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青葱岁月——吕坡知青组记忆

姚远

<h3></h3><h3>翻开影集 找到你,</h3><h3>沉醉在青春的记忆。</h3><h3>打开日记 又想起,</h3><h3>知青小组的点点滴滴。</h3><h3><br></h3> <h3>滕县鲍沟吕坡,</h3><h3>是我们下乡的地址。</h3><h3>那里,有我们洒下的汗水,</h3><h3>那里,有我们青春的足迹。</h3><h3>人生的起点,</h3><h3>品格的铸就,</h3><h3>我们相伴一程。</h3><h3>把最美的,</h3><h3>留在心底。</h3> <h3>1974年5月21日,一个难忘的日子,是滕县一中74届高中毕业生第一批上山下乡知青奔赴广阔天地出发的日子。在喧嚣的锣鼓声中,县委知青办在革委礼堂召开了隆重的欢送大会。</h3><h3> 这张珍贵的照片,就是欢送会后全体下乡知青在革委礼堂门前的合影留念。我们每个人胸前都佩戴着大红花,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欢笑。满怀理想和激情,背起行囊唱着歌,开始了人生的新起点。</h3><h3> ——吕坡知青组战友唐矿娟《今天是滕一中74级第一批知青上山下乡纪念日》</h3> <p>1975年7月,我们第二批滕县一中应届高中毕业生,响应号召,上山下乡,豪情满怀,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广阔天地。</p><p>没有彷徨,没有犹豫,</p><p>没有躲避,没有沮丧。</p><p>那年,我们十七、八岁。</p> <p>在广阔天地的风霜雨雪磨砺中,我们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留下了青春的足迹,练就了随遇而安的生存能力。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知青是最能忍辱负重,最有担当的一代!</p><p>&nbsp;&nbsp;&nbsp;&nbsp;&nbsp;——吕坡知青组战友唐矿娟《今天是滕一中74届第一批知青上山下乡纪念日》</p><p><br></p><p>吕坡接纳了一批又一批知青。</p><p>我于1975年7月来到这里,当时小组有从黑龙江,云南转来的上海知青,有济宁知青和滕县知青,老知青吴利华,孟宪华等已经在农村待了七、八年。有的上海知青都结婚生子了。</p><p>相比于北京上海青岛等大城市们知青,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下乡离家不远。记得有一位上海知青下乡在云南,讲她们那儿走几十里都见不到人烟,生活苦不堪言,转到我们这感觉好多了。后来,云南来信,催她回去,要不回去就开除党籍,她依依不舍地离开吕坡回云南了。记得有位济宁女知青,15岁下乡,回城时已是23岁。七月底,老知青也不断有招工返城。不久,就剩下照片上的我们这些人了。</p><p><br></p><p>吕坡知青组合影</p><p>凌建军&nbsp;&nbsp;&nbsp;张顺义&nbsp;&nbsp;&nbsp;谢云峰&nbsp;&nbsp;千高健&nbsp;&nbsp;胡云霞&nbsp;&nbsp;付俊英&nbsp;&nbsp;&nbsp;邵景学&nbsp;&nbsp;岳美荣&nbsp;&nbsp;&nbsp;&nbsp;唐矿娟&nbsp;&nbsp;孔繁华&nbsp;&nbsp;姚远&nbsp;&nbsp;&nbsp;李福民&nbsp;&nbsp;付民&nbsp;&nbsp;&nbsp;&nbsp;唐雪凝&nbsp;&nbsp;&nbsp;汪成&nbsp;&nbsp;&nbsp;石磊&nbsp;&nbsp;还有照片上没有的重量级人物:我们的组长、大队团总支副书记刘波。