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2018年是很有意义的一年,是十九大的开局之年,是大西安建设的奋进之年,是高新区的追赶超越之年,2018同时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改革开放40年,高新教育发展23年。我们的国家因改革开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新区的大好政策也让高新教育蓬勃发展,而我本人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高新教育蓬勃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21年前,正是因为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我才能从一个小县城来到西安,成为高新教育大家庭的一员。</h3><h3> <font color="#ed2308"> 1.我的第一份工作。</font>我的起点其实很低,1989年毕业于蒲城师范学校,很幸运,分配至县城工作。为什么说幸运,因为我的很多同学们被分配至农村工作了。我很珍惜这难得的在县城工作的机会,努力展示自己的才能。我给大家分享我记忆很深的两个片段:</h3><h3> 第一个片段:<font color="#ed2308">我的老校长,要求严格的老校长。</font>怎么严?举两个事件。1989年那个岁月,是《黄土高坡》《费翔》的年代,红衬衫和卷发头是时尚的标识,刚刚从学校毕业的男孩子都留着长长的头发,我也不例外。刚到学校报到,老校长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把头发剪了去。不仅如此,我稍稍有点不注意,周三的政治学习时,老校长一定会小结说:今年的毕业生,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影响严重,比过去的毕业生差远了!这些话会让我半天缓不过劲来。</h3><h3> 工作后我任教小学数学课,经常性会有这样的情形,去上课时,发现老校长坐在教室后面听课。有的时候,上课时正在板书,会感觉到教室突然安静了,回头看就会发现老校长不知什么时候坐在了教室后边的空座位上,如果哪节课上的不好,老校长会劈头盖脸训斥一顿,也不回避学生,把我批评得绝对脸上挂不住。那时候我们学校和西安碑林区教师进修学校联系比较多,常常请碑林进校的专家过去指导教学。更严重的是,总会有这样的情况,早晨去教室上课,校长和请来的碑林进校的专家一起坐在我的教室里听课。这样折腾几次,我根本不敢上没有准备的课,晚上再晚,我必须备好课写好小黑板,完全准备到位才会睡觉,确保每一节课都可以是公开课。</h3><h3> 第二个片段:<font color="#ed2308">西安新华书店。</font>那个时候我非常向往西安,向往西安的先进,向往西安的前沿。现在记忆很深的是,每年寒暑假,我一定会坐长途汽车来到西安,在各大新华书店泡上两天,把最新的书籍、最前沿的理念带回去。那个时候风靡一时的珠心算、快速计算法包括奥林匹克数学等都是我带回去的,我要让小县城的孩子学习也能跟上趟。</h3><h3> 老校长的严格要求,加上我的求胜信念,很快我在年轻人中脱颖而出,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大赛均获一等奖,参加全省说课大赛获一等奖,在1995年我25岁的时候,我的其他同事评审小教二级职称的时候,因业绩突出,我被破格评为全陕西省最年轻的唯一一名小教高级。</h3><h3> </h3><h3></h3> <h3> <font color="#ed2308">2.我的转折。</font>1996年,我所在的单位效益急剧下滑,工资无法保证,生活拮据。怎么办?因为对西安的向往,我来到了西安。我讲几个印象深刻的事。</h3><h3> <font color="#ed2308">辞职信。</font>现在看网上有各种网红辞职信,其实那个年月我的辞职信也可以作为网红的。我想去西安闯荡,请假得不到批准时,我就给校长写了辞职信,很简短,内容我现在还记得:本人因收入太低,无法养家糊口,想外出谋生,申请辞职。辞职信放到校长桌上,我就离开了工作8年的单位。</h3><h3> <font color="#ed2308"> 复印荣誉证书。</font>证明自己能力的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获得的各类荣誉证书,来到西安我的第一件事是复印荣誉证书。我记得当我复印荣誉证书的时候,复印店的伙计惊呆了:怎么会这么多啊,全是你的吗?不可思议啊。</h3><h3> <font color="#ed2308">出租车。</font>来西安后我应聘的第一个单位是西安外国语学校,当年这是一所享誉很好的学校。离开家的场面现在想起来还是很苦涩很坚毅的,1997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一大早,我在媳妇和孩子不舍的泪光中,冒着大雪背一床被褥登上长途公交车就进城了。在吴家坟公交站下车后,距离外国语学校大门口只有50米距离,但我无法迈步,因为我拎着一床铺盖卷,我担心别人看我的目光。咬咬牙,我挡了一辆出租车送我去学校,可是行驶50米到大门口时,保安坚决不让出租车进,最后我还是拎着一床被褥进了学校。