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泉州

馨茗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1>泉州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h1><h1>泉州是一个令理学家朱熹感叹“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宗教圣地,一座能欣赏到南音、梨园戏、木偶戏和高甲戏等古老神奇剧种的文化城邦,适合一个人去走走。</h1></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1>城门是泉州的重要历史标志之一,它延伸着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也是泉州人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复古重建后的朝天门、临漳门、泉山门,城楼高耸,如果人们在游览海上丝绸之路遗迹后,在欣赏璀璨的闽南文化余韵后,能登临城楼,则可以遥望历史远去的背影。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城门却一直未能开放,</h1> <h1>朝天门位于北门街环岛。朝天门为泉州古代七城门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城楼为歇山式单檐木结构建筑,气势宏伟,灰墙青瓦,质感厚重,构造巧妙。</h1> <h1>临漳门</h1> <h3></h3><h3></h3><h3></h3><h3></h3><h3><h1>最响的名片就是”世界宗教博物馆“。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十余家宗教,寺、观、院、堂等古建古迹遍布古城。泉州的老城区不大,且主要景点特别是各宗教院、寺、堂多在市区内,交通方便。</h1><h1>但最好住在有公交枢纽的地方,可节约时间。建议背包客特别是中老游客选择在鲤城区靠中山路口钟楼附近最佳。</h1><br></h3><h3></h3><h3></h3><h3></h3><h3></h3> <h1>我住在泉州印记闽南文化驿站,中山中路通政巷,为清代四川总督兵部侍郎衔苏廷玉故居,四周全被景点包围,闹中取静:出门100米就是公交枢纽站,四通八达;向北200米就是钟楼,吃喝购物都有;向东是承天寺、向西是开元寺、向北是威远楼、北城门,向南是文庙, 再稍远一点就是清净寺及关岳庙 泉州木偶剧团就在旁边,每周二四六下午4:00-5:00都有演出。 </h1> <h3></h3><h3><h1>洛阳 桥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 大石桥 。</h1><h1>原名 万安 桥,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9年)由 泉州 知州蔡襄主持修造。</h1><h1>洛阳 桥应该在 河南 洛阳 ,此桥为何取名 洛阳 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 泉州 一带居住着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 泉州 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 河南 、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 泉州 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 泉州 ,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 洛阳 ,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 洛阳 ,此桥也因此而命名。</h1></h3><h3></h3> <h3></h3><h3></h3><h1> 古桥,用六七块并排的长条形青石板,并非笔直但却异常手工地一路铺就700米。40多个船型的桥墩,扎于泥水,一字排开。桥下几湾淤水中,拴着几条集体休眠的船。桥上是否旧物尚存,带着远古的风矗立洛阳江头?从桥面到桥墩,从扶栏到石狮,还有两头的桥亭,似乎早已旧貌换新颜。踌躇间,忽见桥中间一侧有延展出的石台,台上有小石塔。面上的图案和文字风雨剥蚀、岁月留痕。</h1><h3></h3><h3></h3> <h1>桥中间一侧有延展出的石台,台上有小石塔。面上的图案和文字风雨剥蚀、岁月留痕。走下细观,朝江一面凿“月光菩萨”像,题“乙亥岁造”。不知是哪朝哪代的乙亥岁,大概为洛阳桥上遗落的老古董了。</h1> <h1>桥头旁,立着高大的蔡襄塑像。这位书法与蔡京齐名的北宋端明殿大学士,做了一件蔡京所无法企及的功德无量的善事,就是于嘉佑四年(1059)做泉州父母官时,为家乡父老修了这座史上第一座跨海大桥。</h1> <h1>洛阳桥南桥头。桥上现存亭2座,石将军2尊,石塔5座。桥南碑亭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中亭旁有崖刻“万安桥”、“万古安澜”和12方碑刻。</h1> <h1>洛阳桥,一头担着现代性味道已浓的泉州,一头担着朴实无华依旧的惠安。</h1> <h3></h3><h3></h3><h3></h3><h3></h3><h3><h1>去开元寺看桑莲法界</h1> <h1>开元寺可以说是泉州寺庙的代表,距今1300余年历史了。而关于开元寺的建寺传说,也让人津津乐道。大雄宝殿的外围牌匾乃是悬挂“桑莲法界”的字样, 据说寺址本是唐代黄守恭的桑园,相传"守恭梦僧欲化其地为寺,辞曰:待桑树生莲花乃可,不数日桑树尽生莲花,守恭神之,即舍为寺。而“法”字也是开元寺独创的字体,在别处你可见不到。</h1></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1>说到开元寺,就不得不提东西塔了。