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大救星_毛泽东

华源云

<h3>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h3><h3>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h3><h3>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h3> <h3>毛泽东纪念馆惊现大胆留言曝出:</h3><h3>总有一天! </h3><h3><br></h3><h3>总有一天,这个民族的良心将会发现:我们曾经拥有过那么扬眉吐气的日子.一个旷古未有的伟大的民族英雄,以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洗雪了1840年以来的所有耻辱和悲伤。从董存瑞到黄继光,他们证明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h3><h3><br></h3><h3>总有一天,这个国家的的历史将会记载:我们曾经谱写过气壮山河的诗篇。一个农民的儿子,在一块农业国的土地上,用社会主义创造了属于全体人民的工业、农业体系。从钱学森到王进喜,他们证明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第一次把谋生的劳动变成了光荣与神圣的使命。</h3><h3><br></h3><h3>总有一天,中国的历史学家将会承认:这个从来不缺少帝王将相的古国,曾经拥有一位真正的人民领袖。这个被无数敌人咒骂的人却没有一个私敌,除了毛泽东思想,也没有遗产,但他有一个牺牲者的名单。从杨开慧到 毛岸英,他们证明了:为什么罗瑞卿大将走出秦城的第一件事,是来到天安门向主席像敬礼,为什么叶帅在晚年每当人们提起他的名字,就会嚎啕大哭。</h3><h3><br></h3><h3>总有一天,亚非拉的朋友将会感激,带给了他们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勇气。一个天生蔑视所有强权并敢于把一切“体系”和“规则”撕碎的叛逆者,注定是弱小民族和国家的好朋友。从越南到古巴,从格瓦拉到曼德拉,他们证明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彻底的民主宣言。</h3><h3><br></h3><h3>总有一天,几千年靠天吃饭的农民将会记起:他们曾经组织起来过,把拜神的诚恐变成了改天换地的自豪。八万座水库,上亿亩大寨田,就连土得掉渣的社办企业,日后也成为改革中的异军突起。一个小农经济的王国,也曾经有过农业合作社的欢歌。</h3><h3><br></h3><h3>总有一天,这个国家的人民将会想起:他们曾经跟随自己的领袖,进行过一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探索,进行过一次追求平等和世界大同的理想主义战斗。从纺织女工郝建秀到拿工分的农民宰相陈永贵,他们证明了: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地位就是高。</h3><h3><br></h3><h3>总有一天,西点军校的课本终将承认:不怕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就怕毛泽东化,这支把支部建在连上,把官兵平等和军爱民、民拥军视为生命的军队,从上甘岭到珍宝岛,书写的都是以弱胜强的传奇和不朽的军魂。</h3><h3><br></h3><h3>总有一天,嫦娥故乡的飞船将在月球登陆: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挺起了中国的脊梁,于是,新中国拥有无数的“第一次”,消灭了无数的“不可能”,也无数次的令西方世界”刮目相看”。</h3><h3><br></h3><h3>总有一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后代会感概向往长辈们曾经经历过的哪个时代,会把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人生的价值目标取向,会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教诲一代代的传承下去。</h3><h3><br></h3><h3>总有一天,共和国的史册会这样铭记:他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也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最卓越最勇敢的领袖之一,他让他的祖国拥有了主权与尊严,他让他的人民拥有了主人公的荣光,而他的名字总是与“人民”联系在一起的。</h3><h3><br></h3><h3>总有一天,这个党的后代们会不容置疑的感悟到: 凝聚着先辈们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引领人类构建大众政治文明的灯塔,而只有当中国在这一思想牵引下博发出民族强大凝聚与向心力时,才是我中华巨龙的真正腾飞之时。而这一思想的精髓就是“永远站在大多数人民一边!”