那一刻,我好尴尬,好心疼冤枉的5元钱,那时候我的女儿才两岁,秦俑牌娃娃头奶粉9.8元一袋,5元钱是孩子的几天的口粮啊。</h3><h3> <font color="#ed2308"> 初出茅庐。</font>我刚到西安外国语学校,正赶上学校教学改革试点,五年级三个班重新调整,把成绩好的学生分成两个班,每个班成绩很差纪律很差的学生调整在一个班,我带了这个差班。钻研教材、课堂高效、课后辅导是我工作以来养成的最好习惯。在外国语学校的这个学期里,我有两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第一件期中考试我所带班平均成绩和优秀班相差20分左右,期末考试的时候成绩已经近乎持平了;第二件事,校内公开研讨课我一炮打红,代表学校参加雁塔区教学评优大赛获得一等奖。这些成绩给了我极大的自信心。</h3><h3> <font color="#ed2308">夜大学。</font>在外国语学院,让我最好奇的是夜大学。夏日的夜晚,教室里,没有空调,一波又一波的青年人汗流浃背在学习。当时我不理解,就问我的一位同事,已经工作了,这些人为了什么还在学习?我们老家怎么见不到这个场景?我的这位同事说,说简单点,是因为你们老家的人不知道知识和经济之间有联系。这句话我记了23年,也会永远记住。</h3> <h3><font style=""> </font><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 3.我的再次出发。</font>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高新一小招聘教师。那几年,西安最有名的一个广告牌是“妈妈我要住高科花园,上高新小学”。于是,带着向往我又背起那一摞摞的奖状和证书来到高新一小应聘。当年进入高新一小太难了,尤其是外地人。招聘10人左右,记得当时报名的有700余人。很幸运,经过几轮考试,我成为高新教育的一员。我再讲几个我在高新一小工作的场景。
</h3><h3> <font color="#ed2308"> 深夜的灯光</font>。1998年,我代表学校备战陕西省教学能手大赛。比赛很艰难,参赛前除了准备各类资料外,要把申报参赛的全册教材的课都准备成精品课。我记得那年国庆长假,我没有休息一天,每天深夜学校只有两处亮着灯光,一处是门卫室,另一处就是我的办公室。就这样夜以继日,我顺利通过区评比、市评比,进入省级决赛。很多的选手都是学校组团参赛,一位选手后面跟了一队的辅导专家,只有我是单人参赛。印象深刻的是,当时西安市的很多选手都这样说,冲出西安市就没有压力了,外地的选手一般水平不行,但是见到我以后,这句话改了,都说有高手呢,看看杨勇。非常幸运,在努力下,连续两年,我获得省市区三级教学能手称号。那时候参赛,我同时任六年级数学教学,成绩非常突出,所带班学生考入高新一中数量远远超过其他班,用我们刘校长当年的话来形容,我的业绩可以用两字来形容:辉煌。
</h3><h3> <font color="#ed2308">温度1°。</font>刚来高新那几年,我租住在甘家寨农村的民房,冬天好冷啊,除了电热毯没有任何的取暖设施。家里有个现代化的闹钟,早晨既报时间又报温度。常常早晨闹铃是这样的:现在时刻6点整,温度1°。我们一家三口住在这里,女儿那时3岁。每天早晨,闹铃响后,我们一家三口在被窝里外较大的温差中恋恋不舍的起床。那几年,我和妻子坚持参加高新区的冬季长跑活动,跑完一个冬天,我们可以得到奖品,我得到的奖品是竹菜板,20多年了,现在还在用着,质量太好了。那时候冬天虽然很冷,但女儿一个冬天都没有感冒。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年代虽然很苦,却很幸福。
</h3><h3> </h3><h3></h3> <h3> <font color="#ed2308">4.我的奋进。</font>2005年,我被高新区党工委任命为高新一小教学副校长。成绩面前不骄傲,机遇面前更努力。这一切对我来讲,是真真正正的新起点,新思考。我在校长的带领下开始了新征程。</h3><h3> <font color="#ed2308"> 名师引进。</font>随着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区内的学校越来越多,校际之间因为一些检查评比,也有了竞争。一小作为开发区最早成立的学校,如何快速发展并起到引领作用的问题就严峻地摆在面前。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我们要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我们要有自己的目标,我们要有名师引领。征得校长支持后,我多方了解,决定引入浙江名师唐彩斌老师。为此,我多次往返于杭州西安,恳请唐老师到高新一小引领学科发展。唐老师终于被我的诚心感动,来到高新一小,传播前沿教育理念,并在高新一小设立全国名师唐彩斌工作室,带领高新一小团队深入教科研工作。在唐老师的引领下,高新一小的学科发展有了新思路,高新一小教师有了新追求,精神焕发,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h3><h3> <font color="#ed2308"> 民间社团。</font>在一小,我先后组建了好几个教师民间社团,组织大家结成团队,为个人的成长、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2010年初,我觉得学校应该建有自己的宣传阵地,可以办一份校刊,由老师带领学生报道校园生活。