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海州(二)

逍遥游

<h3></h3><h3></h3><h3></h3><h3>文/逍遥游</h3><h3> 结缘海州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苏轼的一生,其实是宦游的一生,进士及第不久丧母回家丁忧,五年后出川再也没回故乡。他的足迹伴随着宦海浮沉,踏遍了大半个宋朝。如果说对海州最初只是为了山川风物,但真正给他留深刻印象的是友与情。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苏轼对石曼卿的敬重,多少与他的身世遭遇有关,但是他写诗“和”蔡景繁,并且与蔡景繁携手共游海州,这就是体现了真挚的友情。苏轼与蔡景繁是同年进士,蔡景繁曾经“出为淮南转运副使,置司楚州”。苏轼自请外调,从杭州改迁密州,上任的路上沿运河从南到北,在楚州下船特地拜访在淮安为官的蔡景繁,于是老同学陪他到了海州,登山看海。苏轼与蔡景繁的友谊非同一般。苏轼被贬黄州,蔡景繁不仅没有避嫌,而且不止一次前往探望。苏轼多年以后还有《答景繁贴》书信,回忆他们在海州同游石室的往事。 苏轼有关海州之行的诗歌中多次提及“陈海州”。陈海州应是当时海州知州(多方查找,无考),作为密州通判,到海州自然免不了去拜访一下。陈海州也是一个重情之人,特别是对苏轼更是高看一眼,当时苏轼的官职只是一名通判(知州的副手),陈屈尊亲自陪同游览、宴饮。在《诗赋海州》中,收录他们之间多篇应和之作。 《次韵陈海州书怀》 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 旧闻草木皆仙药,欲弃妻孥守市阛。 雅志未成空自叹,故人相对若为颜。 酒醒却忆儿童事,长恨双凫去莫攀。&nbsp; 《次韵陈海州乘槎亭》 人事无涯生有涯,逝将归钓汉江槎。 乘桴我欲从安石,遁世谁能识子嗟。 日上红波浮碧献,潮来白浪卷青沙。 清淡美景双奇绝,不觉归鞍带月华。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次韵”是旧体诗词写作按照别人韵脚来和诗词的一种形式。这两首诗显然是酒酣耳热之际,苏轼和陈海州唱和的诗,内容都是对海州山水景物的赞美。在苏轼与陈海州相关的诗词中,可以找到海州许多经美景。诗中苍梧山,就是现在的花果山。当时的苍梧山还是被汪洋大海所包围着的一座孤岛。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山川考》:“乘槎亭在龙兴山巅,可观海。”龙兴山就是孔望山。此时,当是苏轼站在乘槎亭上远眺海中的苍梧山,发出乘槎浮海,避世归钓的慨叹。 《怀仁令陈德任新作占山亭二绝》 尚父提封海岱间,南征惟到穆陵关。 谁知海上诗狂客,占得胶西一半山。 我是胶西旧使君,北山仍合与君分。 故应窃此山中相,时作新诗寄白云。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怀仁即现在的赣榆区。当时也在海州境内,县令陈德任与苏轼也有诗文交往。此诗主要就是对对方的诗词才华的夸张的褒奖。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苏轼第二次到海州的诗歌收集不到多少。可见历经沧桑,豪情锐减。一首《减字木兰花》,有人说是他第二次(1084年)登上石棚山,抚今悲昔,感慨万千,写下的诗句: 空床响啄,花上春禽冰上雹。醉梦尊前,惊起湖风人坐寒。林关薄索,春水流弦霜入拨,月堕更闲,更清宫高奏独弹。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读不到海州痕迹,但读到了十年沧桑之后的孤寂。第一次海州行之后,还有一群朋友相陪。十年之后,许多朋友死的死,走的走,苏轼自己也好不容易熬过贬谪黄州的艰难岁月。我们能够想象苏子1074年初见海州时候的雄心豪情,到1084年第二次来到海州时刻的风雨年华。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难忘海州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作为一代文豪,苏轼的一生写下了4000余首诗词,其中,与海州相关的也就十几篇,但在他离开海州之后数十年中,仍然念念不忘海州,牵挂海州的山与水、人与事,就足以说明海州是他宦海迁徙中的重要节点,海州给他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送赵寺函寄陈海州》 景疏楼上唤蛾眉,君到先应诵此诗。 