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幼儿园“防骗演习”不应只骗孩子
◎司马童
孩子年龄越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越弱。21日上午,江苏镇江新区实验幼儿园小班举行了一场 “防拐、防骗演练”活动。园方介绍,本次活动以“家园合作”的形式开展,邀请家长志愿者扮演素未谋面的“人贩子”参与。结果,在不到20分钟的过程中,共有46名小朋友被“成功”骗出了幼儿园大门。(12月24日《扬子晚报》)<br></h3> <h3>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幼儿园开展防骗、防拐的演练活动,要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演习归演习,其中部分小朋友在听到有吃有玩后,没有多大难度就成了行骗成功的“猎物”,则不免让人深感忧虑——想来,这也是演习组织者希望得出的警醒与警示。不过,看罢报道,我却更想问上一句:被老师“放水”的“防骗演习”,还有多少实质意义可言呢?
幼儿园里开展“防骗演习”是为保护小朋友不假,但如何来演习才更具逼真程度?我以为,需要测试“防骗”“防拐”警惕性的,至少还应包括老师和工作人员。譬如,对于“陌生人”进园理由的仔细查问和严格甄别,就是检验能不能为孩子们把好“第一道关”的首要演习;此外,即便“陌生人”手段高明地混进了园里,在其“行骗”过程中,老师和园工有没有及时发现异常而作出反应,可能比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更为重要。所以,“防骗演习”只考孩子不考老师,或者干脆让老师充当“放水”的角色,其实反而显得“为演习而演习”;即便如此安排,也能映衬对小朋友的安全教育不容小觑和忽视,但“戏化”痕迹无疑也过为浓重了些。<br></h3> <h3> 近些年来,为什么各地幼儿园的“防骗演习”几乎如出一辙:看似“精心准备”,实际却往往把老师和园工们置于旁观乃至“放水”的角色?原因倒也不难揣测,无非是担心若把幼儿园方面也一起“骗”了,万一出现防范警惕性不强的现实景况,自然会觉得脸红耳热。可问题是,倘若“只骗孩子,不骗老师”,这样的“防骗演习”究竟有几多实效,又能暴露和发现多少真实漏洞与真正隐患呢?
老师“放水”的“防骗演习”,等于是将孩子们完全置于了毫无保护的特殊环境,这样的测试结果,要说已跟幼儿园没有了多大干系。因为,家长们把孩子们送进园里,能够使其放心的,主要是幼儿园的各种安全保护措施;假如“陌生人”能够随随便便地如入无人之境,少不更事的孩童们若能绝不中招受骗,那才称得上是不可思议的咄咄怪事了!<br></h3> <h3> “防骗演习”虽说有个“演”字,但不是“表演”,更不是“作秀”。尤其是针对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来说,这样的防骗检验和测试,更需要将日常的安全教育,以及园方的保护意识,相融相辅地结合起来。有一首防骗儿歌唱道:“小白兔,上学校,见生人,有礼貌。不说话,笑一笑,蹦蹦跳跳快走掉。”试想一下,要是幼儿园平时教孩子在外面应该这么做,而进了幼儿园之后,反而时有“狼外婆”的轻易出现,这种“外紧内松”的演习氛围,岂不与现实格格不入,你演我演,显然成了走走过场的又一次“虚演”与“白演”。</h3><h3><br></h3><h3>【原创】★★★★★★★★★★★★★</h3><h3>互动微信:mt66002021</h3><h3>配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