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的父亲李九龙1929年3月1日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胥各庄镇(现为唐山市丰南区)于家泊村的雇农家庭。童年失去父亲,少年时失去唯一的哥哥,与母亲相依为命。</h3><h3>1943年6月年仅14岁的父亲参加了革命,为中共组织的农民协会当地下交通员。他机智勇敢,为县大队送鸡毛信,护送干部过封锁线,给八路军当向导。</h3><h3>1945年7月参加区小队,8月编入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第十八纵队第一大队三连,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h3><h3>父亲入伍后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侦察科长、团长、师长、军长、济南军区司令员、总后勤部第一副部长、成都军区司令员。上将军衔。</h3><h3>荣获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h3><h3>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h3><h3>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会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h3><h3>解放战争时期,父亲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负过四次伤,荣立四大功,荣获英雄奖章一枚,勇敢奖章两枚。</h3><h3>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桂东南剿匪,抗美援朝战争和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h3> <h3>时针回到1945年,冀东青年李九龙在日本投降的当天,正式穿上他向往已久的军装,成为冀热辽军区第27旅31团3连的一名战士,挺进东北,投身到解放战争的革命洪流中。</h3> <h3>父亲在辽沈战役"新立屯战斗"中大显身手,担任爆破组长,带领十一名精明强干的战士,爆破扫清敌人的三道封锁障碍,成功完成任务,为新立屯战斗取得胜利做出突出的贡献。荣立一大功奖励,师授予爆破能手称号。在此次战斗中左肩受伤,多块弹片嵌入左臂骨头里,当时医疗条件差无法取出,这些弹片伴随父亲终生,他的左肩因弹片引起的伤痛会不由自主地抖动。</h3> <h3>在平津战役范家堡攻坚战中,再次担负爆破任务,带领全排战士,在短短的十多分钟内爆破手象穿梭似的连续爆破22次,在80米纵深的障碍物中炸开一条3米宽的通道,为主攻部队攻克范家堡扫除障碍,攻占范家堡为突破民权门创造了有利条件。战后荣立一大功奖励,并授予勇敢奖章一枚。</h3> <h3>在衡宝战役黄土铺战斗中,以猛虎扑羊群之势,与敌激战四天,伤亡巨大。父亲带领着红二连歼灭敌"钢七军"警卫营大部和通信营一部,俘虏敌营长以下二百二十余名。战后团受军通令嘉奖,荣记一大功,奖励"猛虎扑羊群"锦旗一面。红二连荣获军奖给的"三好连"(战斗好、纪律好、巩固阵地好)锦旗一面,集体荣记一大功。父亲荣获记大功两次,并荣获"英雄奖章"一枚。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功勋。军旅作家周洁夫以李九龙为原型创作的小说《十月的阳光》于1959年出版。</h3> <h3>奔袭途中</h3> <h3>插入敌军心脏</h3> <h3>红二连发起冲锋,猛虎扑羊群!</h3> <h3>解放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尽,鸭绿江边又燃起战火,父亲和战友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参加了血战金城的战役。父亲率404团一营担负前卫穿插任务,迅速占领战役要地大无名高地,打退敌步兵在坦克、空、炮火掩护下的一次次进攻,歼敌600余人。在友邻营坚守的巨室北山主要阵地一度被敌攻占的情况下,率一营奋起反击,经过激烈战斗,夺回阵地,坚守7昼夜,击退敌由两个连到两个营在飞机二十余架次、坦克十余辆及数个重炮群配合的50余次反扑,击毁敌坦克三辆,共歼敌2000余人。经过连续几天的恶战,一营530多人仅剩下43人,为赢得金城反击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和突出贡献。</h3> <h3>进入和平年代,父亲始终不忘军人的职责,当那一天战争真的来临,能否让祖国人民放心?时刻准备打仗,要打胜仗是他抓部队建设的宗旨。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苦练藏、走、打,中原猛虎再显神威!</h3> <h3>1979年2月17日,中国政府正式向外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被迫对越进行自卫还击作战。2月19日14时47分,父亲带领162师由广西水口出境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先后歼灭复和地区之敌,架通平江浮桥,打通复和至东溪公路;围攻高平地区之敌,会攻克马诺;攻占广渊,打通广渊至复和公路;搜剿魁索、菲曼、为旺、复和地区之敌;协同友军会攻重庆,打通重庆至我国边境公路。于3月16日18日从岳圩撤军,共历时26天,转战四百余公里,战斗纵深八十公里,以五战五捷的战绩凯旋回国。