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如果人生是一场旅行,那要有诗和远方才唯美,而教材的研读,文本的解读,才是我们上好一堂语文课的诗和远方。<br></h3> <h3> 一年级语文备课组研读文本《比尾巴》实践活动正式拉开帷幕……<br></h3> <h3> 教材分析:</h3><h3> 《比尾巴》以对话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根据问题与回答,可以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二节是第一部分,通过三问三答介绍了猴子、兔子、松鼠尾巴的特点;第三、四节是第二部分,同样通过三问三答介绍了公鸡、鸭子、孔雀尾巴的特点。全文句式整齐,富有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明易懂,充满了儿童情趣。<br></h3> <h3> 课文的插图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六种动物的尾巴,这些图片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他们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br></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教学目标:</h3><h3> 1.认识“比、尾”等11个生字和提手旁、八字头两个偏旁。会写“长、比”等四个字和竖提一个笔画。</h3><h3> 2.朗读课文,读好问句的语气,背诵课文。</h3><h3> 3.模仿课文一问一答的形式做问答游戏,积累语言表达。</h3><h3> 教学重点:</h3><h3>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h3><h3> 2.读好问句的语气。</h3><h3> 3.注意人字头和八字头的区别。</h3><h3> </h3><h3> 教法学法:
根据文本的研读和本课的特点,这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和以读代讲法,引导学生通过看、听、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课文。<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此次活动由新老师刘艳婷执教,看!<br></h3> <h3> 课堂伊始,刘老师采用了激趣导入,直接揭示课题,请小朋友们来到动物王国做小评委。</h3> <h3> 接着,刘老师请同学们用开火车的方式来复习生字。<br></h3> <h3> 在教学课文时,刘老师出示了各种动物的图片,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请同学们回答出动物尾巴的特点,学生们回答得非常积极。<br></h3> <h3> 识字与写字是低年段的重点。孩子们伸出能干的小手指,和老师一起写生字。<br></h3> <h3> 课堂最后,刘老师将所学的课文编成舞蹈,学生以儿歌的形式边唱边跳。</h3> <h3> 瞧!孩子们表演得多么可爱,多么认真啊!</h3> <h3> 刘艳婷老师的课展示完毕,接着全体语文老师进入了集体评课环节,由我们一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黄婷老师组织,大家滔滔不绝,对于刘艳婷老师的课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br></h3> <h3> 周燕华老师:课件出示各种动物图,直观的了解其特点,引导学生一问一答的方式读背课文,使读不再枯燥无味,进一步巩固了对动物尾巴特点的理解。建议学生字“小河过石桥”的环节可以创设一个故事情境。</h3> <h3> 王希老师:刘老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静止为活动,变枯燥为生动。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和情境,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h3> <h3> 黄婷老师:本堂课最大的亮点是让学生把儿歌用唱歌的形式和舞蹈动作表现出来,既巩固了儿歌,又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寓教于乐。<br></h3> <h3> 陈霞老师:刘老师的语言富有亲和力,课堂设计比较细密,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很轻松地融入课堂氛围之中。</h3> <h3> 此次活动因老师们的探讨而热烈,让我们在研读文本的道路上相伴前行,且行且思,静待花开……<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