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母亲离开我们三年多了。母亲是2015年6月23日去世的,虽然有墓地,我们还是把她的骨灰盒,在灵堂里寄存了三年,为了想起她时,可以随时去看她。每到节日,或是家里有事想对她说,我们就会去看她。从外地回来时,也会带一样她喜欢的纪念品。日子久了,看她的次数多了,小小寄存箱里都快放不下了,但心里多了一份安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母亲生前最喜欢的一张照片,也是最能反映她平凡一生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母亲身世悲惨。她出生在苏北沭阳一个极贫困的家庭。她的父母,也就是我的外公外婆,在她八岁的时候,就相继去世了,丢下母亲和她的一个姐姐,成了孤儿。所以在我的记忆里,没有外公外婆。母亲父母去世以后,她和她姐姐就被分别送给了两个远房亲戚,两人从此天各一方,几十年后才得以相见。</p> <p class="ql-block"> 母亲被送给沂河北岸靠渡口的一个亲戚,她姐姐则被送到了沭阳北边的阴平。</p><p class="ql-block"> 这个渡口是沂河北岸农民进入县城的要道,过了渡口就是离城二里的长庄,当地人叫“二里碑”,村口有一块石碑,离县城东关二里地,也是我出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母亲在亲戚家,听话懂事,自小就学会了很多农活和家务活,讨得大人们的喜欢。</p><p class="ql-block"> 沂河在汛期时,水面有二里多宽,因为渡船很少,来往的人并不多。但是到了枯水期,情况就不一样了。枯水期间,两边的河滩都种了庄稼,中间河面很窄,行人要过,只要架上几根树木、放些石头,就能过去。时值秋收以后,农忙已过,去往县城买货或赶集的人也多了起来。母亲就会在这个时候,经常在渡口帮忙,在一个供行人休息的小店,给人倒茶送水。</p><p class="ql-block"> 我的祖父识牛,懂牛的行情,很受当地人敬重。庄户人好不容易攒了点钱,如果想买牛,多会找祖父帮忙把关,因此祖父在农闲时,会从事这个中介职业,四处奔波帮人看牛,买卖成功了,也能收获一捆烟叶,这是当时的规矩。我印象中,祖父有一次就背了很大一捆烟叶回来,够他吃上几个月的。</p><p class="ql-block"> 有次祖父去沂河北岸,在过渡口时见到了我的母亲。祖父觉得我母亲很能干、人忠厚,就同她亲戚商量,决定带母亲来家。那时母亲年龄还小,按风俗就是先做童养媳。母亲就这样到了我们家。</p><p class="ql-block"> 从此以后,母亲就帮奶奶,共同操持着这个家,那时家里除了我父亲,还有没成家的叔叔和姑姑。</p><p class="ql-block"> 母亲对我说过,天不亮就要起来推磨,把玉米、小麦,磨成面糊,然后烙成饼,还要烧好一大锅稀饭。那时农村的家务活,都是最原始的做法,现在的人体会不了那个苦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也干农活,她叫“下湖”,也干得很好,我长大后,所有亲戚都对我说过。</p><p class="ql-block"> 母亲童年时,妇女裹脚的旧习,已经在很多地方被废除了。不要说南方和县城里,就是乡下父母开明一点的家庭,也都不让女孩子再裹脚了。但母亲没有父母作主,就只能按旧习俗裹了脚。我能想象出来,那时母亲才十几岁,裹着小脚,一圈一圈地费力地推磨干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p> <p class="ql-block"> 母亲和我们全家的生活,随着父亲从农村出来,在城里安了家,就完全改变了。</p><p class="ql-block"> 南京刚解放,父亲就和几个老乡来南京打工了,现在叫农民工。那时的城乡政策,不像后来差别那么大。父亲找到工作后,又在靠码头的地方找了房子,就把母亲和我接了过来。我记得是祖父把我们送过来的,过江时看到了江豚,祖父就吓唬我,叫我不要讲话,说“江猪子”会把船拱翻的。那时人们称江豚为“江猪子”,我记得它在水里一上一下的。现在是看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进城以后,生活变化了,但母亲还是按她的习惯过,几十年以后,也还是没有什么变化,母亲就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搬进了城里,住在南京最繁华的新街口。有一次母亲出门去菜场买菜,从西门进去,忘了从西门回来。结果从东门出去,认不识回家的路了。那时母亲也才30多岁吧。其实我们家离新街口并不远,母亲也去看过孙中山的铜像。但她没有文化,也没见过世面,在铜像周围转来转去,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后来还是公安把她送回来的。</p><p class="ql-block"> 母亲很少出门,在南京生活了大半辈子,除了工作单位,以及家的周围,她一生几乎没有去过什么地方。</p><p class="ql-block"> 很多年以后,我和妹妹才分别陪母亲去过中山陵和玄武湖。母亲是个小脚,不能走远路,我们也就很少带她出来。她知道孙中山是个大人物,一直想看看,我们就带她去了中山陵,那天她非常高兴。记得也带母亲去过新建的中央商场,想让母亲看看外面,但她上扶梯时有点害怕,我们也就没再往上走,只在一楼转了一圈。</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生活圈子很小,没有去过什么地方,这也是我们想起母亲时心里愧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家里有了电视以后,给母亲带来一些快乐。