全师荣立三等功(参战师级单位唯一),为猛虎师荣誉史册续写了新的胜利篇章。</h3> <h3>与政委董怀忠一起研究作战方案</h3> <h3>指挥靠前,到第一线去指挥战斗!</h3> <h3>与副师长田景荣在前沿阵地</h3> <h3>得力的左膀右臂(左一:司机洪元和,右一:警卫员裴广朝)</h3> <h3>回国前和侦察兵合影</h3> <h3>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对越自卫还击战英模报告团全体成员</h3> <h3>代表162师向祖国人民汇报!</h3> <h3>1980年7月,父亲任54军军长。他根据中央军委确定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针对部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始终按照提高部队战斗力这一根本标准,狠抓部队的军事训练,注重加强全面建设,认真总结部队管理经验,从严治军,为把54军建成一支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奠定了基础。</h3> <h3>1985年6月任济南军区司令员,他认真贯彻中央军委关于"把教育训练摆在战略地位指示",全面系统地抓军事训练,在全区掀起大练兵的热朝。深入开展部队训练改革,在整体作战、濒海地区作战、抗登陆作战理论和军队编制体制、军队结构优化等方便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他经常深入基层,走遍了全区边防海岛,解决了一些常期困挠部队建设的实际问题。</h3> <h3>1986年下部队检查工作途中听取济南军区机关同志汇报地形情况</h3> <h3>1987年下部队检查工作时与当地的农民亲切交谈</h3> <h3>在济南携夫人宴请来访的外军武官</h3> <h3>1986年,访问朝鲜时在三八线观察哨。</h3> <h3>1986年,访朝时参观朝军军事演习。</h3> <p>1989年8月,因遭别有用心小人陷害,被调总后勤部任第一副部长(保留大区正职待遇),他顾全大局,以一名老党员、老军人的革命情怀,服从组织决定,坚决执行命令!</p> <h3>离开济南时与警卫战士合影留念</h3> <h3>即将离开泉城济南,老战友、老部下深知李九龙人品高洁,为官清廉,一定拒收礼品,便商量写一幅对联送他作纪念,上联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下联是"留得清白在泉城"。我的母亲姜淑芝将这幅对联抄录下来,父亲带着它赴京上任。</h3> <h3>父亲在总后工作期间,参与了全军后勤工作许多重大问题的决策、谋划及重要工作的组织实施,领导制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规章制度程序暂行规定》、《常用后勤术语使用规范》、《后勤训练暂行规定》、《全军后勤八五科研1规划》等;参加组织东南沿海陆海空三军后方战备建设工作和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建设的验收。1991年7月,受中央军委委托,率军委三总部联合工作组赴华东地区,亲临抗洪第一线,慰问抗洪救灾部队官兵及受灾群众,研究部署各项保障措施,检查抗洪物资调拨落实情况,指导抗洪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为夺取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实现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付出了心血。</h3> <h3>1991年6月,父亲临危受命,官复原职调任成都军区司令员。接受命令48小时乘专机飞抵西藏,以威震敌胆的人格魅力,迫使藏独分子企图搞分裂破坏活动的计划破产。</h3> <h3>父亲到成都军区任职时已62岁了,按照"军官服役条例"有关规定,大区正职最高服役年龄是65岁,但他仍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为祖国守卫好大西南。</h3> <h3>父亲在成都军区任职期间,认真落实中央军委的各项指示,针对新时期部队建设的特点,狠抓作风纪律整顿,要求机关要树立良好形象,领导干部要处处作表率,严厉整治纪律松弛、作风涣散、管理松懈、事故多发等不良现象,严格落实条例条令,使机关和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发生了重大改变。他坚决执行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军事斗争准备,确保边防稳定的指示,积极做好各项军事斗争准备,多次深入西藏、云南边防部队检查战备工作落实情况,对藏独势力的分裂阴谋活动始终保持高度警惕。1993年9月,他亲自组织指挥了军区部队在阿坝高原藏区进行的集团军规模高原机动作战演习,对高原防御作战预案进行实地检验,提高了部队的作战指挥能力和协同作战水平。</h3> <h3>1994年为落实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在中越边界地区排除地雷等危险障碍物,促进边疆经济发展的指示,他亲自部署了大规模的排雷行动,亲临排雷部队进行动员、检查指导,圆满完成了中越边界云南段地区的排雷任务,为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繁荣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h3> <h3>1993年,在云南边防检查排雷工作时在少数民族村寨与当地儿童在一起。</h3> <h3>1992年,在成都接待来访的泰国军事代表团。