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19世纪初的俄罗斯油画主要受到意大利古典艺术风格影响。30年代后,古典主义开始让位于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又遇到现实主义的冲击,十九世纪,一个崭新的纪元,俄罗斯绘画艺术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开始。</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穿绿衣的无名女子像》作者:内夫,创作于1836 年 ,现藏于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br> 内夫 (1805-1876年)是俄国19世纪著名的学院派画家,具有学院派的表现技巧,但缺少个人鲜明的绘画风格。<br> 《穿绿衣的无名女子像》是内夫的代表作。在这幅画中,他描绘一位身着绿丝绒衣裙的女子,一副茫然的眼神,显得空虚浅薄;绿色衣裙画得厚重而富有质感;背景是蓝天碧海,统一的冷色调与冷漠的肖像显得极其协调。<br></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奥都莉娜像》吉普林斯基 创作于 1822-1823年, 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收藏。<br> 吉普林斯基(1782-1836年),是俄国19世纪上半期最杰出的肖像画家,他出身于农奴,毕业于彼得堡美术学院。由于1812年的卫国战争爆发,使他未能如期赴意大利留学。从他早期的肖像画中已可看出他豪放的笔触和熟练的油画技法。他所画的肖像都力图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并揭示出人物个性及社会地位,具有一定的浪漫情调。<br> 吉普林斯基在意大利的最后一年创作了这幅肖像,从中呈现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构图严谨、完整,人物形象精致、细腻。</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小园丁》吉普林斯基 创作于 1817年, 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收藏。<br> 1816年吉普林斯基有机会去意大利留学,在罗马时创作了这幅《小园丁》。这是一位意大利小园丁,他手执弯刀趴在石头上歇息,睁大一双眼睛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这是一幅有生活动态的肖像画,造型具有明显的古典主义倾向,画中人物有着柔和的轮廓线和富有表现力的造型。</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普希金像》吉普林斯基 创作于 1827年,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收藏 。<br> 这幅普希金的肖像画,是吉普林斯基自意大利留学归来后所作。<br> 画中的普希金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镶嵌在睿智的面孔上,深沉地注视着这个世界,紧闭的双唇隐含着将要发出的诗句,交叉在胸前的有力的双手,独特的面容在蓬乱的短发、胡须及深重的大衣衬托下显得格外鲜明突出。它表现了这位人类的天才自由独立的精神。诗人单纯的背景处隐现着一尊手持五弦琴的雕像,更增加了肖像的艺术氛围。吉普林斯基的绘画与普希金的诗有着共同之处,追求自由的灵魂把这两位艺术家结合在一起。</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br><br> 布留洛夫《自画像》(1799—1852年)。他是俄国19世纪上半期学院派的代表大师。他出生在彼得堡,父亲是画家兼装饰雕刻家,在他10岁时就被送进彼得堡美术学院幼儿班学画。尔后升入美术学院师从于叶戈洛夫和伊凡诺夫,很快掌握了学院派的素描技法。1822年赴意大利学习,意大利古代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光辉成就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活动。但他并不满足于对大师作品的模仿,他说过,我不需要跟着流派走,那样就如同阿谀奉承一样。<br> 1827年他赴庞贝古城遗址考察后,于1833年完成了名作《庞贝的末日》,为他和俄国赢得了声誉。普希金评价这幅画堪称“俄罗斯画坛的初日”。<br> 虽然布留洛夫的生命旅程并不漫长,但他为俄罗斯、乃至世界美术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意大利晌午》布留诺夫 创作于1827年,现藏于圣彼得堡国立俄罗斯博物馆。<br> 《意大利的晌午》是布留洛夫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风韵十足、袒露丰满上身的女子正在采摘一串晶莹剔透的葡萄。这女子已度过了青春花季,如日中天,仿佛成熟的葡萄,成为一个美丽的少妇。 画面富于强烈的象征性。娇美的面部、浑圆而柔美的手臂与肩膀,增添了作品的魅力。<br> 《意大利早晨》和在四年之后创作的《意大利晌午》组成了一套画:早晨---青春, 生命的黎明;晌午---成熟,充沛的精力。在这幅画中首次出现了画家喜爱的略带平民色彩的年轻美女形象。