还有一位同学叫彭开玉,我们这批战友在一起最熟悉。</p><p><br></p><p>后来又来了一些新战友,济南知青彭颖,彭雁平姐弟俩,滕县一中的鲁艺,王玮,小宋,小吴。还有几个记不清名字了。</p><p><br></p><p> 从1966年至1976年十年间,全国有1700多万城镇中学生上山下乡,他们或在农村插队落户,或在兵团军垦拓荒,或在草原牧马放羊,或在农场植树耕田。</p><p><br></p><p>  在逆境和曲折当中,在不公平和磨难当中,1700万知青中的多数人用青春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可歌可泣的奉献。他们在荒原戈壁、热带雨林、农村边疆,在苦难中铸就辉煌,他们屯垦拓荒,辛勤耕作,修桥筑路,教书育人,传播知识,推广科技、传播农机知识、抢险救灾,医疗济困,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曾经造福一方。</p><p>——【纪念2018年中国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向曾经的知青伙伴们致意,共同回忆知青岁月。一一林小仲在2014年中国知青文化博鳌高峰论坛的论文发言。】</p> <p>下乡照片:吕坡大队党支书吕宜兰,知青汪成,唐雪凝,后面那位是刘波。</p><p>吕坡大队党支部书记吕宜兰大叔是省劳模。吕坡大队在他的带领下发展多种经营,集体副业风声水起,有果园,有养貂场,养猪场,有三百亩稻田种水稻,有自己的农中,有饲养组,地震监测组,气象组,土壤化验组,良种培育组,木工修理组,拥有一批各行各业的人才。其中,下乡知识青年也是他的人才库的宝贝。</p><p>摄影:杨孝义</p> <p>(左一)吕传贞,吕坡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后历任滕县教育局局长,滕县宗教局局长。当时负责吕坡知青工作。</p><p><br></p><p>摄影:杨孝义</p> <p class="ql-block">68年9月30日到吕坡的四个男生</p><p class="ql-block">——邹普兄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邹普兄提供照片(1973年5月鲍沟公社全体知青合影</p> <p class="ql-block">吕坡知青组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的房东爷俩,吕传柱吕士兵。</p><p class="ql-block">——邹普</p> <p>上海知青吴利华、高淑贞。</p><p>摄影:杨孝义</p> <p>从小吃米饭长大的上海知青吴丽华,在吕坡大队下乡时学会了摊煎饼。</p><p><br></p><p>摄影:杨孝义</p> <p>吕坡知青组合影</p><p>孔繁华 唐矿娟 姚远 邵景学 岳美荣 彭颖 鲁艺 李福民 石磊 宋传德</p><p>这张照片就是我们知青点的院子。这个院子前院就是吕坡大队队部。记得刚来到知青组,就看到黑板土赫然写着‘热烈欢迎新战友,同一战壕显身手。那是我们组长汪成的大手笔。</p><p>我们知青组人才济济。</p><p>汪成有学问,能文能武,在农中教学。</p><p>吴利华是大队保管员。</p><p>矿娟是生产队会计。</p><p>邵景学是我高中同窗,是著名医生邵展的女儿,下乡时经常背着药箱去贫下中农家给人针炙治病。</p><p>唐雪凝是女诗人,经常有诗作发表。我们知青组还创建床头诗,每人都作诗表达豪情壮志,还自己油印诗集。</p><p>李福民会音乐,在农村楞是组织起了一个庞大的交响乐团,教会了几十个农村小学生拉小提琴,吹号等等。