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游记·新西伯利亚篇

吴老师「专注初高中语文能力提升」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走万里路,所为何事?我想,大抵都是为让自己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让自己有智慧去生活的更好,而非执迷于所求或者过得粗糙又无趣。</span></h3><h3> 坦白说,从俄罗斯回来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没有办法进入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朋友打趣说:“你成俄罗斯人了。”俄罗斯是个什么样的国家,那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俄罗斯人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有着怎样的宗教信仰,这趟旅行带给了我什么,……我想,我必须好好的回忆一番,梳理一番,整理成文,唤作《游记》,用来纪念和开启。</h3><h3> 悉数汉语言文学中的游记名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郦道元的《三峡》,余秋雨的《山居笔记》,朱自清的《威尼斯》,它们均被赋予了历史与人文内涵,都带着作者独一无二的体察与思悟。有学过《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的学生,他们幽幽地嗔怨说: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水洼,小到几乎不被看见;令苏轼感叹的承天寺的月色,也实在平淡无奇……景便是那样的景,只是他们没能与这些文人墨客达到精神的共鸣与心灵的共情。</h3><h3> 其实,人生许多时刻,妙趣全不在场面宏大,也不在人多景繁,而在不断的认识我们自己,不断地认识这个世界。</h3><h3> 为了让出行意义最大化,我查阅了相关资料,算是“恶补”,想着要有备而来。</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9</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月1日晚07:00到达北京如家莫泰168快捷酒店,和前台预约了凌晨02:00去往首都机场的接送车。</span></h3><h3> 夜里,睡意清浅,外面,雨声潇潇。01:30,电铃响。起床,洗漱,化上淡妆,收拾行囊。妈妈牵着7岁的女儿,我拖着两个24寸共60斤的旅行箱上了车。偌大的接送车,只载着我们仨,行驶在厚厚的雨幕里……</h3><h3> 马路很宽,车辆很少,我们的速度很快。15分钟后到达T3航站楼。雨停,空气湿热,夜如白昼。6号门内,滕领队手持“奇幻九州”的黄色小旗等在那里。团队共39人,多数是北京人。山西太原有两个家庭,我们认作“老乡”。航班是06:05,原以为会在机场闲置很久,事实上,人员很快集齐,领队逐项交待事宜,排队托运行李,办理登机牌,过安检、边检。待到进入登机口,时间已是05:15。</h3><h3> 坐下来后,我的第一要事便是将双肩包卸下,把里里外外各个兜层的东西一样一样地掏出来……没有, 充电宝确实不在这里,我的后背直冒冷汗!刚才过安检时,我怎么也掏不出背包里事先放进去的10000毫安的充电宝,只掏了手机、钥匙串、20毫升的香水和护肤小样套放入框框里,百般疑惑地过了安检,却没有被叫停。早听说中国的安检是非常严格的,尤其首都机场。兴许夜深人困,工作人员也便显得和善通融吧。事实证明,他们是真的困,真的浑。</h3><h3> 然而此刻,我多希望充电宝是遗落在了家里,而不是不小心和转换器一起误放进了托运的旅行箱里。我们搭乘俄航s7874的航班于当日早上9:00到达新西伯利亚,而行李箱得在我们结束新西伯利亚行程后于当日晚上22:00抵达圣彼得堡机场才能拿到,如果充电宝真在旅行箱中,后果会怎样?百度之后,脑补了一系列画面,越发不淡定了……此刻,已经开始排队登机,无力改变的事情,听天由命好了。</h3><h3> 这一飞,注定迥异,注定铭记。 </h3><h3> 飞机上的空乘个个笑容灿烂,周到温暖。标致的东方美似已审美疲劳,这金发白肤、凹目深邃、窄鼻高隆的俄罗斯人着实锁住了我的视线。这世间最能直接触动人心灵的便是美,美的一切事物,它能在人的意念与目光里填满欣喜和满足。</h3><h3> 安全演示相当庄重严肃。站在最前面的是个高大英俊的男空乘,他目视前方,站点笔挺,动作井然,完成下来,一丝不苟。起飞后,分发飞机餐,收拾餐盒垃圾后,空乘人员推着手推车询问和提供咖啡、果汁给乘客。