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初读只觉淫乱不堪,结束方悟人生百味。</h3><h3>心中有佛,看人人,人人皆佛。</h3><h3>心中有色,看人人,人人皆色。</h3><h3>……</h3><h3><br></h3><h3>早在很多年前,佛印就告诉了世人这个道理:你心中有什么,看别人就是什么,你若心中有佛,那看谁都是佛。苏轼还因为这个缘故又吃了一亏,而且回到家还受到苏小妹的取笑。</h3><h3><br></h3><h3>在我没有接触《金瓶梅》之前,我就早有耳闻,关于它的传说实在太多了,大多都是“禁书”、“黄书”、“淫欲之书”,只要是有违世俗的字眼都与它脱不了干系,以至于那些年我对它产生了相当深厚的无解,那些年就连听说过它都是一种的耻辱。在那个黑白相当分明的年纪只要听说有谁看过这本书,不论出于何种目的,我都会觉得此人思想不纯洁,品行不端正,不可深交,避而远之为最好。</h3><h3><br></h3><h3>谁曾想,多年后的一天,我竟然变成为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了。书不仅看了,而且还是光明正大的看完了,不仅如此,还要还大肆宣传一下,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我看了“黄书”。因为我要为它正名,我要为它申冤,我要为我多年前愚昧的思想做一次深刻的检讨。至于我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去看这本书的,我觉得我很有必要在此说明一下。</h3><h3><br></h3><h3>应该是在去年冬天的这时候,那时候我还在上一家公司当差。老总是个爱书之人,他偶然间听说我平时也看书,有一天我正好碰到他了,闲聊两句后就和我谈最近他看过的书,同时也推荐我也去看看,说到最后他很认真的问我,“小张,你看过《金瓶梅》吗?我摇着头说,“没有”,同时我也能感觉到当时自己羞愧难当的脸面,于是我暗暗的低了一下头。他楞楞的看着我的表情变化,拍着我的肩膀笑着说,“你应该去看看《金瓶梅》”。“什么?金瓶梅?他竟然让我去看“黄书???”我猛的一下抬起头直愣愣的矗在那里,脑海里开始一遍又一遍的浮现我对于《金瓶梅》的各种猜测和误解。他看着我若有所思的样子解释道,“那是一本好书,我身边看过它的朋友都这么说,我也准备认真的看看它,以前都是听说”。然后他又语重心长的说,“看书是用心去意会而非只是表面,而且它也绝非世人言传的那样不堪入目,既然能被流传,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有时间抽空看看吧”。我半信半疑的说着,“好的,我一定抽空看看。”说完之后,我以最快的移动步伐逃离了出来,心中还在想,“老总竟然让我看黄书?!”,内心的抗拒力依旧很坚挺。直到有一天我选择了反叛自己的内心,决定了不再墨守成规。</h3><h3><br></h3><h3>今年四月的一天我选择了离开工作了五年之久的地方。离职后找工作受阻,各种碰壁让我顿时失去了本应有的方向,因此也没有太多的心思想去看书。就这样一晃半年多过去了,离职时啥样,现在依旧啥样。万般无奈之下,我想起了一本书——《金瓶梅》。在此之前,每当我遇到不如意的时候总喜欢用文字麻痹自己,让自己短时间内不再痛苦。在我发现它免费可以下载时,心中不免有些惊喜,看来得来全不费钱财啊。随后一想,这么一本充满非议的书,竟然沦落到了免费的地步,惊喜之余也难免有些失落。它到底是如世人所言那样“不堪入目”?还是如读者评价那样“金典名作”呢?我那个原本跳动的心,那一刻跳的更加欢快了。</h3><h3><br></h3><h3>下载好之后我断断续续的看了几天,后来就被搁置了起来。原因有二,一来觉得没有现在的白话文好读,有很多词不知道什么意思,看起来有点费神;二来又觉得除了讲西门庆生活富足和淫乱不堪之外再无其他,心中不免有些失望。昨天百无聊赖之际无意中又翻到了它,于是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看完它,不然又得跨年了,抱着这种“”必死”的心态,我看了多半日。</h3><h3><br></h3><h3>当我看到了李瓶儿有了孩子后的忍气吞声,潘金莲费尽心机的百般使坏,以及西门庆亲力亲为的左右讨好,瞬时才明白这应该是这本书暴风雨来临之前最后的安宁,一种莫名求索欲被掉的高高的。</h3><h3><br></h3><h3>回顾前半部分的内容,从开始讲西门庆的豪情大方、淫意成性、财大气粗,到潘金莲的不安分守己,内心淫荡,嗜性成瘾,心狠手辣,再到武大郎的懦弱,胆小,含冤而死,以及武松的刚正仗义。你会发现,前期越是描写的详实、细腻,后期越能够凸显出各个人物命运的最终安排。与此同时,你也会发现自己的情感由初时的痛恨转变成中时的感伤,再到末时的快慰。纵观整个故事的初始和结束,会让你觉得这是在讲一个国家或是一个世纪的跌宕起伏,而不单单是几个人,几个家族的故事。