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寻根

孝友无双

<p class="ql-block">一.尋根溯源</p><p class="ql-block">(一)少皋曾孫台駘之後:台駘是少皋的曾孫,因治水有功,顓頊封他到山西汾水流域,國號黃。周初,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p><p class="ql-block">(二)伯益之後: 伯益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賜封。後裔有封於黃國。</p><p class="ql-block">(三)陸終之後:一.陸終長子樊的長子南陸公,食采江夏,賜姓為黃。二.陸終次子惠連受封於黃國,以國為氏。</p><p class="ql-block">(四)仲衍之後:陸終長子樊被夏禹封於昆吾。昆吾君隱於夏末去其封地,居古岳州,生子高。商中宗子太戊時高為車正,號曰仲衍,伊尹嘉其賢,以孫女妻之,是為開姓始祖。至十三世石妣姬氏,周賜姓黃。</p> <p class="ql-block">二.迁徙分布</p><p class="ql-block">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湖北境内),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一带)。</p><p class="ql-block"> 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与此同时,黄姓已同胡、林、陈、郑、丘、何、曾等八族迁入闽(福建),成为后来入闽的"八大姓氏"之一。</p><p class="ql-block"> 魏晋至隋唐时期,经过不断迁徙和繁衍,黄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望族。宋代有黄潜善,其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p><p class="ql-block"> 北宋末,金兵攻入开封,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至海外。黄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蛋等少数民族。</p><p class="ql-block"> 唐代以前黄氏已在岭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扎根。其中,为蛋民者,居于广州沙南;迁到广西黄洞者,叫黄洞蛮,大多为壮族;融入瑶族者,分布相当广泛,居于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的许多县、乡,以广西居多,上海浦东的黄姓也很旺! </p> <p class="ql-block">三、郡望堂號</p><p class="ql-block">江陵郡:西漢舊族,為黃尚之族所建,唐初已廢。</p><p class="ql-block"><b>江夏郡:興於漢之世,為黃香之族所建,今為全球黃姓郡望。</b></p><p class="ql-block">會稽郡:興於東漢之世,為黃昌之後所建,唐初已廢。</p><p class="ql-block">零陵郡:興於三國吳之世,為黃蓋之族所建,唐初已廢。</p><p class="ql-block">巴東郡:興於三國蜀之世,為黃權之後所建,唐初已廢。</p><p class="ql-block">西 郡:興於三國魏之世,為酒泉黃衍之後所建,西魏時廢。</p><p class="ql-block">晉安郡(南安郡):晉安郡興於西晉之世;南安郡興於唐之世,為黃元方之後所建,宋初已廢。</p><p class="ql-block">洛陽郡:興於南北朝東魏之世,為江夏分支,隋初已廢。</p><p class="ql-block">濮陽郡:興於唐之世,宋初已廢。</p><p class="ql-block">東陽郡:興於唐之世,為黃苾之後所建,宋初已廢。</p><p class="ql-block">松陽郡(縉雲郡):興於唐之世,宋初已廢。</p> <p class="ql-block">  惠连公——讳定,名云,号南陆,生于黄帝历325年(公元前2283年)戊午岁,陆终次子。 相传帝尧末年,年年洪水泛滥成灾,百姓忧伤民不聊生,此时,尧帝举鲧统一指挥治水,惠连公兄弟6人与鲧同岁,年纪已达六十有一。鲧以其子禹、惠连之兄长大樊,负责治理下游海河及海河之上游卫河,命惠连负责治理汾洮、公纳赢、允之法,率胡、鸠及本族,将上游筑堤防,把下游之水引归大河,万众一心,群防群治,历经三年治水,功成。百姓安居乐业。因连治水有功,尧帝大悦,于黄帝历388年(公元前2220年)辛酉岁,惠连公64岁时,封参胡于惠连公建立“黄国”,从此以国为氏,国民姓“黄”,同时赐名惠连公名“云”。因此惠连公名云,即云公也。云公娶凤黄族柏氏女宁为妻,生三子,长子一嘉,名熊启;次子台,名熊牧;三子袁,名熊放。</p> <p class="ql-block">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姓已经大批播迁到湖北地区,逐渐形成江陵、江夏两个黄氏郡望,以此为基地向江南发展,“浮诸江南,以实海滨”,黄姓的足迹已经西达陕西和四川,东临东海,南入湖南和江西。