但母亲不识字,她欣赏不了。无论歌舞戏剧山川历史地理风光,她都一无所知。记得她看联欢晚会,除了高兴还是高兴。她始终不能理解人怎么会跑到电视机里面去的,有时还会用手去摸一下。记得她对倪萍印象最深,要和电视里的倪萍说话。这些当年好笑的事情,现在都成了我们心里挥之不去的痛苦。</p><p class="ql-block"> 母亲不识字,但她能吃苦。50年代中期,政府为改造贫户区住房,决定拆除城西的城墙。当时母亲没有工作,就参加了这个劳动。一个一米五多高的小脚女人,每天要拿着“洋镐”干活,该付出怎样的努力!大跃进的时候,街道上的各项劳动,母亲都积极参加。后来居委会就把母亲介绍给了一个工厂,母亲从此有了工作。在工厂里,母亲没有文化,只能干简单的、没有技术要求的活。她被分配在冲床车间,每天做着重复单调的工作,就像小时候的推磨一样,但母亲知足、勤劳、吃苦,总是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还被评上过先进。这个工厂,虽经多次搬迁、合并,厂里都一直把我母亲留下,直到退休。</p><p class="ql-block"> 母亲虽不识一字,但进城以后受了影响,也觉得孩子读书重要。但她的教育方法,闹过很多笑话。那时我在班里的成绩还是比较好的,但母亲看不懂。她看人家成绩单上有红字,心想城里孩子学习一定很好,就责怪我怎么一个也没有?我要是考了个第二名,第三名,心里挺高兴的,但回到家里,她就会说考得太少。后来她才慢慢懂得这是什么回事。</p> <p class="ql-block"> 母亲没有读过书,一字也不识,看钱也是看顔色,看里面的人像。所以母亲虽然操持家务,外面的事情都是父亲张罗。</p><p class="ql-block"> 前面说了,母亲的家务活做得很好。她做的各种面食,馒头、饺子,特别是家乡风味的“豆腐卷”、“豆腐坨”,还有“糟面饼”(用发好的面做)等,都是我们一辈子的美食。邻居和我们的同事,也都经常会来要。</p><p class="ql-block"> 母亲衲的鞋底,密密实实,一双鞋子能穿很长时间。小时候穿出去,很多人羡慕。很多熟识的人,都请我母亲做过鞋子。</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个富于同情心的人,心底善良。那时有很多农村来的讨饭的人,登门的不说,就是在路上遇到,母亲也会拦到家里,给他们一些吃的。有时给过了,想想又会再拿上一些,小脚碎步地追上去。</p><p class="ql-block"> 母亲家附近上有一个农贸市场,有很多农村人在那里做生意。这些人在城里没有落脚点,攒了点钱放在身上又不方便。不知从哪天起,好几个人都把钱或存折交给我母亲保管。母亲不识字,钱也数不过来,这些人还是放心地交给我母亲。</p><p class="ql-block"> 母亲家在一楼,楼上人家的钥匙也在放我们家,大人小孩谁先回来谁来拿。</p><p class="ql-block"> 母亲待人真诚,人要是为她做了点事,她一定要报答。那时房屋还属于房管所,修缮都是由房管所负责的。有一次我们家坏了一个灯泡,一个小伙子来修,母亲硬塞给小伙子一瓶好酒,弄得小伙子很不过意,之后凡是到我们小区,都要来问母亲有什么需要。人家是”涌泉之恩,当多次滴水相报”! </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姐姐,七十年代有了消息,姐妹俩终于见到面了。我们称为“二姨”,家乡排行是按家族的,上面并没有大舅或大姨。二姨虽然成家了,但讨荒期间,生活困苦,二姨夫已经去世,留下一个儿子。母亲看她困难,后来就一直尽力去帮助她。我们条件好了之后,又按照母亲的要求,不断接济。二姨晚年的生活也过得很幸福。</p> <p class="ql-block"> 父母都是对生活很容易满足的人。这里说一下我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当年父亲从苏北农村闯荡南京,改变了母亲的命运,也改变了我们的一生。我的三个弟弟妹妹,都是在南京出生的。</p><p class="ql-block"> 父亲76岁的时候,得了小中风,虽经治疗病情平稳,但已不能像过去那样劳累,主要在家里静养了。父亲喜欢喝茶,过去困难的时候,只能买些茶叶梗或是茶叶末来喝。我们相继工作条件好了之后,好茶他也能喝到了。他最喜欢龙井,也给他买过碧螺春。晚年,他每天早上,在院子里搬一张躺椅,泡一杯茶,心满意足地躺着。他过去也没喝过什么好酒,后来我们有了好酒,他又不能喝了,都送给了别人。</p><p class="ql-block"> 父亲看到儿女一个个地成家立业,也过了几年清闲的日子,2000年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母亲和妹妹一家在一起生活。在她身体越来越差、渐渐不能自理以后,妹妹一家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吃了很多的苦,我们几个在外的兄弟,都非常感激。</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忠厚、善良、吃苦、耐劳,知恩图报,乐以助人。这也成了我们的家风。在我和弟、妹身上,在我们的儿女身上,都能看到母亲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母亲看着我们成长,这是她一辈子最骄傲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个家庭,团结和睦,相互帮助,一家的事情,也是大家的事情。家和万事兴,一代比一代强。</p><p class="ql-block"> 我是1962年上的大学,后来一直在学校工作。我的弟弟妹妹,遇上了上山下乡,没有机会读书。但后来相继工作、成家,也都很好。</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第三代,比我们这一代强。