经常在大队,公社和县里演出。</p><p>由于吕坡大队是先进典型,每天有大批参观学习队伍。我整天忙于大队,农中,地头专栏,也经常抽去到公社和县里办展览,后来在农中担任兼职教师,办了个美术班,领着几十个学生办板报,专栏,教他们写生画画。抽空去生产队参加劳动。</p> <p>知青留影</p><p><br></p><p>石磊&nbsp;&nbsp;&nbsp;&nbsp;谢云峰&nbsp;&nbsp;&nbsp;凌建军&nbsp;&nbsp;&nbsp;高建&nbsp;&nbsp;刘波</p><p>——知青战友凌建军提供照片</p> <h3></h3><h3>吕坡知青点后来又有三批知青入驻。</h3><h3>《广阔天地,茁壮成长,分别合影,情谊深长1979.元旦》知青组合影</h3><h3>欢送徐峰,吴佐山,闫和平七八年底去参军。</h3><h3>知青战友闫和平提供图片 </h3><h3>左边起;王伟,赵敏,吴佐山,闫和平,徐峰,宋传德,吕季珍(上海),薛伟</h3><h3>王道菊,宋伟,王芬,王敏,宋海兰,李梅,吕传英。</h3><h3>杨成俭,刘建成,张彤斌,王力民,闫德田,张福平。</h3><h3><br></h3> <h3></h3><h3>吕坡知青组在大队门前合影。</h3><h3>吕坡知青闫和平提供图片并说明</h3><h3></h3><h3>左边起;吴佐山,王伟,鲁艺,彭颖,王敏。</h3><h3>闫和平,汪庆东,李福民、宋传德,彭雁平。</h3> <h3></h3><h3>吕坡知青在田间地头合影。</h3><h3>左边起;王伟,彭颖,赵敏,王敏。</h3><h3>宋传德,汪庆东,徐峰。</h3><h3>闫和平,吴佐山,张彤斌,闫德田。</h3><h3><br></h3><h3>注:张彤斌因车祸去世,很多年了。</h3><h3>闫和平提供照片并说明</h3> <h3></h3><h3>七六年批的五人合影。</h3><h3>吕坡知青战友闫和平提供图片</h3> <h3>相比别的知青组,我们知青组最大享受是不用自己做饭,吃大队食堂。记得烧饼炉就在我们院内,想吃就去拿,好香。记得每月两次去管区知青学习,我们带着烧饼去换人家的地瓜干吃,把人家羡慕的不得了。</h3><h3>因为生活上无后顾之忧,我们全力以赴去劳动,去工作,最有效地发挥了知识青年的优势作用,给农村带来了活力。</h3> <h3>在农村,我们知青大都有一种乐器,叫口琴。携带方便,自娱自乐。公社有时组织知青文艺会演。节目自然有独唱合唱表演唱,三句半。还有一种没有快板的快板书,是撸起袖子用手在胳膊肘上打出好听的节奏。<br></h3> <h3>日记一则</h3><h3>赶牛车进城送西瓜</h3><h3>1975年7月28日 今天我的心情格外兴奋,因为我第一次作为生产队的社员参加了劳动。我被分配在第八生产队。这个队全是贫下中农,两个五保户,生产条件比较好。</h3><h3>早上和社员们一起在场上掐烟叶,分烟色,然后捆成把,这个活挺新鲜,以前从来没干过。吃过早饭,队长不知道叫我干什么好,一是照顾我新来乍到,二是怕我干不了。有三个任务:一是进城送西瓜,一般都叫男劳力,怕我不行。二是打棉花杈,怕我不会。其实我就是不知道怎么干。我认为不会怕什么,干中学,学中干嘛!队长也不让我去干。最后一个任务还是继续掐烟叶。我知道队里劳力少,于是就坚决要求去送西瓜,练练自己的铁脚板。队长同意了。他的意思选让我跟在车后头走走,进城后回家看看。不管怎样吧,反正我跟着去了。</h3><h3> 队长和一个大爷还有一个小弟弟(进城看病),牵着一头老黄牛。一路上,开始是大爷牵着牛,队长拉车,过会换换。我以前从来没有牵过牛,很新奇,并决心锻炼锻炼,于是我鼓足勇气,要来牛绳子。当我牵着大黄牛向前走的时侯,心中充满自豪。感到很多路边行人投来赞许的目光。</h3><h3>二十里地就这样走过来了。</h3><h3><br></h3><h3>四十多年后,想起当年牵牛送西瓜的经历,依然有一种兴奋之情。