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β

美友14116885

<p class="ql-block"><b>从中华主流精神丢失透视当今社会病发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陈公世忠教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下六千年,身处“礼崩乐坏”春秋时代的孔子,为使天下无道变为有道,立志恢复周礼,他创办私学,“有教无类”,“以诗书礼乐以造士”(《礼记·王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儒学思想体系,自汉武以来二千余年,一直成为我国道德风俗、社会结构、文化生活的主流精神,千秋万代为中华民族薰陶了无数文质彬彬的君子,并一直为邻邦誉为“礼仪之邦”。二千年的历史又向我们显示,那一朝不倡导尊孔读经、不遵循孔子以德治国的教诲,社会就会动荡不安,人民就会陷入痛苦的灾难之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自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袭击下,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冲击下,及所谓“文化大革命”的席卷下,儒学经过了近世纪的沉寂和丢失,给中国现代社会带来种种迷失,从而形成种种无法解决的诸多社会病。故使不少中外有识之士,本着对中华民族及人类命运的关切,在深刻反思,应该是修正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时候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孔子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说的“<b>仁</b>”,即<b>内在</b>的<b>美德</b>,是通过<b>礼</b>(懿行)去实现,故有“礼经三百,曲礼三千”(《礼记·礼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仁与礼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说一是内,一为外,如朱熹《四书集注》所云:“仁者,所以全其心德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故礼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繁文缛节”,而是天理仁德的一种外在规范。作为个人,要想薰习自己成为一个正人君子,礼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一个和谐有序的文明社会,舍礼无它。《礼记·曲礼》所以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故礼与仁是体与用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儒学的思想很完整保存在<b>《四书五经》</b>中,自二十世纪初,时任国民政府第一教育总长蔡元培下令全国大、中、小学废止读经,从此教育全盘西化。近世纪以来,“礼”作为“吃人底礼教”而被彻底批臭批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国之治乱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礼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孟子·尽心十三》上卷:“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也;善政得民财,善教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教育倡“蒙以养正,圣功也”(《易经·蒙卦》)。极重视幼儿道德教育,从小就以礼义规范幼儿的言行。近人编写的《中国教育通史》也介绍:《礼记·内则》载,当小孩学会说话时,就要教他们“男唯女俞”的应答方式。七岁时,要求“男女不同席”,“不共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类的繁衍由男女两性,西方《圣经》一开始就有亚当与夏娃及偷食禁果之说。人类自远古的野蛮时代两性混乱走向组合家庭的一夫一妻制的文明社会。为使家庭、社会有序,中华民族极重视家道建设,故制有“婚姻之礼”。《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故传统教育之一的《诗》教,一开始有《周南》、《召南》。孔子对儿子孔鲤强调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礼记·哀公问》记哀公问:“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乎?”“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昏,万世之嗣也,君何谓已重焉。”何等敬重妻子!虽天子诸侯之尊,亦必须冕而亲迎之。孔子又说:“冕而亲迎(亲迎之制,欲以平男女之权,孔子以平等为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的婚姻又给我们一个启示:男女双方只是循礼而行,从不向对方索要什么“权利”,丈夫在外除作好本分事外,思考的只是父母、妻与子女等一族事;妻子在家操持好家政以外,关注的就是公婆、丈夫、孩子一家的事。这种贤妻良母型妇女被现代人称作为男女不平等。如果可以说是不平等的话,正因为这种对丈夫孩子无怨无诲的献身精神。才使中国传统家庭得以稳定的延续几千年,并使夫妻双方及孩子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中,夫妻风雨共济、白首偕老。所以有人评说:“中国传统家庭可以说是仁爱培养场所。”而斤斤计较所谓“平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方的自由婚姻,及随之而产生的妇女“想作自己的主人”的女权主义,后果是怎样?据美国社会学家详细追踪调查后的令人吃惊的报告说:由于被毒打或者相互斗殴中致伤的配偶全国有2800万妇女。由此他们得出结论:“现在的美国家庭是暴力最盛行的组织,在自己的家里被亲人打死、打伤或毒打的可能性比在任何组织中更大。”美国联邦调查局在1979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每年有2000—4000名妇女被丈夫殴打致死。