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2016年西什库教堂迎來最大规模重修,历時两年方竣。</b><b>今之北堂内饰更为华丽,以金色为主调 ,彩画玻璃亦全部更換。于今年8月重新开放。</b></h5> <h5><b>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它的四个高高的尖塔,三个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圆形的玫瑰花窗,塑造出端庄而绮丽的立面,在青松翠柏环绕之中越发显得洁白挺拔。大堂平面呈十字架形状,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高16.5米,钟楼塔尖高约31米。堂前左右两侧各有一中式四角攒尖黄色琉璃瓦顶的亭子,亭内是乾隆亲笔题写的石碑。一西一中、一高一矮,巧妙搭配,令人叫绝。主入口两侧的圣者雕像是北京各教堂中绝无仅有的。堂内的300根巨柱撑起的金色拱顶和80扇镶彩玻璃的花窗总能让人联想到巴黎圣母院。整体建筑风格中西结合。1985年修缮北堂,重修了大堂正前方的耶稣主祭台和东西两侧的圣母玛利亚和大圣若瑟的祭台。1985年12月24日举行了开堂典礼。西什库教堂成为北京最绚丽的教堂。</b></h5> <h5><b>西什库教堂的名字,来源于它坐落的地点——西什库大街。而在明代时,这条大街上设有内廷的十个库房——甲字库、乙字库、丙字库、丁字库、戊字库、承运库、广盈库、广惠库、广积库、赃罚库等,用以储备物资。在戊字之后,不继续用“己”,是因为“己者,止也”,皇家的府库怎么能就此打住呢?不吉利。所以就不用了。 大多数人认识这座教堂,都是通过历史教材里对义和团事迹的陈述。其实,关于这座教堂,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说。<br></b><h5><b>说起这座教堂,和清朝的康熙皇帝有一段渊源。前段时间屠呦呦教授因从中草药中提炼青蒿素治疗疟疾,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许多人以此称中医“扬眉吐气”云云,其实古代药方治疗疟疾的效果并不那么好。就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五月,康熙帝身患疟疾,吃御医中药无数,都没有效果。眼看就要玩完,法国传教士洪若翰和利应(刘应)献上《红景天》和“金鸡纳霜”为康熙治病,这才把皇帝从死亡线上拖了回来。 康熙帝被传教士“救”过两次,上一次是传教士指出得过天花的皇子可当皇帝。 康熙问传教士想要什么封赏,传教士趁机进言说想要建一座教堂。“这太容易了。”皇帝哈哈一笑,就把之前宫廷斗争失败的罪臣——苏克萨哈的府邸赏赐给了传教士,另外颁下三十五万两白银,叫工部帮传教士修一座教堂。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教堂竣工开堂。 后来,康熙帝赐额“万有真原”,又赐御联“无始无终, 先作形声真主宰;宣仁宣义,聿照拯济大权衡”。堂上刻有“敕建天主堂”字样。(在明以后,政府对宗教场所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赐匾或赐额,堂上有政府颁发的匾额,才是合法依规的宗教场所。也就是说,不要把康熙赐匾看得太重要,只是一个营业执照而已)。 那教堂的位置选在哪儿呢?在中南海紫光阁西面、羊坊(养蜂)夹道以南的蚕池口。可是没多久,罗马教廷和清王朝出现了礼仪之争,至道光时期,西什库教堂被没收、拆除,135年的教堂毁于一旦。<br></b><b>清政府厉害的时候,给你教堂是对你好,给你拆了你也别埋怨。可是到了鸦片战争以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天主教跟在大炮后面活跃了起来。第二次鸦片战争所签订的条约中规定:将原来罚没的教堂还给教会。于是在同治五年(1866年),教会在蚕池口重新修建起了教堂。<br></b><b>到了光绪年间,慈禧太后要扩建皇宫和花园,重修三海(南海、中海和北海)。她害怕西洋人能从教堂上看见皇宫内院,也不喜欢在皇宫时不时瞥见高耸的教堂破坏心情,就和教会商量给教堂腾个地儿。<br></b><b>皇太后总不能亲自出面谈这种事情吧,她就把事情交给了总理衙门。总理衙门和法国传教士交涉,传教士不同意,说这教堂建筑的规制“本来就是这样的”,凭什么皇家要修园子,我们就要搬啊,不答应!慈禧太后一听,也没奈何,毕竟人家是列强,打不过人家就得服软。怎么办呢?找李鸿章去交涉。 传教士看到李大人亲自来了,多半还是要给点面子的。传教士说,西什库教堂是皇帝给钱给地造的,是个大大的荣誉,如果搬得太远,不明真相的群众会以为我们教会不受当今皇帝待见呢。就是要搬,也不能搬太远。而且,清政府得给我们出大部分钱。 李鸿章想,得,只要你肯搬,选地、出钱我们都包了。不过又闹出一个事儿,这教堂到底是属于罗马教会,还是属于法国政府?产权还不明晰呢。怎么办?协调呗。李鸿章又跑到法国公使哪儿去做工作,好一阵折腾。于是,经过和罗马教廷、法国政府的磋商,由清政府另选了一个更大的地儿,并拨款45万两白银作为修建费用,重建新堂。地址在哪儿?就是西什库了。(原蚕池口教堂被慈禧用作内府库房)<br></b><b>1888年,新建的西什库教堂正式落成,如今在教堂前有两个中式的碑亭,右边的亭子里就摆着李鸿章与法国公使签订的文书,记述了这座教堂修建的过程。</b></h5></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