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面食坊––生活化区域游戏观察案例 古现街道中心幼儿园

.

<h3>  区域游戏是孩子成长的伙伴,是他们获得快乐成长的源动力。我们遵循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原则,根据幼儿好动、喜欢模仿生活中的情节以及掌握简单生活劳动能力的情况出发,开展了“大区域 小生活”特色区域游戏活动。每一个生活化游戏区域都是一个小型的生活空间,幼儿可以轻松、快乐地进行各种生活游戏体验。游戏中,让幼儿通过操作、摆弄等形式,从兴趣入手、不断深入、探索研究,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生活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让孩子们在这种润物无声的生活教育中学会生活、快乐生活,为幼儿健康的人格发展奠定基础。</h3><h3> 自生活化区域游戏开展以来,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段与兴趣点开设了:米奇水果店、快乐厨房、小小品茶园、创意美发屋、快乐面食坊等特色区域,如:在米奇水果店中,孩子们可以切水果-制作水果沙拉-创意拼盘-多种形式制作果汁-分享劳动果实等,在不断的创新研究中积累形成了一套《大区域 小生活》生活化区域游戏活动集。同时在此基础上,我园承接的《山东省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合理配置研究》的子课题《基于生活化区域背景下科学资源的挖掘》使生活化区域游戏的价值更加多元,更为丰富,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的发展更为全面。<br></h3> <h3>  下面请大家与我一起走进孩子们的生活空间,开启红红火火的“快乐面食坊”吧!</h3> <h3>  一、走进幼儿生活 追随幼儿兴趣</h3><h3> 本次生活游戏源自一次下午餐点时,厨房阿姨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造型小麻花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与兴趣,并向老师表达了他们喜欢和想要制作的需求。当时作为老师的我及时对孩子的想法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对孩子说:“嗯,这个想法很好,连老师都想试试呢!”于是我们的“快乐面食坊”就此拉开了帷幕!接下来为孩子准备了制作面食的材料:盆、碗、油、面、擀杖、玉米叶等等。还将厨房阿姨请到孩子们中间来,方毅说:我就想做拧的那种麻花!潇月说:我想做像蝴蝶结的那种!慧慧说:我来揉面团,个个都跃跃欲试。活动中,由于是初次制作,孩子们第一次与面打交道,手上、脸上都沾满了白白的面粉,但是孩子们却表现出极大的兴奋与快乐,制作过程都非常专注,最后的成果虽然谈不上精美,但是非常满足。木源骄傲的对我说:老师看我们多能干,回家我就可以做给妈妈吃了!”孩子们的成功感溢于言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吸引了班里好多孩子都参与到了面食店的游戏中来,面食店顿时变得更热闹起来。于是我给孩子们提供生活中一些面食图片,没想到孩子们不断摸索做出了各种小麻花、巧果、面条、豆包等面食小点心,着实把我惊艳到了。</h3> <h3>  反思:兴趣是孩子发展的唯一动力,是孩子们持续发展的源泉,孩子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们会乐此不疲、无比专注。更重要的是,以兴趣为支点,会极大地挖掘出幼儿的潜力,让幼儿从中获得成功感与自信心。作为教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观察者、倾听者,真正走进幼儿生活,追随幼儿的兴趣点,为幼儿提供能够适宜他们兴趣发展的空间与材料,相信孩子们将会反馈给我们无数惊喜。</h3> <h3>  二、善于适时引导 引发教育价值多元</h3><h3> 1.