东晋末,中原的林、黄、陈、郑四大姓率先进入了福建。</p><p class="ql-block"> 隋唐时期,黄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发展的行动。一支由江夏向东南迁移,穿过江西,进入浙江,在金华地区形成了金华黄氏;另一支先由江夏北迁河南固始,再向南经安徽、江西,抵达福建邵武,形成邵武黄氏。由湖北迁到广西的黄姓与土著结合形成了今壮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中的黄姓先民;一部分进入了越南,成为当地的大姓。黄姓进入台湾地区是在明末时期。</p><p class="ql-block"> 由于黄姓主力在秦汉时期已迁离了北方,所以受中国北方几次战乱的伤害较轻。黄姓在中国南方得到稳定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宋、元、明时期,在赣浙闽粤四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p><p class="ql-block">一、主要源流</p><p class="ql-block">1、源自嬴姓,以国名为氏。有三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①远祖可追溯到帝舜时代的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其后裔中有黄氏者,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p><p class="ql-block"> ②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少昊金天氏后裔台骀,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p><p class="ql-block"> ③远祖可追溯到远古掌火之官吴回(祝融)之子陆终。陆终后裔在周代时,被封于黄地,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以国名为氏,称黄姓。</p><p class="ql-block">2、源自官位,以官职称谓为氏。有两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①出自远古伏羲下属之官黄龙师。黄龙师,亦称黄龙、黄师、黄中官、龙师等,是伏羲设置的官名,为中官。黄龙师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龙氏,后简称为单姓黄氏、龙氏等。</p><p class="ql-block"> ②出自远古黄帝下属之官黄云。黄云,是黄帝设置的官名,为中官。黄云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云氏,后简称为单姓黄氏、云氏等。</p><p class="ql-block">3、源于改姓而来:</p><p class="ql-block"> ①其他汉姓改为黄姓:上古时候,黄、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为黄姓;还有其他原因改姓黄的:如陆姓、巫姓、吴姓、金姓改黄姓等。</p><p class="ql-block"> ②回族改黄姓:今回族黄氏,是少数蒲氏回族人为避元末“反色目”诛杀之祸而改为黄氏的。</p><p class="ql-block"> ③满族改黄姓:满族吴扎拉氏,发源于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人数很多,后分衍有四支汉姓,即黄氏、紫氏、红氏、白氏。</p><p class="ql-block">二、得姓始祖</p><p class="ql-block"> 陆终,吴回之子。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地,建立了黄国。后被楚国所灭,后代以原国名为氏,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p><p class="ql-block">三、迁徙传播</p><p class="ql-block"> 远古时期,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一带,为黄姓发源地之一,族人后跟随颛顼迁至中原地区。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等地。</p> <p class="ql-block">黄氏峭公简介</p><p class="ql-block"> 黄峭(871-953),字峭山,又名岳,字仁静,号青岗,后裔尊称为峭公或峭山公,锡公的长子,远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辛卯(871)四月十五日戌时,卒于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癸丑十一月初十日巳时,享寿八十有二,卜葬鹳薮黄家林旧茔坐向。自幼沉宏,有智略,官至工部侍郎,娶上官氏、吴氏、郑氏三郡君,共生二十一子。以第一世昌意(黄帝之子,有熊氏子派)计算,黄峭为第一百一十七世。