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笼

糊涂虫

<h1>今天是冬至过后的第四天,浓雾锁住紫云山城,天气是越来越冷了。走进校园,看到不少学生手揣在暖宝宝里,我突然想起了少年读书时用的火笼。如果是三十年前,校园一定飞舞着无数的火笼,一群花野猫会边舞边跑,校园一片沸腾。今天已经不可能再看到那样的场景了,火笼也成了历史的产物,永远的消失在人们的视线。我胡乱猜想,会不会某一天,某个有心人会把它放到博物馆里,唤起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br />&nbsp;&nbsp;&nbsp;&nbsp;我上小学时,班上几乎人手一个火笼,每个火笼都不会相同,有大有小,形态各异,有的是旧脸盆做的,在瓷盆对称两边各打一个眼,穿上一根铁丝,在铁丝中间套进一根竹筒做手柄,一个火笼就成了。脸盆做的火笼太大,太占地方了,放在小课桌底下,几乎就没有放脚的地方了。还有盆不仅大,也很重,拎起来不方便。所以小心眼里总是惦记着如何找到一个小汤钵,做一个精巧的火笼。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家长们是不会用新盆或钵给孩子们做火笼的,只有孩子们在放学的时候自己四处搜寻,要找个做火笼的材料着实不易。<br />&nbsp;&nbsp;&nbsp;&nbsp;当然校园里也有很精美的火笼,那一定是出自巧手艺的家庭,用竹条编成笼子,手提也是竹条编成的麻花辫,笼子中间放个陶钵。这样的火笼,在我们眼里简直是奢侈品,每次遇到都会情不自禁多看上几眼。心里总想:这个人的爸爸或爷爷手艺真好!他简直是太幸福了!有时候也想:父亲怎么不给我做这样一个漂亮的火笼呢?虽然年纪很小,但生活的艰辛已经让我明白,父亲那么忙,不能给他添乱!所以一直没有给父亲提过这个小小的的愿望,将近四十年,我还是第一次将这个愿望讲出来。<br />&nbsp;&nbsp;&nbsp;&nbsp;有了火笼之后,最焦心的就是炭了。单凭柴火的火子是经不起烧多久的,最多下第一节课,就只剩下一盆冷灰,剩下的两节课就要受冻了。那时候的乡村小学教室只有窗框,没有玻璃。我一直没有搞清楚,为什么不装玻璃。直到读四年级那年,老师说太冷了,学校又没有钱装玻璃,建议同学们凑钱买塑料布蒙窗户。我才明白:玻璃太贵了,学校装不起!那个时候的绝大多数孩子是没有见过羽绒服和毛线衣的。冬天来了,把两三件单衣重起穿,旧的在里面,稍微新点的穿在外面,大家都穿得很单薄。空荡荡的教室,一阵风过,孩子冷得"吱呀!吱呀!"咬紧牙关打哆嗦,小手冻得发紫。我想,这也是火笼盛行的根本原因吧!<br />孩子们经常为炭火的事情搞得寝食难安,稍大点的孩子会到山上自己烧小窑炭。看着他们烧的钢炭火,我心里十分羡慕。但我不会烧炭,父亲也不会让我去烧,因为放学后我还得赶牛回家,顺便打点柴。读到五年级那年,我终于找到一个机会和我的表哥们上山烧炭。我们五个人用了整整一天的工夫,挖窑,砍青杠柴木桩,点火,封窑。但后来表哥说,那窑炭失败了。在炭火的问题上,我最感谢我的奶奶,她随时在火坑边备一盆水,把火塘里最大的火子放到水里冷却,然后找个塑料袋装好,放在我的书包里。虽然这样处理的炭燃得不是很好,但也解除了我受冻的痛苦。每到冬天来临,我都会想起奶奶,想起她为我制炭的情景。那温暖的火笼,是奶奶给我满满的爱。<br />在寒冷的冬天,一个小小的、甚至显得十分丑陋的火笼,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为了让炭火燃得更旺,孩子们会把提着火笼的手臂扬起来,舞成一个圆圈,虎虎生风,红艳艳的炭火像马戏团里烧起的火圈。学校的泥巴操场上,到处是舞动的火笼,十分壮观。甩动火笼是需要一定的空间和技术的,如果甩得不好,要不两个火笼撞在一起,要不撞到墙上、地上,火星四溅,吓得周边的人四处逃散,当然免不了相互责怪,或者满操场追打,甚至谁也不服谁,抱成一团满地打滚。最倒霉的是火子掉进脖子里,那得赶紧把头往下压,屁股往上翘,迅速用手拉开衣领,让火子掉出来,烫伤那是肯定的事,可是大多数孩子是不会哭叫的,艰苦的生活环境早就练就那代孩子刚强的性格。带火笼上学的时节,孩子们也会带上一把苞米,把金灿灿的苞米埋在热灰里,稍等几分钟,就会从灰里蹦出一朵白花花的爆米花,嚼着脆嘣嘣的爆米花,被炭火弄花了的脸蛋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趁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一些调皮的孩子会偷偷钻到桌子底下埋苞米,等老师转过来讲课,讲着讲着,爆米花接二连三地在教室里炸响,引起满堂哄笑。炸爆米花的同学被拎耳朵、罚站是正常不过的事,那时候没有"体罚"的概念,被罚站的同学,还会趁老师不注意时,向同学们拌个鬼脸,然后又是哄堂大笑,教室里洋溢着快乐空气……<br />&nbsp;&nbsp;&nbsp;&nbsp;童年的快乐时光渐行渐远,到了城里读初中之后就没有提过火笼了。十七岁那年我师范毕业,分配到坝寨小学任教,教室依然只有窗框,没有玻璃。孩子们也跟我读小学时一样,每人一个火笼奔跑在上学的路上。今天,火笼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上学必需品已经绝迹。走进每个乡村,一眼看到最漂亮的建筑,一定就是学校。每个教室都十分温暖,敞亮。办学条件的深刻改变,让我深深感慨时代的巨大变化,并由衷的地感谢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和重视,更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自豪!</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