我用简短的英文告诉他我想要热水,他点头领会。</h3><h3> 我是特别随遇而安的人。并不可口的俄式快餐下肚后,望着雨滴在机舱玻璃上汇聚、滑落,交错而坠,困意来袭,渐渐迷离,手握保温杯,竟然睡去……过去多久,完全不自知,只觉有人轻轻唤我,分贝刚好,既不至惊到对方,就足以把对方叫醒。我揉了揉酸涩的眼,但无法完全睁开,我看见刚刚那个空乘弯着腰,正保持着职业式微笑,将接好的一杯热水递给我,又用流利的英文说了句什么,我完全没有听清,只礼貌地频频点头。再次接触是分发毯子的时候。妈妈膝关节怕凉,我想问他多要一条。飞机上,我的声音变得极小,小到只有自己能勉强听到,也是英文水平有限,不够自信的缘故,情急之下,手舞足蹈。我想他一定是看懂的,而非听清了……就这样除了那闹心的充电宝,旅途温馨而美好。 </h3><h3> 抵达托尔马切沃国际机场是当地时间9:30。比中国晚近一小时。过海关时,我们一行被分流到不同窗口排队等候。我与同行的人有一搭没一搭说着话。很奇妙的,就在我左后方的人群中,我觉出了注视的目光,这目光引领我随着涌动的人潮不自觉地搜寻……是那个空乘!他冲我点头微笑,依然职业化的那种,干净而透明。因着那一杯热水,一条薄毯,我们成了这机场里陌生的“熟人”。</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地接导游是个俄罗斯女子,名叫维多利亚。中文讲的很棒,性格爽朗。她负责我们在新西伯利亚一天的行程安排和景点讲解。</span></h3><h3> 这新西伯利亚的天气真的不同凡响,我们瑟瑟缩缩地钻进大巴车,按照领队在机场时给大家分配的座位,依着“尊老爱幼”的原则,我被误当作90后与女儿以“幼”的资格坐到了第二排(导游后面一排),也因此一路上很受了优待。团队里40岁到50岁的中年人居多,有四位70多岁的老人,有一个28岁的未婚姑娘,还有一个22岁留学日本的青年。</h3><h3> 不止一位地接导游为我们讲解俄罗斯的行政区划。(这或许是他们解说任务的一部分)俄罗斯本由85个联邦主体组成,2014年总统普京将他们划分为9个联邦区。我们行程中所涉的旅游城市有西伯利亚联邦管区的新西伯利亚、西北联邦管区的圣彼得堡、中央联邦管区的莫斯科和西伯利亚管区的伊尔库茨克。</h3><h3> 西伯利亚是亚洲北部地区的一片广阔地带,面积约1300万平方千米。依地形分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三部分。其中新西伯利亚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伊尔库茨克位于东西伯利亚山地。说实话,若不是这趟旅行,我可能永远不会了解西伯利亚,不会了解那时的国情……</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西伯利亚原名“西波尔”,最初是一片泥泞之地。元朝及以前,它属于中国,多民族杂居。17世纪,苏俄入侵以后,将其改名为“西伯利亚”。俄罗斯这个战斗民族的战斗力似乎是没有穷尽的,领土扩张按东西两线双向进行,一面向欧洲挺近,一面向亚洲扩张。有人调侃他们的国徽——双头鹰的设计思路:窥视者东方,觊觎着西方。勃勃野心可见一斑。</span></h3><h3> 我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和感情是复杂的,一言难尽的。曾今,俄罗斯人说,对于一个160多年没有进步的国家,不去侵略,简直不甘心。于是有了1954年清政府与俄罗斯帝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我国就是在这个“失土条约”中永远地失去了西伯利亚。而美丽富饶的贝加尔湖也在此后被迫割让给了俄罗斯。</h3><h3> 小姑娘听得有些按捺不住了,看得出,对还未开始游览的俄罗斯,她心生抵触;对中国的妥协退让,她很不理解。老一辈人对中苏关系友好的历史,仍保留着深刻的记忆。团队里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与导游频频互动。<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他说到当时苏联对中国的多方面的帮助,肯定中国的工业发展离不开“十年友谊”的润泽。只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中,在自身利益的维护和趋势下,苏联的的确确唯有支援中国才能保全自己。</span></h3><h3> 我需要整理整理思路……中国的屈辱史,我不愿提起,也不容易忘记。然而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境遇都做得坦然和从容,我想那必是因为我们“看到过”和我们“看到了”。