于是在青岛中山公园和石牛照了这张合影。</h3><h3><br></h3> <h3>  我的文具箱<br></h3><h3>我有一个文具箱,是爸爸亲手为我打造的。里面有各种画画的颜料,有尺子,铅笔。‘广阔天地绘新图’这是我的文具箱上妈妈为我写的字。这句话表达了我的豪情壮志,也凝聚着父母对我的关心和期望。绘新图,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刚到吕坡第二天就投入战斗。两天来,大队、小学、农中三个专栏都要办。我的爱好特长在知青时代派上了用场。经常去公社和县里参加办展览,办专栏。</h3><h3>在吕坡,给大队供销社画香烟、美酒日用百货装饰图。为农中画教学挂图。我为大队画了规划图。用的是我们高中全班同学在吕坡搞的测绘数据。</h3><h3><br></h3><h3>2018年,在滕州中医院见到谢云峰时,他还讲起当年陪着我到滕县百货大楼临人家柜台里的装饰画。</h3><h3>日记一则</h3><h3>1975年7月27日,大专院校招生,一年以上的知青可以去。我们公社四个名额,我们小组选一名,大家分三个小组讨论,大家一致推选刘波同学。刘波是我们知青组组长,认真负责小组工作,带领大家前进,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h3><h3><br></h3><h3>日记一则</h3><h3>1975年9月19日,中秋节到来了,我们放假回滕过节,部分同学早上就走了,我因办专栏没能走,下午任务完成了,天却下雨不停。下午五点多钟,矿娟从徐庄蹲点回家,有辆汽车,我也跟着回家了。</h3><h3>日记一则</h3><h3>四点多钟,广播上一声军号划破夜空,广阔天地顿时红旗招展,歌声嘹亮,好一片大战三秋的繁忙景象!</h3><h3>早上撒粪,中午下午打秫叶,往林前玉米地运粪,驾辕子。</h3><h3><br></h3><h3>日记一则</h3><h3>1975年9月29日,拉肚子发展成了痢疾,很难受。坚持参加三秋劳动。晚上没法睡觉。小组的女同学知道后对我特别关心,给我打开水,让伙房做了‘病号饭’,有的到卫生室拿来体温表。晚上全小组的同学都来问侯,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h3><h3><br></h3><h3>日记一则</h3><h3>1975年11月8日,这次招工我们小组推荐了三名同学,汪成,张顺义,付俊英。汪成拿到了招工填写表,回到家里,又写一份申请书,要求党支部把他留下,把这次机会让给其他同学。大队党支部批准了他的要求。</h3><h3><br></h3><h3>1975年11月10日,谢云峰同学被大家推荐去工厂,他从家里回来又写了一份要求留下的申请书,由于时间太紧再讨论来不及了,大队党支部没有批准他的要求。</h3><h3>一张招工表大家互相谦让,争着留在农村,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h3><h3><br></h3><h3>有人说‘回顾当年,上山下乡时千军万马一条路,就业返城时却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段话在我们知青组不适应。我们小组没有人走后门,没有人窝里斗,有的却是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的高风亮节。</h3><h3><br></h3><h3>日记一则</h3><h3> 1975军11月22日,天气很冷,刮着狂风。下午顶着北风贴专栏,小组同学都干上了。谢云峰,汪成,付民,张顺义四个棒劳力贴,很费劲。一是天气冷,手都冻摽固了,二是风太大,纸光想往外跑,多亏了人多力量大,终于贴上了专栏。