<br>整座塔的设计精妙绝伦,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 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公元 1604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br>泉州 东西塔是 泉州 的标志性建筑,耸立在开元寺拜庭两侧广场中,两塔相距约200米,为八角五层阁楼式仿木结构石塔。<br>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h1><div><h3> </h3></div><h3></h3><h3></h3><h3></h3><h3></h3> <h1> 东西塔是泉州的精神象征,泉州有一句老话:“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我在开元寺的暮色里,绕着东西塔转圈,仔细打量着历经千年风霜雨露的石塔与石塔上的石雕,常年的强烈海风吹蚀、日照、紫外线辐射,双塔石质的表面形成黑油油的一层外壳,门龛两旁的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像,线条流畅飘逸,神态各异,凶猛威武,栩栩如生,然而风化很严重,不少地方已经磨蚀、脱落、缺失,显得斑斑驳驳,而西塔更为厉害,很多石雕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h1> <h3></h3><h3></h3><h3></h3><h1>开元寺不光光是佛教寺庙,还融合了多个教派的建筑风格。可以在寺内找寻这些异域教派的足迹。 </h1><h1>过山门,拜庭开阔,大殿在望。两边古榕如伞、盘根错节,均过500岁高龄矣。榕树下并列两排小型石塔,年岁同样古老。其中两座造型极为少见,系“宝箧印经式”石塔。塔下有碑刻: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柳三娘捐建。从斑驳的图案上看,二塔明显带有异域风格,故而有人称之为“阿育王塔”。虽说不敢擅自断言正是天竺古塔,但至少可以说明宋时泉州与海外的交流程度确实是不可低估的。</h1><br><h3></h3><h3></h3> <h1>大雄宝殿前宽阔月台基座束腰处,环绕着72幅狮身人面石刻浮雕像。据专家考证,狮身人面浮雕起源于埃及,象征着普照大地的太阳神。据说是元代泉州印度教寺庙遗物,被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于1637年捐资修建时移到此处。 </h1> <h1>这 就是泉州开元寺十分独特的建筑特色,是中外特别是中印的宗教文化在这里融合,并保存至今。</h1> <h1>我再次走进开元寺,蹭听了二个讲解员的精彩解说。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博大的包容性,泉州这座宗教之城博大的包容性。泉州人喜欢自称是一座亲和之城,你很难想象在这个曾经的东方大港,那些在别的地方水火不容的宗教,却能够在这块南国的土地上和谐共处,共存,宫庙相望,比邻而居,甚至相互融合。</h1> <h1>印度教的石柱在开元寺大雄宝殿后回廊中间,是一对造型别致的辉绿岩石柱,它的上部、中部、下部为四方形,各有圆盘,分别雕刻着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故事和花卉图案,非常别致。这对印度教石柱是修殿时从已毁的印度教寺移来的,神话故事的内容大都出自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如毗湿奴骑金翅鸟救象王,杀死鳄鱼;毗湿奴以十臂人狮的相貌出出,擘裂凶魔;阎摩那河七女出浴;顽童被系,用力拉倒魔树;象与鳄鱼互斗千年等,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h1> <h1>佛教从印度传到希腊后,印度宗教与希腊艺术交融在一起,后随着印度教传入中国。 </h1> <h3></h3><h1>去承天寺看梅石生香 承天寺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泉州三大丛林,有“一尘不染”、“梅石生香”等奇景。初见山门,却不那么显眼,以为就是一个小寺庙,但走进去,却是别有一番天地。进入山门,是一条甬道,甬道南侧,是七座佛塔,间植榕树。有“塔无禽栖”、“榕不过墙”、“蝇不朝天”诸景。甬道尾端北转为寺宇密集建筑,全都坐北向南。这与一般寺庙入门就是大殿的格局比较不同。</h1><h3></h3> <h1>比起开元寺的游人如织,承天寺更像一个藏于繁华的隐者,一个使人安宁的地方。</h1> <h3></h3><h1>去关帝庙看福建最大武庙 涂门街上的关帝庙,也是泉州香火最旺的一座寺庙,有1000多年历史,是关公信仰六大祖庙之一,也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长期以来香火兴盛,民间信徒众多。</h1><h3></h3> <h1>在泉州,生活中遭遇的一切困难疑惑的问题时,向关圣帝君求签请示已然成为了市民生活的“传统时尚”。 凡举婚丧嫁娶、事业功名、流年运势、平安健康、疑难杂症等事,无不向关圣帝君求签得指点。</h1> <h3></h3><h1>去清净寺探访最早的伊斯兰教堂 清净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处伊斯兰教建筑,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异域情调的石质大门,在涂门街上显得有点格格不入,离她不到100米便是通淮关帝庙,这也是泉州多元宗教的一个特点,各个教派和谐共处。</h1><h3></h3> <h1>泉州天后宫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是我国海外贸易最高峰--宋元时期的最大港口,妈祖因被引进至海外交通贸易繁盛的泉州港,成为泉州海神,并因漕运及海外交通的发展,成为全国性海神并远播海外<span class="sup" style="vertical-align: text-top; color: rgb(136, 136, 136); font-size: 0.12rem; line-height: 1;">[1]。