</p><p class="ql-block"> 南唐保大九年(公元951年),峭公年已八十,弃官归隐在家四十余年,目睹王朝更替频繁,回顾自已动乱中的一生,深感多寿则多忧,多男则多惧,要想延续嗣裔,后代繁昌,必须激励子孙上进,使其自立自强。于是召集姻亲安排家事,给二十一男儿晓以“燕雀怡堂而殆,鹳鹩巢林而安”之理,令三妻位下各留长子以奉侍晨昏,其余十八子不得恋此故土,远走他乡,信步由天,择地而居,随地命名,开创家业,立志四方。隨后,将所积蓄均分,各授家谱一册,还郑重地嘱咐了一番。兄弟吉日登程时,峭公还口占一诗以赠别:</p><p class="ql-block">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立纲常。</p><p class="ql-block">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p><p class="ql-block">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p><p class="ql-block"> 惟愿苍天垂保佑,三七男儿总炽昌。</p><p class="ql-block">此诗后裔尊为《遣子诗》或《认祖诗》又称处八句,官、吳、郑三夫人亦各吟诗一首赠别,后裔尊称为《嘱子诗》又称内八句。诗云:</p><p class="ql-block"> 十郎峭老有三妻,官吴郑娘七子齐。</p><p class="ql-block"> 创业兴家离祖地,归来报命省亲闱。</p><p class="ql-block"> 吾思日久难相会,宗叶分枝为汝题。</p><p class="ql-block"> 若有富贵与贫贱,相逢须念共根蒂。</p><p class="ql-block"> 这两首八句诗,前者叫做"外八句",后者叫做"内八句"。峭山夫妇嘱咐诸子诵念此诗,牢记心中,以为他日子孙认祖相亲的凭证。规定以后黄氏子孙相逢,"凡能背诵此诗者,即是同宗亲派,请升堂入室,不得异视。倘有违吾命者,子孙不昌,福寿不长。汝等各宜牢记在心。</p><p class="ql-block"> 和 公,峭山长子,字维栋,名肇基。生於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辛亥正月十七日卯时,排行第一。官奉训大夫,居和平下城堡,后徙迁龙归为始祖,卒于天圣丁卯年十月初三日亥时,葬水口象形。夫人张氏生于乾祐年庚戍五月初十日已时,卒时间未考,葬南庄。生子一,震(大衍),继妣丁氏,生子四,文贵、文茂、文彬、文锦,广东阿婆,福建平和新修黄氏宗谱记载:再妣何氏、曹氏生子七;显达(恩贡生)志玄,宏基(刑部官),有恭、三友(县丞)、奇方、思明。</p><p class="ql-block"> 梅 公,峭山次子,字维相,生於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癸丑八月初二日寅时,排行第二。居泰宁县梅口,后迁江西,妣汪氏,生于唐乾宁三年丙辰六月二十日辰时,生子五:念六、念七、念八、念九、念十。河婆、平和宗谱记载:后娶周氏、蔡氏,生子四:文六郎(应恒)、文七郎(明范)、文八郎(诚初)、文九郎。(后裔多居福建泉州)。</p><p class="ql-block"> 荀 公,峭山三子,字维桥,生於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丙辰七月初三日丑时,排行第三,居泰宁县长兴上高堡上荀,宋兴国八年试六合成家赋赐进士第三十七名,官至大司徒。妣李氏生於光化三年庚申四月二十四日子时,生子三,庚一、庚二、庚三,河婆谱载:又娶吴氏,生子四,允帮(千一郎,官知府)、仁卿(千二郎,左府职)、兆达(千三郎,府学)、至琮(千四郎)。</p><p class="ql-block"> 盖 公,峭山四子,字维林,名祺,又名金标。生於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壬戊六月二十七日亥时,排行第五,居邵武四十一都盖竹。后迁南丰府,又迁河南开封府祥府县,官江表虎臣挂印大将军,妣白氏,生卒未详,葬中村大屋背。继妣胡氏,葬白云庵印匣山。副妣熊氏与胡氏同葬。严氏,生于梁太祖乾化二年壬申正月二十八日子时,共生子九:立祖、建祖、承祖、受祖、益祖、宣祖(居中标)、仁祖、厚祖、德祖(居横坑),河婆谱记述:再妣张氏生子:凤林、祥林。</p><p class="ql-block"> 楚 公,峭山五子,字维松,生於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己已十一月初一日午时,排行第八,居建宁县楚溪上堡上黄坊,迁陈留县,又迁湖广沙府善花县。妣韩氏,生于开平二年戊辰十二月二十七日子时,生四子:丙一,名惟庆;丙二,名元标,官知县;丙三,名怀玉;丙四,名起顺。河婆谱记述:再娶方氏、李氏、郑氏,生子未祥。</p><p class="ql-block"> 龟 公,峭山六子,字维材,生於后梁太祖,末帝乾化三年(913年)癸酉九月十五日卯时,排行第十一,居将乐县上龟洋,妣郑氏,生于贞明二年丙子八月十九日辰时,生子二,长兰、庚一,河婆谱载:继妣邹氏、秦氏,生子三:崇芳、熙重、有俞。</p><p class="ql-block"> 洋 公,峭山七子,字维坊,生於后梁太祖贞明二年(916年)丙子七月十七日午时,排行第十三,居沙溪黄洋严前。妣刘氏,生于贞明五年己卯三月二十六日已时,共生子三,千一(昭)、千四(其盛)、千六(庭轩)。河婆谱载:继娶唐氏、倪氏、卓氏,生子:千二(与)、千三(敏)、千五(肇明)。