</h3><h3><br></h3><h3>当我看到了李瓶儿孩子的死,李瓶儿的死,方才觉得西门庆也是个很重情义的人,也没有当初我想象中的那么坏。他为她守灵,他为她哭泣,他也会睹物思人,他也会听曲落泪,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汉子,他也是一个很值得人尊敬的丈夫。他死之后,他的那些狐朋狗友的所作所为,进一步反衬出他不是那么坏的一个人,他虽贪婪美色、践踏人妻、淫意成奢,但他本性并不坏,对于别人的求助,他从来都是有求必应,鲜有推脱,能帮则帮,能扶则扶。只是说,他的各个特点太过鲜明,喜欢他的人爱的忘乎所以,不喜欢他的人恨得青筋暴起。从这个方面思考,也就不难理解他死之后的各种因他起而又因他落的人情世故了。</h3><h3><br></h3><h3>他突然的死一开始让我顿时觉得诧异,死的太突然了,我带着疑虑往下看看到了作者后面的解释这才恍然大悟。方才明白一个道理:荒淫无度只会折寿,凡事都有定数。他的死也暗示着接下来所有人的命运,一个处于人生巅峰状态的人,突然一下子就没了,而且没得还很合理。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缜密的思绪和过人的胆识。</h3><h3><br></h3><h3>对于西门庆而言,虽然第一个孩子没啦,到正室也快要生了,这对于谁来讲都是一件极好的事,而他的突然离世给整个故事营造了一种很紧迫、紧张、压抑、恐惧的氛围。他刚死,他的孩子出生了,这边刚死了人,那边刚生了孩子,而且外面还有各种需要应酬的人和事……看似很乱的一个过程,但在作者笔下又是那么的有条不紊,让着急的读者也能心平气和的慢慢品来,凡事都急不得。而在这其中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比如原本看似很守本分的家人们,此时都开始彰显出恶人最真的一面了,这让读者心头一惊,原来每个人看似简单的背后往往都是极其的复杂。</h3><h3><br></h3><h3>看到最后我发现一个问题,一开始越是叫嚣的人,后来越是死的悲惨。就拿潘金莲来说,她的死让所有的读者都觉得大快人心,死的理所当然(我恨不得她早死),以及那个媒婆,坏事做尽终遭天谴。还有陈敬济,他是西门庆的女婿。他的命运可算是大起大落,一开始和丈母娘撕破脸皮,最后逼得正室上吊自杀,被丈母娘告上公堂,紧接着沦落为乞丐。不久后偶遇他生父的朋友,我本以为这下他应该会发达了,可谁曾想他自己依然选择沦落,那位故友看到他不求上进又不忍心弃之不管,最后迫于无奈送他去了道观,希望他能潜心修道。我也本以为这就是他的宿命了,可没想到精彩的还在后面,先是勾引西门庆再嫁的第三个老婆,结果反被打入牢狱准备受死,我以为这就是他的结局了,可谁曾想天有不测风云,又有贵人把他救了,而且还给他又娶妻,他的人生看似已经定格了,我想他也累了,想要好好的生活了,可上天不这么认为。他最终的结局是被他人斩首与卧榻之上,在死之前还和潘金莲的丫鬟春梅鱼水之欢呢,不得不说这样的死法算是便宜了他。不过他是整个故事中最幸福的人,因为他死之后有一个妓女自愿为他守寡,也许这真的就是爱情吧。</h3><h3><br></h3><h3>最后死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潘金莲之前的贴身丫鬟春梅,有其主必有其丫鬟,主子好色淫荡,丫鬟也是如此。她的死和西门庆的死有些许的雷同,都是死在自己的色性上。最开始和西门庆有过房经历,这倒是必然,古代都这样,后来和陈敬济有染,最后一次救陈敬济的贵人就是她,因为她的身体依旧忘不了他(原谅我说得这么低俗,但事实就是如此),最后给他本钱做生意,还为他续娶一房。</h3><h3><br></h3><h3>我原以为春梅嫁入豪门之后能本分些,最开始她做的那些事的确让人觉得她是个知恩情的人,是个不计前嫌的人,值得众人赞赏,可后来的发展可以说是让我万万没想法,我原以为她会安稳的孤独终老,没想到她死性不改,最终落得个惨死。</h3><h3><br></h3><h3>看完这本书,我完全推翻了我之前对于这本书的认知。这本书虽然有大量的夸张的性描写,到并不能淹没它给世人带来的警世以及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通过对市井人物的描写也反应出了当时国家和一个状态,作者巧妙的用西门庆的一家类比国家,从最开始的强大富强到最后的没落。同样这本书让也我想起了另外一本伟大的作品《百年孤独》,同样这都有“乱”的一面,留给世人的启迪与感受都是长远而又深厚的。</h3><h3><br></h3><h3>有时候,评价一本书的好坏,不能仅听世人的一面之词,想要真的了解本质还需自己亲自去鉴赏。当然我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人的学识与阅历会影响到对某一事物的判断。就如同十年前我坚决不读《金瓶梅》,提其它都觉得羞耻,可现如今我却以读过它而为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