若见孟公投辖饮,莫忘冲雪送君时。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首诗既然是“寄陈海州”,应该不是1074年与陈海州一起游览海州风光时分。那么这里的景疏楼的情景可能就是苏轼对信送到时候陈海州那边的一个想象。诗歌充满对陈海州的牵挂,更充满对景疏楼的怀念。景疏楼,被称为“淮海东来第一楼”。为北宋状元叶祖洽在海州任职时所建。此楼与苏轼敬仰的石曼卿有关,也和苏轼的老友孙巨源有关,“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当然,还和跟他一起景疏楼喝酒的陈海州有关。 《浣溪沙·忆旧》(赠陈海州) 长记鸣琴子贱堂,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 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终不避桐乡。 《杂诗十一首》&nbsp; 我昔登朐山,出日观沧凉。</h3><h3> 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h3><h3> 今兹黎母国,何异于公乡。</h3><h3> 蚝浦既粘山,暑退亦飞霜。</h3><h3> 所欣非自惘,不怨道里长。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两首诗词,都还有陈海州的回忆。&nbsp;《浣溪沙·忆旧》“赠陈海州”创作年代无考,当是多年后的作品,但仍然充满对故友的思念。《杂诗十一首》是二十年后贬居海南期间所作,大意为我那次海州行之后到达密州,每次登山看海,就恨不得飞到“东海县”去看望老朋友(东海县,治所在当时海州对面的古凤凰城)。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苏轼与海州人士有关诗文的交往中,较为重要的还有淮东转运副史蒋之奇。有诗《次韵蒋颖叔》、《次韵奉和钱穆父、蒋颖叔、王仲玉四首》、《次韵蒋颖叔二首》等。蒋颖叔,名之奇,宜兴人,嘉佑二年进士。孔望山龙洞内壁有蒋之奇题名石刻,为行书:“蒋之奇来观海壬子”八个字。另外,《次韵孙职方苍梧山》,也是苏轼咏苍梧山的名作。 苍梧奇事岂虚传,荒怪还须问子年。 远托鳌头转沧海,来依鹏背负青天。 或云灵境归贤者,又恐神功亦偶然。 闻道新春恣游览,羡君平地作飞仙。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首诗也是依孙职方的《苍梧山》诗的原韵而写的,此诗写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也找不到更多的关于孙职方的介绍,只知道他名奕,是苏轼的文友。职方,是一类官员的统称。但&nbsp;“闻道新春恣游览,羡君平地作飞仙”,应该是孙职方在春天到海州旅行,苏轼表达了羡慕之情。显然,应该也表达了苏轼远在海洲之外对海州的想念。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总之,坡老才追李杜,文超韩柳,词冠各家,但仕途却非常坎坷,多次遭遇贬谪,大半生都处在颠沛流离、官宦失意之中。他与海州的这段情缘,既是他人生旅途上的美好回忆,也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段佳话。在他与海州相关的为数不多的诗词中,与他一生留存下来的如大江奔涌、恣意浩瀚的诗词文章一样,常流露出人生不得意的抑郁之情,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其中,出世与入世的主题时常伴随着深沉的感慨,归隐田园与兼济天下始终纠缠在一起,正是因为这样,才使他的诗在旷达诙谐之外,保持着生活热情,也别具一番情调。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海州的山水,因留下苏子的足迹与诗词,又凭添了一缕淡淡的馨香。 </h3><h3><br></h3><h3><br></h3><h3></h3><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