校长同意后,我在学校发出了招募启事,组织8位有专长、有意愿的教师在工作之余开办高新一小校报。办报纸需要经费,可是那几年学校太困难了,根本没有钱,学校行政订阅报纸是校长室、校办、教导处只订一份,轮流传阅。我把我的想法和困难说给了几位朋友,后来一位朋友帮我联系了招商银行支助我们,每年6万。作为感谢,我们在校报上开辟一个“金葵花专栏”,宣传财经知识。校报社团的成立,获得师生家长的高度赞誉,也为老师们搭建了实践园地,为孩子们提供了锻炼平台。之后,我又相继在教师群体中组建了微信公众号社团、校园LED社团等,这些社团皆为教师民间组织,工作之余自愿参加,老师们在社团中发挥所长,干一番事业,成就自我。现在,高新一小已有青年自动力社团、追梦诗社、悦动青春健身社团、小蜡烛研习社等各类教师民间社团,开展着各种活动,老师们业余生活丰富,学校凝聚力强。最大的收益是学校教师队伍稳定,团队积极向上,学校蓬勃发展。</h3><h3> <font color="#ed2308"> 一小数学微课堂。</font>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岁月一天一天流逝,终有一天,我们会老去,我们要离开我们热爱的工作岗位。我们应该为高新区教育的发展做一些前沿的工作,为孩子们学习方式的变革做一些贡献。近几年,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词是“未来学校”。未来学校,学校围墙会消失,学生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的途径将发生巨大变化,师生关系也将发生质的变化。为着未来的到来,我们应该做好准备工作。努力的方向很重要,选择是关键。我选择了网络,决定开发数学微课程,为孩子们提供有用的学习资源,以期改变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和知识获取方式。我找到了几位我的同伴,谈出我的计划设想,大家非常赞同,自愿参加。于是我们开始了辛苦但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经历了成立实验团队、选择实验年级、构建知识框架、分工备课、集体研磨、微课录制剪辑、编制线下教材等过程,历时整整一个学期加一个寒假,实验工作全部完成。2017年3月,新学期刚开学,我们的成果——《一小数学微课堂》便线上线下同时向孩子们免费推出了。</h3><h3><font color="#ed2308"> 杨勇思维空间、智慧学习平台。</font>微课的推出在业内获得很大的反响,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课程资源建构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如何能让学生便捷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于是,我们创建了杨勇思维空间微信公众平台、打造了智慧学习平台网站,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微信公众号突破时空限制,让孩子们的学习、教师们的研讨、家校之间的互动随时随地,智慧学习平台能够实现教与学全场景动态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教师可通过数据直观了解每个学生学情,进行针对性教学,学生可自主个性化学习。现在的高新一小学生,雾霾天和寒暑假的学习是不受制约的,微信平台学习、智慧平台学习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克服这些困难。统计数据显示,平台每个月的点击数都在10万以上,访问量非常高。随着一期期内容的发布,思维空间影响力逐步扩大,老师们也成功地从幕后走向台前。全国著名的一些专家,对我们的思维空间高度赞誉。前几天,我们学校在高新一小麓湾分校举办了《全学科读写课程实践研究》课题开题仪式,前来参会的省教科所领导这样评价:杨勇和其他的名师不一样,其他的名师只是自己发展,只有杨勇是领着团队一起走。曾有一位外地老师这样留言:前行的路上,多么渴望有同行者引领,真的羡慕杨勇思维空间的成员。因为专业,因为向上,思维空间已经吸引了省内外好几位名师加盟高新一小。</h3><h3><font color="#ed2308"> 空间学习共同体。</font>微信公众平台、智慧学习平台目前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关注度非常高。经常有业内的朋友问我,想着你是做一段时间就可以了,但是你一直坚持下来,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精力?我回答说,第一是基于内心的热爱,伙伴们很用心很投入;第二,如果说在建设这个平台的初期还带有任务驱动,现在已经是完全的自觉自愿了,我们已经是一种内心的专业追求和职业享受了。发展过程中,大家由开始的任务驱动,慢慢的进入学科架构思考,进入课程体系打造。现在,高新一小各学科课程发展思路因我们的思维空间,已经完整地构建起来,并且很有深度,受到全国很多教育界大咖们的关注和称赞。因为关注度高,有质量的微文很快被转载,很快被各方关注,我的伙伴们也成为业内名人了,我也实现了一个愿望,把我的团队成员在平台上由幕后推往台前。