难怪皇家艺术家奖金协会对这幅画十分冷淡,对此画家反驳道:“我下定决心在那些形式中寻找朴素的天性,我们常遇到这种她,比起严格的雕像式的美常常更喜爱她。”</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骑马的小姐》布留洛夫 创作于1832年。<br> 它实际上是一幅学院式风格的肖像画。画中人物是乔瓦尼娜与阿玛齐莉娅·帕齐妮姐妹,是布留洛夫的好友尤·巴·萨莫依洛娃伯爵夫人的养女。画家袭用意大利风格,以风俗画样式来描绘人物肖像,让环境来烘托被画者的性格与生活风尚。故这种创作在俄国被称作'勃留洛夫式'。画上姐姐生硬地坐在烈马上,马匹刚到门口,天真的妹妹从房里奔出迎接。构图采用平衡手法。肖像画得极为仔细,缎子的衣裙和头上的纱巾富有质感,色彩典雅,是经过认真推敲的。紧随马后的小狗是蓄意添加上去的。小狗的项圈下挂一标牌,上写萨莫依洛即这幅画的所有者。</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晚会归来》布留诺夫 创作于1842年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藏。<br> 晚会归来的贵夫人,在侍女的扶持下缓缓走来。画面简洁、宏大,突出了晚会归来的题旨。这是一幅逐渐摆脱古典主义手法,更加富于浪漫激情的作品。色彩华丽而统一,层次分明,反应了布留洛夫在艺术上的不断探索与革新精神。</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歌手塔基娜尔季娅》 作者:布留诺夫 ,创作年代不详。</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br><br>《骑士》作者:布留诺夫 ,创作年代不详。</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洛普希娜肖像》鲍罗维科夫斯基 创作于1797年,莫斯科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收藏。<br> 洛普希娜的美丽被鲍罗维科夫斯基永久地停格在画布上,这是画家创作的肖像画中最富有诗意和最富有女性特色的代表作。<br> 这幅画塑造了一位优美的妇女形象,主人公处于甜蜜的幻想之中,背景是不很显著的庭院风景,以此加强画面的效果。<br> 鲍罗维科夫斯基(1757-1825)出生在米尔格罗德一个名叫卢卡.鲍罗维科的哥萨克家庭。他是列维茨基的学生,乌克兰人。鲍罗维科夫斯基深受叶卡捷琳娜的宠爱,他在肖像画方面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塑造了一系列优美的女性形象。他力求表现上层贵族女子的内在美,常常让对象身穿日常的服装入画,显示一种和谐、自然的氛围。 </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叶卡捷琳娜二世散步肖像》作者:鲍罗维科夫斯基 ,创作年代不详。<br> 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俄国沙皇彼得三世之妻,1762年登基为皇,在她统治期间,俄国吞并了克里米亚,三次瓜分了波兰。</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帕夫洛夫娜公爵小姐肖像》作者:鲍罗维科夫斯基,创作年代不详。<br></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月夜》克拉姆斯柯依 创作于 1880年 ,现藏于特列恰柯夫美术馆。<br> 《月夜》是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 的成名作,也是他本人艺术生涯的最高峰,亦是巡回画派中最优秀的人物画。<br> 《月夜》是一幅极富诗意与美感的作品,周围的色彩与姑娘的情绪配合得十分和谐,恍若仙境。有着俄罗斯民族性和文学性,叙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与作者9年前完成的《五月之夜》,可称为姊妹篇。这是一幅被人誉为“爱情诗”的油画。</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无名女郎》 克拉姆斯科依 创作于1883 年,收藏地: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馆 。<br> 《无名女郎》是画家晚年最得意的作品。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br> 画中表现的是一位衣着讲究、面貌娇美的年轻女性,坐在豪华的马车里,行驰在彼得堡涅瓦大街上。画中的无名女郎她侧身端坐,转首俯视着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显得高傲而又自尊。这种姿式语言表明画中人物与这个世道格格不入,冷眼审视,不屑一顾,又不愿与之合流的神情,同时又使人觉得她在掩饰内心的痛苦。<br> 克拉姆斯柯依创作的这幅肖像,与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同一时期,因此有人说他画的这位无名女郎就是安娜·卡列尼娜。也有人说她是位演员。画家在肖像画中展示的是一位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女性典型,形象塑造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是世界美术史上肖像画的杰作。 </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无法慰籍的悲痛》克拉姆斯科依 创作于1884年。</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罗马牧童》M.J.马尔可夫创作于1826年。<br> M·J·马尔科夫(1799—1836年),是俄国19世纪上半期学院派肖像画、风俗画家。他曾赴意大利学习。<br> 这幅《罗马牧童》就是画家27岁时在意大利留学时画的。画家以写实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位英俊牧童的半身特写肖像,他仰面睁大双眼,沉湎于自己的内心世界,陷入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背景布满山石流泉,露出小块蓝色天空。画面工整而真实,散发着山野的芳香气息。 </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割麦人》作者:亚列克谢伊·维涅齐昂诺夫,创作年代:不详。<br> 维涅齐昂诺夫(1780-1847年) ,是俄国19世纪上半期一个专门从事风俗画创作的画家。他曾是位测量技师,年轻时跟鲍罗维柯夫斯基学过画。<br> 《割麦人》是一幅半身肖像性的风俗画。以特写构图描绘手执镰刀的割麦人,他们相互偎依着,神态自然,感情淳朴。画家以浪漫的情调在胸前手背上描绘两只蝴蝶。画中的镰刀对应配置使画面严谨坚实,人物造型真实而有力度。以农民的形象和配物作主体,这在俄罗斯画史上还是头一次。画家开创了描绘农民形象和生活的现实主义绘画先河。</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吻》作者:莫勒,创作年代: 1840 年 收藏地: 圣彼得堡 俄罗斯博物馆。<br> 莫勒(1812-1874年)是俄国19世纪风俗画家,在他的画中已体现出现实主义精神。 <br> 《吻》是画家28岁时的作品。男女间的求爱情景,大胆的男子与羞涩的少女,热烈的拥抱和半推半就的神情手势刻画得很生动。这是一幅带有肖像性的半身特写风俗画。</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马科夫斯基自画像》康斯坦丁·马科夫斯基。<br> 在俄罗斯有一个“马科夫斯基艺术世家”。第一代叶戈尔·伊凡诺维奇·马科夫斯基<br> 他的三子一女和一孙及一孙女均为画家。俄罗斯在1997年曾举办过“马科夫斯基艺术世家”画展。<br> 康斯坦丁·马科夫斯基(1839 —1915),他的父亲叶戈尔·伊凡诺维奇是莫斯科著名的画家。马科夫斯基和弟弟自幼就受到父亲的影响喜爱上绘画艺术。暮年的马科夫斯基曾这样写道:“我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我想,并不是因为美术学院,也不是因为老师,而是因为我的父亲”。<br> 康斯坦丁就读于皇家美术学院。和克拉姆斯科依是同班同学,是十四名抗议学生之一,也是“巡回展览画家协会”的创始人之一。1889年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获得大奖。1915年在圣彼得堡一场车祸中去世,享年76岁。</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家庭肖像》作者:康斯坦丁·马科夫斯基 ,创作年代不详。</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意大利强盗》巴赞 创作于 1822年,布油彩,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收藏。<br> 巴赞(1793-1877) ,是俄国19世纪风俗画家。20世纪俄国青年画家们都争取到欧洲艺术之邦意大利和法国学习,学习古代和近代艺术成就,以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经验。巴赞就是这样的画家。<br></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罗马附近发生的地震》 巴赞 创作于 1830年,布油彩,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收藏。<br> 作品描绘了地震发生时人们惊慌失措的情景,是一幅有着风景场面的风俗画。画家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对自然风景,尤其对树木作了精细的刻画,活动其间的人物表现出符合各自地位、身份和年龄的形态特征。画家选择若干情节又以家庭分成若干不同的组合群体,都很真实生动,有如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以树木为主体,大风吹拂树枝,风动之势更增加画面紧张气氛。</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少校求婚》费多托夫 创作于 1848 年,收藏地: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馆 。<br> 19世纪的沙皇俄国处在一个社会变革的时代,反动的官僚权势在握,但手中没钱,而新兴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则相反,是有钱而没权,这两个阶级的相互勾结将形成一股势力,主宰着俄国的一切,这就是现实。