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沧桑话一面,岁月如梭忆当年

老井

<h1>  这里是我们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武汉一面粉厂(原福新面粉五厂),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的企业之一,荣氏兄弟荣德生、荣宗敬创立的茂新、福新、申新企业系统。共有21家工厂,其中在汉口的有申新四厂和福新五厂。荣毅仁的姐夫李国伟当年是福新五厂厂长。</h1> <h1>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面粉厂在原制粉车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套机械化面条制作流水线(是当年武汉市粮油食品工业技术中的新高),新增一个面条车间,急需大批工人。于是我们五十名老三届知青,于1970年7月从钟祥农村被招进一面粉厂当工人,完成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变。</h1><h1> 照片是旧厂区的面貌。</h1> <h1>  这张通知书,让多少知青朝思夜盼。它让我们结束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酷暑炎热,每当车间主任喊我们喝绿豆汤,我就想起了在滩田上干薅草、割麦的农活,因口干舌燥只有喝汉江水的场景,真是天壤之別。当工人后,我们不仅每月有固定工资,而且还享受到了国营企业职工的福利待遇。是这张通知书改变了我们的命运。</h1> <h1>  这是武汉第一面粉厂的大门。紧靠隔壁是武汉汽车配件厂,马路对面是武汉国棉三厂。</h1> <h1>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一面粉厂已跨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厂区旧貌换新颜,引进了国外先进设备,改进了过去笨重的体力劳动,麦子直接进圆筒仓,经过层层筛选淘汰后再进入机房磨面。这就是新建的现代化圆筒仓。</h1> <h1>  今天,和许多国营企业的命运一样,面粉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过去的厂房(包括我们的面条车间)已消失殆尽。这座制粉车间的大楼还是在与荣氏老企业有渊源关系的海内外人士的呼吁下,才留下了下来,这是一幢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风雨沧桑的老建筑。</h1> <h1>  经武汉市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标牌悬挂在大楼门前。</h1> <h1>  四十八年前(1970年7月),我们五十名小伙伴在一面粉厂的面条车间结下了不懈之缘,迈开了我们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虽然我们的年龄和文化水平不齐(有高中六六届的毕业生,也有初中六九届的毕业生),但我们都经受了“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培养了吃苦耐劳的性格和与人为善的品德,这是我们的共同特征。</h1> <h1>  不管是当农民,还是当工人,我们都有一颗爱国爱人民的红心,党叫干啥就干啥。做面条是民生的需要,大家安心于这项平凡的工作,除一部分小伙伴因家庭的需要,调离到离家更近的工厂外,其余的伙伴一直干到面粉厂破产为止。</h1> <h1>  为加强国防建设,刘伟光、吳华庆、郭三六响应祖国召唤,应征入伍。这张照片就是当年面机班的小伙伴欢送吳华庆参军的纪念照。</h1><p class="ql-block"><br></p> <h1>  这是吳锦堂和车康欢送刘伟光参军的纪念照。</h1> <h1>  文化教育事业也需要人才,我们中间也有被保送上大学的,唐明就是第一个走进同济医学院的大学生。这是她与袁毅林夫妇及同一知青组的同学合影。