山道场相似,又在普陀山以南,故名为南普陀寺。</h3><h3> 南普陀寺出入不收取门票,以表示是一座真正的寺庙,而不是赚钱的旅游景点。上香也不收取费用,请香处有功德箱,投钱口则有些隐蔽,放没放钱,放多少钱,全凭自己,不在任何人的视线之中。</h3><h3> 我请了一炷香,施了一点钱,仅表敬重之意。</h3><h3> 世界上有太多不为人知的事物,不可轻易盲目的去否定。虽然不懂佛教,但我并不排斥信佛,更不会反对信佛。</h3><h3> 在南普陀寺,欣赏的是美轮美奂的寺庙建筑和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h3> <h1><font color="#ed2308"> 逛 逛 曾 厝 垵 </font></h1><h3> 曾厝垵,原本只是一个渔村,现在是中国最文艺的渔村,称之为“曾厝垵文创村”。</h3><h3> 在这里看不出有什么文创,只见商铺林立,一条条热热闹闹的小吃街让你尽享口福。</h3><h3> 曾厝垵,好多人不认识这个“厝”字,不敢念,怕把这个字念错,没错,这个字就是读“错cuo”,房屋的意思。</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厦门的音乐广场</font></h1><h3>  厦门是一座音乐之城,厦门环岛南路音乐广场,就在曾厝垵对面的海边。</h3><h3> 音乐广场以音乐为主题,集艺术性与纪念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广场,被誉为“流动的音符,凝固的乐章”。 </h3> <h3> 这是音乐广场李焕之的塑像</h3><h3> 李焕之祖籍福建泉州,30年代曾随父定居厦门(可能是由此生出和厦门的渊源)。</h3><h3> 李焕之是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合唱指挥家和社会活动家。1936年就读于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1938年8月赴延安。</h3><h3> 《社会主义好》 这首耳熟能详、流行了几十年的歌曲就是李焕之谱的曲子。</h3> <h3>  心灵的歌声,和谐的旋律。</h3><h3> 这是为纪念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而建的文化墙,是世界和平的象征。</h3><h3> 2006年,在中国厦门,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历时12天,举行了200场比赛、各类演出和学术活动。</h3><h3> </h3> <h3>  音乐广场草坪上的艺术造型</h3><h3> ——似龙舟船桨,如跃动音符</h3><h3><br></h3> <h3></h3><h3> 浪漫的音乐广场海边,视野开阔,海岸栈道穿梭其中。不远处的海面上,台湾的小金门和大担二担岛尽在眼前。</h3><h3> 天、地、海、沙滩,</h3><h3> 与海岸栈道交相辉映,</h3><h3> 绝美的景色。</h3><h3> 一天、一地、一海,</h3><h3> 一人、一椅、一路灯,</h3><h3> 在这里,面向大海,静静聆听……</h3> <h3>  环岛路海边儿上的街头雕塑</h3><h3> ——框在哪里都是美</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厦 门 的 书 店</font></h1><h3> 每到一地,总是喜欢到那里的书店逛逛,起码要买一张当地的地图看看吧。</h3><h3> 厦门的书店给人的感觉是很有品位。</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海 上 明 珠 塔</font></h1><h3> 厦门海上明珠塔又称厦门塔,共19层,顶端海拔高度195米,是一座钢结构的花瓶式建筑, 海上明珠塔坐落在东渡狐尾山顶公园,以其独到地理优势,成为鸟瞰厦门的最佳观景点。</h3> <h3>  在明珠塔上俯瞰沧海大桥 </h3> <h1><font color="#ed2308"> 华 安 大 地 土 楼 群</font></h1><h3>  导游绘声绘色地讲述,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从遥感卫星图片上发现我国的福建山区有好多黑洞,以为是核武器试验点,于是美国白宫一片惊慌。为了弄清真相,他们便派遣一男一女扮演成一对夫妇来中国旅游,他俩走遍了福建的山山水水,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客家土楼,令他们赞叹不已,也解了美国人的困惑。再后来福建客家土楼申遗成功,从此福建土楼闻名于世。<br></h3><h3>   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h3><h3>  土楼有防御的功能,它曾经有效地抵抗了外敌的入侵。</h3><h3>  屹立了二百多年的土楼,如沉默的老祖先,凝望着这片土地。哪怕山转水移,春秋更迭,也要生生世世围住这一片温暖。</h3><h3> 我们参观的二宜楼位于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它是我国圆土楼古民居的杰作,素有“土楼之王”“国之瑰宝”之美誉。