</span>现存建筑规模较大,保存较好,仍保留一些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因此,泉州天后宫也是大陆妈祖庙中第一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span class="sup" style="vertical-align: text-top; color: rgb(136, 136, 136); font-size: 0.12rem; line-height: 1;">[2]</span>。</h1><p data-pid="p-1" style="margin-top: 0.15r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Helvetica, 'Helvetica Neue',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r></h3> <h1>在天后宫山门对面就是德济门遗址。700年前,德济门曾是进出泉州的要道。遗址面积2000平方米,由城门、城墙、门道、墩台、内外壕沟、拱桥以及瓮城和瓮城门等组成,遗存有13~14世纪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石刻和14-19世纪(明朝、清朝)的铁炮等。遗址左后方是泉郡天王宫。</h1> <h1>基督教泉南堂离钟楼不远。清同治二年(1863年),英国长老会杜嘉德牧师来泉州传教。三年后教会买下施琅将军后花园“新花山”书房的旧址,建成了泉州第一座基督教堂。教堂建筑中西合璧, 颇有特色。</h1> <h3></h3><h3></h3><h3></h3><h3> <h1>在泉州第三天我入住泉州的华侨大厦,推开窗户向西望去,就看到了一大片闽南风格的古建筑围绕着一个大水池,一片大空地,两旁有两棵很大的榕树。没有看到人进出,一片寂静的样子,清晨一道彩虹🌈出现在红瓦绿树之上,增加了其神秘感!</h1></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1> 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当时的宰相张九龄题匾“鲁司寇庙”。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文庙于此,其后几经修缮,左学右庙,规制逐步完整,规模不断扩大,占地面积近百亩,形成了以儒学为中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东南沿海乃至东南亚地区广为传播的重要基地。 文庙曾经是中国每个文人的圣地,儒教可以说是文人的宗教。</h1> <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1>去清源山看老君岩 道教老君造像为中国最大的道教石雕,道教尊他为教主,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老子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占有重要位置,影响十分深远。老君岩已成为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游热点。不失其意,浑然一体,毫无多余痕迹。逼真生动的表现了老人慈祥、安乐的神态,因而成了一种健康长寿的象征。泉州民间俗语"摸着老君鼻,活到一百二",但是真要摸到它的它却也不容易呀。</h1><h3></h3> <h1>清源山天湖</h1> <h1>清源洞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有观空楼、佛祖殿,裴仙祠等建筑。</h1> <h1>今日恰逢裴道人生辰,拜过仙人,我有幸吃到斋面!呀 !好好吃的海鲜斋面啊😄 (被告知吃斋面时,我的期待是类似麻酱面的素面,哈哈)</h1> <h3></h3><h3></h3><h3></h3><h3></h3><h1>南音:</h1><h1>在泉州三天,每天晚上我都去华侨大厦旁文庙广场看南音咦咦哑哑的演出,虽听不懂唱些什么,但曲调典雅优美,情韵深沉,听着听着很容易产生了一种很强烈的不知身处何处,不知今昔何昔的感觉。</h1><h3></h3><h3></h3><h3></h3> <h1>南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它雅俗语共赏,独具魅力,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泉州一带闽南语系地区,深为闽南侨乡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并远播到台湾、港澳和东南亚等地,成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胞世代珍视、竞相传唱的乡音。后来在文庙大成门的左手边我看到有一个舞台,上书“鲤城区泉州南音研究社演出场”,</h1> <h1>泉州<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Helvetica, 'Helvetica Neue',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木偶是福建泉州的一种民间工艺品,</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Helvetica, 'Helvetica Neue',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因产地福建泉州而得名。泉州木偶分为提线木偶(头像较大,叫做“傀儡戏”)和掌中木偶(头像较小,叫“布袋戏”)二种;表现者以提线的方法或以手指拨弄,使木偶活动如生。</span></h1> <h1>每周二四六下午4:00-5:00泉州木偶剧团都有演出,免票观看!这可是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过的哦👍</h1> <h1>少林寺及圣墓因时间关系我没有去,待下次再去喽! &nbsp;</h1><h3><br></h3><h1>参观完几大寺庙,我就骑车“走街串巷”,感受泉州历史悠久文化......红砖厝 故居 土地庙 镜庙 观 庵 </h1> <h3></h3><h3><h1>700多年前被 意大利 人马可波罗称为“光明之城”的 泉州 ,在中世纪有着400多年的辉煌。