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庆之际,我们的老部队武警的边防部队脱下了军装。边防部队字样的各种推文频频刷屏,各个年代的边防官兵,纷纷举起右手,向老部队致敬。</h1><h1><br>群里正巧在搜刮老照片,赶紧草拟几笔,赶上向老部队的最后敬礼!这是一本压在这支部队的箱底、早已被后来层层叠叠的新相册覆盖的严严实实的老相册。拂去尘埃,可以看见这本相册涉及人员不过百,规格却是不低。它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后武警边防部队开始的壮大,在这历史时刻,把他翻出来,也算是老兵们对老部队那种情怀的一种释放。</h1> <h1>伟大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的12月18日,现定为改革开放周年纪念日的那一天。而我们这本老相册,始于1978年11月下旬。来自全国各个边防检查站的五十余名年轻的边防官兵,集结于福州马尾港的边防检查站,参加公安部边防总局举办的首期英语训练班。我们的英语训练班开班的比三中全会还早那么几天,足以证明当时高层早已统一了思想,最高指挥机关对形势把握是很敏锐的,在内部定局的时刻,不等不靠,立即着手开始为改革开放服务的做好人才准备。</h1> <h1>1978年,文革后的中国,百业待兴。高考刚刚恢复,各方面缺少人才。身处开放第一线口岸的边防检查人员中,外语骨干力量非常紧缺。全国都缺少这方面的人才。记得七十年代后期有两部前南斯拉夫电影进来,一部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另一部是《桥》。电影厂找不到足够的翻译人员,把我们上海边防检查站一名懂多国外语的检查员喊去帮助翻译塞尔维亚语。这是被当时老边防们传为美谈的一件了不起的事。</h1> <h1>刚恢复高考后的外语专业大学生,肯定是等不起的。自己动手,办培训班是个好办法。除了五十余位学员外,英训班还从各地边检站抽调了英语教员,他们也是和那位参与电影译制的同志一样的各个年代的大学生或培训生。负责人是来自于广东黄埔边检站的办公室主任胡启哲同志,和当时的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只差一个字。他是正营职的干部,却要负责一个全国的班,可以和总局首长一起坐在主席台上主事。</h1> <h1>总局首长也是能放得下身段,和我们这些普通士兵坐在一个简陋的会场。这些在后来的官场那种氛围和讲究中,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了。其他教员分别是来自满洲里的周传富、天津的田立福、秦皇岛的吉贺年、青岛的任永年、烟台陈学智、上海的何志文、黄埔的胡启哲、陈世荣和厦门的杨其旭等,都是来自一些老牌的边防出入境口岸,记得全国当时是46个。学员也是来自这些边检站的部分业务量比较大的口岸,以沿海城市居多。年龄小者十八九岁,年长些的也不超过二十五吧。后有同学的笔记本名单为证(尽管有些名字有错别字),那是真正的一次五湖四海。</h1> <h1>横跨三年,实足18个月,我们从1978年11月到1980年5月,没有寒暑假连轴转的进行了三个学期的学习,学完了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大专课本三册半,时间受限,第四册仅选学了几课。期间还穿插了自行编印的业务教材的口语对话,都是教员们自己编辑的。这对于长年工作在口岸涉外一线的教员们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非常值得有纪念意义的是,我们还全文学习了中美联合公报英文版,这也是对外开放的一个标志性事件。</h1> <h1>1980年5月毕业了,教学员们纷纷返回各自的部队,只是部队已经在大肆扩编,许多同学并没有原路返回,去了新开放的口岸。就我所在的浙江省而言,去的时候,只有温州一个口岸,回来时,已经有四个,增加了杭州、宁波和舟山。三中全会后的开放形势,像雨后春笋一样,一派生机盎然。从此后,同学们各自在工作岗位上发挥着自己那份力量,有了各自不同的工作和生活经历。随后各种院校的诞生,让英语训练班没有了第二期,这也在常理之中。我们那个班,成为了封闭时代和开放时代的一个小小铰链,因为相对于后来的边防部队,这几十人影响太小,顷刻就淹没在后续源源不断的人才海洋之中,直到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在后来边防史上,这个班很少有被再次提及。但在我们几十人心中,这个小小的铰链,举足轻重不可或缺,把它记载下来,哪怕只是一些碎片,也是一段无可替代的历史,因为它见证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大门咿咿呀呀打开时,这片小小的铰链,是起到了它的作用的……</h1> <h1>在今天边防老战士们纷纷向老部队致敬刷屏的时候,我们马尾首期英语训练班的老兵们也想说,曾经的辉煌里也有我们!向老部队致敬!</h1> <h3>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马尾英训班部分老战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