我们看到过中国人在反侵略反压迫斗争中的殊死拼搏;看到过他们饱受欺凌却不屈不挠的革命形象;看到过他们含着泪淌着血,为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无惧无畏的勇者精神;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在持续不断的奋斗中取得的惊天撼地的成绩:GDP十二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军事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拥有210万军队;在国际格局调整中,中国已向世界发出引领全球治理的时代最强音。</h3><h3> 在国内,对中国的种种,常常抱怨,常常无奈;在国外,那份持重的自豪感与自信力足以修饰我们的面容,撑起我们整个人的精神风貌。即使一个食品小包装袋,一颗果核,一根牙签不慎落地,都会快速拾起,不留残迹。我俯身告诉女儿,待到有一天,我们拥有了足够的为我们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的能力,我们便可以活出自己渴望成为的样子。无论选择要还是不要,给或者不给,那必定都是遵从我们自己的内心,而非被迫或是献媚。</h3> <h3>  &nbsp;<span style="line-height: 1.8;">维多利亚说,新西伯利亚是西伯利亚地区最大的城市,面积和人口仅次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车子匀速行驶在去往市中心的大街上。放眼望去,满目的灰色,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马路,灰色的建筑,还有偶尔出现的行人灰色的衣服……我确信,这不会是一个让我心动的城市,但我愿意感受它,感受它曾经的战乱与纷争,感受它现时的朴素和安宁。</span></h3><h3> 我们首先到达的是胜利公园,这是一座为纪念二战胜利而建的公园。庄严肃穆的氛围萦绕于公园上空。雨水在我们到达之前,将高大的白桦树和茂盛的草坪洗炼如新,绿得逼人。我紧跟维多利亚,一心想要拍到最好看的照片,听到最清晰的讲解。</h3><h3> 维多利亚在几块高耸的纪念碑前驻足。我看见碑身所刻的图像清晰醒目:几个高鼻梁士兵握枪伫立,英姿飒爽。中央是一位老母亲,右臂掩面,伤心泣泪。等到走在后面的游客簇拥上来后,她告诉我们这里共九块碑,上面刻着二战的时间跨度和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名字。纪念碑的后面是无名烈士墓。虽然天冷道滑,仍见墓前摆放着几束鲜花。据说每年5月9日(国家胜利日)前后,烈士的后代和当地<span style="line-height: 1.8;">的市民都会前来祭奠。</span></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我们跟着维多利亚来到长明圣火前,一股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有人不解这圣火何以长明不灭,维多利亚介绍说它下面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气库,可以源源不断地向上供给能量。(俄罗斯是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产量居世界首位。)圣火长明,意在告诫人们不要忘记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要用热血去捍卫现今来之不易的和平。</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象征神圣与荣誉的三棱宝剑纪念碑立于一石径小道的正前方,碑身高40米,四角基座上共有8个勋章浮雕。女儿对它们生了兴趣,向导游逐个询问名称。后来她悄悄告诉我说,有一块浮雕,她在国内也见过。没错,我们中国共产党党旗的图案设计,确实源自列宁时期苏联的旗帜。</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沿</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石径小道,往前走,眼界逐渐开阔,道路两侧整齐摆放着各种重型武器。它们是为二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坦克、装甲车、战斗机、汽车、大炮、潜艇等。</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其中最著名的是“喀秋莎”火箭炮。俄罗斯人比较喜欢用人名给事物或者城市命名。