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红楼梦》里有个大观园,大观园里有个栊翠庵,庵里住着一位妙龄尼姑。</h3><h3> 这尼姑年方十八,来自“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颇有些出身。寻常尼姑的生活艰辛清苦,凡事都要亲力亲为才不枉“苦修”二字,但是这位尼姑的身边却多了两个嬷嬷一个丫头三个人服侍她,算得上养尊处优,起了个极其旖旎的法号:妙玉。</h3><h3> 还有关键一点,她是带发修行。剃度,即除去三千烦恼丝,代表自己尘缘已了六根清净,妙玉却留着一头乌黑的长发。“云空未必空”,曹雪芹安排的很微妙,暗示妙玉出身佛门,却心系凡尘。</h3><h3> 果然,在第七十六回,妙玉在中秋夜给黛玉和湘云对诗时说了一句:“……失了咱闺阁面目……”注意,她说的事“咱们”,真是不打自招了:她对自己的身份,心里真正认同的是“闺阁”女儿,而非出家人。</h3><h3> 在那一回,妙女先是躲在暗处听,然后出来诗评,最后干脆自己亲自上阵续诗。过程非常有趣,不妨场景还原:</h3><h3> 中秋夜万家团圆,大观园里自然免不了欢庆赏月吃喝玩乐,栊翠庵毕竟还是在园子里,丝竹之声欢笑之声可闻,那是属于俗世凡尘的温暖。而这些,身为尼姑的妙女肯定是不能参加的,但这并不代表她不向往。心痒之下趁着夜黑风高,她一个人偷偷溜出来,有着孩童般冒险的小小刺激,也许,在她心里还盼望着遇见什么人,比如,宝玉?</h3><h3> 也是凑巧,在凹晶馆处,正好是湘云和黛玉,两个和她年纪相仿的女孩在联诗,便在山石后面驻足听,待到两个人联到高潮处,有妙句联出:寒溏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她终于忍不住现身了。她这一出不要紧,两人倒是吓了一跳,诧异的问她怎么来了,按规矩她是不应该来这里的,她也不似平日里那般矜持,大方承认:“我听见大家赏月,又吹的好笛,我也出来玩赏这清池皓月。”随后,又意犹未尽的邀请她们去吃茶。此时,已是夜半了。</h3> <h3> 到了栊翠庵,伺候她的老嬷嬷都睡了,小丫鬟在打盹,她可不管这些,把小丫鬟扶起来,“现去烹茶”,这是有人叩门,是黛玉湘云的下人找来了,引他们的主子回去睡觉。妙女仍不放人,“忙命小丫鬟引他们去那边吃茶”。先把他们打发到一边,别打搅了自己的雅兴,真是任性。然后“自取了笔墨纸砚来,将方才的诗命她二人念着,遂从头写出来”,一个“命”字,写出了黛玉的不管不顾,自信任性,。林黛玉看出来她的异样,说道:“从来没见你这么高兴”,然后便力邀她续诗,略作推辞之后,拿起笔一挥而就,创作力爆棚。</h3> <h3> 她的诗续的真是好,风格也与黛湘二人不同刻意扭曲了前半首的凄苦颓败,情绪上扬,视野也更广阔,:“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声势英气,没有脂粉味,才是真正的高手。黛湘二人皆是佩服不已:可见我们天天舍近求远,有位诗仙在这里,却天天去纸上谈兵。</h3> <h3>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此时的贾府运势已经由鲜花帛景转入渐次低回,人人都明白,却无力挽救,如眼睁睁的面对无力挽回的流水,虽是中秋佳节,却处处透着悲音,而在那夜,真正快乐的恐怕只有妙玉了,因为她的才华终于有了机会展现,个性在刹那间得以释放。</h3><h3> 今夜,她不在是一个清心寡欲的尼姑,而是一个才华横溢天真烂漫的少女。</h3><h3> 她在诗的末尾四句,先说“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那是诉说平日心里积攒的悲寂然后是“彻但休云倦,烹茶更细论”,这是不想在压抑本真的热切,同“酒逢知己千杯少”、“不醉不归”如出一辙。</h3><h3> 冷若冰霜只是她的外表,她其实很寂寞。</h3><h3><br></h3><h3> ——《梦里不知身是客》</h3><h3> 2018年12月24日,平安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