建军帮着打浆糊,雪凝矿娟帮着拿东西递纸,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了任务。</h3><h3><br></h3><h3></h3><h3>日记一则</h3><h3>1976年1月29日,春节即将来临,我们将在广阔天地过第一个春节。大队党支部为我们准备了过年的物质。面、肉、菜、油。二十斤肉,五十斤烧饼,油炸了丸子,山药,土豆,还有苹果花生,真是应有尽有。这是党和贫下中农对我们知青的关怀。我们非常感激。</h3><h3>我们打扫了卫生,换了黑板报,办了新专栏准备同贫下中农一起过一个革命化春节。</h3><h3><br></h3><h3>日记一则</h3><h3>1976年1月31日,新春佳节。上午大队举行了拔河比赛,下午红小兵刺杀表演,民兵三防表演,文艺宣传队节日表演。新年到,春节好,大队门口真热闹。贫下中农破四旧,莺歌燕舞过新年!</h3><h3>下午,我们到贫下中农家里坐了坐,唠家常。</h3><h3><br></h3><h3>日记一则</h3><h3>1976年2月1日,大年初二。今天早上八九点钟,我们知青组的老战友来了。我们心中十分高兴。老同学见面格外亲,广阔天地共同战斗过的战友,有什么能比这种关系更亲密呢?过去我们一个锅里抹勺子,今天我们分布祖国的四面八方,工厂,铁路,油田,农村,共同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我们的心是永远连在一起的。</h3><h3>新老战友互相勉励,互相学习。战斗吧,我们的青春似火红!</h3><h3><br></h3><h3>回忆</h3><h3>记得第二天我们都回到滕县家里。然后,骑自行车去小组同学家里挨着串门。好痛快!</h3> <h3>滕县青积会鲍沟代表团1976.4.</h3> <h3>朝气蓬勃攀高峰</h3><h3>1976.4.11我代表小组知青参加了滕县青积会。</h3><h3><br></h3><h3>照片上的人还记得住名字的有:</h3><h3>陈德辉,农中教师,后调入滕县一中,退休于滕州纪委。</h3><h3>吕士汉,是大队总会计传武大叔的小儿子,大队团总支书记,后来负责知青工作。现在吕坡。</h3><h3>原来负责知青工作的是吕传贞,后提拔为县教育局副局长。</h3><h3>吕世举,农中饲养员,后推荐上了山东农业大学学兽医。</h3><h3>李方虎,农中地震监测员。</h3><h3>吕宜芳,诗人。后来调入县委写作班子。成为著名作家。</h3><h3>在吕坡经常在起办专栏的还有吕士干,吕传喜。士干是传武大叔的大儿子,复员军人,后推荐上了山东农学院,毕业后当了枣庄市农业局局长。现在杭州居住,女儿是浙大附院大夫。</h3><h3>吕传喜是农中教师,现在吕坡。这几位都是诗人,我们办一个几十张大纸的专栏,几个诗人现场编写,现场抄写,我们戏称胡连八挂集。有一次,士干哥主编策划,我画了一套批水浒的漫画专栏。有好几个来参观人想要稿子呢!</h3><h3><br></h3> <p>我和吕修美是好朋友。我们曾同为大队团总支副书记,经常一起去果园,农中,生产队,有时去她家吃饭。她的大哥接她父亲的班去矿上工作了,二哥在曲阜师范学院教书。1980年我们学校去曲阜采风,住在曲师,我还找二哥借过自行车。也不知道修美现在怎样了,很想念修美。</p><p><br></p><p>感谢美篇,感恩新时代。</p><p><br></p><p>2019年8月,从美篇评论栏中发现了吕宜芳兄和吕修美的留言,好激动。四十多年的思念,终于通过微信得以倾诉。</p><p><br></p><p>修美也历尽坎坷,晚年幸福。现在郑州儿女家照顾孙子和外孙。</p> <p>吕宜芳:编剧。