</h3><h3><br></h3><h3>我们相信会的,总有那么一天,我们将代代传颂这个人的名字: 人民领袖毛泽东 !他永远是我们心中不落的红太阳!</h3> <h3>习主席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h3><h3><br></h3><h3>如今,建国69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h3><h3><br></h3><h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耳边犹回响着1949年10月1日那个响彻世界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h3> <h3>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这种着眼大局,</h3><h3>把目光放长远的思想正被中国用在贸易战上。</h3><h3> </h3><h3>毛主席的《论持久战》,</h3><h3>被美国媒体如此关注。</h3><h3><br></h3><h3>这,</h3><h3>不能不说明这样一个事实。</h3><h3><br></h3><h3>毛主席的影响,</h3><h3>并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减小。</h3><h3><br></h3><h3>相反,</h3><h3>不论是中国,</h3><h3>还是美国,</h3><h3>都在关注毛主席给当今世界造成的巨大影响!</h3><h3> </h3><h3>比如,</h3><h3>在中美发生冲突时,</h3><h3>有太多太多的中国人,</h3><h3>都会想起毛主席的断言:</h3><h3>美帝国主义,</h3><h3>就是纸老虎!</h3><h3><br></h3><h3>这句话,</h3><h3>可以给中国人无穷的信心和勇气!</h3> <h3>即使时隔几十年,我们再来回顾毛泽东同志的这些话语,今天依然适用,这就是伟人的智慧与远见。</h3><h3><br></h3><h3>还记得否?</h3><h3>有一种态度叫做“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h3><h3><br></h3><h3>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团三营八连“南京路上好八连”的荣誉称号。当天,毛泽东正好在上海会见印度尼西亚军事友好代表团成员,给他们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经验。他说:主要一条经验是,要同群众结合起来。当年8月1日,他便写下了《八连颂》这一首杂言诗。</h3><h3><br></h3><h3>其实早在1928年,结合旧军阀出现的各种扰民现象,他就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之后全面概括成了我们熟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此,中国军队的风气焕然一新。这也是毛泽东不断思考和始终关注的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在他看来,中国革命之胜利,根本还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原则的胜利。</h3> <h3>这就是一种“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公仆情怀。</h3><h3>还记得否?有一种奋进叫做“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h3><h3><br></h3><h3>1962年的冬天,中国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中苏关系又开始紧张。同年底,郭沫若填《满江红》一词,借以表达中国人民面对反华势力,团结一致、坚持斗争的必胜信念,毛泽东读后当即作此和词。</h3> <h3>杨开慧,号霞,字云锦。</h3><h3>1901年11月6日出身书香门第。</h3><h3><br></h3><h3>1920年冬与毛泽东结婚。</h3><h3>1930年,红军两次攻打长沙。</h3><h3>湖南军阀何健把对朱、毛红军的仇恨都发泄到杨开慧身上。</h3><h3>他出了1000银元的赏格捉拿杨开慧。</h3><h3>杨开慧在群众的掩护下,几次都逢凶化吉,躲过了敌人的追捕,但在同年10月24日凌晨,杨开慧潜回板仓看望母亲和孩子时,被军阀密探发现后而被逮捕。</h3><h3>在监狱中,杨开慧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敌人要她宣告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只说了一句话:“我,死不足惜,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于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年仅29岁。</h3> <h3>还记得否?