</p><p class="ql-block"> 政 公,峭山八子,字维柱,名有恒,生于后梁太祖乾化元年(911年)辛未二月二十九日辰时,排行第九,居禾坪竹粟下,宋太平兴国八年试六合成家赋赐进士第一百七十一名,官司空。妣张氏,生于贞明四年戊寅六月初一日亥时,卒於宋雍熙四年,与夫同葬大鼠岗枫树下,妣张氏,生子一:何泰,何泰生三子:宵、丰、和贵。河婆谱载:继娶邹氏、罗氏、余氏、范氏,共生廿子,系岳、尚训、名世、朝元、中鼎、建璋、玄修、作霖、应乔(武举)、思敬(河南御史)、云波、承宗、子陵(知县)、鹏化、匡福(湖广布政司)、植梧、献明、明藻、清元、孕先(恩贡)。</p><p class="ql-block"> 化 公,峭山九子,字维杭,生於后梁末帝乾化三年(913年)癸酉正月十一日午时,排行第十,居汀州宁化县石壁村,官至广州刺史,卒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辛卯二月十六日未时,妣尤氏,生于贞明元年乙亥三月初三日丑时,生三子,万四郎(字迪,名潜盛、讳道),万五郎,名祐华,万六郎(名逵,字孝杰),闽粤两省化公传派极盛。</p><p class="ql-block"> 衢 公,峭山十子,字维梓,生於后梁末帝贞明元年(915年)乙亥三月廿一日卯时,排行第十二,居泰宁县永兴上下衢,妣汪氏,生于贞明六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子时,生子七,长十一、次廿一、三卅一,四秉著,五师魁,六明熙,七朝凯。</p><p class="ql-block"> 卢 公,峭山十一子,官维枢,名伟绩,生於后梁末帝贞明五年(919年)已卯七月初九日子时,排行十五,居泰宁卢田安吉坊。妣上官氏,生于龙德二年壬午九月十九日酉时,继妣宁氏,生于后唐庄宗同光元年癸未五月初六日卯时,生子六:宣卿(十七郎)、正卿(十八郎)、祥卿(十九郎)、廷卿(二十郎),道卿名道),世卿(名世)。</p><p class="ql-block"> 福 公,峭山十二子,字维柯,生於后梁末帝龙德元年(921年)辛已八月十五午时,排行十六,居福州闽清县细村。妣万氏,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乙酉九月三十日寅时,生子七:庆五、次六、三七、圣道、如皋、文卿。</p><p class="ql-block"> 林 公,峭山十三子,字维枝,生於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癸末二月初二酉时,排行第十八,居泰宁县梅林堡高公桥,后迁朱口,妣朱氏,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八月初九日卯时,生子三,成生、见生、广生。河婆谱记载:继妣曾氏、肖氏,生子三:广行、廷彩、应蛟。</p><p class="ql-block"> 塘 公,峭山十四子,字维祯,名旭升,生於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乙酉十月二十八日丑时,排行第十九。居建宁县开山堡石塘,官至灵武参军。夫人郑氏,生于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壬辰七月初七日子时,生五子,戊一、辛一、壬一、大一、小一,河婆谱记载:继妣谢氏、胡氏,生子三:万一(汝厚)、万二(定省)、万三(复福)。</p><p class="ql-block"> 发 公,峭山十五子,字维梁,号发祥,生於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庚申四月三十日申时,排行第四,居禾坪坎头,官湖南县尉,妣上官氏,生于天礻右 二年乙丑九月初二日亥时,夫妇合葬小鼠岗。生子二:恂、茂。河婆谱载:继妣何氏、朱氏,生子四:征吉(官任镇抚)、景观(武举)、用常、善藏。</p><p class="ql-block"> 潭 公,峭山十六子,字维权,生於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癸亥九月二十三日卯时,排行六。居将乐县黄潭乡潭头,后迁江西吉安府永水县。官兵部尚书,夫人韩氏,生于后梁太祖开平四年庚午二月初二日子时,生四子:佑、倬、叔、俊。河婆谱载:继妣刘氏、张氏,生子四:雅宁、师训、如王、圣烈。</p><p class="ql-block"> 城 公,峭山十七子,字维桃,名巨川,号十七郎,生於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丁卯四月初一日己时,排行七,居新城石塘,江西赣州府瑞金县石城堡,后迁平溪,再迁黎川三都圩,官中书舍人,卒於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已卯月,葬三都,妣朱氏,生於后梁太祖乾化元年(911年)辛末正月初三卯时,生子五,长朝桂、次念祖、三绍祖、四兴祖、五敏祖。河婆谱载:继妣张氏、涂氏,共生六子:克祖、绍祖、朝桂、念祖、兴祖、敏祖(后裔有分居江西南丰、宁都县)。三位妣氏均葬三都圩金斗窠。</p><p class="ql-block"> 延 公,峭山十八子,字维根,生於后梁末帝贞明四年(918年)戊寅九月十一日戍时,排行十四,居延平津口。妣王氏,生於后唐庄宗元年(923年)癸末十二月二十九日亥时,生子四:玉汝、玉标、三鲲公、四蛟公,河婆谱载:继妣陈氏,生子四,青宵、东瑜、城荫、金祥。