<br> 费多托夫这一幅《少校求婚》即揭示了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有权的沙俄少校军官,在媒婆的引导下来到暴发户商人家求婚,很显然这是一门互相利用、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的联姻,是一幕表面是喜剧实为悲剧的场面。<br> 画面主体形象是女儿,一个情窦初开的姑娘,期盼着美满姻缘,在求婚者到来之际,内心充满紧张和幸福之感,少女的羞涩,本能地欲避又止,慌乱中将手帕掉落在地上,这些心理细节刻画,十分真切生动,是一幕舞台剧画面。画家很注意通过环境描绘表现人物,商人的客厅摆设显得富有而格调不高,佣人在桌上摆放的粗陋食品,表明商人的小气吝啬。画家创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费多托夫的人物造型极富表现力,他通过人物的姿势、面部表情、衣着和环境道具的描绘,深刻地揭示作品的社会意义,他的画具有丰富的文学性。</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年轻的寡妇》费多托夫 创作于 1851-1852年。<br> 费多托夫(1815-1852年)。</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没落》B.M.马克西莫夫创作于1889年,收藏地: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br> B.M.马克西莫夫(1844-1911年)。</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阿廖努什卡》V.M. 瓦斯涅佐夫 创作于 1881 年,收藏地: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br> 瓦斯涅佐夫33岁时在第九届巡回画展上展出了这幅画。这是以俄罗斯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富有诗意的绘画作品。画中描绘了一个农村贫苦少女的形象。题材取自于俄罗斯民间故事,描绘了一个女孩的悲惨命运。一个乡间姑娘,孤苦令丁,无依无靠,在幽静的林中河畔,绝望地遐想。画面极富幻想性,形象感人,惹人爱怜。<br> 瓦斯涅佐夫(1848—1926年),是在俄国绘画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一位巡回展览画派画家。</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三勇士》瓦斯涅佐夫 创作于 1876-1896年,现藏于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术馆。<br> 《三勇士》在俄国家喻户晓。画中描绘的是中世纪俄罗斯三个英雄人物尼基季奇、穆洛梅茨和波波维奇。在这幅作品中描绘了出身于不同民族的三个英雄。他们骑着不同颜色的战马,各具雄姿,气度非凡。<br> 为了这幅作品,瓦斯涅佐夫付出了17年的努力,当作品在1898年展出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从而奠定了他在美术史上的地位。</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宾 创作于1870-1873 年,现藏于列宁格勒俄罗斯搏物馆。<br> 列宾(1844—1930年),俄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上半期最伟大的画家,他以其无比丰富的创作和卓越的表现技巧,把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发展到高峰。<br> 27岁的彼得堡美术学院学生列宾,一天在涅瓦河上写生,突然发现河的那头有一队人像牲口似地在河岸边蠕动,走近才看清是一行拉着满载货物大船的纤夫。他又把目光转向涅瓦河大桥上往来人群的红男绿女和热烈豪华的场景。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年轻画家感叹道:“啊!这就是俄罗斯。”因此萌发了创作纤夫生活的构思。他利用暑假与风景画家瓦西里耶夫一起去伏尔加河考察民情和写生,画了很多真实纤夫的形象和素材,用三年的时间创作完成了这幅世界名作。</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蜻蜓--画家女儿列宾娜》列宾 创作于 1884 年,收藏地: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馆。<br> 这是画家野外写生的作品之一。他使用了有节制的色彩,依然给人以丰富多彩的感觉,使画面充满阳光和空气感。列宾的这类室外写生作品,尽量保持人物的自然灵性,以非同寻常的技法,真实朴素地描绘了与自己亲近的人物形象。画中这位活泼可爱的女孩是画家的女儿,她在父亲面前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神态。</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秋日芬芳:女儿的画像》列宾 创作于 1892年,现存于特列恰科夫美术馆。</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德拉戈米洛娃像》列宾 创作于 1889 年,收藏地: 圣彼得堡 俄罗斯博物馆。