有大型戏曲剧本《一碑三孔桥》、《墨子》、《墨子与鲁班》(与人合作)、《三进酒》、《碑桥记》等,分别被枣庄艺术剧院、滕州柳琴剧团演出,《墨子》两次进京展演,获“首届中国柳琴艺术节编剧金奖”;《一碑三孔桥》发表于《戏剧丛刊》,枣庄艺术剧院演出,获中国·徐州戏剧艺术节优秀编剧奖,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另有30集电视连续剧剧本《滕县保卫战》。</p><p>有中短篇小说《黑世界、红世界》《这们的爹、这样的娘》《改姐》、《深山的泉》等,发表于《山东文学》《柳泉》《文汇月刊》。另有长篇小说《盲世界》《滕县保卫战》,《滕县保卫战》《滕州日报》连载。</p> <h3>吕坡知青组在大队部前的水塘里合影:</h3><h3>闫和平 付民 吴佐山 孔凡华 邵景学 王敏 王伟 姚远 彭雁平 汪庆东</h3><h3>现在看真是不可思议,当年怎么都站在水坑里照这张合影呢?</h3><h3>乐在苦中练</h3><h3>当年红军排万难,千山万水只等闲。</h3><h3>今朝青年立壮志,改天换地冲在前。</h3><h3>多少草地还要过,多少雪山还要攀。</h3><h3>任重道远何所惧,红军传统代代传。</h3><h3>全国普及大寨县,乡村变成大乐园!</h3><h3> 姚远写于红军长征胜利四十周年1975.11</h3> <h3>彭莹,彭雁平姐弟俩是济南知青,她爸爸当时从济南下放在滕县文化馆,我们住在一个院。她会拉小提琴,我俩有时去河边拉琴唱歌。</h3><h3>彭雁平也学过素描,会画画。后来成为记者和书画家。</h3><h3>彭莹至今没联系上。</h3> <h3>孔繁华和胡云霞两位大美女</h3><h3><br></h3><h3></h3> <p>唐矿娟和吴丽华</p> <h3>岳美荣和王敏</h3><h3>岳美荣,我的小学初中同窗并知青战友,参加工作一起到滕县工艺美术厂,在农村天天下地劳动,和贫下中农关系最好。工作后因为一点小事想不开,将生命定格在20岁的芳华,太令人惋惜了。她走后,吕坡很多朋友来城里为她送行。</h3> <p>彭颖和王伟</p> <p class="ql-block">欢送吕高明等两位同学入伍。高明是我的绘画班的学生。</p><p class="ql-block">照片前排左起:吕高明 吕高斗</p><p class="ql-block">吕敏燕 吕高芹 姚远</p><p class="ql-block">岳美荣 吕士全</p> <h3>上面那个是后来的知青王玮,济宁人,回族。后来回济宁去了制药厂。</h3> <h3>这几个是吕坡宣传队和绘画班的学生。</h3> <p class="ql-block">我和彭颖还有士干的妹妹,叫敏燕。</p> <h3>《从小紧握手中枪》姚远剪纸</h3><h3>这张剪纸是我创作并剪刻的,尺寸大约是90*45cm</h3> <h3>这张照片是下乡那年照的,它是我那个年代留下的唯一画作的照片。</h3> <h3>这几位高中同学姐妹,当年几乎都下乡了。</h3> <h3>1978年7月放暑假,同学欢聚一堂。</h3> <p>汪成和矿娟在吕坡收获了真挚的爱情,成为终生伴侣。</p><p>汪成在高校任教,退休后喜爱摄影。</p><p>矿娟在滕州城区医院从事检验工作,退休后带孙子,琴棋书画样拿得起,生活丰富多彩。</p> <p>谢云峰招工时去了山东拖拉机厂,</p><p><br></p><p>恢复高考后考上山东中医大学,毕业后在滕州市中医院任院长。退休后返聘,继续发挥余热。</p> <p>谢云峰的幸福家人</p><p>2018年,在滕州中医院见到谢云峰,又联系上了几位知青战友,我们都六十多岁了。</p><p>2019年8月,我们建立了《吕坡知青群》,互联网真棒,很快聚集了一批老朋友。</p><p>我们曾经是一个小组的知青战友,我们拥有共同美好的记忆。这是一辈子的情谊,是极其珍贵的。每天,我们互相问侯,好温馨。</p> <h3>李福民,在吕坡组织了一个庞大的交响乐团,经常到县里和公社演出。记得招工返城他不走,又在农村干了几年。