喀秋莎本是前苏联时一个姑娘的名字,《喀秋莎》也是一首爱情歌曲的名字。曲中诉说的便是该女子对离开故乡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无尽思念。听维多利亚说这首歌曾对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起到过非同寻常的作用。</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这一点我理解,也深信。在无休无止的战争年月里,怀揣对爱的信仰与对爱人的念想,听得一首触动灵魂的歌,战士们的胸中涌动着怎样的早日重聚的期许和直面艰险的勇气……</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这些武器是二战时期参战的实物。70多年过去了,它们仍然风采依旧,上面亮泽的油漆是后来补刷上去的。</span></h3><h3><br></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离开前,我不由地轻触这些坚硬冰冷的“大家伙”的外壳,想象着它们曾在炮火接连、暗无天日的岁月里如何划破黑暗,打破寂静,呼啸着,叫嚣着,“铺地毯”“吐火球”“滚炸雷”“扫碎石”,鸟儿悲鸣,马儿惊跳,士兵呻吟,妇孺哭嚎,凡所种种,随即被一声巨响,统统淹没。姥姥在世时,常给我讲她小时候被炮火追赶、无处遁身、食不果腹的苦难经历。在逃匿中,她失了母亲,死了弟弟,跟着父亲和两个哥哥继续食不果腹、四处遁身……</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当时,只当故事一样听,和书上、影视剧里的故事一样,惊险又雷同。后来,听多了,也便腻烦了,不想再听。现在回忆起来,无尽伤感……</span><br></h3> <h3>  &nbsp;<span style="line-height: 1.8;">之后,我们一行来到位于列宁大街的列宁广场。高大的列宁塑像就屹立在广场正面的边缘,他面朝新西伯利亚州政府大厦,伸展右臂,神情昂扬,仿佛在说着什么鼓动人心的话。我们知道列宁是俄国十月革命的领袖,他带领布尔什维克党攻下圣彼得堡,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新西伯利亚人认为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定能给他们带来正确的指引,让他们沿着这条开阔的大道,继续前进。</span></h3><h3> 在这城市最繁华地段,我们并没有看到很多高楼建筑,但看到马路上空条条错落的电线和行驶中的具有上百年历史的有轨电车。</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沿人行横道横穿马路,就是俄罗斯地标性建筑——尼古拉圣钟了。它的外观像一个洋葱头穹顶的教堂。</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至于里面的圣钟,未曾与它谋面,只听说这里曾是沙皇俄国的地理中心。</span></h3><h3><br></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nbsp;</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神兽广场。这个广场比胜利广场和列宁广场小得多。它的主要建筑是一奇特的雕像:四只黑貂,吐着红舌,右后肢前倾,尾巴上翘,俩前肢向上托举着</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一个形如西伯利亚铁路桥和大剧院穹顶一般的构筑物。新西伯利亚人赋予了它城市和谐民族团结的美好寓意。</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午餐中式,不可口,但能填饱肚子。</span></h3><h3> 下午,我们见识了全俄最大穹顶的歌舞剧院和最大的国立公共科学技术图书馆。</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在剧院外逗留的时间还算充裕。我们看见了拍摄婚纱照的俄罗斯新人双双洋溢在脸上的幸福笑容,我们听到了杂技艺术表演团的成员们为每一次完美配合爆发出的兴奋的呼喊……</span><br></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在新西伯利亚,我们见到过的最多的动物便是鸽子。</span></h3><h3> 公共科学技术图书馆前的小广场上,肥硕的鸽子,成群结队聚集在人们脚边,摇晃着颇显累赘的身子,挑拣着地上遗漏的面包屑和坚果粒,有几只竟凝望着人们的挎包和手掌……没有人驱赶,也没有人逗弄……</h3><h3> 俄罗斯有立法,鸽子是被保护的。