</h3><h3>有一种清醒叫做“丢掉幻想,准备斗争”。</h3><h3><br></h3><h3>有一种思念,历经历史云烟,愈加醇厚;</h3><h3>有一种记忆,穿越时代风雨,历久弥新。</h3><h3><br></h3><h3>这是毛泽东同志执笔为新华社撰写的五大评论之一,评论的是1949年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的白皮书《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着重1944-1949年时期》。而这一句话也一直是我们和平崛起路上的一针清醒剂。</h3> <h3>毛新宇一家。</h3><h3>(夫人刘滨、毛泽东唯一孙子毛新宇、儿子毛东东、女儿毛甜懿)</h3> <h3>润之:</h3><h3>“几天睡不着觉,无论如何,我简直要疯了。许多天没来信,天天等。眼泪……我不要这样悲痛,孩子也跟着我难过,母亲也跟着难过。简直太伤心了,太寂寞了,太难过了。我想逃避,但我有了几个孩子,怎能……五十天上午收到贵重的信。即使你死了,我的眼泪也要缠住你的尸体。</h3><h3><br></h3><h3>你是幸运的,能得到我的爱,我真是非常爱你的哟!不至于丢弃我吧?你不来信一定有你的道理。普通人也会有这种情感,父爱是一个谜,你难道不思想你的孩子吗?是悲事,也是好事,因为我可以做一个独立的人了。</h3><h3><br></h3><h3>我要吻你一百遍,你的眼睛,你的嘴,你的脸颊,你的额,你的头,你是我的人,你是属于我的!</h3><h3><br></h3><h3>昨天我跟哥哥谈起你,显出很平常的样子,可是眼泪不知怎样就落下来了。我要能忘记你就好了,可是你的美丽的影子、你的美丽的影子,隐隐约约看见你站在那里,凄清地看着我。谁把我的信带给你,把你的信带给我,谁就是我的恩人。</h3><h3><br></h3><h3>天哪,我总不放心你!只要你好好地,属我不属我都在其次,天保佑你罢。今天是你的生日,我格外不能忘记你。晚上睡在被子里,又伤感了一回。听说你病了,而且是积劳的缘故……没有我在旁边,你不会注意的,一定要累死才休!</h3><h3><br></h3><h3>你的身体实在不能做事,太肯操心。天保佑我罢,我要努一把力,只要每月能够赚到六十元,我就可以叫回你,我不要你做事了,那样随你的能力、你的聪明,或许还会给你一个不朽的成功呢!</h3><h3><br></h3><h3>又是一晚没有入睡。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你那里去。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你,一头是小孩,谁都拿不开。我要哭了,我真的要哭了!我怎么都不能不爱你,我怎么都不能……人的感情真是奇怪……我真爱你呀!天哪,给我一个完美的答案吧!</h3><h3><br></h3><h3>云锦</h3><h3>1929年12月26日</h3> <h3>这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壮丽史诗。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施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h3><h3><br></h3><h3>这又是一段不为人知的动人细节。1935年9月29日,陕甘支队从榜罗出发,于当天到达通渭县城,这是红军爬雪山穿草地三个月以来占领的第一座县城。</h3><h3><br></h3><h3>毛泽东向杨得志、肖华询问部队的情况后,又不顾鞍马劳顿,赶到不远的文庙街小学。在那里,他首次充满激情地公开朗诵了他自越岷山后酝酿于心的诗篇,要知道当时长征还没有结束,但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h3><h3><br></h3><h3>这是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彰显的是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忠诚信仰和必胜信念。</h3> <h3>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轰击下,中国危机四起、人民苦难深重,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但都相继失败。</h3><h3><br></h3><h3>那时的中国,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丧权辱国,水深火热。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挺身而出,带领人民浴血奋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开启了一段历史新纪元。</h3><h3>还记得否?有一种信心叫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h3><h3><br></h3><h3>大革命失败后,红军在不断围剿中,屡屡失利。