全国警察1/3的工作时间用以处理家庭里受诸暴力的问题。殴打是妇女致伤的最主要原因,其严重程度远远超过开车肇事、强奸或抢劫。死于非命的妇女中有40%是被丈夫杀害的,同时,也有10%死于非命的男子是被其妻子杀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前后,对列强的愤怒之情却泄泻在传统儒家文化上,救亡图存的爱国民族热情,却不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都有代表本民族的文化源流,“截源断流”的后果是什么?打倒旧文化、旧道德,新文化、新道德又如何建立?打倒所谓“封建婚姻”,提倡西式的“婚姻自由”,经过了近世纪的社会实践,事实又是如何呢?不能不说我们正在开始步西洋人所走过的两性混乱、家庭危机的后尘。男女成了享乐主义、色情主义的领地。同居试婚,大学设发放避孕套点,以致于部分青年大学生公开鼓吹“性解放”,随意结合,随意离异。有西方人也说:“我们进入了‘快速离婚’和‘要扔就扔’式家庭的时代。”(据统计欧、美、俄的离婚率为50%以上。2001年上海有1/3夫妇以离婚告终。)以我为中心的“现代人”为了尝试所谓“人生自由”、“浪漫情调”,要付出多少痛苦折磨的代价:婚前寻找、追逐异性及单恋、失恋的种种痛苦,三角恋爱、争风吃醋的痛苦,堕胎的痛苦,婚后冲突的痛苦,第三者插足的痛苦,亲子(女)鉴定的痛苦,乃至家庭破碎,离婚的痛苦,以至伴随而来的打斗、凶杀、陷于诉讼、牢狱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我们不能不感叹:“现代人”的婚姻太累太惨了,“现代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西方人深深地陷入现代社会病之中,又在尝试着所谓新的“家庭革命”。有:“试验家庭”、“契约家庭”、“开放家庭”、“换婚家庭”、“群婚制与社区家庭”、“单亲家庭”、“作为一种婚姻生活方式的乱交家庭”、“不生育家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然,历史已从农业社会转化为工业社会,直至今天的商业信息社会,妇女已广泛投身于社会各领域,要回复古礼,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但中国传统的“礼”,是本之人情的,《礼记·问丧》云:“礼之实,人情而已矣。”《礼记·丧服四制》云:“顺人情,故谓之礼。”只要符合人性、人情,促进人类健康、幸福,社会安定有序,是可损益的,这也是周公“制礼作乐”的目的。孔子论三代礼的损益时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第二》)。三代礼乐有一个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孟子也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尽心上》)。又谈到了原则与灵活之间的辨证关系。故要重建家庭伦理,使社会从无序到有序,这是一个值得深思探讨的主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中西方学者认为,随着生命科学的突破,遗传工程、克隆技术的产生,将会深刻震撼着人们的灵魂,改变人们的观念,同时也恢复人的本质属性,从而也摆脱了压抑的痛苦,生儿育女不再是育龄妇女的事情,而是生产部门的一项工作。家庭终将毁弃,配偶纯为真正的情欲对象。如果真是这样,高科技的发展,带给人类到底是福还是祸?!是引向天堂还是引向地狱?!若以此来抵御重建家庭的呼唤,这无异是说:地球终将毁灭,科学家在呼唤,“救救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是完全多此一举的。也无异说:人总是要死的,医生救治病人,也完全是愚蠢行为。合理吗?!人性的彻底毁灭,原始动物性的彻底复归,难道从此就使性病、争斗、凶杀等等的诸类社会病销声匿迹?!人性的消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回复到自然界动物的“弱肉强食”的法则?!人性的消亡,核武器、生化武器、或更为现代化的毁灭地球、人类的武器会得到理性的控制?!不知这是文明还是野蛮?是进步还是倒退?是营造还是毁灭?现代人真能接受吗?如果说生物技术的进步是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历史的步伐,是历史的必然,那是科学的悲剧,人类的悲剧,比广岛原子弹爆炸更大的悲剧,人类终将被“现代文明”所毁灭。无怪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科学家斯蒂芬·霍金忧心忡忡地说:“我不相信人类在一千年后还能生存。”人类病态的掠奇心理和贪婪,或将在更短时间自毁家园。但是人性的力量还是强大的,西方经过几十年的“性自由”浪潮的冲击,整个社会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痛定思痛,广大群众开始反思,迫切向往建立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希望回归失落的精神家园。与汹涌的非道德主义浪潮相伴而产生的是西方人重建道德和精神价值的迫切愿望,又重新强调传统道德,规范伦理学又被提到重要地位,并出现了“维护家庭制运动”。<b><u>物极必反,青少年昏迷的内在道德精神也在苏醒:美国华盛顿市,21万个少男少女在草坪上插上自己带来的纸牌,上书曰:等候真爱……结婚前不与任何人发生性关系。一种追求“新贞节”的道德观念正在兴起。</u></b>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家庭人伦,已逐渐为欧美等世界各国所认识和羡慕,想以此拯救他们的家庭濒于崩溃的危机,解决他们由此而产生的许多社会问题。然后,我们应该如何?</p> <h1><b>中国传统极重孝道</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b></p><p class="ql-block"><b>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论语·学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论语·为政》记孟懿子问孝。</b></p><p class="ql-block"><b>子曰:“无违。”又对樊迟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u>这里,孔子说侍奉父母,不仅父母在世以礼对待,且在死后也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进一步还说,如果做儿子的内心没有恭敬的诚意,只能算作次末的“能养”而已,则与养狗与马又有什么区别?