</h1><h1>泉州 是古代“东方第一 大港”、“海上 丝绸之路 ”的起点,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 泉州 。</h1><h1>“地下看 西安 ,地上看 泉州 ”,行走在城市中间,千古遗风依然会在不经意间多次闪现,既古朴清雅又精致婉约,既内敛深沉又舒展奔放。</h1></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1>蟳埔村是我这次来泉州必去的地方之一,她位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的一个小渔村,距市区10公里。</h1> <h1>去小渔村的路线不太好走:乘公交1路;8路到”格林公司“站下车,右手边拐到格联通街,直行500到600米后就可以看到这块地标石了。但是,这里是新村,到老渔村还有一段路(大约500米)。我看到一辆摩拜单车🚲,扫码前行,找到蟳埔街,然后向左、再向右。要开口问路,每个村民都会热情地为你指路。</h1></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1>蟳埔渔村历史</h1> <h1>一个小渔村,值得你苦苦去寻找吗?答案是肯定的!</h1></h3><h1>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里居住的人们是古代阿拉伯人后裔。虽经历代与当地汉族通婚,但中亚的遗风尚存,主要表现在蚝壳房和蟳埔女的头饰上。</h1><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1>鲟埔女保留了很独特的服饰,最引人注目的是她们的头饰,发髻上插着艳丽的簪花、绢花或鲜花,做成漂亮的“花围”,少则一二圈,多则四五圈,髻中横插一支象牙筷或玉簪,色彩不是一般的艳丽,头上犹如一座小花坛,非常漂亮,堪称“四季花坛”。</h1><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1>蟳埔女盘头插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脚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情。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头饰是宋代以来从中亚流传过来的。</h1><h1>知道福建三大渔女吗?那就是惠安女、湄州女,还有这里的蟳埔女。</h1><h3> </h3><h3></h3><h3></h3> <h1>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头饰是从宋代以来从中亚流传过来的。蟳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h1> <h1>当今社会,一切古朴遗风似乎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逐渐消失殆尽。然而就处在城市边缘的鲟埔村,鲟埔女居然能以这种奇特的头饰,坚守着古老的习俗,传承着祖宗的文化。这让我非常惊讶!......惊讶之余,我也入乡随俗……</h1> <h1>街边,许多鲟埔女围坐在一起,一边海阔天空地聊天,一边熟练地剥着海蛎。</h1> <h3></h3><h3></h3><h3><h1>这便是当地著名的百年老屋——蚵壳厝,闽南话念o(第三声) ka(第一声)cuo (第四声)</h1><h1>蚵壳厝,是闽南泉州地区一种传统特色建筑。即用蚵壳建造的房屋(闽南语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h1> <br></h3><h3></h3><h3></h3> <h3></h3><h3></h3><h3><h1>蚵壳厝自明末清初从形成、发展到衰落,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蚵壳厝建筑有浓厚的民俗气息、丰富的美学、工艺学知识;也是古代泉州对外贸易的产物,见证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而且,蚵壳厝具有不积雨水、冬暖夏凉、隔音效果好的特点,</h1><h1>适合海边潮湿气候环境居住;其次是蚵壳厝墙体十分坚固、素有"千年砖、万年蚵"的美誉。</h1></h3><h3></h3><h3></h3> <h3></h3><h3></h3><h3><h1>在泉州的蟳埔村、法石村及泉州沿海一带均有分布,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的蚵壳厝,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贝饰古民居,其建筑的巧妙与精湛,是东南沿海甚至在内地都是绝无仅有的一种建筑形式,构成了闽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h1><br></h3><h3></h3><h3></h3> <h3></h3><h3><h1>蟳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起航,沿着闽南沿海航行到达南洋,经印度洋、非洲东岸,然后再到北岸卸货。返航的时候,如果舱内不载货就会形成空船,重心不稳则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后就堆放在蟳埔海边。</h1> <h1>虽然距离现代的物质生活近在咫尺,但这里的人们仍然虔诚地传接着祖辈们世代沿袭的生活模式。</h1></h3><h3></h3> <h1>这个飘散着淡淡海腥味的小渔村,却有着浓重的历史沧桑感,菜场里新鲜的海鲜,早出劳作的渔民,传统的蟳埔渔家女和诉说着悠悠岁月的蚵壳老屋,无一不让人迷恋上这里。</h1> <h1>在泉州的最后一天,我去了泉州博物馆和中国闽台博物馆参观,更加深了对泉州历史长河的认识,坚定台湾一定能回归的信念!</h1> <h1>泉州 这是一生要来一次的地方!我喜欢这里,安静 祥和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