秋收起义部队会攻长沙失败,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失败,广州起义部队坚守羊城失败……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革命的火种仿佛狂风中的烛光,随时都可能被扑灭,使得党内和红军内部始终笼罩着一种悲观的情绪。</h3><h3><br></h3><h3>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h3><h3><br></h3><h3>毛泽东同志,在古田会议后,利用难得的短暂战斗间隙,在古田赖坊一家店铺的阁楼上,秉烛夜书,写下了那封六七千字的长信,以磅礴的激情和火热的话语重新点燃了革命的信心。</h3><h3><br></h3><h3>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古田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的决议案。</h3><h3><br></h3><h3>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h3><h3><br></h3><h3>光芒万丈,穿越时空,这就是信仰的力量!</h3><h3>还记得否?有一种豪迈叫做“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h3><h3><br></h3><h3>历史硝烟虽已远去,但每当我们回望长征时,总能被无数的故事敲击心灵,荡涤灵魂。而书写这段传奇的人,正是毛泽东。</h3> <h3>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因为时间不等人。就这样,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在不长的时间里,使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h3><h3><br></h3><h3>他曾经说过:“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那铿锵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只争朝夕的奋进,透射着时代伟人的担当尽责!</h3> <h3>为人民谋幸福,</h3><h3>为民族谋复兴,</h3><h3>是他一生的追求。</h3><h3><br></h3><h3>今天,</h3><h3>我们再次缅怀毛泽东。</h3><h3><br></h3><h3>他的名字,</h3><h3>他的思想 ,</h3><h3>他的风范,</h3><h3>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行!</h3> <h3>1973年5月,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去世了,在美国的杨振宁急忙回国奔丧。此前的1971年、1972年,杨振宁曾回国探望了生病中的父亲,当时杨武之和儿子谈了许多话,归根起来是再三要杨振宁把眼光放远,看清历史演变的潮流。父亲去世后,杨振宁多次说,对于我的放弃故国,父亲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h3><h3></h3><h3>1973年7月12日,杨振宁再次按原定计划访华。当时接待人员照例问杨振宁:杨教授,这次回来,想见哪些人,想访问哪些单位?杨振宁思索一番,突发奇想,他说:我想见毛主席。接待人员说:从外国来的人都要想看见毛主席。</h3><h3>后来,他见对方没有继续答话,有些为自己的唐突不好意思,觉得这是不可能的。没想到,几天后,7月17日下午,杨振宁接到通知,说有人要见他,随即,他被人带进了中 南海毛主席的书房。原来,是一代伟人毛主席要接见他。</h3><h3><br></h3><h3>周总理、周培源陪着杨振宁一同走进毛主席的书房,毛主席从沙发上站起来,向客人表示欢迎。“主席,这就是杨振宁博士。”周总理介绍着。杨振宁急忙抢上一步,握住了毛主席的手,向主席问好。主席说:“你是物理学家,你对物理学有贡献。”</h3><h3></h3><h3>坐下后,毛主席问杨振宁在进行什么物理学研究,振宁说,正在进行基本粒子结构的研究。主席很有兴趣地问起质子是否可分割,振宁说科学界正在热烈讨论此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h3><h3><br></h3><h3>主席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如果物质分到一个阶段,变成不可分了,那么一万年以后,科学家干什么呢?”主席认为,庄子的话“一尺之棰(短棍),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的就是物质无限可分的意思。他谈到自己的《矛盾论》,说矛盾的普遍性并不单独存在,而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人类”是看不见的,看到姓杨的、姓周的,看到大人、小孩,但是看不见“人”。“我经常吹这些,大概你们不爱听。”</h3><h3></h3><h3>谈话进行了一个半小时。杨振宁知道该告辞了,他站了起来,毛主席对杨振宁说,你拉我一把吧。杨振宁忙上前搀主席起来。