两个孙子,两个孙女,一个外孙,全都上了大学。</p><p class="ql-block"> 大孙女88年考入厦门大学,母亲告诉周围邻居,高兴,笑得合不拢嘴。人家说这个学校很好,她什么也不懂,只会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好。</p><p class="ql-block"> 大孙子91年考上东南大学,母亲又是高兴,笑得合不拢嘴,还是那句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好。</p><p class="ql-block"> 其它三个孙子、孙女和外孙,后来也都上了大学。</p><p class="ql-block"> 孙子孙女们工作以后,经常给母亲买些她喜欢吃的,母亲也每次都拿出来和邻居们分享,她是“炫耀”孙子孙女们对她的孝顺。</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第四代,到目前有了四个,一个重孙,一个重孙女,两个重外孙。大的重外孙和重孙女,已经长大成人。两个人都考在南京最好的学校。大重外孙在南师附中毕业后,去了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重孙女在南京外语学校今年高三,已被学校推荐保送到全国最好的几所学校之一。</p> <p class="ql-block"> 我在年少的时候,看到同学家多是城里人,家境条件较好,往往很自卑。到同学家玩,看他们都有书桌做作业,就很羡慕。我上大学前,都是在一条长凳上看书写字的。写完作业,还要把长凳拼到小床边,这是我和父亲同睡的一张小床。</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父母亲已经离开我们了,我自己也过了古稀之年。现在回想起来,什么是生命中最值得珍惜和怀念的呢?不是那些物质的东西,不是那些出身和门第,有时候苦难真的是一种財富。今天忆起母亲的这些往事,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那种自卑,也没有了对家庭所谓低微的抱怨,因为我有一个值得所有人敬佩和羡慕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今天忆起母亲来,怀着一种自豪与骄傲!没有人能够代替母亲在我心中的位置!我们这个家庭能走到今天,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在母亲去世三年后的今天,突然百感交集,想念起母亲来,万千往事涌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 这张母亲逗猫的照片,摄于2006年12月,那时母亲头脑还很清楚。这是我们全家最感快乐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 母亲一字不识,但也有一张戴眼镜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摄于2007年1月,母亲这时还经常出去散步,但已经不能走远,总是我妹妹陪着她。</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09年12月的照片,母亲在床上的时间多了,她喜欢与猫作伴。家里最多的时候有七只猫。这是她瞌睡时,两只猫在身边。</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摄于2011年12月,母亲虽然胖了一点,但精神明显大不如前。我们那时不懂,如果早点做些治疗,她后来的痴呆症也许不会那么重。</p> <p class="ql-block"> 这三张照片摄于母亲重孙子百天,时间是2012年6月。母亲这时已不太能认识人,重孙子看她,她的反应似懂非懂。</p> <p class="ql-block"> 这两张照片摄于2012年9月,离上次聚会三个多月,大家看母亲意识好像清楚多了,都很高兴,就放心地让她抱着重孙子。</p> <p class="ql-block"> 这三张照片时间是2012年12月,全家聚会。母亲坐在那儿,已经不能说话了。从这一年起,我们尽其所能,给母亲吃最好的,希望她能健康长寿。那时只要一有时间,我们都会回去,坐在她身边,看着她。母亲望着你,也不知你是谁,但我们心里真真切切地感觉到,母亲在,家就在。</p><p class="ql-block"> 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后,从开始记忆力下降,到语言障碍,到意识模糊不认识人,最后及至完全没有意识,前后有七、八年之久,靠了她顽强的生命力,也靠了我妹妹一家的精心照顾。</p> <p class="ql-block"> 这是母亲的第四代,已经长大成人。母亲看到他们的时候,已经没有意识了。也就是在这一年,2015年6月23日,母亲离开了我们,享年94岁。</p><p class="ql-block"> 发这张照片,告慰天堂里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我的这些文字,写给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p><p class="ql-block"> 如果可以变成一首歌,长歌当哭,我想母亲一定能够听到!</p> <p class="ql-block"> 补记</p><p class="ql-block">母亲的大重孙女,最后保送进了上海复旦大学。</p> <h3> </h3>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