何有什么礼可言?或者只是做到形式上的昏定晨省、“能养”的礼,孔子说也不能称为孝。</u>《孟子·离娄》谈到曾子奉养父母,每天必有酒肉,若有多余,必请示父母,如何处置多余的酒肉。到了曾子儿子曾元奉养父母,每天也必有酒肉,但从不问父母多余的酒肉如何处置。当父母问起有否剩余,反而说没有剩余酒肉,为的是到了第二天再拿出来给父母吃。孟子评曾元只能算“养口体者,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论语·阳货》记孔子曰:“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诗经·小雅·蓼莪》记亲丧之后,孝子哀痛欲绝,痛哭陈词:“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故孝,必须是以礼为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并且自始至终对父母尊长具有仁爱之心,而且是出于肺腑的自然流露。是故仁与礼是小辈对尊长出自于天性的一种表露。所以《孝经·圣治章》云:“父子之道,天性也。”《孟子·尽心》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此孔子所以说:“性相近也”(《阳货》)。孝,因为本之于人的天性,出于本能血缘的情爱,故千百年来历朝历代治国平天下者作为情感法则加以倡导,并作为道德法则加以肯定,并使之典范化。故上至天子百官,下至里巷百姓,不可须臾离也。故《孝经·孝治章》所以说:“明王以孝治天下。”《吕氏春秋·孝行》说:“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尚书·尧典》赞舜“克谐以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国初,一些维新等学者向代表中华精神的经学殿堂发起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政制考》、《大同书》等,用所谓考据,引导人们对传统经学产生怀疑,在学术思想界引起不小的震撼,被梁启超比作为“飓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不懂舔犊之情,不知“反哺之恩”。成为以我为中心极端自由人生哲学的信奉者,我行我素,稍不如意就肆无忌惮地与父母长辈随意争吵,乃至打骂,终至演变为凶杀。致使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年轻化,犯罪手段越来越成年化,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时常在媒体见到触目惊心的报道: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在向社会诉苦,含辛茹苦守寡带大的已成家立业的几个孩子,把母亲赶出家门,听凭她流浪街头,为的是要霸占母亲的一间屋子。一位16岁高中生随意打骂、踢父母,竟大喝“跪下”,让50多岁的双亲跪在地上给他磕头,磕不响不准起来,父母流着泪给儿子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2001年9月17日《工人日报》报道,标题为:“兰州街头惊现痛心一幕——一女跳楼未遂,观众大失所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月5 日下午,兰州街头发生了一起轻生妇女跳楼未遂事件。在近三个小时的僵持中,大群围观者的态度、反应令人困惑,折射出的社会心理、道德观念发人深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天下午3时左右一郑州来兰妇女爬上了所住招待所六楼阳台护栏,声称其4万元钱在兰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劝说,警方采取偷袭的方式,从侧面窗户潜入阳台,成功将其抱下护栏。轻生妇女最终得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此,一位高校从事社会学研究的教授认为,这种对生命漠视的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警觉了。人类如果连生命都不能珍惜,还能有什么可珍惜的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独有偶,《潇湘晨报》2003年5月12日报道,5月9日中午12时许,湘潭市建设路口110中队接到群众报警电话:称一名男子企图从该市河东一座6层楼跳楼自杀。干警随即赶到,并立即通知消防支队赶赴现场,组织营救。然而,就在干警与轻生男子交谈时,楼下围观的部分群众不断发出欢呼声,不时发出“快跳啊!”“我都等不及了!”等等叫喊声,下午2时许,这名男子纵身一跃,从6楼直跳而下,只听得“砰”地一声,男子就摔在地上,血流满地。该男子从楼顶跌落时,围观人群中一阵悸动,竟随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战争的罪恶是破坏财物,夺去人的生命;对孝道的糟蹋是对人性的蹂躏,后果一至于此,真是不忍卒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物极必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88年全世界几十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巴黎宣言中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参考资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毓彬、杨远《二十一世纪西方伦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楚河《家庭震荡》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山《东方情欲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邓伟志《家庭的明天》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学生文库《开卷有益——给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波《高中生该不该接受避孕教育》1999年2月10日《上海家庭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1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