</h1><p class="ql-block"><br></p> <h1> 唐明是个快乐风趣,敢说敢做的人。“努力工作,尽情享乐。”是她的人生观,曾博得小伙伴们的赞同。因同济医大也需要人才,毕业后留校从事教书育人工作。</h1> <h1>  当年我们风华正茂,都有远大的理想和报负。</h1><p class="ql-block"><br></p> <h1>  我们也想做学问,当科学家,当演员,当医生……,可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自由择业是不可能的。</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党叫干啥就干啥!”这就是当年的择业观。不选择行业,不挑剔工种,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的自愿。</span></p> <h1>  我们把青春和汗水洒在面条车间的各道生产流水线上。这里承载了我们的欢乐与痛苦,鲜血与泪水。</h1> <h1> 我们参加拆建厂房,江边防汛,与厂里的老工人患难与共,战高温,夺高产,把一筒筒,一包包洁白的面条送往武汉市的千家万户。那根根银面串连着五十颗热血青年的红心,凝结着我们深厚的友情。</h1> <h1>  一面粉厂团总支委员和厂级领导的合影。</h1> <h1>  一批优秀青年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前排左二起,王宜、邓孝先、王香、康燕萍、董庆敏、刘晓娟、车康(后排右三),都是面条车间团支部的新团员。</h1> <h1>  庄严的入团宣誓。</h1> <h1>  她们都是水果湖中学的同学,年龄最大的有马鸿瑾、卢爱果,她们是六六届高中生,潘玉香是六六届初中生,康燕萍最小,是六九届初中生。她们中除潘玉香鞠躬尽瘁,在面粉厂坚持工作到生命停息,其他三位都先后调离了一面粉厂。</h1> <h1>  到八十年代,这些小伙伴们(徐家义、王竹贵、姚树明、陈方荣、李进才、王勤武)都成了厂里的栋梁之才。</h1> <h1> 当年的包面班长潘玉香(后来的厂党总支书记)和她的班友舒娜、徐林翠、刘晓娟。</h1> <h1>  当年的面机班长邓孝先(后来的人事科长)和她的朋友李建华、王香、李继红。</h1> <h1>  这是李敬然副厂长带领灵芝培养班的小伙伴王勤武、刘晓娟、万敬娅去上海参观学习培养技术。</h1> <h1>  一对厂花,康燕萍和刘晓娟。</h1> <h1>  她们正在排练文艺节目。</h1> <h1>  吳锦堂和车康是一对“铁”哥们。他俩最先调到机修车间,吳绵堂是电工,车康是白铁工。</h1> <h1>  一对红,李继红和徐志红。李继红后来也调往机修车间当钳工。</h1> <h1>  刘惠淑与徐志红。</h1> <h1>  1975年的三·八坐谈会上,舒娜正在发言。</h1> <h1>  刘晓娟和李建华的父母七十年代还在沙洋五七干校参加斗批改。周末大家都回家,她俩就相互陪伴。节假日还相约同行去五七干校看望父母。</h1> <h1>  杨清华和马鸿瑾。当时工作服穿在身上感觉还挺时髦。</h1> <h1>  但是穿军装才是姑娘们的最爱,小伙伴们特羡慕女军人的飒爽英姿。</h1> <h1>  当时我们都住厂里集体宿舍,这是下班后自娱自乐,学“五十四”号文件(打朴克)。</h1><h1> 我们厂的食堂不错,红案郑师付,白案宋师付的手艺很高。近水楼台先得月,厂里生产的白面粉面条现送食堂烹饪。多滋多味的炒面,香喷喷的白馒头。上中班的小伙伴托上早班小伙伴买好稀饭馒头热在车间的暖气片上,馒头烘得香酥酥的。美极了!</h1> <h1> 夏天我们还去东湖游泳。</h1> <h1>  在节日的晚会上,姑娘们翩翩起舞。</h1> <h1>  演完节目后,爱美的姑娘们着彩装合影留念。</h1> <h1>  当时的演出服还是用旧面粉袋子拼接后缝纫、染色制成的。</h1> <h1>  那是个难忘的,多姿多彩的年代。我们把自已的青春年华都奉献在这里,小伙伴中还产生了几对情侶,王香和车康,徐美琴和张先琪,阎福琴和雷桂生,姚树明和李晓娣……,小伙伴们把自已的命运和一面粉厂的命运牵挂在一起。</h1><h1> 一面是我们脑海中留存的最珍贵的记忆。</h1> <h1>  而今,一面粉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被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垮了。