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2018古典诗词界最有疑问的事</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被誉为天下第一诗</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崔颢的《黄鹤楼》是七言格律诗吗?</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文/昆仑lsm</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h3> 众所周知,格律诗产生于齐梁时期,形成、定型于唐代。唐人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是相对唐朝以前的古体诗而言,至今仍有人沿用。格律诗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那么唐代著名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是七言格律诗吗?请看原著:</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黄鹤楼 </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唐 · 崔颢</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现代诗词格律检测结果和人们普遍认为有如下问题:</b></h3><h3>一、平仄存在3个问题:</h3><h3>第6字 鹤 应平,第12字 黄 可平可仄,建议用仄</h3><h3>第18字 去 应平,第33字 汉 应平,第40字 鹦 可平可仄,建议用仄。</h3><h3>二、重字提示达10个之多:黄,鹤,黄,鹤,去,空,悠,历,萋,人。</h3><h3>三、严重问题,颔联(二联)不对仗。</h3><h3>那么,有如此多的问题,为什么一直被列为七言格律诗之首?现在,我们从两个层次来分析这一问题。</h3> <h3>首先,我们来看古体诗是怎样分类的。</h3><h3>现在人们把古体诗分为:古体诗、 乐府 、律诗 和绝句。</h3><h3><br></h3><h3>《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清人孙洙(蘅塘退士)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h3><h3>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h3><h3>唐初开始形成格律诗、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就是唐人称之为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唐人同唐以前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崔颢是一位十分精通格律诗的诗人。请看他的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另一首七律。</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行经华阴</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唐代:崔颢</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br></h3><h3>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位于华山北面。一作“华山”。岧峣(yáo):山势高峻的样子。太华:即华山。咸京:即咸阳,今陕西西安。《旧唐书·地理志》:“京师,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所以此诗把唐都长安称为咸京。三峰:指华山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一说莲花、玉女、松桧三峰。武帝祠:即巨灵祠。汉武帝登华山顶后所建。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仙人掌:峰名,为华山最峭的一峰。相传华山为巨灵神所开,华山东峰尚存其手迹。秦关:指秦代的潼关。一说是华阴县东灵宝县的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县。驿路:指交通要道。汉畤(zhì):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h3><h3>这首诗虽然不出名,在《唐诗三百首》七言律诗中排列第二,平仄格律中规中矩,中二联对仗工稳,是典型的唐代近体诗。</h3><h3><br></h3><h3>那么,《黄鹤楼》为什么写得如此不合格律要求呢?这个问题不怪崔颢本人,因为这首诗崔颢本人没有说是七言律诗。而是后人弄错了。</h3> <h3>正如前边所述,唐代诗人写诗并非都是格律诗。在写格律诗(近体诗)同时,也写古体诗和乐府诗。例如李白杜甫就写了很多古体诗和乐府诗。</h3><h3>那么,为什么一直《黄鹤楼》被誉为为七言格律诗第一名呢?笔者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h3><h3><br></h3><h3>首要的原因是《唐诗三百首》弄错了,一直错下来。《唐诗三百首》影响面最大。我们都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溜”。唐诗三百首指的就是这本书。这就有个“头羊效应”理论。一群羊走路,都跟着头羊走,头羊领什么路,后面的羊就走什么样的路。它们从来不怀疑是否正确。人从某种意义来说也存在这种倾向性。</h3><h3>另外一个是弄错的根源。那就是严羽。</h3> <h3>严羽是南宋著名诗评家。他的《沧浪诗话 》影响非常大。《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的一本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著作,约写成于南宋理宗绍定、淳祐年间。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等五册。《沧浪诗话》有如下一段:</h3><h3>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灏黄鹤楼为第一。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唐人命题言语亦自不同,杂古人之集而观之,不必见诗,望其题引而知其为唐人今人矣。</h3><h3>于是,崔颢的《黄鹤楼》就成为天下第一了。后人接着就跟严羽这位头羊走了。清朝的吴昌祺《删订唐诗解》中说《黄鹤楼》: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清朝大才子纪晓岚评价《黄鹤楼》说:偶尔得之,自成绝调。然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再一临摹,便成窠臼。”</h3><h3>现代学者考证,严羽对格律的定义用现在的观点来看是不准确的。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点:</h3><h3></h3><h3>1.八句不对仗诗可归为律诗</h3><h3>严羽说: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孟浩然诗:“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轴轳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标。”又“水国无边际”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h3><h3>2.折腰体也视为律绝</h3><h3>严羽说: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折腰就是指的失粘。笔者注)</h3><h3>3.提出诗有古律和今律之分</h3><h3>严羽说:律有古律,如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有今律(指唐人称之近体诗,笔者注),今律须有颔联,有颈联,有发端(即首联,笔者注),有落句(即尾联,笔者注)。</h3><h3>从上面严羽的论述看,他谈到的不对仗、折腰等律诗在今天都不算是严格的律诗。而且他还有一个古律今律的错误分类,即把一些带有古风特点的诗看成是他所说的古律。《黄鹤楼》这样带有古风的一首诗就被他定义为七言律诗了,从而谬种流传。<br></h3> <h3><br></h3><h3>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黄鹤楼》不是七言格律诗,而是一首古体诗。因为这首诗的上半首完全不符合格律要求,完全是按照古体诗写的;后半首才符合七言律诗的要求。严格地说,是一首半古体诗,半格律诗,尽管这首诗的艺术境界很高。</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欢迎朋友光临做客雅赏!</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