虽然毛主席走路不是很方便,但仍坚持把杨振宁送到书房门口。</h3><h3>走到门口时,主席和杨振宁握手告别,主席说:感谢你这位自然科学家,你对世界是有贡献的。我也很希望能够给世界有一些贡献,不过没能做到这一点。杨振宁感动地说,我也要祝主席您万寿无疆。主席听后,笑着说:你不要讲,这句话不对,不科学。</h3><h3></h3><h3>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毛主席接见杨振宁的消息,并配发了照片。</h3> <h3>1955年10月8日,在周总理的亲自干预下,漂泊海外多年的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亲眼目睹祖国的变化,钱学森兴奋不已,他曾在一篇访谈文章里兴奋地说:“我要把我的全部力量,献给社会主义建设。”正如他所承诺的那样,回国之后他就马不停蹄为新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h3><h3></h3><h3>实际上,在钱学森的主持下,我国从发射第一枚导弹到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这对于在科技领域白手起家的中国来说,这个时间比当时的科技强国美国和苏联,都要短大约三分之一。那么,钱学森是如何在这么短时间里,带领中国的科技人员取得如此成就的呢?</h3><h3>由于当时新中国在航空领域一片空白,所以为了了解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情况,钱学森回国后的第一站就来到了,我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也就是位于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俗称“哈军工”。</h3><h3></h3><h3>钱学森走下车就发现了早早等在学校门口的陈赓大将。陈赓大将当时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副总参谋长,还是“哈军工”的院长,为了迎接钱学森的到来,平时都在北京办公的陈赓专门搭乘凌晨的飞机赶到哈尔滨。两人见面后马上就中国航空事业的未来进行了长谈。</h3><h3><br></h3><h3>陈赓见到钱学森就单刀直入的提问:中国搞导弹究竟行不行?据钱学森回忆那时的他刚刚从美国回来,曾经在美国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甚至是折磨,正让他憋着一肚子气,于是他斩钉截铁回答:“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听完这句话的陈赓非常高兴,因为造导弹在陈赓心里已经想了很久了。</h3><h3></h3><h3>现收藏于哈军工纪念馆1955-1956年展板之间,由著名军旅作家李明峰所创作的油画《经典问答》,就再现了1955年钱学森回国之后考察哈军工时,与陈赓进行那段对话的情景。</h3><h3><br></h3><h3>两人之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对话,但在这个历史性的会面上,陈赓大将相当于把为国家研制导弹的大旗交到了钱学森手里。新中国的导弹研究也由此开始。</h3><h3><br></h3><h3>当我国要自主研发导弹的消息传开之后,大家都兴奋异常,但还是有些同志谨慎地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因为当时我国的空军力量十分薄弱,此前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已经确定,优先发展飞机制造。可是,如果要同时研发飞机和导弹,那经费显然不足。也就是说,飞机和导弹,只能优先发展一个。面对不同的声音,高瞻远瞩的钱学森态度鲜明地表示,一定要优先发展导弹。</h3><h3><br></h3><h3>因为通过二战时期,德国对英国发动的导弹轰炸中,钱学森深切地了解到,与飞机相比,导弹拥有无法替代的速度和性能,它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国防武器。钱学森的观点,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h3><h3><br></h3><h3>1956年,在钱学森的努力下,导弹研究成为“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这个规划一共有57项研究任务,而导弹则是其中的六项紧急重点任务之一。那时候,毛主席非常重视导弹研究的项目,即便是日理万机,毛主席每个礼拜都要见一次钱学森,每次见面都要讨论好几个小时。</h3> <h3>《诉衷情》</h3><h3>当年忠贞为国愁,</h3><h3>何曾怕断头?</h3><h3>如今天下红遍,</h3><h3>江山靠谁守?</h3><h3>业未就,</h3><h3>身躯倦,</h3><h3>鬓已秋;</h3><h3>你我之辈,</h3><h3>忍将夙愿,</h3><h3>付与东流?</h3><h3><br></h3><h3>这首诗是毛主席去世前一年,</h3><h3>82岁时写给周总理的。