</h3><h3> 二宜楼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外环高4层、通高16米,外墙厚2.53米,外径73.4米。整座楼为双环圆形土楼,分成16个单元,共有房间213间。楼内空地中还有两口井,分别为“阴泉”和“阳泉”。</h3><h3> 二宜楼依山傍水,楼背后层峦叠嶂,近处山丘绵延逶旖,山前地势平缓开阔,两条清澈的小溪于楼前交汇后直奔西南而去,小桥、楼阁、翠竹、村舍点缀其间,风光秀丽,青山绿水与大楼黄墙黑瓦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故称“宜山宜水”,得名二宜楼。</h3><h3></h3> <h3>  土楼中心是公共场所的大院,占地600平方米,有两口水井,竖立着许多石柱,可晾晒衣服和农作物。</h3><h3> 住在土楼的居民们,门内是自家天地,户外是家庭世界,楼外是绿色田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h3> <h3>  土楼如今保存完好,原来可住七八百人的二宜楼,现在只有30多户200多人在此居住,很多年轻人不喜欢住在这里,他们追求的是更时尚的现代生活。</h3> <h3>  土楼厚重的墙体</h3> <h3>  山脚下多姿多彩的圆土楼和多边土楼</h3> <h1><font color="#ed2308"> 遥望小金门和大担二担岛</font></h1><h3> 三十多年前我曾站在这里向对岸遥望。<br></h3><h3> 那时脚下是一片密布的铁丝网,现在这里则是一片美丽的海滩。</h3><h3><font color="#010101"></font> 对面金门,位于台湾海峡西部,金门与厦门海岸最近处仅1.8公里,而离台湾岛却有210公里。</h3><h3> 五十年代的炮轰金门,无数发炮弹就是倾泻在对面的大小金门和大担二担岛上。</h3><h3> 电视剧里的情节是这样的,当蒋经国慌慌张张地向蒋介石报告金门被轰炸时,蒋介石却是无比淡定,连连叫好:“好,好!我导的这出戏,不仅仅是挑战毛泽东,也是演给美国人看的。”</h3><h3> 而当年的前线总指挥、解放军上将叶飞后来回忆,金门炮战并不为攻取金门,而是一场政治仗。</h3><h3> 更鲜为人知的是,金门炮战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共方面应蒋介石的要求而进行的。</h3><h3>据2010年9月6日凤凰卫视一档节目《蒋介石曾派密使赴大陆商讨统一后人事安排》中所透露:“1959年毛泽东跟当时苏联驻中国大使透露玄机说,1957年蒋介石曾经托人带话给周恩来,希望我们能好好地把金门炸一炸、打一打。”</h3><h3> 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下,在对“一个中国”有着共同认知的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国共统一之战继续进行,而金门炮战则是毛蒋二人联手导演的一出大戏。</h3><h3> 直至中美建交后,1979年元旦解放军宣布停止炮轰金门,这才是真正的国共内战结束的历史时刻。</h3> <h3>  在这里遥望可见小金门和大担二担岛。</h3><h3> 这边有巨大标语“一国两制统一中国”。</h3><h3> 那边大标语则是“三民主义统一中国”。</h3><h3> 其实,一国两制也好,三民主义也好,这个主义也好,那个主义也好,让人们过上好日子才是真正的好主义。</h3><h3>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真是无比正确的金句,那就看看哪边的日子更好吧。</h3><h3> 还是希望两岸同胞的生活都更美好。</h3> <h3>  从那边向我这看过来是这样的</h3><h3> (引用网络图片)</h3> <h3>  从镜头里隐约可见的大担岛是这样的</h3> <h3>海面上,隐约可见小金门和大担二担岛。</h3> <h3>  有海水处有华人,有华人处有妈祖。</h3><h3> 妈祖是两岸渔民共同敬奉的海神和护航女神。</h3><h3> 与妈祖塑像隔海相望的是小金门和大担二担岛。</h3><h3> 大陆上的妈祖深情地遥望着海峽对面的那片土地……</h3> <h1><br></h1><h1>后记:</h1><h3> 2018年最后的几天里(12月26日~12月31日),随团去厦门参观游览。</h3><h3> 几天的游览,感受到厦门的巨大变化, 如心所愿去参观了神奇的福建土楼。</h3><h3> 其间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拍所录,随时写在这里,是一份记录,是一份资料,也是一份思考,留作将来的回忆。</h3><h3> 昨晚车至江西遇大雪,火车晚点两个多小时,回家后匆匆整理并完成这个美篇,已是深夜。</h3><h3> 文中有些段子出自导游的讲述,未经考证和核实,谬误与不实难避,一笑了之。</h3><h3> 此篇12月26日~31日编写于北京—厦门往返两地间的列车上和在厦门入住的酒店里。</h3><h3><br></h3><h3> 2018年12月31日 岁末之夜</h3><h3> 整理完成于北京天通苑寓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