</p><p class="ql-block"> 允 公,峭山十九子,字维柏,生於后梁末帝龙德二年(922年)壬午十月二十七日戍时,排行十七,居建宁县允盛堡毛坊。妣龚氏,生於后唐明宗长兴二年辛卯九月初九日卯时,生子三:长元凤(元四)、次汝定、三汝安。河婆谱载:继妣吴氏,生子五,元勋衮全、德辉、安雅、宾兴。</p><p class="ql-block"> 井 公,峭山二十子,讳国臣,字维杨,又字君宠,号子城。生於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戊子四月二十四日辰时,排行二十,居江西南丰龙井乡双井头(现今付坊乡)。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官朝烈大夫,太平兴国四年擢刑部尚书,钦赐铁简上赞云:"命世奇才,山头重望,忠贤烈日,威飞秋霸。"夫人李氏,生於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壬辰七月初七日申时,生子五:大成、大全、大同、大忠、大用。河婆谱载:副妣载氏、朱氏、丁氏,生子八:历尧、万舜、贲毓、职权、成刚、奎聚、成廉、成恕。公妣墓葬南丰龙井乡双井头石门后弯(南丰董家店朱家坊石门后山峦上)。</p><p class="ql-block"> 层 公,峭山二十一子,字维杉,生於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年)庚寅十一月十八日酉时,排行二十一,居延平黄层口,妣魏氏,生于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巳十一月十九日申时,生子二,裕功(十五郎)、裕万(十六郎)。河婆谱载:继妣陈氏、倪氏,生子七:士远、达智、达仁、达勇、祖吉、士珊、宪矩。</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黄姓,当今中国的第七大姓,一个人口约三千万(含少数民族黄姓)、以“孝”闻名的独特姓氏,却来源神秘。&nbsp;中华第一孝子黄香开创孝悌家风。</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相传,在七千多年之前,黄姓族人便活跃在中华大地,在五千多年之前,他们便有了一个美丽的图腾——黄鹂鸟。他们因为信仰黄色而称自己为黄族。从内蒙古东部、辽河上游到山东东南、江苏北部,他们逐渐融入东夷,图腾演化为凤凰,他们又融入了华夏,奠定中华民族的基础,成为龙的传人。虽然没有确凿的史料证实,黄姓先民的故事却在黄姓族人中口口相传,延续至今。&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黄姓的血缘始祖——伯益出现之后,黄姓正式进入史册。这位传说中的“百虫”将军,后人供奉的“土地爷”,因为其子孙建立了黄国而被黄姓族人尊为血缘始祖。于四千年前在今河南潢川建立的黄国,正是黄姓有史可查的开始。&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一千四百年后,公元前648年,黄国灭亡。国破家亡,黄国人民将这一年永远地记在了心间。不久,他们如曾经的图腾——凤凰,涅磐再生,以国为氏,黄姓由此诞生。&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立姓之初的三百多年间,黄姓族人默默无闻。直到战国时期,春申君黄歇权倾楚国,黄姓声名四起。然而,黄歇在为黄姓留下众多支脉之时,却不幸遇害。黄歇的遭遇令人扼腕,他对楚国的忠义为世人赞颂。&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或许是逃避迫害,或许是在为家族的崛起积蓄力量,直到近三百年后的东汉时期,黄姓家族才在江夏再现辉煌。</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 style="font-size: 20px;">黄香&nbsp;(约68年-122年),字文强(一作文疆),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nbsp;人。东汉时期官员,中华第一孝子,史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nbsp;”,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责髯奴辞》等流芳千古。</b></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nbsp; 黄香在为自己争得一份施展抱负的机会的同时,也为黄姓的发展立下了基础。黄香之后,江夏黄姓时有才俊显达于世。</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黄香的儿子黄琼一生三起三落,为家族尽力,为国尽忠。黄香的孙子黄琬更是为挽东汉这座将倾的大厦,付出了宝贵的生命。&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黄香、黄琼和黄琬子孙众多,分迁各地,形成了后世“天下黄姓出江夏”的说法。&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东汉时期,黄香之孙黄守亮便迁居河南,发展成为南阳黄氏。</p><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黄琬之子黄权迁居四川,发展成为巴西黄氏。