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可能性是什么?

Lynn Wu

<h3></h3><h3></h3><p style="font-stretch: normal; 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normal; font-family: Helvetica;"><br></h3><h3></h3><h3></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欢乐的圣诞🎄气氛,被一张眼镜清洁纸彻底破坏!</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姥爷不知道小可乐非常非常宝贝的眼镜清洁纸,她自己都很舍不得用的,只有三张,结果随手被姥爷擦了自己的眼镜。一阵嚎啕大哭,不依不饶,让三亚炎热的空气陡然又升温几度……</h3> <h3>好在姥姥最近学习了关于孩子情绪处理的方法,面对她的情绪,不断重复她的生气理由,表达了深深的理解(敲黑板,划重点,这个不能装)不能用大人所谓的“多大点事儿呀”的情绪理解她,敷衍她(注:姥爷就是这样的态度,引起了更大的波澜……)</h3><h3>总算情绪平复了。走到这一步,万里长征才走完了第一步。</h3><h3>孩子不仅需要情绪被安抚,还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案。</h3> <h3>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我发现,小可乐是个以解决问题为乐趣的孩子,她的口头禅是,咦!我有一个方法……我还有一个方法~</h3><h3>最近这个说法有所升级,变成了,“有一种可能性……”开始时,这个说法是针对原因探讨的。比如说,楼下有个孩子一直大哭,她问我,姥姥,这个小孩为啥一直在哭?我说,咱们想想有啥可能性呢?我先示范说:可能她发烧了,很难受。这是第一种可能性。她马上效仿说,可能他吃了过期的东西,妈妈不让他吃,她就哇哇哭了。这是第二种可能性。我赶忙接着说,可能……一系列的可能让她懂得了事情可以有各种可能性。</h3><h3><br></h3> <h3>现在扩展“可能性”到解决问题的机会来了。</h3><h3>在她情绪稳定以后,我们开始谈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我说,解决这个问题也应该有几种可能性吧?她很感兴趣这个关于“可能性”新知识的应用游戏,马上说,是的。我说,第一种可能性就是你一直哇哇哭到明天,后天……一直哭到咱们回北京。如果你同意就打√,不同意就打❌。她立刻打❌。</h3><h3>好!第二种可能性,姥爷到附近的眼镜店去买点,她马上说,那不行,那个肯定不是妈妈买的牌子,我说,所以呢?❌。</h3><h3>第三种可能性,请妈妈按照她以前下单的淘宝小店发货。不过问了妈妈,最早下周二可以到,按照咱们在三亚的收货情况,最保险应该是下周三到货,你觉得怎样?她想了想说,一个小小的❌。</h3><h3>还有别的可能性吗?她想了想说,还有一个可能性,就是让妈妈下单到我北京的家里,然后放在妈妈洗手间的梳妆台上,我回去可以看到,可以马上用上了。</h3><h3>奥,这个可能性你觉得……“大大的对勾”!</h3><h3><br></h3><h3><br></h3> <h3>我一直认为,人“应该”有许多优点,但是重要的,非常有利于成长的优点之一是“对于可能性的乐观态度”。这是我对于职场高潜力人员的基本看法。因为,一个人一生会遇到很多困难,任何经验都可能“过期”,只有好奇心,试错的勇气,顽强的对可能性的探究,才是成长的重要动力。</h3> <h3>问题虽然解决了,小朋友当时的情绪反应还是值得探究下的。</h3><h3>晚上去了一个小朋友家玩,愉快的玩耍之后,海风徐徐,我俩散步在回家的路上,我假装随意地问她:姥爷不知道那是你的宝贝,不过,他也道歉了,你为啥不能原谅呢?她说:如果是小事,别人道歉,我就会原谅,如果是大事,道歉也不原谅。说的直接和肯定,我明白了,我们不能用大人的“多大的事呀”来理解孩子们的“大事”,“小事”。就像如果我们的很大数目的钱财被骗走,我们一定不会说“多大点事儿”,(尽管我们可能努力想镇静下来)而孩子可能会说,姥姥姥爷,那你们就到我家吃饭吧。她会认为这是个“小事”~</h3> <h3>真正的慈悲(compassion): 并不仅仅是同理,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不止于善良,则更进一步,与更多的人联结并给予。<br></h3><h3>只有真正对所有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慈悲为怀”,不仅有能力理解,体会,还有力量能帮助她们找到各种“可能性”,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br></h3> <h3>“孩子,将引领我们”,是一句听起来很矫情的说法,我却从心里深深认同,从女儿到外孙女,她们一直是陪伴我成长的最佳选手。</h3>