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成記

瓦硯齋

<h3>米酒,酒酿又名醪糟,古人叫“醴”。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醴泉铭,写的极好。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h3> <h3>米酒,是中国常见的传统地方风味小吃。主要原料是江米,所以也叫江米酒。酒酿在北方一般称它为“米酒”或“甜酒”。家乡人很喜欢吃。过年时许多人家都要做。到了深圳都是买的,总觉得没有家乡的味道,于是尝试自己做一下。方法简单易学,这里分享一下。</h3><h3>糯米二至五斤,安琪酒曲一至二袋,这个很多超市有买,老家用的是丸状天然酒曲。我用了二斤米一袋酒曲。</h3><h3>先用水将糯米泡开(半天就够了),漂洗干净。</h3><h3>在蒸锅里放上水,蒸屉上垫一层白布,烧水沸腾至有蒸汽。将沥干的糯米放在布上蒸熟。约 一小时。自己尝一下就知道了。没有这层布,糯米会将蒸屉的孔堵死,怎么也蒸不熟。这个百度上有失败的经验。</h3><h3><br></h3> <h3>将一袋安琪酒曲待用。</h3> <h3>将蒸好的糯米端离蒸锅,冷却至室温。间或用筷子翻翻以加快冷却。在冷却好的糯米上洒少许凉开水,用手将糯米弄散。用水要尽量少。将酒曲撒在糯米上,边撒边拌,尽量混均匀。不要性急,撒一层,混匀后再撒。留下一点点酒曲。</h3> <h3>将糯米转移到发酵的容器中。大一点的电饭锅就好。泡糯米也是用它。边放边用手掌轻轻压 实。放完后将最后一点酒曲撒在上面。用少许凉水将手上的糯米冲洗到容器内,再用手将糯米压 一压,抹一抹,使表面光滑。</h3><h3>最后用保鲜膜覆盖在糯米上,尽量不留空隙。盖上盖子。放置在保温的地方,比如衣服筐里。</h3><h3>最好还是用衣服被子什么的保温,冬天室内温度不稳定。</h3> <h3>大约过三天就好了。中间随时检查,看有无发热。发热就是好现象。第三天就可以尝尝。完成发酵的糯米是酥的,有汁液,气味芳香,味道甜美,酒味不冲鼻,尝不到生米粒。这时就可以 揭去保鲜膜,米酒就成了。做得好的,糯米不散,可以分割成块。我为了卖相好看,就放了一把枸杞点缀一下。</h3><h3>米酒如果发酵过度,糯米就空了,全是水,酒味过于浓烈。</h3><h3>如果发酵不足,糯米有生米粒,硌牙。甜味不足,酒味也不足。</h3><h3>拌酒曲的时候,如果水洒多了,最后糯米是空的,也不成块。一煮就散。</h3><h3>说起来,这种酒曲发酵技术还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大发明。酒曲中有灰霉菌和酵母菌两种微生 物。灰霉将淀粉转化成糖,即糖化过程;酵母将糖转化成乙醇,即酒化过程。只有这两个过程都 进行到适当程度,才有美味的米酒。</h3><h3>欧洲直到上世纪才知道这种方法。在此前,欧洲人借助麦芽将淀粉糖化并结合发酵做成啤酒。中国古代的发酵技术没的说。</h3><h3>古人居然能利用两 种微生物的分工合作,真是厉害。其它如酱油,醋,食用色素红曲霉素,霉豆腐,泡菜,豆豉,臭豆腐等等,都是了不起的发明,大部分是中国特有的。</h3><h3>做米酒时要注意:</h3><h3>1)拌酒曲一定要在糯米凉透以后。否则,热糯米就把灰霉菌杀死了。结果要么是酸的臭的, 要么就没动静。</h3><h3>2)一定要密闭好。否则又酸又涩。</h3><h3>3)温度低也不成。三十摄氏度左右最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