生活游戏引发科学探究:面粉如何变面团</h3><h3> 每次面食游戏开始前,我与往常一样,帮助孩子们做调面的准备工作。思维活跃的乐乐过来问我:“老师,我们可以自己和面吗?”我被他的想法惊到了,但转念一想:或许孩子们可以尝试一下看看效果。我对他们说:“那你们就用自己的办法来试一下吧!”于是,他们兴奋地找到面粉、水、盆,开始动手尝试。</h3> <h3>  佳佳用小碗舀了1碗面粉倒到盆中,再倒了2杯水,激动地喊:“哎呀,面粉飞到我脸上了。”明明说:“看,水把面粉吃掉了”。可是一会儿,问题出现了,由于水倒得太多,他的面没成形。乐乐则先把水倒入盆中,再找来小杯子舀了3杯面粉,结果他们和的面不是太干,就是太湿。我一直在旁边默默观察没发表任何意见。这时,佳佳对我说:“老师,我看妈妈和面的时候是要一点点加水才可以。我就是按照这个方法,但是也和不好!怎么办呀?”怎样才能和出合适的面呢?面对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我借机提出问题:“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快速地调好干湿合适的面呢?”小军说:“好像没有,这个比我想的难多了”!佳佳说:“肯定要一点点加水”,我点头默认她的回答。乐乐说:“要是告诉我们加多少水,用多少面粉,这样就简单了!”“那用什么东西来确定多少水呢?我紧跟着问,乐乐想了想说:用量杯来盛水,用碗来盛面,行不行?“还可以用小称来盛面也行”,小雨补充道。对于孩子们的回答,我一直在点头肯定,同时又问道:你们发现了老师和妈妈发面时还添了什么东西?”眼疾手快的小军赶紧到材料区,取来一袋酵母,“我找到了”“对,发面一定要用酵母”,我进一步给孩子们解释了酵母的功能。接下来孩子们纷纷上科学区取来量杯,按照量杯上的刻度接好水,经过尝试、研究、讨论后,孩子们知道了和面,首先要确定水、面的比例1:3:(三小碗面,一碗水),再加一点点酵母,其次要掌握方法,(一点点贴着盆的边缘倒水,而且要用小手不停地揉搓),最终使面粉成团。当孩子们把自己搓好的大大小小的面团给我时,我又引导幼儿观察面粉发酵的过程。孩子们把面团都统一放到有阳光的地方,看看我们的面团将会有什么变化?在等待的过程中,孩子们分阶段的观察到了面团持续发酵变大的过程,孩子们觉得好神奇:“面粉出现了好多蜂窝眼,”“对呀,还会变胖!”“像变魔术一样,太有意思了!”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中,我真切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是多么的贴切!孩子的学习就是来源于生活中的观察与探索。</h3> <h3>  2.主題背景下引发艺术创作---动物面点小制作</h3><h3> 在大班《动物齐欢聚》主题中,孩子们对制作各种面食小动物产生了探索兴趣。不同特征的小动物深受孩子的喜爱。瞧!心灵手巧的佳佳取了一小块面团,揉了揉,团一团,用牙签捅了两个小洞洞做鼻子。一只可爱的小猪就出现在大家面前。“可是猪鼻子不应该是翘起来的吗?”乐乐说。“我再搓一块面团拉长一下,小猪的鼻子就翘起来了!”佳佳又找到一小块面团团了团,搓了搓,放在了小猪眼睛下并用牙签连接,小猪瞬间活灵活现。可用什么做眼睛呀?昊天问道.只见佳佳找来了黑色橡皮泥,拿出一块黑色泥,正要往面团上粘,乐乐凑过去制止:“不行,这个是不能吃的。”可沒有黑色的面怎么办呢?”关于黑色面团,引起了孩子们的争议。那么,怎样变出可以吃的颜色面团呢?如果变不出来你想要的颜色,可以用什么代替?我引导孩子们讨论。经过讨论,孩子们说出可以用草莓、橙子榨汁后和到面里变成彩色的面;还可以用黑豆做小猪的眼睛。</h3> <h3>  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准备榨汁机、橙子、草莓、绿叶蔬菜以及各类豆子,鉴于在中班时“快乐厨房”的操作经验,孩子们一会儿就榨出了果汁,然后将果汁倒入面粉,和成了黃色、紅色、绿色的面。第二次制作开始了,孩子们互相讨论着、互相学习着。不一会儿,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小猪诞生了。佳佳的小猪白白的身体、黄耳朵、黄尾巴、黑豆做眼睛;乐乐的小猪则是黄尾巴、黄眼睛。昊天的小猪则用黑米代替眯着眼睛睡大觉呢!