</h3><h3><br></h3><h3>当时,</h3><h3>毛主席身体不好,</h3><h3>疾病缠身,</h3><h3>周总理也身患癌症,</h3><h3>亦在重病中。</h3><h3><br></h3><h3>毛主席已经预感到,</h3><h3>革命将发生曲折,</h3><h3>他和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夙愿将要“付与东流”。</h3><h3><br></h3><h3>他问自己,</h3><h3>也问周总理,</h3><h3>社会主义的红色江山究竟“靠谁守”?这首词,</h3><h3>字数虽然不多,</h3><h3>但情感真挚,</h3><h3>读来沧桑心碎,</h3><h3>令人潸然泪下。</h3> <h3>&lt;汪东兴&gt;</h3><h3>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灭吴国,报了“卧薪藏胆”之仇,这本是论功行赏的时刻,越国谋士范蠡却选择急流勇退,带着西施泛一叶扁舟游玩去了,再也没有回到越国,他也成功避免了一场政治风波。</h3><h3>什么时候选择急流勇退,这是个很好的问题。1979年,63岁的汪东兴主动提出辞职,按照他在政治局会议的说法,“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h3><h3>说起汪东兴,就必须提到毛主席。汪东兴1916年出生于江西省戈阳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土地革命时期,他在方志敏同志的率领下参加了农民暴动,加入了革命行列,1931年,汪东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7年开始,汪东兴被调到毛主席身边担任警卫员。在毛主席身边,他见证了许多伟大历史进程。毛主席曾评价他是“汉朝的周勃将军”,可见毛主席对他的重视。</h3><h3>建国之后,汪东兴曾担任罗瑞卿的副手,后来又回到毛主席身边工作。1973年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汪东兴晋升中央政治局委员。毛主席逝世后,汪东兴找到叶剑英元帅,压低声音对叶帅说:“我认为不能再等了,到了下决定的时候了!”这番谈话后,汪东兴带人逮捕了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结束了四人帮时代。</h3><h3>1977年8月的中共十一大,汪东兴当选副主席,达到了事业的巅峰。不过在第二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内一些同志对汪东兴坚持“两个凡是”表达了不同意见,汪东兴在会上说:“我的思想和观念和你们不能统一,我还是主动辞职比较好,这也是为了党的事业和党的团结。”</h3><h3>1979年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汪东兴递交了辞职申请,与会人员一片沉寂,汪东兴缓缓地说:“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h3><h3>1980年2月,汪东兴的辞职信获得批准,从此淡出了政坛。</h3> <h3>张玉凤</h3><h3>1944年生,黑龙江牡丹江人。1960年代曾任职于牡丹江铁路局的餐车服务员,广播员,此后被调任铁道部专运处,出任毛泽东专列的服务员,后来曾为毛泽东出巡全国时私人专列车厢上的服务员,1970年7月以后长期担任其机要秘书兼生活秘书。</h3><h3><br></h3><h3>张玉凤育有两女,无子,大女儿在北京读完大学之后去了美国,获博士学位;小女儿学医,是北京一家医院的妇产科大夫。</h3> <h3>孟锦云</h3><h3>孟锦云是湖北人,1948年出生,12岁就考入了空政文工团,成为了舞蹈演员。1963年4月,还不满15岁孟锦云被选上到中南海“出任务”陪中央首长跳舞,在此结识了毛泽东,成为毛泽东的“专职”舞伴,从此与毛泽东结下了特别的情谊。</h3> <h3>江青写给毛泽东的第一封信!</h3><h3><br></h3><h3>敬爱的领袖毛主席:我今天专心聆听了你的有着伟大历史意义的报告,你指明了光明的方向,使我鼓舞。我是一个木工的女儿,从小受生活的折磨,在三顿吃不饱的苦难中又开遭父亲酩酊大醉殴打成性的逆运;母亲受压,家破人亡,流落他乡;我被迫学京戏,登台谋生;后到上海加入左翼文联,于1933年入党,先后当电影和舞台明星。这是党给我的培养,是你的光辉思想哺育了我,才有今日。我向往延安,追求真理,现在是党校十二班的学员。我因理论水平极低,革命斗争经验极少,有许多政治思想上的问题缺乏先进者的指教。 我请求,敬爱的毛主席,请你在百忙中接见我一次,这是我这个苦孩子一生的唯一希望!我思想上有许多问题,如能得到你的当面教诲,我当获益不浅!今天听你报告之后,有关目前形势的分析。在某一点上,我还不甚明白。敬爱的毛主席,我想你会欢迎我,你是一位善于联系群众的伟大人物,我这个纯真的女孩子只不过向你提出区区小小的要求。啊,我写至此,全身热血奔腾!我将亲耳听到你的教导,的确,我已经见过你三次了,这幸福的第四次即将到来……</h3><h3><br></h3><h3>中央党校十二班学员江青一九三七年冬</h3> <h3>无限怀念伟大领袖毛主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