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醉美黄河,流不尽千年河西地</h3><h3> 浩壤沃土,福泽于关中米粮川</h3><h3> 新时代的美丽大荔,聚焦历史人文荟萃,挖掘传统文化底蕴,生动传神地展现乡土风情,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激发“六乡”活力,扬起乡村全面振兴的风帆。</h3><h3>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官池镇西阳村的故事。</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阳村</b></h1><h3> 西阳村位于官池镇政府南8.5公里处,辖7个村民小组,710户3100人,耕地面积8200余亩,主导产业为红萝卜、红辣椒。阳村位于渭河北岸,古时水草肥美多牛羊而得名“羊村”,后更名为“阳村”,相传慈禧太后曾在该村留宿。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因修建三门峡水库,阳村向北沙苑地区后靠,后分为三个行政村,西阳村即为其一,以方位得名。</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阳村古镇</b></h1><h3> 阳村为原渭阳乡政府驻地。阳者,山之南,水之北也,阳村因雄居渭水之北而得名。阳村曾是一座繁华的古镇,建有城堡,古城门上有对联曰“渭水泱泱润黄土,阳光闪闪映金沙”。这幅对联,不仅证明了阳村历史的久远,也反映出阳村的地理环境特征。</h3><h3> 阳村城堡座东面西,呈长方形状。其形似船也,故西东之建取顺流之意,其西南角多一高地,取艄公登高而望之意,四周构建了宽厚高大的土城墙,城墙高约30多米,周长约6000米,城墙上宽约2-3米,城墙上筑有垛墙,城堡设有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共七个城门,东门与西门上建有城楼,城门间建有炮台,供战时攻守之用。城墙外壁每隔百米筑有与城墙等高的帮墙,起稳固城墙的作用。城东南角与西北角设有角楼,特别是城东南角的角楼,气势宏伟,结构精美,堪与紫禁城的角楼相媲美。西城墙上开设的三个城门,中间的为正门,即西门。城门洞高大宽敞,城门用老槐木做成,上面用铁皮包裹,密密麻麻而整齐有序地钉着几千个铁钉,铁皮上楼有各种图案,除有秦琼、敬德两门神造像图案外,还有龙、狮、虎的造型。门内北侧有一小小圆洞,供看守城门的人居住。西正门北约300米处又设有一门,名曰西小门 (即西北门),城墙上西北角建有小魁星楼。城的正东门与正西门东西正对,两门大小相同,装饰、材质完全相同。正东门南约300米处,设有与正东门相同的大门,人称东南门,其上有一角楼,门前有一高大的石照壁,照壁两旁各有一座巨大的石狮,后面是高大阴森的祖师庙,出东城门后向东、向南、向东北各有一条大道。</h3> <h3> 城墙的东南角上建有一座亭子,属砖木结构,设计与建筑精美而气派,人称“将军楼”,是阳村人为纪念于1863年1月入陕接防同州,集中优势兵力平息回民暴乱的钦差大臣多隆阿将军而修建的。直到六十年代后期,人们仍能看到昔日将军楼的十筑台基。城的北门,只有在偏东方位安设有一门,人称北小门(即北门)。正东门与正西门之间相距约二华里,其间为阳村城的正街。街上店铺林立,生意兴隆,村里每月都有古会,加上之后又设每月的二、八为集,阳村古镇成为附近乡民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由于城墙坚固,街道完整,人口众多,地理位置居中,因而大荔县沙苑以南的区乡政权,历来皆设立于此。解放前的渭阳乡政府就设在正街的“多公祠”里,县办高级小学就设在老爷庙里。东起拜家,西至苏村的学子,都来阳村古镇求学。因此,古时的阳村是当时沙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解放前,民国政府实行保甲制,全村分为八个社区。分别是东社、西社、雷社、卢社、南社、北庭社、双井社、西李社,拥有一千一百多户人家,是当时大荔县的第二大村。当时素有“白菜心”之称,提起古时的阳村,无不令古往今来的阳村人引以为自豪。昔日的阳村古镇,如今已杳无踪影,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良田。一条横垣在旧时城北的东西走向的防洪大坝,见证了昔日阳村古镇的灿烂与辉煌。</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阳村古会</b></h1><h3> 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八是“阳村古会”,也叫麦罢会,即麦收完毕,亲友互走,谈论生产技术,交流丰收经验。这天,嫁出去的女儿和女婿孩子一起,带上油糕、鲜果、点心、烟酒之类的礼品回娘家看“麦罢”;周围村庄的亲友,也要带上礼品,来阳村上“麦罢会”。这天阳村人设席摆菜,招待女婿、女儿,以及亲朋好友。</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阳村扶贫产业园</b></h1><h3> 西阳村扶贫产业园总投资500余万元,占地510亩,2014年开始试点建设,已建成标准化温室育苗棚2座,设施大棚710余棚。园区按照“党支部+园区+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一是经济效益显著。设施大棚辣椒单产高,市场风险小,管理简单易操作,经济收益稳定,每年可栽植两料,据统计每亩大棚年经济效益均在10000—13000元,除基本生产性投资每亩4000元外,每亩大棚年净收入可达6000–9000元。较传统作物经济效益高出5–6倍。每棚建设资金为6000元,种植户可实现“一年回本、两年见利”。二是全程保姆式服务。产业园牵线完成土地流转,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采取“村干部自筹垫资+工队垫费+贫困户贴息贷款”方式,多方筹措解决建棚资金问题;采取“党支部+园区+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包赔模式,由包村干部、党员、致富能手与村里贫困户结对子,成立“一对一”帮扶工作队,手把手向贫困户传授蔬菜种植技术,并由村上成立的济民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园区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生产技术服务和销售,当辣椒出现销售低谷或者其他因素出现亏损时,亏损部分由合作社和帮扶干部承担,确保贫困户不担任何风险。三是产业帮扶全覆盖。全村贫困户58户,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11户贫困户外,其余47户贫困户已全部入驻园区,在党员干部的“一对一”帮扶指导下发展大棚产业,该47户贫困户现已建成标准化设施大棚161棚。同时,村上雇佣每户贫困户家中固定一人在园区务工,每人每小时务工费用10元,保证每户贫困户可增加年收入10000元。2019年,产业园将同海南孟氏集团合作,订单种植网纹甜瓜700亩,形成春种甜瓜、秋种辣椒的产业模式,进一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确保设施大棚每亩年纯收入10000元以上,让贫困户通过设施大棚产业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h3> <h3>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文化是乡村古老的独特记忆,乡村故事是乡村的特色名片,将众多历史传承和美丽风貌编织起来,古而不衰,精彩纷呈。在加快“美丽大荔 追赶超越”进程中,大荔县将坚持“5+”战略,实施“六乡”工程,着力绘就家富生产美、景秀生态美、风淳生活美的美丽乡村新画卷,让乡村满载乡愁,让村民富裕幸福!</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编辑:许帅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