在长椅上坐着聊天儿喂鸽子,本就是悠闲的俄罗斯人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是我们此行参观的第一个教堂。俄罗斯大大小小的教堂加起来有七八百个。这座教堂是俄罗斯东正教的主要教堂。东正教作为俄罗斯最大的宗教,信徒人数达全俄人口的50%。还有一小部分信奉天主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该教堂是为纪念俄罗斯土地保卫者——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而建。</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该教堂建筑风格古老而唯美,以拜占庭风格的红砖筑成。外面的镀金洋葱头穹顶和内部流光溢彩的壁画,使它从各东正教教堂中脱颖而出。戴着帽子,裹着头巾,进到里面,精致奢华,不觉赞叹!</span></h3><h3> 有人认为教堂本是信徒向上帝祷告、忏悔祈福的神圣的地方,是让心灵得到洗涤和净化的地方,修建和装饰得如此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实在不合宜。我却不以为然,决定人心情和态度的不在环境,而在心境。</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鄂毕河新铁桥是我们在新西伯利亚的最后一站。这条河乃俄罗斯第三大河(第一大河是伏尔加河,第二大河是叶尼塞河)。</span></h3><h3> 这条河附近曾经有过火车站,河上架设过铁路桥。新西伯利亚这一小镇能够发展成为俄罗斯第三大城市,与这座铁路桥息息相关。而今,这座铁路桥已被改造,但城市发展的轨迹,依然可以寻见,那便是我们眼前这段保留下来的经过修缮的新铁桥。</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在</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这里,你会看到河岸边铁栏杆上琳琅满目的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铁锁。维多利亚说,那是连心锁。这里是新西伯利亚青年男女见证爱情的地方。她还说她和她的老公的锁也在这里。他们的锁买自中国上海,结婚时,二人将锁锁在这鄂毕河畔,然后一起将钥匙奋力抛入河中,从此,心有所属,爱有所托,不离不弃,永浴爱河。我看见这些锁有的已经十分陈旧,锁皮剥落,锈迹斑斑,裂缝重重,在岁月的侵蚀下早已失了原先的模样。不晓得他们爱的誓言是否还在,但却可以感受得到他们曾经爱得热烈而且真切。</span></h3><h3> 平日里特别注重仪式,也特别享受仪式带来的幸福感满足感。</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结束了新西伯利亚的全部行程,坐在大巴车上,维多利亚让我们看外面的车辆,果真,这里找不到一辆干净亮洁的车,行驶中的或者停在路边的,都覆着灰挂着泥。维多利亚说,是这里的地形与天气使然,而且难以避免,加上洗车费太贵,俄罗斯人太懒,所以,这些车子就保持这样的“面容”,互不嫌弃,行驶于城市的大街小巷。</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说到新</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西伯利亚乃至整个俄罗斯地广人稀这一实情,维多利亚告诉了我们“真相”。他们国家从来大力鼓励生育,奖励政策优厚到让外国人难以置信:三年带薪产假,每月额外给付产妇补贴金,金额随所生孩子的个数递涨。除车、房奖励外,政府还出台一项极其亲民的政策——市内违规停车,概不处罚。并且孩子入学,直至大学毕业,食宿全免。然而,青年男女仍然不愿生育。婚姻的不稳定性和独自带孩子的辛劳(俄罗斯老人不像“中国式”父母,他们不承担抚养孙子辈的职责。)</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 大巴车平稳地行进。天气渐暗,浅灰色的天空变成了深灰色,这座安静的城,更显安静。我想,日后,无论记忆如何煽动翅膀,这座灰色的城,分明已经深深地烙在我记忆的脑幕上……</h3><h3><br></h3><h3> 晚餐后,维多利亚送我们至机场。我们将搭乘20:55S7337的航班前往圣彼得堡。约一个小时后,我就可以看到我的行李箱,或者再也看不到我的行李箱。惴惴然上了飞机,合眼养神,坐等降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