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会 读 书

建林

<h3>文 字 :建 林 【 原 创 】</h3><h3>图 片 :引 自 网 络</h3><h3>音 乐 :怒 放 的 生 命</h3> <h3> “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已,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已。” </h3><h3> —— 马 克 思</h3><h3><br></h3><h3> “书藉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h3><h3> “ 书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h3><h3> —— 高 尔 基</h3><h3> </h3><h3> </h3> <h3>  近日在一次与年青人闲谈中,让我隐隐约约感觉到他们似乎在读书这件事情上存在肓区,或者说面对茫茫书海有些茫然不知所措。<br></h3><h3> 直觉告诉我,这也许并非个例,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年青人来说应该据有一定的代表性。</h3><h3> </h3><h3> </h3><h3><br></h3><h3><br></h3> <h3>  因此, 一种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虽然笔者不才,但愿首当其冲,抛砖引玉,将自己多年来读书的点滴体会分享给大家,或供以研究,或用以借鉴。不求功德无量,但求无愧我心。如对个别同学有所帮助,实属求之不得,荣幸至极。</h3> <h3>  著名思想家歌德曾有一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也曾讲过:“生活里没有了书藉,就好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藉,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由此可见读书对于人生是多么的重要。</h3><h3> </h3> <h3>  提起读书,是令我们这一代人比较伤感的事情。在我们的人生中最需要读书的时期,却遭遇了“焚书坑儒”的年代,人们无书可读,无处读书,无人敢读,使读书成为了一种奢望。知识分子则重新回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那个在历史上被称其为“臭老九”的时代。</h3><h3> </h3><h3> </h3><h3> </h3><h3> </h3><h3><br></h3> <h3>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图书市场更是一片繁荣景象,图书种类之多,版本之全,叫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使读书不再是一种奢望。</h3><h3> 然而与繁荣的图书市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读书的人却在日益减少,人们对于读书的那种强烈欲望已经荡然无存,就好像读书已不在是人们生活的迫切需要。</h3> <h3>  据来自“世界读书日”的报导,目前全世界人均年读书量的排名依次为:以色列最高,人均读书为64本,其次是美国人均50本,在往后依次为德国人均47本,曰本人均40本,法国人均14本,韩国人均11本,而中国人均只有4本(如果扣除教课书人均则不到一本)。</h3> <h3>  在此我不想对人们为何不愿读书做评论,而只是想对那些渴望知识,喜欢读书、要求上进的年青人说,“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 ”。“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爱好读书是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良好习惯。但是读书是要讲究科学方法的,不然将事与愿违,事倍功半,甚至误入歧途,影响一生。</h3> <h3>  我对读书的体会浅谈如下:</h3><h3> 首先,读好书的前题是必须选好书,那么如何才能在茫茫书海中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图书,这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我把这一过程比喻成“点歺”,不仅要考虑你喜欢的口味,更应该清楚你身体所需要补充那些方面的营养,以便“对症下药”。</h3> <h3>  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选书无非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属于基础常识类知识;其二属于专业性知识。</h3><h3> 前者属于百科全书的范畴,要求知识面要有广度或宽度,而非深度。因为一个人的精力必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万事精通。记得数年前,在一次“青歌赛”上,曾有一名国内女选手竞把中国的国旗说成是日本的,这种基本常识的严重缺失不能不让人即痛心又无奈。</h3> <h3>  对于专业知识而言,要求必须要有深度。甚至于不仅仅要掌握当下,而且要做到前知历史之渊源,后展未来发现之前景。一个人只有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充实提高,才能不被历史所淘汰。</h3> <h3>  第二,要选择好的厨师。因为一道菜质量的好与坏,在同等材料的前题下,最终取决于厨师水平的高低。</h3><h3> 读书也是如此,就犹如你是选择站在巨人的臂膀上还是选择凡人,因为他不仅仅决定着起点的高度,还决定着你的视野。它就如同你是选择与名人(或伟人)谈话还是凡人,二者区别甚大,所谓的“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这个道理。</h3><h3> 记得在前苏联一部电影中有过这样的镜头,列宁在选择用书做忱头时说过:有些书只配垫在脚下(而非头下)由此可见,一本书质量的好坏对人的影响有多大。</h3> <h3>  第三,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你所拥有的时间来决定“点歺”数量的多少。就是说你必须计划好在一个合理的时间内,把所有的“点歺”全部消化悼。也可以说:能力十时间=(决定书的)深度十厚度,能力与时间必须兼顾考虑。</h3><h3> 它不仅要求读者要量力而行,而且还要有一个系统的长远的规划。因为学无止境,而并非权日之计。</h3> <h3>  第四,不仅要学会如何“点歺” 而且要学会如何“用歺 ”。所有美味佳肴不仅要一口一口慢慢的吃,而且要细细的品,甚至有些菜还需配上特别的调料或借助专用工具才能把它吃下去。(指需要查阅其它辅助资料、工具书等)</h3><h3> 这是一个漫长的咀嚼与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考验读书人的耐心和锻炼综合能力的过程。“读书容易而思考难做”。因此必须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对于重点部分进行反复研究,甚至反复实践才能融会惯通吸取精华。</h3> <h3> 第五,做好读书笔记。这是整个读书过程的最为重要的一步,也是关键所在。因此建议读者准备好两个本子外加一个小册子,一本用来记录“软件”,一本用来记录“硬件”,小册子随身携带,犹如各种时尚小菜。</h3><h3> “软件”用来纪录书中的灵魂及个人感受。要通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书中本质的东西通过你个人的理解后变成你自己的东西记录下来。这一过程就是锻炼你的思维、判断、概括、写作等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阶段。(列宁的《哲学笔记》就是最好的典范…… )</h3> <h3>  所谓“硬件”是指书中语句词汇中的精华。必须抄录在册,并熟练掌握。这部分即相当于储存在你知识库里的各种材料或工具,因今后要大量使用,所以多多益善。</h3> <h3>  小册子是用来记录那些最基本的、常识性的、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东西。内容包罗万象,可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甚至随时看到的、听到的只要对你有用都可以随时记录在册。它最大特点是机动灵活,方便记忆,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h3> <h3>  需要强调的是,读书又如同乘坐火车,沿途在好的风景也是一闪而过,它只能证明你曾经来过。“旧书不厌百回读“,而只有记在本子上的东西才会慢慢的被吸收融化而最终属于你自己所有,因为它经过了反反复复的思维(或实线)过程。</h3><h3> 读书笔记,它不仅属于你的知识宝库,而且要终身受用,因此必须珍惜它,永久保存好它。</h3><h3> </h3> <h3>  聪明在于学习,知识在于积累,书藉是知识的总结,是智慧的精华。<br></h3><h3> 如果你能够长期坚持做到上述这些,那么数年之后,你已经不在是从前的你了,因为你已经脱胎换骨,华丽转身,甚至文韬武略、光辉四射了。</h3><h3> 笔者在此衷心祝愿喜欢读书的青年朋友们,通过读书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并取得事业上的园满成功!</h3> <h3>  读新书似逢其景,阅旧课似遇过人。</h3><h3> 目前正值辞旧迎新之际,借此机会衷心祝福各位朋友:</h3><h3> 读书快乐,心想事成!</h3><h3> 开年大吉,万事如意!!!</h3><h3><br></h3><h3> ( 全 文 完 )</h3><h3> </h3><h3> </h3><h3> </h3><h3><br></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