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遗———梅州

生哥

<h3>  自去年11月由潮州开启,又佛山、肇庆、江门,至本月13—15日梅州行,省艺术摄影学会组织的非遗摄影采风,一年踏上五地。我因一地未落,有朋友问,走进非遗何以如此执着?我借用在南风古灶看到的一句话作答——“你给我一天,还给你一千年”。</h3><h3> 梅州此行,再次领悟。</h3> <h3>  此行第一站到松口古镇。这是个千年古镇,地处闽粤赣三省交汇处,历史上便是商贸重镇。松口是客家人由闽迁粤的始居地之一,也是客家人下南洋的重要码头,在原松口港务所门前广场,建有一座 “中国移民纪念广场”,便是见证。这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中国大陆唯一移民纪念项目。这古镇几乎年年被水淹,淹了一楼上二楼,淹了二楼上三楼。那居民说得云淡风轻,那楼宇也百年不倒。奇吧。</h3><h3> 还有一百侯古镇,那可是一块风水宝地,在清朝这里共考取进士23人,钦点翰林5人,文举人134人。从坊间流传的“一腹三翰林”、“同科三进士”“同堂七魁”等典故便可见证。镇内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屋建筑共120多座,在这些古建筑群中,既有官宦富商的深宅大院,又有别具一格的大小祠堂;既有原始典型的客家民居,又有亦中亦洋的建筑院落。不过,这些还不是最吸眼球的。让我最感兴趣的是,遇见许多80多岁的男男女女身体硬朗,还能干活。我想,除了环境因素,与客家人好客习性有关。善,可养生矣。</h3><h3><br></h3><h3>&nbsp;</h3> <h3>这骑车老汉80多,不像吧</h3> <h3>这干活的大姐自称90了</h3> <h3>这位90多了,红光满面的</h3> <h3>墙壁的斑斓,是时光的年轮</h3> <h3> 中国任何一种地方戏剧,最初意义都是表达对祖先的追思和对鬼神的尊敬。而汉剧,对于客家人民而言,正是以祭祀祖先、尊敬鬼神为目的的大戏。</h3><h3> 广东汉剧为广东三大剧种之一,被周总理誉为“南国牡丹”。梅州,广东汉剧之乡,2008年,广东汉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h3> 第一次走进汉剧,就有机会从后台化妆到舞台演出全程跟踪拍摄。这组照片拍摄于大埔汉剧团。</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 <h3>这位是传承人,副团长。</h3> <h3>  在承德楼,专为这帮攝者演绎火炙娘酒和客家山歌。进入场景,我忽然有一种感觉,客家娘酒和客家山歌如若孪生姊妹,千百年来姐俩旨在做一件事——承德。</h3><h3></h3><h3> 客家山歌作为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自成体系,风格卓特。清末诗人、外交家黄遵宪称其“天籁难学”“妙绝古今”。2006年梅州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h3> 客家娘酒是我国最古老的酒种,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它以糯米、黑糯米为原料,用特制小麯和酒母为糖化发酵剂酿造而成,呈红褐色,具有甜蜜醇厚,气味芬芳的独特风味。</h3><h3> 有首客家山歌这样唱道——</h3><h3>客家妹子快乐多</h3><h3>娘胎偷偷学唱歌</h3><h3>哇哇落地一声唱</h3><h3>绿水青山都来和</h3><h3>客家妹子爱唱歌</h3><h3>家有山歌十八萝</h3><h3>挑来一担慢慢唱</h3><h3>唱到日落月上坡</h3><h3>那妹子是否刚饮过客家娘酒呢……</h3> <h3>这以下是年轻的老师与孩子演唱客家山歌。</h3> <h3>这以下是火炙娘酒场景。</h3> <h3>飘逸而来的少女,是娘酒精灵,亦或刘三妹的化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