后来去了滕县糖茶公司。最近汪成发来一个帖子,发现李福民成了大名人。</h3> <p>张顺义全家福,顺义现定居北京,尽享天伦之乐。</p> <h3>2019年春节,远在澳大利亚的唐雪凝教授。</h3> <h3>七八年底,我去了淄博公安消防大队,徐峰和吴佐山去了昌乐炮兵。</h3><h3>徐峰复员后分配到市供销社再生资源公司经理,吴佐山分配五交化工作,我分配在中石化滕州公司工作,现都不在岗了,也基本退休没事干。</h3><h3>——闫和平</h3> <p class="ql-block">2021牟12月,谢云峰在美国联合国总部自拍。</p> <p>现在的吕坡大队部</p><p>闫和平拍摄</p><p>现在吕坡大队旧址,后面应该是我们知青组旧址。</p><p><br></p><p>——闫和平拍摄</p><p><br></p><p><br></p><p><br></p><p>我们知青组坐落在吕坡大队队委会院落的后院里。第一进院子最大,大队所有的办公机构都设在这里;第二进院子较小,右边是大队食堂,还有医务室,左边是大队养鸡厂的孵化室,俗称炕房。冬天这里最暖和,所以晚上总有络绎不绝的人凑到这里来取暖聊天。再往里走第三进院子就到了我们在吕坡的家了。</p><p><br></p><p>这个知青点是1968年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后建立的。从院落的布局也能看出大队对知青的照顾和保护,当然这是现在的感觉,当初年幼无知没有体会到。</p><p><br></p><p>进了知青组,眼前一开阔五六百平米的大院子,中间有一口水井,旁边有一些地应该还可以种菜,但我们从来也没种过。迎面一排平房座北朝南12开间(比标准间小)。从西往东依次是餐厅一间、仓库一间、男生宿舍二间、女生宿舍三间、再男生宿舍二间,还有三间接待室,轻易不安排人。</p><p><br></p><p>能住进来的都是文化人,记得有《大众报社》(农村版)的记者来采风住过;还有济南某个学校的几个教师大概是搞社教的住过一段时间,能时常看到他们在练习书法。</p><p><br></p><p>西边的男生宿舍门前还有一张水泥板搭制的乒乓球台。不记得球打过几回,这里几乎成了我们的露天餐桌,尤其是夏天傍晚,围在这里吃饭,说说笑笑,好不热闹。有的男生比较过分,捧着饭碗蹲在台上吃,更有那好显摆的会搬个小马扎坐在台上,边吃边高谈阔论成为大伙的中心。</p><p><br></p><p>——吕坡知青战友唐矿娟《我的知青生活片断》</p> <h3>刘波转发一篇文章‘’《我的前夫》,真相惊人,哭倒无数知青。‘’读后真感觉到了我们知青组的幸运。</h3> <h3>久别的重逢,</h3><h3>温馨的记忆。</h3><h3>相知的美丽,</h3><h3>永恒的回忆。</h3><h3>四十五年过去了,漫长岁月的洗礼,昔日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如今已是饱经风霜的花甲之年。时光流逝,隔不断当年知青的情怀,岁月沧桑,抹不掉心头的记忆。回首往事,我们无愧于时代。</h3><h3>我们这群知青是幸运的。</h3><h3>感谢吕坡大队党支部对知青的呵护和重用,感谢乡亲们对我们的爱护和关怀。感恩那段知青生活对我们意志的磨炼。感恩那段广阔天地的绘画实践为我一生的爱好打下了基础。</h3> <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7日。兄弟姐妹重逢。前排唐矿娟,孔繁华,后排李福民,刘波,汪成。</p> <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7日,唐矿娟、刘波、汪成、李福民、孔繁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