</h3> <h3>1994年6月,率解放军友好代表团访问缅甸时参观缅军舰艇。</h3> <h3>1994年7月,率解放军友好代表团访问老挝时与老军领导会谈。</h3> <h3>1994年,在重庆接待来访的美国国防部长佩里先生。</h3> <h3>父亲从军队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参与制定了国家有关法律,负责协调国家有关内务工作部门的法律起草,先后赴21个省市对六部法律进行执法检查、立法调研。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三次执法检查中,他深入农村基层,调查研究村民委员会的各类问题,探索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正确道路,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提案,为加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做出了贡献。他率团访问了白俄罗斯、波兰、俄罗斯、韩国、文莱等国,积极参与人大外交工作,增进对外有好交往。在访问期间,他严格要求,注重形象,赢得了外国领导人和友人的好评。</h3> <h3>1999年,在安徽进行《残疾人保障法》执法检查时慰问农村残疾人。</h3> <h3>1999年5月,率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代表团访问波兰时与华沙儿童在一起。</h3> <h3>2001年4月,在俄罗斯访问时在莫斯科红场留影。</h3> <h3>晚年的父亲他所有的兴趣一下子被书画吸引,他的犟劲又来了,为了一个字,他会不厌其烦,千百遍地练习。老伴成了他的指导老师,他们仿佛又回到青年时代,重温过去甜美的岁月。</h3> <h3>父母在父亲的作品前合影</h3> <h3>1996年夏季,携老伴回到阔别多年的老部队,参观师史馆,看望老战友、老部队,重温那激情燃烧的岁月!</h3> <h3>与突击英雄连官兵合影留念</h3> <h3>与红二连官兵合影留念</h3> <h3>与金汤桥连连长、指导员合影留念。</h3> <h3>为师史馆题字</h3> <h3>在162师干体所看望一起出生入死的老战友</h3><h3>(左一:李兆贵政委:左二:李文友政委,右一:田景荣副师长,右二:綦万森副政委)</h3> <h3>与162师老战友及夫人合影留念</h3><h3>(左一:李兆贵政委,左二:李文友政委,左三:李文友政委夫人,右一:王占山副师长夫人,右二:田景荣副师长夫人,右三:田景荣副师长,右四:綦万森副政委夫人,右五:綦万森副政委)</h3> <h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父亲退役后仍然坚持去没到过的边防考察,做为一名老军人,他的愿望就是走遍祖国的陆路边防。</h3> <p> 2002年5月父亲的身体已感不适,明显消瘦,但他坚持要带领检查组赴新疆,边疆条件很坚苦,这一切他全然不顾。此行除了执法检查,他还有一个心愿就是考察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分界线,他认为中吉边防在未来反恐维稳斗争中的战略地位不可忽视。他想看看边防哨所与守卫在那里的哨兵说说话。</p><p> 这张照片背景是新疆美丽的喀纳斯湖,不远处就是中哈分界线,在这里可以看到边防哨所的轮廓和哨兵的身影。父亲坐在湖边的岩石上,与坚硬的岩石和身后深远的湖水连成一片,阳光照着他清癯的面孔和满头的银发,他对着这个世界微笑着,带着凄凉的意味。他把自己高傲而孤独的灵魂永远留在边境线上,永远留在圣洁的喀纳斯湖。</p> <p>父亲生前最喜爱的两首歌是《驼铃》和《送别》,他在弥留之际仍让我用录音机反复播放这两首歌,他是听着这两首歌去天堂与牺牲的战友相聚……我们遵循父亲的遗愿,在与父亲最后告别时不播放哀乐,仍然用《驼铃》和《送别》为他送行……</p><p> 驼铃</p><p> 送战友踏征程 默默无语两眼泪</p><p> 耳边响起驼铃声 路漫漫雾茫茫</p><p> 革命生涯常分手 一样分别两样情</p><p> 战友啊战友 亲爱的兄弟</p><p> 当心夜半北风寒 一路多保重</p><p> 送战友踏征程 任重道远多艰辛</p><p> 洒下一路驼铃声 山叠嶂水纵横</p><p> 顶风逆水雄心在 不负人民养育情</p><p> 战友啊战友 亲爱的兄弟</p><p> 待到春风传佳讯 我们再相逢</p><p> 《送别》</p><p> 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p><p> 农友乡亲心里亮,隔山隔水永相望。</p><p> 送君送到大树下,心里几多知心话。</p><p> 出生入死闹革命,枪林弹雨把敌杀。</p><p> 半间屋前川水流,革命友谊才开头。</p><p> 哪有利刀能劈水,哪有利剑能斩愁?</p><p> 送君送到江水边,知心话儿说不完。</p><p> 风里浪里你行船,我执梭镖望君还……</p><p> 我的母亲满怀深情为相濡以沫四十五年的老伴赋诗一首,纪念他光辉灿烂的一生。</p><p> 少年有志为国酬</p><p> 东征南战耀神州</p><p> 解放东北立功勋</p><p> 天津战役显身手</p><p> 征途万里衡宝战</p><p> 直捣白匪七军部</p><p> 广西剿匪斗敌仇</p><p> 巧布奇兵捉匪头</p><p> 抗美援朝惊海内</p><p> 金城反击促和谈</p><p> 出师中越自卫战</p><p> 五战五胜捷报传</p><p> 忠心耿耿为人民</p><p> 两袖清风皆正气</p><p> 对起人民无愧党</p><p> 妻子儿女永敬仰</p><p> </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