后续的游戏中,孩子们又制作出了小蛇、刺猬、小狗等可爱的动物形象,每个小动物都是都融入了孩子们的情感,每一个小动物都是艺术品,每一个小动物都是孩子们最美的表达。孩子们将蒸好的小猪作为班级的加餐分享给小伙伴、老师和厨房的阿姨,体验着劳动和分享的快乐。</h3> <h3>  反思:幼儿的生活是综合的、整体的。在生活游戏中善于延展活动内容,可以挖掘多领域的教育价值。在以上两个案例中,蕴含的科学教育价值、艺术教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孩子们在活动中自我探索、互相讨论,不断获得学习与成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做好幼儿的引导者,活动的支持者。</h3> <h3> 三、积淀融合勃发 让幼儿成为游戏主人制作喜饽饽——传统文化点亮面食之美每年一度的古现传统节日——“三月三赶山会”,孩子们都会亲临现场买些自己喜欢的小玩意:栩栩如生的泥人、精致亮眼的剪纸、各式各样的风车等等,而这次一诺小朋友在赶山会上带来了龙凤呈祥的喜饽饽,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她们认真地欣赏着、赞美着:“这龙和凤做得太漂亮哩!”“这颜色也漂亮!”“我姑姑结婚,我就看到过这么漂亮的喜饽饽”!小文说。“我姨家小妹妹满月的时候我就看到好多形状的喜饽饽”丽丽补充道。“这么漂亮复杂的喜饽饽是怎么做出来的?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喜饽饽呢?”“我也想做这么漂亮的喜饽饽!”孩子们热火朝天的聊着,从一开始有说不完的赞美之言,慢慢又多出了一些想法、问题......。 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们回家去寻找各式各样喜饽饽。孩子们有的带图片,有的直接带了漂亮的实物,这下可让孩子们开了眼界,我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着喜饽饽上不同的图案,并针对图案的寓意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孩子说,龙和凤就代表新郎和新娘;有的则说:代表祝福,过节的时候祝每一个人幸福平安;鱼就是代表年年有余;猪是代表聚宝盆。接下来,我又带领孩子们观看视频,了解花样面食的制作过程、起源以及美好寓意,如:二龙戏珠、龙凤呈祥、花开富贵、百年好合、万事如意等等,结合风俗民俗,孩子们深深地被我们传统的面食文化所吸引。</h3> <h3>  接下来孩子们就自告奋勇要挑战制作喜饽饽。在有了制作小动物经验的基础上,孩子们对于制作喜饽饽非常有信心。为了能又快又好做喜饽饽,非常有想法的乐乐说:“我看我们还是分工合作吧!”于是,在我的提醒下,孩子们自由选择分成了准备组、装饰组。准备组佳佳、军军开始准备制作的材料,一诺、小明取来水、量杯、小剪刀、竹签、彩色面团等;装饰组丁丁找来一块绿色的面搓了一个长条,用剪刀剪了许多的刺,然后用手拖着它跑來跑去:“我的龙跑起来了。”军军找来一块面,团了团,然后在面团上剪了许多的刺,好像小刺猬。佳佳用彩色的面粘了一朵小花,又找签做花茎;小丽则做了一个棒棒糖,我很好奇:“你怎么做了一个棒棒糖呀?”她笑眯眯地说:“我喜欢吃糖,我希望我们的生活永远甜甜蜜蜜的.....”!最终,在孩子的努力下,有创意、有传统特色的大喜饽饽呈现在我们眼前,每一个作品都表达了幼儿对喜饽饽寓意的理解,孩子们的成功感、自豪感油然而生。</h3> <h3>  反思:传统文化点亮面食之美,由喜饽饽引发的一系列面食文化学习,是孩子们不断建构新的学习经验的过程。我深信:在巧手面食坊的游戏中,孩子们获得与积淀的不仅仅是稚嫩或娴熟的制作面食技巧,更融合了孩子对所热爱事物的情感与表达,面食文化所承载的寓意已深深刻在孩子们的心里,并将生根勃发!亲爱的老师们,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让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走进孩子的游戏空间,与孩子们一起看这个美丽世界......</h3>

孩子

面食

幼儿

饽饽

面团

游戏

小猪

佳佳

制作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