</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女伯爵戈罗维拉像》 列宾 创作于 1896 年 ,收藏地: 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br></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意外归来》列宾创作于: 1884 - 1888 年 ,收藏地: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馆。<br> 列宾正确地表现了民粹派革命者的无畏精神和孤立无援的处境。《意外归来》表现一位被流放的革命者刑满后突然归来引起全家惊愕的场面。画家揭露了沙皇政府对革命者的迫害,表达了对革命者的同情。列宾的创作构成俄国绘画史的整整一个阶段,享有世界声誉。</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王》列宾创作于1880 - 1891 年 ,收藏地: 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br> 查波罗什人是16-18世纪时期的俄国哥萨克人在乌克兰的组织,他们大多是从地主奴役下逃出来的农奴,有常备军两万多人,勇敢善战,杀富济贫,顽强不屈。土耳其苏丹王曾写信规劝他们归顺于土耳其帝国,这些哥萨克勇士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决不归降,于是他们就拟一封信给苏丹王。这幅画所描绘的正是写回信时的情景,人们用嘲笑挖苦土耳其王的语言,逗得众人大笑不止。画中所有的人都在笑,但是由于画中人物地位、出身、个性不同,笑的姿态和神情也各不相同,可以说是一幅人类笑的百科全书。<br> 列宾为了创作这幅作品,走访了查波罗什人生活过的地方,不仅研究他们的史料,还画了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道具和饰物,借以展现俄罗斯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文明传统。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整体地向世人展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形象。</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列宾 创作于 1880-1883年。</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托尔斯泰在耕地》列宾 创作于 1887年。</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沙弗那罗拉在佛罗伦萨传教》洛梅尔夫 创作于 1850年 ,收藏地: 圣彼得堡 俄罗斯博物馆。<br> 俄罗斯19世纪画家洛梅尔夫(1816-1859年)创作的这幅意大利宗教改革家沙弗那罗拉在佛罗伦萨传教是对俄国社会现实的暗示。<br> 沙弗那罗拉是意大利15世纪主张宗教改革的僧侣(修道士),他在自己狂热的演说中,对当时权贵的横征暴敛、鱼肉人民的行径进行无情的揭露,并且提出了改革时弊的要求。据说当时在佛罗伦萨圣马可修道院演讲时听众挤得水泄不通,后来不得不再迁移到更大的广场。画家着力于气氛的渲染,重点刻画前景有代表性的几组人物,多以简略概括的笔触、色块,塑造富有动态特征。 </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月夜的港口之船》鲍里索波耶茨 创作于 1835年 ,现藏于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br> 鲍里索波耶茨 (1805-1880年)是俄国19世纪学院派画家,善于运用古典造型技巧表现自然风景。<br> 《月夜的港口之船》一画中试图描绘月光下的海港景色。画中可见画家已经注重对真实自然的观察和表现,天空因月光而明亮、海面因月光而透明。中景清晰的船帆、绳索和温暖的光线使月光疑为日光,海面缺乏空气感,天空画得较海面船只更生动。</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苏里科夫 创作于 1881年。<br> 该画以彼得大帝1698年镇压近卫军兵变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而创作的。画家选取了兵变失败的近卫军在莫斯科红场临刑前的悲壮时刻。</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那不勒斯港的马格林堤岸》谢德琳 创作于 1827年,现存于圣彼得堡 俄罗斯博物馆。<br> 谢德林(1791—1830年),是俄国19世纪上半期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他的创作标志了俄国风景画进入一个新阶段。他自皇家美术学院毕业以后,27岁时赴意大利留学,直到39岁逝世为止,他在罗马和那不勒斯度过了短暂的一生。谢德林身处异国,倾心于那里的山山水水,并用优美柔和、充满生活情趣的造型手法,再现了古罗马的雄伟风姿和地中海沿岸的明媚阳光。<br> 谢德林长期居住在那不勒斯,画了一系列那不勒斯港及其附近的马格林岛的风景组画。这是其中的一幅。</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九级浪》 艾伊瓦佐夫斯基 创作于 1850 年,收藏地: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馆。