2018年10月19日,在西安未来教育儿童发展高峰论坛上,我应邀作主题报告,提出了我基于思维空间和智慧学习平台的下一步发展设想:响应习总书记号召,构建空间学习共同体。我们要打破学科界限、校际界限、地域界限,建立起一个更大的学习研讨圈,促进教育公平发展。</h3> <h3> <font color="#ed2308"><b>5.我的辐射引领。</b></font>作为名校名师,应该发挥引领辐射作用。2017年3月,我们组建起杨勇特级教师工作室,开办杨勇网络研修工作站;2017年4月,创办杨勇思维空间、智慧学习平台;2018年3月,组建起陕西省杨勇名师工作室。现在的团队成员已经遍及陕西省各地市。带领团队成员,我们把工作成果和工作经验推广至各地市及兄弟学校。仅2018年,我分别为广西、青岛、南京,以及陕西各地市校长培训班做交流分享,在西安、渭南、商洛等地市为教师们做培训讲座。2018年6月24日,高考成绩发布日,同时,我们的思维空间成果发布会也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术中心召开,陕西省教育界各位大咖莅临,陕西省教科所潘燏主任、同军咸主任、西安市教育局田征副局长、西安市教科所谢慧明所长、马俊华主任、西安市数学会领导及专家、各区县数学教研员都来参加,给予我们很高的评价,市教育局田征副局长说,“ 这次研讨会非常有意义,是西安教育的正面表达,积极传递了西安教育发展的正能量,对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次研讨会对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是一种新思维的碰撞,是对基础教育创新发展推进的有益尝试。” 新华网、凤凰网、西部网、三秦网、西安晚报、华商报等1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现在,我们的思维空间,因为前沿、务实、与教学同步,已经是很多学校开展教科研活动的参考范本。</h3><h5> </h5><h3></h3> <h3><font color="#ed2308"> 6.我的成绩。</font>非洲有句谚语说的好:一个人走路可能会更快,但一群人走路往往会走得更远。是的,一个人也许能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和舒适圈内做到最好,但很难走得更远。因为,一个人的认知范围是有限的。唯有一个优秀的群体,才能刷新你的认知,打开你的眼界,激发你的潜力,并调动你的积极性,从而让你走得更远。这就是团队的力量。我心中有这样的认识:一个有情怀的教育团队一定是不仅自己朝前走,还要拉着伙伴一起前行;一个有情怀的教育人一定不是仅仅教在当下,还会想着孩子们的明天和未来。我们愿意做有情怀的教育人,有情怀的教育团队。</h3><h3> 这几年,因为信仰、信念和信心,因为努力,因为团队,因为心中有目标,因为心中有阳光,我和我的伙伴们不断前行。我们的作品,《小学数学思维拓展》《爱数学 爱挑战》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小学数学AI微课堂》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我们的思维空间登录教育部网站、北师大网站。今年9月初,《杨勇思维空间》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典型示范案例奖,获陕西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今年10月,我们的工作室被作为全国首例典型,刊登于教育部网站,刊发于全国教育行业最高级刊物《中国教师》2018第10期,被《今日头条》广泛转发。我个人也获得了很高的荣誉,被授予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尤其今年9月,我被授予西安市首届“西安之星”(教育领域)荣誉称号,永康书记亲自为我们颁奖。</h3><h3> 上海一位专家在微信朋友圈转发我的思维空间时说,在当下,即是校长,又是特级教师,还能静心教科研,传播教育正能量,值得钦佩啊。回忆这么多年,我们一路付出着,成长着,幸福着。我内心常常感觉到,工作很幸福,生活很幸福,我和我的同伴们,幸福地走在前行的路上。稍有时间回想,内心充满感谢。感谢初入职我的老校长对我的高严要求,厉声呵斥;感谢我初来西安时,身边那些汗流浃背、孜孜以求在夜大学习提升的不知名的朋友对我的内心激励;感谢我在杭州看到的南方人,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对我的感染;感谢我执教近30年遇到的孩子们,他们是我一生的财富;感谢我的家人,在背后给予我有力的支持;感谢我成长路上遇到的每一位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培养和鼓励;感谢改革开放40年,感谢高新区的好政策,让我有机会提升自己,锤炼自己,实现价值!</h3><h3> 所有的感谢,化作不竭的动力。前段时间,习总书记应邀对欧洲、拉美进行“情洒万里 命运共同”的国事访问,他说:“志向远大方能进步,目光长远才能前行。” 各位老师,让我们以此为契机,尽情施展才华,奋力追逐未来,创造无限可能,以现在的奋斗来点缀将来美好的回忆!</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