</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西晋末年,黄元方开基福建,发展成为晋安黄氏。</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东晋时期,黄香九世孙迁居江南,其家族发展成为庞大的新安——金华黄氏。</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隋唐时期,大批黄姓族人由河南固始迁居福建,形成禾坪、青山等众多江夏分支。</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宋时期,福建禾坪、紫云等支派南迁广东,形成潮汕支派。福建、广东等地的黄姓族人又远涉重洋,到达宝岛台湾和东南亚各国,使黄姓的分布更为广泛。&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江夏黄姓子孙形成了今天黄姓的主干。据不完全统计,今天全球约有百分之八十的黄姓族人源出江夏。&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大规模迁居江南、东南之后,黄姓的起源地河南,曾经的肇兴地湖北沉寂下来。在安徽、江苏、江西、浙江、上海等江南地区和福建、广东等东南地区,黄姓族人落地生根,使黄姓家族再现辉煌。</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自宋至清,黄姓家族的杰出代表黄庭坚、黄道婆、黄公望、黄宗羲、黄慎、黄遵宪、黄飞鸿、黄楚九等无一例外全部出自中国南方的黄氏家族。&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黄香之后,北宋诗书双绝的大才子黄庭坚成为又一位名列二十四孝的黄姓族人。这更为黄姓家族烙上了深深的“孝”印。</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自古至今的黄姓名人,无不表现出这一显著的家族特征。传说中,冲天大将军黄巢杀人如麻,然而,他却留下一个“遇黄不杀”的传说,对于黄姓族人秋毫无犯,不少村子甚至因此改为“黄”姓而求得平安。明末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为父报仇,亲手锥击阉党。名列扬州八怪的黄慎,因为母亲不习惯扬州的水土而毅然携母回乡养老。&nbsp;唐朝最有名的黄姓孝子是黄芮。他割自己的肉为继母做药的故事为黄姓的传统孝道。</p><p class="ql-block">  黄宗羲:明清杰出思想家、史学家。所著《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为中国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想专著,开辟了清代史学研究的风气,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p><p class="ql-block">  黄 慎:清代画家。善画人物,兼工花鸟、山水。为"扬州八怪"之一。</p><p class="ql-block">  黄庭坚:北宋文学家。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也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p><p class="ql-block">  黄 盖:三国时吴国将领。与周喻用苦肉计,诱曹操受降,用火破曹。</p><p class="ql-block">  黄道婆:元初女纺织家。在海南岛居住了三十多年,学习了黎族民间的纺织技术并加以改进和发明,晚年反归故里,传授纺织技术。</p><p class="ql-block">  黄石公:秦朝末人,熟知兵法,曾于下邳圯(桥)上赠张良《太公兵法》。</p><p class="ql-block">  黄 歇:战国时楚相,因有功,被封为春伸侯,为战国时著名的四公子之一。</p> <p class="ql-block">关于“黄浦江”的名称索源</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很久以前,上海曾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其中央蜿蜒流淌着一条浅河。雨水多了,就泛滥成灾;雨水少了,又河底朝天。人们深受其害,咒之为“断头河”。</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战国时期楚令尹黄歇来到“断头河”河畔,不辞辛劳地弄清其来龙去脉,带领百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接入长江口,一泻而入东海,从此大江两岸,不怕旱涝,安居乐业。</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人们为了感激和纪念黄歇的恩德,便将这条大江称作黄歇江,简称黄浦。后来黄歇被封为春申君,便又名春申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清代始又改称黄浦江,沿用至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