<br> 《九级浪》,根据俄罗斯民间传说而作。海上每次发生风暴总是以第九级浪头最险恶、最可怕。九级浪到来,轻则摧帆断桅,重则船覆人亡。所以,要躲过它的巨大摧毁性威力几乎是不可能的。画家的立意就是要表现人们征服这九级风浪。它描绘了断桅上的人们战胜惊涛骇浪的无畏勇气和决心,表现了人与自然拼搏的顽强意志和壮观景象。天空云雾浓重,透过云层的阳光洒在大海巨浪上,映照得灿烂透明,这给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们以光明与信心。画家表现光与色的笔触,完全融化在海浪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整个画面宏伟壮丽,是一首充满高昂激情的大海抒情诗篇。<br></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狂暴的海涛》艾伊瓦佐夫斯基 创作于 1868 年,收藏地: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馆。</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圣彼得堡的日落》沃罗比约夫 创作于1832年。<br> 《圣彼得堡的日落》描绘了落日余辉的反照,水天一色,大地一片朦胧,是一首有形的抒情诗。 <br> 沃罗比约夫(1787-1855年)是19世纪上半期优秀的风景画家。他年轻时学过建筑后来又转学油画,因此他特别善于描绘城市风景。沃罗比约夫自44岁起直到去世,一直在皇家美术学院任教。他的教学活动比他的创作更有意义,他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尽管他的学生风格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在描绘自然景色时表现了浪漫主义情调和对具体细部描绘的认真。</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白嘴鸦飞回来了》萨符拉索夫 创作于1871 年,收藏地: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馆。<br> 白嘴鸦归巢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萨符拉索夫41岁时创作了这幅代表他思想和水平的作品,这幅震动俄国画坛的作品,被俄国著名的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论为“ 划时代意义之作 ”,它是俄国风景画的里程碑,车尔尼雪夫斯基把这幅画与柴可夫斯基的钢琴组曲相媲美。<br> 画家就在这平凡的富于特征的景色中,传达了自然界苏醒时的呼吸和它内在的生命,这种美和诗意是前人没有表现过的,那种和平宁静和荒凉原野即将苏醒的气息感动了许多人,得到大众很高的评价。</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莫斯科庭院》 波连诺夫 创作于1878年。<br>波列诺夫·瓦西里·德米特里耶维奇(1844-1927年)。</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br><br>《白桦林》阿尔希普.伊凡诺维奇.库茵芝创作于1879年,现藏于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术馆。<br>阿尔希普.伊凡诺维奇.库茵芝(1842-1910年)。<br></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在克里米亚山上》瓦西里耶夫创作于1873年。<br>瓦西里耶夫(1850—1873年)是俄国19世纪后半期优秀的风景画家,他师从风景大师伊凡·伊凡诺维奇·希施金。他的风景画富有 抒情意趣,也浅藏着淡淡的哀愁。他从事绘画创作只有短暂的几年时间,不幸在23岁时就绝笔于世。但他却创作了不少在俄罗斯民族风景画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作品。<br>这幅画是画家临终前的杰作,作品以微妙的色调和多变的笔触,描绘了云雾弥 漫的神秘的克里米亚山色,耸立在土坡上的劲松显得格外鲜明突出,疏密有致,山道上牛车 在缓慢行进,山坡路边的枯木泥沙细柔平坦。画面不仅充满清新的空气和绚丽阳光,也洋溢 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虽取法于老师希施金,更多表现出画家自己的个人风格。</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白桦丛》列维坦 创作于 1888年,现藏于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术馆。<br> 《白桦丛》又译《 桦树林》,作者尝试描绘阳光照在桦树林中的光感和空气感,具有鲜明的印象派画风。</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松树林之晨》伊凡诺维奇·希施金 创作于1898年。<br> 希施金(1832—1898年)是俄国19世纪巡回展览画派最具代表性的风景画家之一。</font></h1> <h3><br /></h3><h3><br /></h3><h3>谢谢欣赏!</h3><h3><br /></h3><h3><br /></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