大型国营企业相继破产,铁饭碗被轧碎了。严酷的现实逼得小伙伴们自某出路,东山再起。</h1> <h1>  我们这一代人,饱经磨练,直面困难,笑对人生。为了某生,有一技之长的到乡镇企业去发挥余热;没有技术的从事社会服务,或当保洁员,或当门房值班员。改革开放的政策宽,为大家提供了多种就业渠道,实现了让我们自主择业的愿望。坏事变成了好事,有的伙伴因做小生意还发了一点小财。</h1> <h1>  勤劳总不会让人饿肚子。张思和顶酷暑卖冰棍,用她那柔弱的双肩扛起了照顾中风老伴和培养女儿读研的重担。还有白菊星家遇困难,王香、王宜们组织一帮好姊妹解囊相助,帮她熬过难关。</h1> <h1>  一人有病,大家牵挂,这是刘伟光、王香、李建华和马鸿瑾代表小伙伴们去看望吴锦堂。</h1><p class="ql-block"><br></p> <h1>  吳锦堂后期也调离一面,到武汉大学从事科研工作。</h1> <h1>  这张合影是看望阎福琴时在她家的留影。此外,还有李继红病入膏肓时,李建华不辞辛劳为她送温暖的故事;还有小伙伴们为英年早逝的潘玉香、车康送别的故事……,桩桩件件无不凝聚着小伙伴们的深情厚谊。</h1> <h1>  虽然各奔东西,但我们从未中断联系,从电讯传情到当今的微信聊天,工友的情谊我们永远铭记。当年的英俊小伙和靓丽女孩如今已变成了爷爷和奶奶,我们的头上巳爬满银絲,但我们的心还是那样火热,那样年轻。</h1> <h1>  这两张合影相当珍贵。已故潘玉香,车康,蔡荣珍的英容笑貌又浮现在我们眼前。</h1> <h1>  他们永远在我们身边。</h1> <h1> 与我们分别四十多年的唐明,如今已是同济医大的教授。11月11日与昔日的老工友相聚,她还是那样风趣,快乐,平易近人。</h1><p class="ql-block"><br></p> <h1>  你看她与小伙子们合影,活脱脱就像个女“汉子”。</h1> <h1>  像不像“哥们”!</h1> <h1>  与两位老大姐的合影还是斯文一些。</h1> <h1>  别看她像女汉子,站在姊妹中却不失女性的婀娜。</h1> <h1>  “牙疼”!</h1> <h1>  “腰疼”!</h1> <h1>  小伙伴们被她逗得开怀大笑,好像回到了青年时代!</h1> <h1>  当年,我们也是这样开心,快乐,无忧无虑!</h1> <h1>  愿我们的生活充滿阳光!</h1> <h1>  愿小伙伴们天天开怀大笑。</h1> <h1>  愿小伙伴们青春永驻,容颜不老。</h1> <h1>  愿小伙伴们幸福、健康、长寿。</h1> <h1>  让我们尽情歌唱,歌唱美好的生活,歌唱改革开放的新时代。</h1> <h1>  卢爱果的金嗓子还是那样悦耳,真是宝刀不老!</h1> <h1> 一曲《感恩》让小伙伴激动万分。</h1> <h1>  唐明的京剧《铡美案》中的花脸唱段有板有眼!</h1> <h1>  我们唱得不好,但我们以此宣泄情感,释放快乐!</h1> <h1>  唐明被刘晓娟优美的歌声吸引,禁不住手舞足蹈,跳起了广场舞。</h1> <h1>  京剧票友骆昌奇唱得韵味十足!</h1> <h1>  刘伟光的男低音很有磁性,与卢爱果对唱是绝配!</h1> <h1>  李进才的歌唱把大家的情绪引向高峰!</h1> <h1>  让我们心怀感恩,感恩我们有缘在一面粉厂相聚;感恩一面粉厂的老工人,老领导对我们的关怀;感恩一面粉厂的这方宝地让我们立足,这是我们踏入社会的起点。今天一面粉厂虽已消失,但它永远存在我们心里!</h1> <h1>  为了组织小伙伴们再次欢聚,姚树明、李建华、邓孝先、舒娜和我一起寻根,找到一面粉厂的遗址,在此留下难忘的纪念。</h1> <h1>  袁毅林、潘玉香、万敬娅、张先琪、 车康、丁曙光、蔡荣珍、李继红、吳明华、郭三六十位朋友英年早逝。在此,我们深切怀念你们。在一面粉厂这块遗址上,你们的姓名永存!</h1> <h1>  最近看到一位朋友写的这段话,我很欣赏:“走过人生的山河与岁月,每一程山水都有不同的风景,每一段岁月都有不同的颜色,无论是沧桑还是美好,都是岁月给我们的馈赠,相信每个有良知的人都懂得感恩,懂得怀旧,那才是人活着真正的意义和价值”。</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